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络病理论在血管性痴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杨帆  李丽 《北京中医药》2011,30(6):407-408
从络病理论的角度对血管性痴呆进行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分析,指出血管性痴呆的病位在脑,证属本虚标实,虚、痰、瘀互结阻络贯穿于血管性痴呆始终,而瘀毒阻络是该病迁延难愈的病理基础.治络之法,当从实论治,以通为补,但应注意久病痼疾,当以缓攻,通补活络.  相似文献   

2.
血管性痴呆(VaD)是引起老年期痴呆的第二大病因,在痴呆中占10%~50%.在络病理论指导下对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进行探讨,认为血管性痴呆的病位在脑,以络脉空虚为病理基础,痰瘀阻络为其病理变化,酿毒伤络则是该病迁延难愈的主要原因,证属本虚标实,治疗当以通补为宜,补肾为本、痰瘀并治,早期治疗减少脑络的损害.  相似文献   

3.
《陕西中医》2017,(4):509-510
符为民教授认为血管性认知障碍以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为病理基础,痰瘀互结,阻于脑络为发病关键,并创制脑络通颗粒,通过逐瘀、化痰、补虚,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张兰坤  过伟峰  肖婧  盛蕾 《中医杂志》2014,(9):804-805,808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首创"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络病学说,提出络病以"通和血脉"为治疗大法。基于其"络以通为用"的络病基本治则,以虚、实为纲,从气滞血结、络脉瘀滞、痰瘀阻络、络脉空虚等方面立论,谈及了辛味通络、虫药通络、藤药通络及补虚通络诸法。  相似文献   

5.
从痰瘀论治血管性痴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中医痰瘀理论提出血管性痴呆的一个主要病机是痰瘀阻络,并从痰浊阻络,神机失用、瘀阻髓窍,清窍失灵两方面阐述其致病机理,提出通窍、涤痰、化瘀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主要治则,以期为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从血管性痴呆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伏邪内生,损害元神;脏气亏虚,痰瘀阻窍;浊毒壅塞,败坏脑络),中药治疗(从痰瘀论治、从肾论治、从肝论治、从络病辨证、从热毒论治),针灸治疗(单纯针灸、电针疗法)对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作了综述。指出:血管性痴呆本虚是发病的基础,标实是致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血管性痴呆辨治心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龙华 《四川中医》2008,26(3):37-38
作者认为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是以痰瘀痹阻胸络,气机郁滞为标;肝肾亏虚,元气不足,髓海不充为本.初期或年轻患者多以标实为主,中后期或年老患者多为本虚标实.治疗法则主要包括逐瘀化痰,醒脑开窍.搜剔通络,疏肝理气,补精填髓,益气健脾等.  相似文献   

8.
血管性痴呆属中医"呆证"、"善忘"、"癫证"等范畴.其病机有虚、火、风、痰、瘀之分,治疗有滋肾填精、益气养血、养肝熄风、活血祛瘀、化痰通络之别.柯干老师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提出血管性痴呆属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脑,脾肾气虚是血管性痴呆的病理基础,瘀阻脑络是血管性痴呆的发病关键,益气活血法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方法.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颇多.兹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毒损脑髓的病机。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分析并归纳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结果:肾气虚衰为VD病因,五脏失调、痰瘀互阻为VD发病关键,痰瘀互阻、蕴结成毒是VD核心病机,补肾祛瘀为治疗VD的精髓。结论:痰瘀互阻脑络、蕴裹致毒、毒邪侵蚀脑络、败坏脑髓是VD的核心病机,补肾逐瘀攻邪为其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10.
基于慢性复杂性疾病络虚邪瘀的病机观,通过整理、归纳和比较现代医家的有关认识,认为"肺络亏虚、邪气阻络"为慢性复杂性肺疾病的共性病机,提出"宏观辨证与络病辨证相结合;补虚通络贯始终,以调为要平为期"的治疗策略,进而为中医临床诊治提供理论基础及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从络病学说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络病理论指导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病机进行探讨,认为DPN是糖尿病日久、久病入络所致,肝肾阴虚、络气虚滞、脉络瘀阻、经脉失养为其主要病机,络虚与络瘀并存是本病的特征,治疗当以通补为宜,治法以益气养阴、滋补肝肾、化瘀通络为主。  相似文献   

12.
大黄改善认知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认知功能减退作为临床症状,主要属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和阿尔兹海默病(AD)范畴。中医对痴呆的病机认识,认为“脑消髓减”为疾病基础,“痰瘀阻络”为标,近年更发展痴呆的“毒损脑络”的病机。大黄具有“以通为补”的作用,并能通腑降浊、活血祛瘀、清热解毒,能针对痴呆“脑消髓减、痰瘀阻络、毒损脑络”的病机,可以很好的运用于认知功能的改善。近年对大黄成分的药理研究表明大黄抗氧化作用较为突出,具有抗衰老作用,能改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同时,对大黄“荡涤肠胃”的作用研究显示,确有“推陈致新”的作用,减少体内肠源性内毒素的集聚,对认知功能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络病理论与血管性痴呆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络脉空虚、络脉阻滞和络脉损伤三个方面探讨了血管性痴呆与络病的密切联系,络病理论可作为血管性痴呆治疗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及用药规律,指出血管性痴呆病位在脑络,脑络正常是维系脑髓神机正常状态的基本条件,病机关键为脑络受损、神机失养,阐明血管性痴呆发病规律符合络病的病机。进一步提出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在传统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应及时参以治络通络的方法 ,为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提供了诊疗思路和方法 。  相似文献   

14.
三叉神经痛可从络病论治,络脉病变的实质是虚、瘀、毒互结,痹阻络脉,络脉瘀阻为络病形成的病理基础,急性发作期当急则治其标,胡志强根据络病之特点提出辛温活血、通络止痛为主,兼以清热解毒的治法,以石膏细辛汤治疗。  相似文献   

15.
络病理论科学的阐述了许多慢性疑难疾病的病机演变。血管性痴呆病理中,血络、气络与脑腑三位一体的关系及交互作用与神经血管单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彼此对应。中医药治疗具有多靶点的优势,针对络病理论的虚、瘀、痰、毒等病理因素,其实质在于调控神经血管单元的不同细胞因子,从而起到补虚、祛瘀、祛痰、解毒通络的功效。现从现代医学关于血管性痴呆的认识结合中医药在血管性痴呆中的治疗应用研究作一综述,以期进一步传承和创新祖国医学对本病的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16.
运用络病学说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证治,提出冲任络脉瘀滞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络病病机,临床辨证当分清冲任络脉瘀阻证的寒热虚实,在审因论治,祛邪通络的同时灵活选用辛香通络、温经通络、藤类通络、化痰通络、虫类通络药物,若病久致虚者可加入补气运络,填精坚络之品。  相似文献   

17.
张睿华 《河南中医》2012,32(6):715-717
肾性贫血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脾肾亏虚,络脉不荣为本,毒邪瘀阻,络脉不通为标.其“络病”的病机特点为血失濡养,肾络失荣;血溢络外,肾络损伤;浊毒蕴结,肾络瘀阻.治疗时应补脾益肾,解毒泄浊;气血双调,养血祛瘀;并注重使用血肉有情,虫蚁搜剔之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在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中医证候分布及其差异。方法将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43例缺血性卒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患者进行评分后分组,其中MMSE≥27分的患者为对照组(53例),MMSE 27分的患者为观察组(90例),并根据临床诊断与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中诊断为血管性痴呆为痴呆组(41例),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为非痴呆组(49例)。通过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画钟试验(Clox)、血管性痴呆证候量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评分。结果非痴呆组瘀阻脑络18例(36.73%)、脾肾亏虚证型30例(61.22%);痴呆组瘀阻脑络16例(39.02%)、脾肾亏虚证型20例(48.78%);各组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 0.05)。在观察组中,瘀阻脑络型的患者ADL量表评分较脾肾亏虚患者显著降低,Clox 2和MMSE量表评分较脾肾亏虚者均显著升高(均P 0.05);而Clox 1和ADAS-Cog量表评分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均P 0.05)。结论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患者中医证候以瘀阻脑络、脾肾亏虚为多见,且脾肾亏虚型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高于瘀阻脑络者,日常生活能力低于瘀阻脑络者。  相似文献   

19.
刘开萍  陈理  陈栋 《中医药导报》2020,26(10):109-111
放射性肺损伤病性属本虚标实,肺络失养为本,痰、瘀痹阻肺络为标,治当标本兼顾,不可单用疏通或补虚之法。艾灸具有温通、温补作用,符合络病治疗原则。目前在艾灸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研究中,主要以艾灸防治放射性肺炎及特发性肺纤维化居多,多选用肺俞、膏肓俞、足三里等穴位。  相似文献   

20.
从三焦气化失常分析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煜 《吉林中医药》2011,31(2):93-94
血管性痴呆病位在脑,具有本虚标实、虚实错杂的病机特点。其基本病机在于三焦气化失常,影响脏腑及气血津液运化功能,导致脑气与脏气不相顺接,神机失用而致痴呆,以脏腑功能衰退为本,痰瘀痹阻脑络、迷蒙清窍为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