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安徽省不同时期麻疹流行特征和控制策略及措施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在实施计划免疫前,我省麻疹每隔2~3年有一次流行。年均报告(以下文中发病均为报告发病数或率)发病率为5931/10万。实施计划免疫以来,麻疹的发病率显著下降,1995年我省麻疹发病率为73/10万,与实施计划免疫前的1978年相比下降了982%。1991~1996年,麻疹主要在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中发病,3~6月为发病高峰,皖南山区和江淮丘陵地区麻疹发病率较高。为进一步降低麻疹发病率,使我省“九五”期间控制麻疹目标能顺利实现,我省今后应继续保持高水平的麻疹疫苗常规接种率;建立麻疹疑似病例流行病学及实验室监测系统;开展全省麻疹强化免疫活动,控制麻疹暴发。  相似文献   

2.
青岛市2005年麻疹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实施麻疹疫苗计划免疫以来,青岛市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20世纪90年代后期基本保持在1/10万以下,特别是学龄前和学龄儿童发病率得到明显控制。2005年青岛市麻疹疫情形成发病高峰,为及时掌握麻疹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预测流行趋势,控制成人麻疹暴发流行,本分析了青岛市2005年麻疹疫情流行情况。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李众  梁强 《中国保健》2008,16(3):118-119
目的:通过分析鸡西市1957~2006年(尤其近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麻疹监测系统运转情况,探讨目前的控制现状和今后对策.结果:我市自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以后,麻疹的报告发病率显著降低;发病高峰仍然是在每年的冬春季节;病例集中在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生;各县区均有病例发生,其中流动人口多的地区发病最高,流行模式为散发与暴发共存.结论:各县区发病强度和病例年龄分布存在着较大差别,反映了计划免疫工作开展的不平衡.建议各县区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加速控制麻疹规划,采取相应的免疫策略,建立健全麻疹监测系统,减少暴发或流行,以达到进一步控制麻疹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卫辉市1965~2004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卫辉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进一步控制麻疹的策略。方法对卫辉市1965~2004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65~1985年麻疹发病呈高发状态,共报告麻疹14 40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00.07/10万,每年10月至次年2月的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71.55%,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每隔2~3年出现1个发病高峰,整个流行呈阶梯形下降态势;1986~2004年发病呈低发状态,共报告麻疹180例,其发病率波动在0.41/10万~7.26/10万;流行模式为散发与暴发并存,以暴发为主,暴发病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74.44%;3~6月为麻疹高发季节,占病例总数的75.56%;≤7岁的麻疹病例由1990年以前的91.01%下降到1991年后的36.42%;对1986~2004年麻疹病例的免疫史分析表明,29.45%未接种麻疹疫苗(MV),22.78%免疫史不详。结论实施计划免疫对控制麻疹疫情效果显著,为控制麻疹疫情应继续加强MV的常规免疫,适时开展MV强化免疫;加强麻疹监测与报告,及时处理疫点,防止麻疹暴发。  相似文献   

5.
竹山县麻诊流行特性及控制策略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麻疹流行特征,分析流行因素,为制定麻疹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42例的麻疹疫疫情进行统计,采用描述流插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随着麻疹疫苗的使用和计划免疫的实施,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90年代后维持在较低水平,四季均有发病,以2-5月份为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主要为5-14岁人群,以局部地区暴发的主要流行形式,暴发疫情影响全县整体发病水平;麻苗常规免疫不扎实,局部地区存在免疫空白等是现阶段麻疹流行的根本原因,结论:抓好常规免疫,加强疫情监测,控制暴发是现阶段防治麻疹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为了更有效地防制麻疹,对河南省麻疹的流行特点进行了分析,发现随着麻疹疫苗的使用及计划免疫的实施,全省麻疹发病率迅速下降,90年代维持在10/10万左右;冬春季节高发,4月为发病高峰;各年龄分布有一定差别,1~9岁儿童占86.02%;各地发病率差别很大,局部地区存在麻疹暴发。建议各地实施麻疹控制规划,建立健全麻疹监测系统,逐步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减少麻疹暴发或流行,以进一步达到控制麻疹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在广泛应用麻疹疫苗以前,我省麻疹的发病率居各种法定传染病的前列。自应用麻疹减毒活疫苗进行免疫,特别是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以来,,麻疹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1996年降至1.71/十万,为历史最低水平。但1997年发病又有所回升。为确保我省控制麻疹工作的稳固发展,本文对我省1997年麻疹疫情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做好麻疹控制工作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1材料疫情资料来源于1997年全省各市、县(市。区)的法定传染病常规报告系统和暴发点流行病学调查以及部分个案调查表。人口资料来源于省统计局。2麻疹病例诊断根据病例的临床症状和流行…  相似文献   

8.
常德市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常德市麻疹流行规律,为预防、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50年以来常德市麻疹报告病例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对2004年常德市免疫规划信息麻疹报告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实验室诊断。结果 随着麻疹疫苗常规免疫策略的实施,常德市麻疹流行已得到有效控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麻疹年发病率控制在1.18~8.81/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4.56/10万。病例以14岁以下儿童为主,占90.05%(3665/4070),但发现“双相移位”现象。每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3~7月为发病高峰季节,占65.33%(2659/4070)。局部暴发流行决定全市的发病水平。结论 控制和消除麻疹的关键是在确保高水平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做好加强免疫和疫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9.
麻疹,在未实施计划免疫之前,是严重危害我县儿童身体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平均每隔1年左右的时间就发生1次周期长达2~3年的暴发流行,学龄前儿童发病率极高。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县开始实施计划免疫工作并逐步走上轨道,麻疹疫情迅速得到有效的控制,发病率显著下降,但在1986年、1992年和1997年发生3次局部暴发流行。为了探讨麻疹在我县实施计划免疫前、后的发病及其流行规律,现根据我县1970~1999年麻疹流行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我县控制、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151例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郑州市中原区麻疹流行特点和麻疹监测系统运行状况,为进一步加速麻疹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全区2000年~2005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其流行特点和流行规律。结果发病呈明显的季节性,以2月~5月份为发病高峰,占总病例数的68.87%%,年龄分布以0岁~6岁组为发病高峰,占60.93%%,流动人口发病占64.24%。结论中原区的麻疹发病以散发和暴发并存,散发为主,正确实施麻疹疫苗预防接种是控制麻疹的基础,开展麻疹强化免疫、加强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管理是有效控制麻疹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