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发现血栓栓塞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20世纪70—90年代,大量研究资料表明,血栓栓塞性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由血栓栓塞所致的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梗死等死亡总数为各种病因之首。据美国统计,由于血栓栓塞引起死亡的比癌症的约高5倍。因此,有关血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已成为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王永顺  赵光瑜 《海南医学》2008,19(5):131-132
恶性肿瘤和手术创伤是引起肿瘤患者围术期血栓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肿瘤患者围术期发生的血栓性疾病主要有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PTE在我国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心肺血管疾病,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误诊率高达70%,有效地预防和治疗DVT和PTE是目前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阿斯匹林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斯匹林由于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及各种血栓性疾病,合理应用阿斯匹林对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腹蛇抗栓酶与前列腺素E_1合用治疗血栓病的体会谢培怡,房溶娟,李刚(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内科邮编312000)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血栓疾病的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并认为直接与猝死有关,对于血栓性疾病的防治已成为临床医学工作者关注的课?..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与血栓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在止血与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血小板表面含有丰富的膜糖蛋白,它们介导血小板的粘附、活化和聚集,最终形成血栓,成为血栓性疾病的发病基础。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和功能受其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后者可能是决定血栓性疾病发生的遗传背景之一,许多多态性位点已成为特定人群血栓性疾病发病的危险因子。通过检测血小板的活化程度有助于诊断血栓性疾病,评价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转归。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尤其是近年来研制的各种针对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显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血小板在止血与血栓形成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人群的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的长期影响以及一些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脂质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都直接或间接与血小板的止血功能有关,提示血小板与血栓性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正常人20岁开始血管壁就逐渐发生改变,吸烟、高血压和遗传因素会加快血管损害的进程,从而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血小板在“巡游”中与血管壁表面的内皮细胞“和平相处”。当血管损伤性病变发生时,内皮细胞缺损,暴露内皮下胶原等组织,即使血管不破,血小板亦会粘附、聚集、活化并在血管内形成止血栓,造成血管栓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顾琴  王平绪 《新疆医学》2012,42(1):133-136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的杀手.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全球死因排序中,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居前两位,2008年第三次全国居民死因调查显示,脑血管疾病及心脏病分别位居第一位和第四位[1].我国每年约有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平均每13秒就有1人因此死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而血栓性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血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已成为研究热点,2003年美国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显示: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可使全球卒中发病率降低85%,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降低75%.  相似文献   

7.
黄童  汤晓萍  杜娟  胡爱芬  徐琴 《浙江医学》2007,29(8):884-886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引起脑卒中、血栓性疾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人口老龄化,房颤已成为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疾病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某炼化企业中老年人群的健康体检,分析房颤的发病状况及房颤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与血栓性疾病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血栓性疾病,尤其是脑梗死已成为当今较常见且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血小板活化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抗凝治疗及出血危险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常人具有复杂而完整的止血和凝血机制,能有效地防止血管破损引起的出血。在多种病理情况下,血液在血管内凝固即导致血栓性疾病。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动脉血栓、静脉血栓与微血管栓塞性疾病,其中心脑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在我国以及西方国家都己成为人口因病死亡与致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阐述血栓与止血检测在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肝脏疾病、溶栓治疗、抗凝治疗、外科手术前止血功能实验评估等方面的应用.以期对血栓与止血检测在临床的应用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1.
血栓性疾病包含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所引起的疾病,又称血栓栓塞性疾病,是人类常见的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是现代社会主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抗凝血药物是通过影响凝血过程中的某些影响因子来阻止血液凝固,从而起到预防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作用。多肽等蛋白类抗凝血药见效快、不良反应小,是今后抗凝药研究的重点。对抗凝血多肽等蛋白类抗凝药物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及其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在我国与西方国家都己成为人口死亡与致残的第1位原因,按世界卫生组织"多国心血管病发展趋势及其决定因素的监测"(简称MONICA方案)的2002年最新统计,每年大约有1700万人死于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国内外在调查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分布情况、变化趋势、影响因素以及预防效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对于了解各种血栓性疾病的流行情况及开展防治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范军 《中国乡村医生》2005,21(21):14-14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是第3位常见的血管疾病,实际上它的发生率相当于脑卒中的发生率。单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年发生率为145/10万人,而肺栓塞(伴或不伴下肢静脉血栓)的年发生率为69/10万人。我们知道,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是临床上致死率很高的疾病之一,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确诊肺栓塞的病例数逐年增加,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致死性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14.
蛋白质Z(protein Z,PZ)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糖蛋白,作为蛋白质Z依赖性蛋白酶抑制剂(protein Z-dependent protease inhibitor,ZPI)的辅因子,能提高ZPI抑制凝血因子Xa的活性,在出血及血栓性疾病中发挥双向调节作用,是国内外学者近年来研究出血、血栓性疾病的热点。PZ与其基因多态性在血栓性疾病、肿瘤、妇产科疾病等疾病中起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本文对其近期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应可净  马国峰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2):1327-1329
栓塞性疾病的防治已越来越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IE)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两者是VTE发生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16.
深静脉血栓176例发病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深静脉血栓176例发病危险因素的分析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第九人民医院上海市血液疾病研究所杨景文,侯福祥各种部位血栓栓塞性疾病已占死亡的第一位,静脉系统血栓较动脉系统血栓多见,而静脉血栓又易发生于下肢[1,2],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  相似文献   

17.
郑长武  周志泳 《医学综述》2007,13(19):1475-1477
血栓前体蛋白是血栓中不溶性纤维蛋白的直接前体,水平升高提示有急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其对急性血栓具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而受到重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血栓前体蛋白已不仅仅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深部静脉栓塞、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常见的血栓形成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而且在其他的一些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中也广泛的开展起来。血栓前体蛋白在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8.
血栓相关性疾病的临床流行病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及其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在我国与西方国家都己成为人口死亡与致残的第1位原因,按世界卫生组织“多国心血管病发展趋势及其决定因素的监测”(简称MONICA方案)的2002年最新统计,每年大约有1700万人死于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国内外在调查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联合应用在血栓性疾病检测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0—2011年住院患者60例,基础疾病为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均为发病初期;另选择同时期门诊患者30例,基础疾病为非血栓性疾病。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浓度和FDPs浓度,观察两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对疾病检测的敏感性。[结果]D-二聚体在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和非血栓性疾病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是93.3%、86.7%和3.3%;FDPs在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和非血栓性疾病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是100%、96.7%、40.0%;D-二聚体和FDP s联合检测在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和非血栓性疾病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是100%、96.7%和3.3%。两项指标联合检测与D-二聚体、FDPs单独检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D-二聚体和FDPs联合检测较二者单独检测意义更大,能够明显的避免漏检及假阳性结果的产生,能够更加准确地为临床提供阳性数据及排除阴性疾病。  相似文献   

20.
血栓性疾病是一组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循环系统疾病,药物抗凝是目前治疗这类疾病的重要措施,作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的代表,利伐沙班为抗凝治疗提供了更加安全有效的策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临床医务工作者开始关注利伐沙班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问题。本文将对利伐沙班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