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行性出血热(HFRS)的主要表现为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其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以及恢复期。近年来HFRS患者肝损害出现比例逐年增多,且程度重。本文对62例HFRS患者的肝功能损害进行观察,以探讨HFRS患者肝损害发生比例、程度及与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呈现季节性发病特点,每年4月~6月为小高峰,11月至来年1月为大高峰。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临床经过,为一自限性疾病[1]。临床以急性起病、发热、出血、低血压和肾脏损害为特征,可并发全身系统损害,现将并发心脏损害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观察对象我院自2001年至2003年10月共收住肾综合征出血热197例,并心脏损害76例中,小高峰26例,大高峰50例;男56例,女20例,年龄15岁~72岁;发热期入院53例,低血压休克期入院8例,少尿期入院15例。患者既往无器质性心脏…  相似文献   

3.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由于EHFV对人体呈泛嗜性感染,因而能引起多器官损害。在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移行阶段都可并发肺损害,其发生率在60%左右一,本文对84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肺功能损害作观察,以便明确HFRS患者肺功能损害的形成原因、程度及与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以全身性、广泛性小血管损害,特别是肾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传染病。临床一般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五个阶段。本文浅谈一下此病分期的辨证施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6年1月-2006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1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和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生化检验指标.结果21例患者中,发热21例、头痛14例、多尿期13例、少尿期12例、恶心呕吐12例、腰痛12例、腹痛8例、腹泻8例、皮肤出血6例等;凝血功能异常6例(28.6%);血小板减少患者21例(100%);肝功能损害患者18例(85.7%);肾功能损害患者12例(57.1%);HFRS IgG、IgM全部阳性.结论hFRS多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功能损害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结合HFRS病原学或抗体检测进行疾病确诊.  相似文献   

6.
报告出血热肾病综合征(HFRS)患者肝损害129例,肝损害具体发生情况:发热期53例(41.1%),低血压休克期96例(74.4%),少尿期48例(37.2%),多尿期32例(24.8%)。119例随病情好转、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死亡10例均因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提示,HFRS患者肝损害可发生于HFRS各期,尤以低血压休克期多见,肝功能多在多尿期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7.
刘静 《吉林医学》2010,31(11):1488-1489
目的:探讨麻疹合并肝损害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其与麻疹病情的关系。方法:将56例住院确诊的麻疹患者进行临床分型,入院后次日晨抽空腹部静脉血检测肝功能。患者年龄16~56岁;临床分型为轻型6例,典型48例,重型2例。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36例患者的肝功能异常发生于出疹期,6例患者的肝功能异常发生于发热期;重度肝损害多见于重型、成人型麻疹;患者肝功能随麻疹病情好转而恢复正常,无慢性化倾向。结论:麻疹并发肝功能损害较常见,多发生于出疹期,且程度一般较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易银  李威  张薇  代丽丽  郭彩萍 《北京医学》2011,33(12):1021-1022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发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鼠类为主要传染源。典型病例以发热、出血、肾脏损害3大主征及发热期、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5期经过为主要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9.
田欣 《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27(5):29+95-29,95
肺炎支原体是目前儿科常见的病原体,过去认为肺炎支原体感染仅引起肺炎,但是近年来肺外损害的病例明显增多,其中认为最常见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心血管系统损害,但国内大多数报道仅为一个肺外系统损害,而本例为多系统损害,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儿男,8岁,主因发热、咳嗽5 d、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节肢动物和齿动物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病毒性传染性疾病,其主要病变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以发热、出血、低血压、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近几年来我科收治该病很多例,均给予及早处理,使该病的治愈率大大提高,现就发热期的护理谈点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与发热持续时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海南省儿童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纳入的87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冠状动脉损害检查结果分为2组,其中48例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作为研究组,另39例川崎病无冠状动脉损害为对照组,收集并整理所有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观察其发热持续时间,同时检测WBC、PLT、CRP、Hb及ALB水平,分析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与发热持续时间的关系。结果研究组发热持续时间>10 d占60.42%,明显高于对照组30.77%(P<0.05)。2组在WBC、PLT、CRP及ALB水平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将上述有差异资料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结果发现CRP、发热持续时间是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影响因素。结论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与其发热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另外CRP也是影响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因素之一,应受到临床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2.
王爱平 《当代医学》2014,(12):88-89
目的:分析研究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与肠道外损害的联系性。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3年12月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附属杏坛医院儿科收治的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肠道外损害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即观察组(n=35)。同时随机选取无肠道外损害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作为对照组(n=35)。比较轮状病毒肠炎中患儿肠道感染的严重程度与肠道外脏器损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相比,不同的脏器损害在呕吐、腹泻、发热、脱水程度方面有着不同表现。合并呼吸系统损害的患儿,腹泻和呕吐的程度较无呼吸系统损害的患儿严重;合并有心脏损害、肝脏损害的患儿脱水、发热程度较无心脏损害、肝脏损害的患儿严重;合并有肾脏损害的患儿脱水、发热和呕吐较无肾脏损害的患儿严重。结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肠道感染严重程度与其肠道外脏器损害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合并脏器损害的患儿肠道感染的程度较未合并脏器损害的患儿严重。临床医生应该对轮状病毒感染严重的患儿密切关注,以防发生严重的肠道外脏器损害。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泓宇  胡梵  王晓琴 《西部医学》2009,21(5):727-729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37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KD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137例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损害32例(23.4%)。性别、发病时年龄、发热持续时间、丙种球蛋白使用时间、WBC、CRP及血浆白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年龄、发热持续时间、CRP与CAL的发生独立相关(P〈0.05)。结论川崎病CAL与惠儿CRP、年龄、发热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对小年龄组患儿,如发热时间长、CRP明显升高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0例伤寒性肝损害的发热、黄疸、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结论:伤寒性肝损害易误诊为病毒性肝炎,对发热伴有肝功能异常的病人应特别注意是否存在着伤寒性肝损害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喻梅 《重庆医学》2007,36(6):569-569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属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引起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根据其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三大主要表现,以及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5期经过,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不典型的流行性出血热尤其是在病程早期或Ⅱ期、Ⅲ期重叠,以及无明显肾脏损害的病例均容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腹膜炎等.现将我院收治的132例出血热误诊情况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与肠道外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轮状病毒(rotavirus,RV)肠炎患儿在发热、呕吐、腹泻及脱水程度等方面的临床表现与肠道外多脏器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对265例RV肠炎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比较患儿肠道感染的严重程度与肠道外脏器损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RV可致呼吸系统、心脏、肝脏、神经系统及肾脏等多个肠外脏器损害.合并呼吸道感染的RV肠炎与无呼吸道感染的RV肠炎患儿比较,在呕吐及腹泻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发热、脱水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心肌损害、肝功能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的RV肠炎患儿在发热及脱水程度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呕吐、腹泻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肾功能损害的RV肠炎患儿与对照组比较在发热、呕吐及脱水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腹泻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并肠外脏器损害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与其肠道感染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本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合并肝损害的特点及规律。方法观察并记录465例HFRS患者各期丙氨酸转氨酶(ALT)及白蛋白(ALB)变化情况,各型HFRS患者发生肝损害及肝损害恢复情况。结果465例合并肝损害307例,其中轻型患者肝损害发生率45.6%,中型患者发生肝损害83.4%,重型HFRs患者均发生肝损害。轻型HFRS患者肝损害较中、重型者轻,重型HFRS患者肝损害最重。发热期HFRS患者有83例出现肝损害。307例合并肝损害患者除13例患者死亡外(直接死因均非肝衰)肝功能28d内均恢复正常。轻型患者肝功能恢复较快,而重型HFRS患者肝功能恢复较慢。结论HFRS早期即可以出现肝损害,HFRS患者肝损害程度与病情相关,病情越重,肝损害恢复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18.
对56例小儿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导致肝功能损害的药物,常见有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物、抗菌药物,包括-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中药制剂,如双黄连等,患儿有应用相关药物史,符合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多有发热、皮疹、瘙痒、恶心、食欲不振、黄染、肝肿大等.给予停用致病药物及保肝、对症、支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伴肝损害现状,并分析其发病风险。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20年12月东莞东华医院接收的145例IM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有肝功能损害将其分为肝损害组与非损害组,比较2组年龄、性别、主要临床表现、外周血指标等情况,分析其风险。结果 年龄越大伴肝损害发生率越高(P<0.05);男女伴肝损害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比非损害组,肝损害组的IM持续发热时间在7 d以上、伴脾脏或肝脏肿大患儿均显著增加(P<0.05);相比非损害组,肝损害组的WBC>10×109/L患儿占比明显增加(P<0.05)。结论 年龄、发热时间、持续发热时间7 d以上、肝脾肿大及外周血异常淋巴细胞等在IM伴肝损害中明显增加,通过开展早期免疫调节和护肝治疗可能减轻IM患儿肝功能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20.
Huang WQ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5):2452-2454
围术期肝功能保护既是保护原有肝功能状况,又要避免或减轻手术、麻醉创伤带来的损害,因此围术期麻醉处理、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决定患者病情转机以及生存。围术期肝脏功能损害原因可分为:(1)患者原发肝功能不全进一步病变损害。(2)患者肝脏的病变行肝脏手术所至损害。(3)麻醉处理引起肝功能损害。(4)与肝脏无关的其他脏器手术所至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