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应用显微CT观察人下颌第二恒磨牙C形根管的解剖特征,通过与不同研究方法比较对显微CT方法的准确性进行评估。方法通过显微CT、X线法及透明牙标本制作法观察60颗下颌第二恒磨牙C形根管的解剖形态特征,通过统计学方法评估显微CT观测的人下颌第二恒磨牙C形根管的准确性。结果与X线法和透明牙标本制作法比较,显微CT在评估下颌第二恒磨牙C形根管投影各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CT和X线下Cl型和C2型较为多见,透明牙技术发现下颌第二磨牙多为l-2型(33.33%)、1-1型(25%),侧支根管、管间吻合、根管分叉、根尖分歧发生率平均为63.33%、43.33%、16.67%、18.33%。结论下颌第二恒磨牙C形根管的变异较多,显微CT技术可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热牙胶根管充填技术在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充填中的应用。方法:选取78例接受根管充填治疗的下颌第二磨牙患者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超填充率(2.56%)、欠填充率(0.00%)与对照组超填充率(5.13%)、欠填充率(10.26%)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恰填充率为97.44%,对照组恰填充率为84.62%,两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痛率为94.87%,对照组无痛率为82.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为97.44%,对照组治愈率为82.05%,两组对比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热牙胶根管填充可有效控制术后疼痛程度,提高填充质量。  相似文献   

3.
邓炳涛  郭庆平  李业荣 《吉林医学》2013,34(11):2006-2007
目的:了解下颌第二恒磨牙"C"形根管的发生情况,为提高根管治疗的治疗效果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80例离体下颌第二恒磨牙和130例临床上需进行根管治疗的下颌第二恒磨牙,对根管进行探查并结合X线技术,以确定"C"形根管发生情况。结果:80例离体下颌第二恒磨牙中"C"形根管31例,发生率为38.75%。130例临床上需进行根管治疗的下颌第二恒磨牙中"C"形根管为33例,发现率为25.38%。结论:下颌第二恒磨牙根管形态复杂,"C"形根管发生率高,充分了解其根管解剖对提高根管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序言自廿世纪后半叶开始,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据报道,医学知识的更新率五年内可能达到50%,这一统计数据不一定精确,但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医学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其二,在部分医学领域的知识更新率可能达到甚至超过50%。这说明我们在学校学习的书本知识于参加工作后需要不断更新,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应该是生物学。继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蛋白质组学计划已提上议事日程,目前又有大批科学家正在努力探索与疾病基因相关的知识,还有干细胞研究也在不断取得进展。生物学的发展必然…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分析大连地区人群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的发生率、性别差异及对称性发生的概率。方法随机抽取从2010年5月-2012年5月在大连市口腔医院就诊患者747例(男性327例,女性420例),通过观察其曲面断层片,研究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的发生率、男女性别差异及对称性发生概率。结果 C形根管系统在下颌第二磨牙中发生率为36.14%,对称性发生的概率为69.81%,在男性下颌第二磨牙中发生率为30.28%,女性为40.70%,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大连地区人群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发生率较高,发生率存在性别差异且常对称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运用机用镍钛根管预备和热牙胶根管充填方法治疗疗效。方法:选用患牙髓炎、根尖周炎的C形根管的下颌第二磨牙31例,其中实验组选16颗患牙用超声根管治疗器械、机用镍钛根管预备、热牙胶根管充填,对照组选15颗患牙用手用器械根管预备,冷侧压根管充填,拍术后X线片确定根管充填情况,定期随访患者术后远期效果。结果:实验组16颗患牙术后X线片显示根管充填长度及三维都满,定期随访无症状。对照组15颗患牙术后X线片显示长度适合三维不满,1例患牙术后3个月根尖窦道仍未愈合。结论:用机用镍钛根管预备和热牙胶根管充填方法治疗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疗效显著,不仅根管长度恰填而且还能达到三维充填密实。  相似文献   

7.
下颌第二磨牙在牙体解剖中,常出现c形根管,根管治疗术可产生偏差或失误。我们在治疗下颌第二磨牙牙髓病,根尖周病时注意认真辨认c形根管,以减少错误。我们治疗62来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及根管充填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管治疗是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主要手段,根管充填是根管治疗术的主要步骤之一,它的意义在于消灭手术后遗留。下的死腔,杜绝再感染及炎症发生的源地。根管充填不严密,根充材料和根管壁之间的空隙可能残留细菌和组织碎片,根尖周病变内的组织液或炎症渗出物渗入,在根充材料和根管壁间空隙内积聚,有利于细菌繁殖生长,与分解产物一起加重了对根尖周组织的刺激,导致治疗失败。大约有60%的根管治疗失败是由于根管腔隙消除不彻底造成的。因此,根管系统应严密充填。在临床工作中,复杂的根管系统解剖形态给根管系统严密封闭增加了难度。发生于下颌第二磨牙的C形根管,由于其类型复杂,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并测量两种不同牙根形态的下颌第二磨牙根管横断面最小根管壁厚度。方法:使用改良B ranm ante体外模型,将具有C形牙根(C组)或两个独立牙根(S组)中国人下颌第二恒磨牙各22颗,在距根尖3,5.5,8 mm处将样本锯为四段,观察C形根管横断面形态,测量断面最小根管壁厚度。结果:在牙体长轴水平,C组三个根管横断面形态不相同比例为63.6%(14/22),最薄根管位于C组的第2个断面,壁厚为(0.66±0.20)mm。结论:具有C形根管下颌第二磨牙的根管壁较薄,根管治疗时要注意预防。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锥形束CT(CBCT)与数字化根尖片拍摄用于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充填的效果。方法 选取40例(44颗患牙)于2018年4月—2020年10月在德庆县人民医院行下颌第二磨牙根管治疗患者,治疗后分别实施CBCT与数字化根尖片拍摄,对患者的根管充填恰填率、根管充填致密度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数字化根尖片的恰充率与根管充填致密度高于CBCT,有显著差异(P<0.05);CBCT满意根管51例(63.75%),根尖片满意根管39例(48.75%)。结论 相比于数字化根尖片,CBCT评估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充填效果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研究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患者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的发现率及其根管系统的解剖形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给予指导。方法门诊随机接诊需行根管治疗的维吾尔族与汉族患者下颌第二磨牙各100例。分别拍摄术前X线片后开髓清理髓室,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根管口形态,比较2组C形根管的发现率。并对确诊为C形根管系统的患牙拍初尖锉片(或试尖片)进行分析,评价2组C形根管系统的解剖形态。结果 200例中通过术前X线片和手术显微镜确诊为C形根管系统共49例,维吾尔族14例,汉族35例。通过手术显微镜诊断的41例C形根管,30例为C1型,7例为C2型,4例为C3型。其中维吾尔族C1型9例,C2型2例,C3型1例;汉族C1型21例,C2型5例,C3型3例。49例C形根管的初尖(主尖)片上,23例为Ⅰ型,18例表现为Ⅱ型,8例表现为Ⅲ型。其中维吾尔族Ⅰ型6例,Ⅱ型5例,Ⅲ型3例;汉族Ⅰ型17例,Ⅱ型13例,Ⅲ型5例。结论汉族患者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发现率高于维吾尔族,维、汉族患者下颌第二磨牙在C形根管口形态都以C1形为主;维、汉族患者下颌第二磨牙C型根管系统都以Ⅰ型为主。  相似文献   

12.
重庆地区人群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系统发生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川  周霞 《重庆医学》2011,40(30):3079-3080
目的研究重庆地区人群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系统的发生率。方法应用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选取年满18周岁,自出生以来一直在重庆境内居住者的下颌第二磨牙为研究对象,拍摄X线片或需治疗患牙开髓后在根管显微镜下探查,根据C形根管系统的X线特征及根管显微镜下C形根管的形态特征,判断其发生率。结果纳入本研究的共有796名调查者,1 592颗下颌第二磨牙,其中具有C形根管系统的有438颗,发生率为27.53%。结论 C形根管系统在重庆地区人群下颌第二磨牙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正确认识和判断其解剖形态,有助于临床医师提高下颌第二磨牙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黎石坚  陆兆威 《医学综述》2012,(19):3267-3269
C形根管是多发生于下颌第二磨牙的一种解剖变异的根管系统,国内人群发生率较高。由于此类根管解剖结构特殊,临床上对其清理和预备成形及充填存在诸多的困难,日益受到学者们重视。现代根管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声波与镍钛器械的临床应用,对其治疗产生了重大影响。现就目前对声波与镍钛器械预备C形根管的临床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观察下颌磨牙Ⅱ度和Ⅲ度根分叉病变区(furcation involvement, FI)近远中向的骨嵴形态和骨袋分布情况,并提出对骨嵴形态的分类方法。方法: 在既存的CBCT资料中,选取存在根分叉区水平向骨缺损的下颌磨牙进行观察,共纳入81颗下颌磨牙,共计117处Ⅱ度或Ⅲ度根分叉病变。依据邻面牙槽嵴顶连线与根分叉顶下方的牙槽嵴的位置关系,将根分叉区近、远中向的骨嵴形态分为凹陷型、水平型和凸出型,其中凹陷型又按照邻面牙槽嵴顶的连线与根分叉顶的位置关系,分为亚型1(牙槽嵴顶连线位于根分叉顶冠方或同一水平)与亚型2(牙槽嵴顶连线位于根分叉顶的根方), 统计各类型出现的比例,在CBCT的矢状面图像中观察骨袋的分布情况。结果: 在117处Ⅱ度和Ⅲ度FI中,水平型骨嵴形态出现的比例最高(64.10%), 凸出型出现的比例最低(6.84%), 凹陷型亚型1和亚型2出现的比例分别为13.68%和15.38%。有利于成骨的凹陷型亚型1的骨嵴形态,在Ⅱ度FI中出现的比例为8.96%,在Ⅲ度FI中为 20.00%;117处病损中,有31处合并骨下袋,其中29处骨下袋位于牙齿邻面,其余2处位于根分叉区,骨下袋出现的频率在凹陷型亚型1中最高。结论: 利用CBCT观察下颌磨牙根分叉区近、远中向的骨嵴形态并进行分类,有利于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也可用于分析骨嵴形态与再生性治疗成骨效果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The aim of the present roentgenographic in vitro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initial straight length from the cemento-enamel junction (CEJ) to the appearance of a root canal curvature in human mandibular premolars. A total number of 282 mandibular premolars were examined. Exclusion criteria comprised root caries, extensive restorations and endodontically treated teeth. The teeth were fixed and digitally radiographed by means of a specially developed fixation device with standardized and reproducible distances with the parallel technique (Heliodent MD; Merlin 2.1). The distances from the CEJ to the first curvature (> 5°) (distance I), from the first curvature to a second curvature (distance II), and from the first or second curvature to the radiological apex (distance III) were recorded. The lengths of the initial straight distance and the appearance of a curvature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and related to each other. In first mandibular premolars, the mean value for distance I was 10.9 mm, for distance II 3.7 mm and for distance III 3.04 mm. The mean values for the second mandibular premolars were 1.1 mm in distance I, 4.3 mm in distance II and 3.1 mm in distance III.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left and right mandibular premolars could be observed regarding the canal curvature location and the angle values. The results of this investigation show that curvatures are increasingly observed 9 to 12 mm from the original path in mandibular premolar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不同时程正畸加载自体移植牙的动物模型,利用显微CT(Micro CT)研究正畸加载对其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4只犬的16颗中切牙作为实验牙齿,在自体牙移植术后第1、4、8、12周分别进行正畸加载。加载1月后对实验牙齿及周围骨块拍摄Micro CT,进行形态学观察、数字化软件分析及三维重建。 结果 自体牙移植术后第4周、第8周进行正畸加载的移植牙,形态学观察无明显骨粘连、牙根吸收、牙周膜间隙增宽及根尖区牙槽骨密度减低;骨计量参数比较提示根尖区骨小梁破坏最少、骨小梁离散度低。 结论 通过Micro CT观测,可推断在犬自体牙移植术后第4周、第8周进行正畸加载,牙周愈合情况较好并可预防骨粘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牙科三维CT研究下颌乳磨牙髓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姜莉  石四箴 《上海医学》2006,29(6):395-397,F0003
目的测量下颌乳磨牙髓腔形态参数,为牙体解剖学提供基础资料并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7例儿童干燥下颌骨标本,利用牙科三维CT对完全萌出的24颗乳磨牙进行三维重建以观察其髓腔解剖形态并测量相关参数。结果下颌第一乳磨牙的髓室颊舌向最大距离与近远中向最大距离、髓室底最高点水平面上近中根管口颊舌向最大距离、远中根管口颊舌向最大距离与近远中向最大距离均小于下颌第二乳磨牙(P值均<0.05),而髓室高度大于下颌第二乳磨牙(P<0.05),其余指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均>0.05)。左右分组比较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下颌乳磨牙的近中与远中根管相比,其根管口的颊舌向最大距离及近远中向最大距离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均>0.05)。结论牙科三维CT测量方法具有先进性。掌握下颌乳磨牙的髓腔特点对于牙髓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