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小静脉闭塞病(venoocclusive disease,VOD)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及形成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VOD病例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39~72岁,平均47.5岁.全部病例均行CT动态增强扫描及血管造影检查,并经B超引导下肝组织穿刺活检.结果 11例患者CT平扫均显示肝脏肿大,9例肝实质密度减低,其中均匀性降低3例,不均匀性降低6例,表现为斑片状、"地图样"低密度区;动态增强扫描肝实质出现典型的斑片状、"地图状"强化和低灌注区,2例肝静脉显示狭窄;4例严重肝组织淤血、坏死,延迟10 min后肝实质内仍有散在低密度区.病理学上见肝窦扩张、淤血,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结论 VOD的 CT动态增强扫描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正确认识和掌握这些特征并结合临床药史,有助于VOD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MDCT在诊断、鉴别诊断肝小静脉闭塞病(HVOD)及评价其临床疗效中的的价值.方法 对10例HVOD住院患者行MDCT肝脏三期扫描,在工作站中对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及肝脏血管成像,分析HVOD在MDCT上的表现.10例MDCT诊断为HVOD患者中,1例肝穿证实,9例结合临床和MDCT表现得出诊断结果.结果 1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腹水、胆囊壁增厚、肝大但尾状叶大小形态正常;肝静脉均未显影而门静脉通畅;肝实质强化不均匀,门静脉期呈"地图样"强化;6例门静脉周围水肿;下腔静脉各段显示通畅.结论 MDCT结合MPR和血管成像在诊断和鉴别诊断HVOD及评价其临床疗效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小静脉闭塞病(HVOD)的超声和CT影像特点,比较两者的诊断价值。方法:32例HVOD由肝穿刺活检病理证实(12例)和临床诊断(20例)。急性期16例,亚急性期10例,慢性期6例。所有病例均行超声和CT检查,比较两者诊断价值。结果:急性期16例超声和CT均表现典型,诊断一致;亚急性期10例中超声诊断正确8例,CT诊断正确6例,其中2例超声漏诊,而CT诊断正确;慢性期6例中超声诊断正确4例,CT全部漏诊。总体比较,超声诊断HVOD符合率为87.50%(28/32),CT诊断符合率为68.75%(22/3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P〉0.05)。结论:HVOD急性期两者诊断价值一致,亚急性和慢性患者超声影像优于CT扫描。超声为首选影像检查,CT可作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小静脉闭塞症(HVOD)与布-加综合征(BCS)的CT鉴别诊断要点。资料与方法收集20例经病理或临床诊断的HVOD及20例经介入或手术确诊的BCS患者,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总结具有特征性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HVOD患者侧支循环数显著少于BCS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可出现肝静脉狭窄,但BCS患者更易出现闭塞及远端下腔静脉扩张(P<0.05)。BCS患者更易出现下肢水肿(P<0.05)。16例HVOD患者有服用“土三七”等中药史。HVOD患者中,17例出现3支肝静脉周围正常肝实质强化(即“三叶草”样强化);BCS患者中无此征象出现。HVOD及BCS患者均可出现“地图样”强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VOD患者肝静脉可狭窄,但多保持通畅,下腔静脉无扩张,侧支循环少,较少出现下肢水肿,且多有服用“土三七”等中药史。“三叶草”样强化是HVOD的重要强化特点。  相似文献   

5.
肝小静脉闭塞病的CT表现(附14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肝小静脉闭塞病的临床和影像表现,探讨其影像特征。方法 搜集14例外伤后服用“土三七”经病理或临床诊断的肝小静脉闭塞病资料,男6例,女8例,年龄41~73岁,中位年龄56岁。均经CT3期增强扫描、延迟扫描及彩色B超(BUS)检查,其中2例接受血管造影检查,4例经CT导引下肝组织穿刺活检。结果 14例CT平扫均显示肝肿胀、腹水、肝实质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减低等急性期表现,增强扫描均表现为全肝弥漫的密度不均匀改变;门静脉期表现具特征性的“地图状”、斑片状强化和低灌注区。所有病例肝静脉显示不清或未见显示,下腔静脉肝段受压变细、变扁、变窄;但14例BUS和进行了血管造影检查的2例显示肝静脉及下腔静脉无梗阻。4例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肝小静脉闭塞病。结论 CT增强扫描检查对肝小静脉闭塞病影像诊断有重要价值,有服用中药“土三七”史者CT发现肝脏淤血表现高度提示肝小静脉闭塞病。  相似文献   

6.
"土三七"致肝小静脉闭塞病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肝小静脉闭塞病(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HVOD)的CT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3例HVO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患者摧患HVOD前均有煎服"土三七"史.3例均行CT三期增强扫描,其中1例行CT三维血管重组;;3例同时行B超检查;;2例行肝组织穿刺活检.结果 3例CT平扫表现为腹腔积液、肝大、肝质不均匀性密度降低,增强扫描门静脉期及实质期呈现典型的斑片状或"地图"样强化及低灌注区.2例肝静脉显示不清,1例肝静脉可以显示,但有不同程度的狭窄.3例下腔静脉肝段变扁,但远端无扩张,亦无侧支循环形成,B超显示下腔静脉无梗阻.2例穿刺活检诊断为HVOD.结论 HVOD在CT增强扫描中具有典型表现,结合患者患病前服用"土三七"史可提示HVOD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增强CT与超声造影(CEUS)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从而提高肝血管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本院同时进行上腹部CT多期扫描和CEUS检查的肝血管瘤患者61例.统计分析2种检查对肝血管瘤的诊断效率.并进一步分别比较增强CT对不同大小的瘤体的检出率及CEUS对脂肪肝患者及非脂肪肝患者肝血管瘤的检出率,并对其结果分别做了统计学分析.结果 61例患者中,增强CT共发现52例,CEUS共发现54例,二者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CT对于瘤体直径>4 cm的肝血管瘤完全检出;对于<4 cm的,直径越小检出率越低且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EUS对于脂肪肝组患者的检出率为61.54%,对非脂肪肝组患者的检出率为95.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增强CT和CEUS对于肝血管瘤的诊断各有优势,合理选择可以明显地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CT对肝结核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CT对肝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所证实的10例肝结核病的CT表现与诊断,并与病理所见对照.结果10例肝结核病包括粟粒型肝结核、结节型肝结核和结核瘤3种类型.(1)粟粒型肝结核5例,CT表现为肝脏弥漫性肿大,伴有多发性粟粒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2)结节型肝结核3例,CT表现为肝内多发片状低密度或混杂密度结节灶,病灶中心密度高,伴有“粉末状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的范围缩小,静脉期出现典型环状强化;(3)结核瘤型2例,1例表现为肝内孤立性占位,伴有中央坏死,包膜菲薄且光滑,增强扫描可见包膜轻度强化;1例表现为结核瘤型肝脓肿,多个结节融合成簇,液化坏死,出现液-液平面,周围伴有卫星灶.结论粟粒型肝结核CT征象缺乏特异性,很难做出定性诊断,需结合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结节型肝结核“中心粉末状”钙化及结核瘤型肝脓肿具有一定特异性,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螺旋CT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3例肝门胆管癌行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并与手术及病理对照分析。结果11例平扫表现为肝门区低密度软组织肿块;2例表现为肝门区胆管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增强扫描13例有延迟强化。结论螺旋CT扫描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三期扫描对肝纤维化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扫描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6例经肝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组和42例正常对照组进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根据纤维化程度分期进行影像资料和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肝左叶增大,肝表面形态及肝实质密度的改变,脾脏增大,门静脉增宽和侧枝循环的建立等影像学改变,随着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加重而有统计学差异。本研究显示57例肝纤维化患者螺旋CT三期扫描诊断肝纤维化52例,敏感性91.2%,特异性77.8%。各期肝纤维化分期准确28例,准确率49.1%;准确判断轻度纤维化(S1、S2)或重度纤维化(S3、S4)44例,准确率77.2%,诊断早期肝硬化16例,准确率84.2%。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能判断肝纤维化的程度,而且是动态观察肝纤维化的病程演进和临床随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肝静脉造影测压在肝小静脉闭塞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国君  洪丽霞  刘迎娣 《武警医学》2007,18(11):828-830
 目的 探讨肝静脉造影下检测肝静脉楔压(WHVP)、肝静脉自由压(FHVP)和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在诊断肝小静脉闭塞病(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VOD)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我科从2003年8月~2006年8月共收治6例VOD患者,3例服用过"土三七",2例服用过"不明中药",1例病因不明.病程18 d~5个月.6例均有肝大和大量顽固性腹水,血清学检查肝炎标记物阴性,肝功能异常,心脏多普勒超声及肝静脉、下腔静脉造影检查无明确支持依据.因患者均有大量腹水而行肝穿活检.为明确诊断,对该6例行肝静脉造影及WHVP和FHVP检测,并以此计算出HVPG.结果 6例经肝静脉造影后测压,WHVP值为29.4~39.0 mmHg平均36.0 mmHg;FHVP值为:16.1~22.0 mmHg,平均为19.4 mmHg; HVPG值为:13.2~19.2 mmHg,平均16.4 mmHg.结论 对可疑VOD患者经静脉插管测定WHVP、FHAP和HVPG检测有助于VOD的明确诊断,且经济、方便、可靠性强,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小静脉闭塞症(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HVOD)超声征象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肝穿刺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HVOD患者的超声征象,观察肝脏灰阶征象、肝血流显像、胆囊、脾及腹腔积液量等。结果19例HVOD患者超声多表现为肝脏体积增大、尾状叶不大,肝区回声强弱不均,不同程度门静脉高压,肝静脉变细、肝动脉阻力指数增高、侧支循环形成,胆囊壁增厚呈双边影,脾大及不同程度的腹腔积液。结论超声征象可为HVOD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及时治疗提供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土三七致肝小静脉闭塞症(HVOD)的CT特点,对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方法 收集37例服用土三七经病理或临床诊断为HVOD患者的资料,分析其影像特征.根据临床表现和结局,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组,根据CT增强后肝脏异常斑片状强化程度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 37例均有腹水、肝脏斑片状强化、下腔静脉肝段狭窄、肝右静脉狭窄或闭塞.肝大30例(81.0%,30/37),胆囊壁增厚27例(77.1%,27/35),主肝静脉周围正常肝实质强化形成三叶草样表现19例(51.3%,19/37).肝脏异常斑片状强化程度与临床严重程度有统计学相关(Kappa=0.558).结论 腹水、肝脏斑片状强化、下腔静脉肝段狭窄和主肝静脉狭窄是土三七致HVOD主要影像表现.肝脏异常斑片状强化程度与临床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肝脏淋巴瘤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例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CT表现,采用CT平扫与增强扫描检查。结果4例均表现为肝脏单发病灶。CT表现:平扫肝脏病灶呈低密度(3/4)或稍低密度(1/4),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边界较清;增强扫描显示无明显强化(1/4)或轻度强化(3/4)。2例肿瘤中见血管走行,类似“血管漂浮征”,血管无明显狭窄、受侵表现。结论原发性肝脏淋巴瘤CT平扫多表现为低密度,边界较清,增强扫描大多表现为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部分病灶可见“血管漂浮征”,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脓肿的CT特征,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搜集我院经临床证实的有完整CT检查资料的肝脓肿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29~72岁,平均52.2岁。所有病例均经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15例共20个病灶,单发脓肿13例,多发病灶2例。20个肝脓肿中,11个平扫表现为肝内低密度、边缘模糊的占位病变,6个脓肿内含气体,伴周围胆管积气,3个为多房脓肿。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脓肿周边强化者15个,多环状强化2个,蜂窝状强化3个。结论肝脓肿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像上具有特征性表现,CT增强扫描,特别是多期动态扫描可进一步提高肝脓肿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胆管细胞癌并发肝脓肿患者的MSCT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5例肝胆管细胞癌合并肝脓肿患者的MS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CT平扫图像上发现31处边界模糊的低密度病灶,包括15处肝内胆管细胞癌和16处肝脓肿。病灶位于肝右叶者12处,位于肝左叶者19处,其中10例患者肝胆管细胞癌和肝脓肿位于同一肝段或肝叶,5例患者肝胆管细胞癌和肝脓肿位于不同肝段或肝叶。15处肝胆管细胞癌中,肿块型5处,表现为肝实质内轻~中度环形强化结节,常不伴有周围胆管扩张;管周浸润型4例,表现为沿胆管纵轴生长的树枝状肿块,伴有周围胆管扩张;肿块并管周浸润型6例,表现为肝实质内轻~中度延迟强化结节,常伴周围胆管扩张。16处肝脓肿病灶动态强化CT图像上,表现为中央完全强化者3处;中央不完全强化者6处,其中表现为伴中央小范围不强化者2处,表现为花簇状、多间隔强化者4处;表现为中央不强化者7例,称为肝脓肿的典型表现,即周围环形强化而中央不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和肝脓肿有着不同的强化特征,因此动态增强CT对同时患有肝胆管细胞癌和肝脓肿的患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ve syndrome,HSOS)的CT特点,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临床或病理诊断肝窦阻塞综合征CT表现.结果 14例均表现为肝肿胀伴肝实质密度不均匀减低,其中以第二肝门为中心沿三支肝静脉周围“放射状”稍高密度9例(9/10).增强动脉期肝实质斑片状强化4例,未见明显强化10例;门静期地图样强化10例(10/14),其中以第二肝门为中心沿三支肝静脉周围“放射状”强化9例(9/10),斑片状强化4例;延迟期(包括“放射状”强化)强化范围扩大,但仍不均匀.肝动脉稍增粗7例,门静脉增宽6例,肝段下腔静脉受压13例,门静脉、下腔静脉周围水肿5例,肝静脉均显示不清.结论 基于门脉期肝实质以第二肝门为中心沿三支肝静脉周围“放射状”地图样强化,有助于HSOS的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肾脏囊样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CT对肾脏囊样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CT扫描发现的 2 0 3例肾脏囊样病变。结果 :发现肾脏恶性囊性肿瘤病变 2 5例 ,肾囊肿 14 0例 ,梗阻性肾积水 3 2例 ,肾结核并脓肿形成 6例 ,上述病变各有不同CT影像特征。结论 :了解肾脏囊样病变的CT特征有利于鉴别诊断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