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评估MRI动态增强扫描的检查质量和其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垂体微腺瘤38例的MRI平扫、钆喷替酸葡甲胺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图像,判断钆喷替酸葡甲胺动态增强扫描图像质量,以及统计MRI平扫、钆喷替酸葡甲胺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检出率。结果: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对病灶检出分别16例(42.1%)、34例(89.5%)、26例(68.4%)。3种不同的扫描方法病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钆喷替酸葡甲胺动态增强扫描是相对简单、易行、成功率高的检查方法,可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可作为MRI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徐春黎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3):2845-2846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垂体微腺瘤中诊断价值,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已经明确诊断的24例垂体微腺瘤MRI资料,所有病例均常规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10例行延迟扫描。结果:24例垂体微腺瘤均位于垂体前叶,单发。MRI平扫15例在T1WI呈低或稍低信号,在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部分呈稍低信号,10例为等信号。注药后动态增强扫描21例为低或稍低信号,3例延迟扫描有明显强化。平扫时显示病灶15例(63%),增强后显示病灶21例(88%)。结论:垂体微腺瘤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动态增强扫描可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应作为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常规检查方法,延迟扫描可作为动态增强扫描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MRI半剂量动态增强诊断垂体微腺瘤的价值.方法:搜集38例经随访证实的垂体微腺瘤病例,均采取磁共振平扫,再行半剂量钆喷酸葡胺(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的常规增强扫描.结果: 38例垂体微腺瘤中,病灶大小<5 mm 23例,5~10 mm 15例.平扫T1WI可见低信号影20例,无明显异常信号18例,而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均发现病灶32例,表现为动态早期稍低信号影.结论:MRI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尤其是动态增强早期扫描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4.
田国强 《广东医学》2005,26(3):372-373
目的 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的对垂体微腺瘤诊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38例垂体微腺瘤患者动态增强的MRI特征 ,比较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和延迟期增强扫描探查垂体微腺瘤的敏感性。结果 本组病例动态增强扫描序列检出率为 93 .7% (30 / 32 )、延迟期增强扫描序列检出率为 75 % (2 4 / 32 )、平扫的病灶检出率为 2 1 .8% (7/ 32 ) ,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T1加权图像未发现病变 ,而临床高度怀疑时 ,Gd -DTPA动态增强扫描可以增加发现垂体微腺瘤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垂体微腺瘤动态增强MR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泌乳激素(PRL)分泌型垂体微腺瘤的动态增强MRI资料,并经处理后获得其对比增强率-时间(CER-T)曲线类型和增强峰值(EP),将其检出率与常规平扫及常规增强扫描微腺瘤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48例微腺瘤CER-T曲线类型分布:I型0例,II型7例,III型6例,IV型19例和V型16例。微腺瘤EP值在90~180s内13例,在180s以后25例。动态增强MRI检出率为95.8%(46/48),其中60s时腺瘤与正常垂体对比效果最为明显,检出效率为58.3%(28/48)。常规平扫检出率为25.0%(12/48)。常规增强MRI检出率为52.1%(25/48)。行×列χ2检验,P<0.01。结论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PRL分泌型垂体微腺瘤的可靠方法,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怀疑PRL型微腺瘤而MRI平扫阴性者,动态MRI应列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6.
MRI动态增强在诊断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在诊断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实验室、影像学及临床诊断为垂体微腺瘤的病例,分析其在平扫、动态增强及延迟扫描的MR信号改变特点。结果:(1)平扫:1例正常(垂体信号及形态未见异常改变)占2.0%;39例垂体柄偏移,占79.6%;36例垂体内有低信号改变,占73.5%,13例呈等信号,占26.5%;34例垂体局限性向上突起,占69.4%。(2)动态增强47例,垂体瘤早期强化延迟,占95.9%,瘤体intensity—flow曲线峰值在70~100s。(3)延迟扫描35例,垂体肿瘤信号稍低于正常垂体组织,14与正常垂体组织基本一致。结论:动态增强,特别是在增强早期对诊断垂体瘤具有较高准确性,平扫+动态增强可作为影像学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垂体微腺瘤核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图像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临床综合诊断确诊的26例垂体微腺瘤的MRI动态增强扫描资料。 结果 26例垂体微腺瘤,直径<5mm15例, 5~10mm11例;常规平扫可见异常信号改变19例,无信号异常7例;动态增强扫描均发现病灶异常信号。 结论 垂体微腺瘤MRI平扫有时难以发现病灶,而动态增强扫描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垂体微腺瘤是临床上常见的垂体疾病,一般不会引起颅内占位病变的症状,而常以垂体功能亢进就诊。其诊断须靠临床表现、生化检查和影像检查相结合。MRI诊断垂体微腺瘤成为影像检查的首选方法已为共识。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40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证实的垂体微腺瘤的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期常规增强扫描的特点,旨在探讨动态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经临床确诊的垂体微腺瘤患者,行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分析三者的信号特点及检出该病的灵敏度。结果平扫发现19例鞍区占位,15例垂体无明显改变,灵敏度为44.11%;动态增强扫描发现33例鞍区占位,1例垂体无明显改变,灵敏度为97.06%;延迟扫描发现26例鞍区占位,8例垂体无明显改变,灵敏度为76.47%。在垂体微腺瘤检出率上,动态增强扫描明显高于平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延迟扫描明显高于平扫,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动态增强扫描检出率虽高于延迟扫描,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态增强对诊断垂体瘤具有较高准确性,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可作为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5 mm以下垂体微腺瘤中的价值.方法使用Philips 1.5 T超导磁共振仪,对36例可疑垂体微腺瘤患者在常规平扫后,不论有无发现病变均进行动态增强冠状位扫描.结果 36例均呈阳性结果,所有病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治疗证实.小于5 mm的垂体微腺瘤平扫有时难以发现病灶,而动态增强扫描均能发现病灶明确诊断.结论动态增强MRI对5 mm以下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极有价值,尤其是动态早期在33.5 s之前表现最为敏感,它是目前MR诊断垂体微腺瘤的最佳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 MRI动态增强及 FFE序列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 5 6例垂体微腺瘤先行矢状位及冠状位 T1 WI和 T2 WI成像 ,然后进行 GD- DTPA冠状 T1 WI动态增强扫描 ,随之行冠状 T1 WI常规延迟 FSE和 FFE序列增强扫描。 结果 :(1)平扫 :直接征象显示 2 8例 (5 0 .0 % ) ,间接征象出现最多为垂体上缘局限膨隆 ,占5 0 %。(2 )平扫显示 2 8例 (5 0 .0 % ) ,动态增强显示 5 5例 (98.2 % ) ,常规延迟增强显示 4 8例 (85 .7% ) ,三者检出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0 5 )。 5例只有动态增强能显示。 (3) FSE序列显示 4 8例 (85 .7% ) ,清楚显示 2 6例 ;FFE序列显示 5 1例 (91.1% ) ,清楚显示 35例。两者检出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与常规延迟增强 (FFE序列 )扫描明显提高病变检出率 ,可以避免病变遗漏。  相似文献   

12.
朱峰  沈君 《中国现代医生》2013,(34):106-108
目的 比较钆贝葡胺与钆喷酸葡胺在脑内单发转移瘤增强扫描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81例单发脑转移瘤患者,首先行钆喷酸葡胺增强扫描,剂量0.1 mmol/kg;2 d后行钆贝葡胺增强扫描,剂量0.1 mmol/kg.结果 ①钆贝葡胺强化后,病变形态、病变边缘、强化程度及增强范围均显著优于钆喷酸葡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2.3232,14.43534,11.4536,12.4232,P<0.05);②增强扫描后,钆贝葡胺强化图像对比信噪比均显著高于钆喷酸葡胺,强化病灶/正常脑组织增强比均显著高于钆喷酸葡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3456,12.3465,11.2675,3.7865,3.8796,3.8781,P<0.05).结论 钆贝葡胺增强扫描对单发脑转移瘤病变形态、病变边缘、强化程度及增强范围显示更优,其图像对比信噪比及病灶/正常脑组织增强比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评估单次注射标准剂量Gd-BOPTA,对肺癌肝转移患者行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2个部位MRI增强成像的效果。方法32例肺癌肝转移患者使用了2个线圈,经历了5个步骤:(1)行肝脏平扫,包括横断面T1WI、T2WI、SPAIR-T2WI;(2)行肝脏动态T1WI扫描,包括动脉期(注射Gd-BOPTA后1545 s)、门静脉期(12 min)、平衡期(23 min)、延迟期(4-5 min、7-8 min和9-10 min);(3)在注射Gd-BOPTA后15-20 min行颅脑扫描;(4)120 min后行120 min延迟肝脏扫描;(5)平均间隔1周后,注射Gd-DTPA后15-20 min后行颅脑扫描。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完成试验,在肝脏检查方面,肝实质SNR门静脉期、平衡期和120 min延迟期与平扫期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肝内病灶SNR门静脉期、平衡期和延迟期与平扫期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病灶-肝实质CNR与平扫期和动脉期相比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在中枢神经系统方面,12/32例患者经临床影像学随访证实为肺癌脑转移,注射0.1更多.1 mmol/kg Gd-BOPTA和注射0.2 mmol/kg Gd-DTPA均检出脑转移灶8例,4例病灶消失(放射治疗后)。注射Gd-BOPTA和注射Gd-DTPA病灶-脑实质平均信号强度增强比分别为26.24%和25.73%。结论一次注射标准剂量Gd-BOPTA检查肺癌患者是否发生肝转移和脑转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肝腺瘤的CT、 MRI及超声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肝腺瘤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包括超声、 CT及MRI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 CT平扫较均匀等密度3例,稍低密度2例,合并出血呈混杂密度2例,边界不清; MRI平扫T1WI均呈不均匀高信号,压脂序列信号变化不明显, T2WI为不均匀中高信号;增强动脉期较均匀明显强化5例(出血区无强化),不均匀中等强化2例,门脉期略有下降,延迟期呈等密度。4例可显示假包膜轻度强化。彩超均为实性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周围无声晕,多普勒病灶周边及内部见较丰富的门脉样血流及低速动脉样血流2例。结论 CT及MRI增强检查对肝腺瘤的诊断价值较大, MRI显示特征性表现优于CT。  相似文献   

15.
张建  牛良君  苏明  李明利 《农垦医学》2010,32(2):146-150
目的:探讨垂体大腺瘤术后早期MRI影像学表现,发现残余肿瘤,为临床提供复查最佳时间的选择。方法:回顾性的研究,将149例患者垂体大腺瘤术后影像学表现分为4个时间段,在增强MRI成像上的脑垂体变化、信号强度、植入材料的吸收程度及残余肿瘤的随访。结果:术后改变包括植入材料的吸收程度和垂体的复张程度;术后垂体肿物MRI增强模式为:无强化,结节性增强,周边边缘增强,合并结节及周边环形增强;术后早期(1天~1周)MRI增强扫描能够识别残存垂体腺瘤。结论:垂体大腺瘤术后早期(1天~1周)增强MRI是复查MRI检查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LAVA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对肝外胆管癌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临床怀疑肝外胆管癌患者的LAVA动态增强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1.5 T磁共振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阵列空间敏感编码技术(ASSET)、LAVA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LAVA-DCE MRI)。结果:28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肝门区胆管13例,胆总管上段3例,中段5例,胆总管下段4例,壶腹部3例。平扫:病灶T1WI呈低信号、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稍高信号和等信号,DWI呈稍高信号或高信号。LAVA动态增强:动脉期肿块轻度强化5例,门脉期肿块轻-中度强化16例,延迟期肿块延迟强化7例。本组病例中分别有3例肝门区胆管癌误诊为肝细胞型肝癌,2例胆总管下段癌误诊为胆管炎,诊断准确率为82.1%。结论:LAVA动态增强MRI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