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随机尿蛋白/尿肌酐比值与24 h尿蛋白定量的相关性,探讨随机尿蛋白/尿肌酐比值是否可以替代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尿蛋白的排泄情况。方法:对184例慢性肾脏病(CKD)3期患者同时留取随机尿和24 h尿液标本,分别进行随机尿蛋白,尿肌酐与24 h尿蛋白定量测定,计算随机尿蛋白/尿肌酐比值,与24 h尿蛋白定量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ROC曲线分析24 h尿蛋白定量≥1.0 g和≥0.15 g时与随机尿蛋白/尿肌酐比值间的相对应关系。结果:随机尿蛋白/尿肌酐比值与24 h尿蛋白定量呈良好正相关(r=0.771,P〈0.001)。应用ROC曲线分析随机尿蛋白/尿肌酐比值相应24 h尿蛋白定量1.00 g及0.15 g的诊断界点分别为0.83 g/gcr及0.16 g/gcr时敏感性与特异性最佳。结论:随机尿蛋白/尿肌酐比值可以反映CKD3期患者的尿蛋白排泄量,可替代24 h尿蛋白定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晨尿蛋白/尿肌酐比值可否替代24h尿蛋白定量,监测尿蛋白的排泄情况。方法选取住院肾脏病患者136例,共272例尿标本,将晨尿蛋白/尿肌酐与24h尿蛋白定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确定晨尿蛋白/尿肌酐比值相对于24h尿蛋白定量分别大于0.15g、1.00g和3.00g的最佳诊断点。结果晨尿蛋白/尿肌酐比值与24h尿蛋白定量呈显著正相关(r=0.83,P〈0.01);24h尿蛋白定量≥0.15g、1.00g和3.00g时,临床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佳点分别为晨尿蛋白/尿肌酐比值≥0.20g/gcr,≥0.95g/ger和≥2.92g/gcr。结论晨尿蛋白/尿肌酐比值可替代24h尿蛋白定量,监测肾脏病患者尿蛋白排泄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晨尿蛋白/尿肌酐比值评估CKD患者尿蛋白排泄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住院慢性肾脏病患者136例,检测晨尿蛋白/尿肌酐和24h尿蛋白定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GFR、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对二者相关性的影响,绘制ROC曲线分析确定晨尿蛋白/尿肌酐比值相对于24h尿蛋白定量≥0.15g,24h尿蛋白定量≥1.00g和24h尿蛋白定量≥3.00g的最佳诊断点.结果 晨尿蛋白/尿肌酐比值与24h尿蛋白定量呈显著正相关(r=0.83;P <0.001);GFR、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对二者的相关性没有影响;24h尿蛋白定量≥0.15g,24h尿蛋白定量≥1.00g和24h尿蛋白定量≥3.00g时,临床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佳点分别为晨尿蛋白/尿肌酐比值≥0.20g/gcr,晨尿蛋白/尿肌酐比值≥0.95 g/gcr和晨尿蛋白/尿肌酐比值≥2.92g/gcr.结论 晨尿蛋白/尿肌酐比值可替代24h尿蛋白定量,监测肾脏病患者尿蛋白排泄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晨尿、随机尿的尿蛋白肌酐比值(protein/creatinine ratio,PCR)与24 h尿总蛋白定量(24-hour urine total protein quantity,24 hUTP)之间的相关性及其预测方程。方法选取在武汉市第一医院肾内科就诊的慢性肾脏病(CKD)患者211例,对患者晨尿PCR、随机尿PCR与24 hUTP进行差异性及相关性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晨尿PCR、随机尿PCR预测24 hUTP的最佳临界点。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晨尿PCR、随机尿PCR预测24 hUTP的方程。结果晨尿PCR、随机尿PCR与24 hUTP之间无明显差异(P=0.81);晨尿PCR与24 hUTP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90,P0.01),随机尿PCR与24 hUTP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95,P均0.01),随机尿PCR与24 hUTP间的相关性高于晨尿。从性别、年龄、24 h尿量、病因、eGFR、Alb、总胆固醇水平方面对纳入患者进行分组,不同分组的晨尿PCR、随机尿PCR与24 hUTP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且不同分组的随机尿PCR与24 hUTP的相关性均高于晨尿PCR。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以0.5 g、1.0 g、3.5 g作为24 hUTP的界点时,晨尿PCR预测24 hUTP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0.70 g/g(敏感性84.4%,特异性86.0%)、1.09 g/g(敏感性95.8%,特异性91.3)、3.81 g/g(敏感性66.7%,特异性89.9%);随机尿PCR预测24 hUTP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0.56 g/g(敏感性93.5%,特异性75.4%)、1.11 g/g(敏感性98.3%,特异性92.4%)、3.43 g/g(敏感性87.9%,特异性89.9%)。晨尿PCR、随机尿PCR预测24 hUTP的方程分别为:①24 hUTP(g)=0.793+0.793×晨尿PCR+0.124×总胆固醇-0.177×Alb(决定系数R~2=0.87);②24 hUTP(g)=0.369+0.856×随机尿PCR+0.132×总胆固醇-0.092×Alb(决定系数R~2=0.92),随机尿的预测方程比晨尿更准确。结论晨尿PCR、随机尿PCR与24 hUTP均有良好的相关性,其相关性不受性别、年龄、24 h尿量、病因、eGFR、Alb、总胆固醇水平的影响,且随机尿PCR与24 hUTP间的相关性高于晨尿PCR。应用预测方程,可有效的评估CKD患者的预后及诊疗效果,建议使用随机尿PCR预测方程代替24 hUTP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尿蛋白肌酐比、尿白蛋白肌酐比、24 h尿蛋白定量之间的关系,并分别评估三者和IgA肾病临床及病理的关系,从而预测IgA肾病的进展。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肾脏活检确诊为IgA肾病的患者资料,记录患者尿蛋白肌酐比、尿白蛋白肌酐比、24 h尿蛋白定量、肾小球滤过率、血压、牛津分型等指标,研究尿蛋白肌酐比、尿白蛋白肌酐比和24 h尿蛋白定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三者和血压、肾小球滤过率、牛津分型等之间的关系。结果 IgA肾病患者的尿蛋白肌酐比、尿白蛋白肌酐比、24 h尿蛋白定量三者存在密切相关性,其中尿蛋白肌酐比和尿白蛋白肌酐比具有最高的相关性(r_s=0.929,P0.01),尿蛋白肌酐比、尿白蛋白肌酐比、24 h尿蛋白定量均和肾小球滤过率、牛津分型T、C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而有无高血压,牛津分型M、E、S和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IgA肾病患者的尿蛋白肌酐比、尿白蛋白肌酐比和24 h尿蛋白定量之间密切相关,三者和肾小球滤过率、牛津分型T、C均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尿总蛋白/肌酐正常参考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尿总蛋白定量测定单位及正常参考值普遍采用总蛋白<150mg/24h,近年有报道采用总蛋白与肌酐比(TRCR,mg/g·cr)。尿蛋白定性与定量不一致情况时,有必要探讨尿总蛋白测定单位及正常参考值。材料与方法尿蛋白定性用罗氏十联试条。尿总蛋白定量用邻苯三酚红钼络合法(胡望平.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3,18:340)。尿经1∶8稀释后用郎道酶法测定肌酐,用TechniconRA-XT自动生化仪测定。第1天晨尿作尿蛋白定性,后24h尿作总蛋白定量。结果1.试条阴性中有25%(9例/36例)TPCR>200mg/g.Cr;试条阳性中有55.2%(32例/58例)TPCR<200mg/g·Cr。试条法阳性率…  相似文献   

7.
低剂量雷米普利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雷米普利(ramipril)对不同时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90例,年龄42岁~76岁.分为治疗组54例,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均根据尿蛋白和肾功能的不同再分为早期肾病组、临床期肾功能正常组和临床期肾功能不全组.治疗组给予口服雷米普利(2.5 mg/d),连续应用12周.对照组不予上述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尿总蛋白和尿白蛋白明显降低,其中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组尿总蛋白由治疗前的(0.34±0.11)g/24 h下降到(0.24±0.09)g/24 h(P<0.01),尿白蛋白由(199±50)g/24 h下降到(148±35)g/24 h(P<0.01);临床期肾功能正常组尿总蛋白由治疗前的(2.15±1.01)g/24 h下降到(1.66±0.86)g/24 h(P<0.01);临床期肾功能不全组尿总蛋白由治疗前的(1.93±0.91)g/24 h下降到(1.68±0.81)g/24 h(P<0.05).结论:应用雷米普利对不同时期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均有减少尿蛋白的作用,且早期应用效果尤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蛋白定量与骨转化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4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肾组织活检确诊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80例,按照基线尿蛋白定量分3组,A组:24 h尿蛋白定量1g;B组:1.0 g≤24 h尿蛋白定量≤3.5 g;C组:24 h尿蛋白定量3.5 g。记录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病程、用药情况。所有研究对象均测定基线、治疗6月时血清Ca、P、ALP、25(OH)D、β-CTX、t PINP、N-MID、CT、i PTH水平,并检测相应时间点血清肌酐和白蛋白水平;同时检测基线和治疗6月时脊柱和股骨头骨密度。结果 3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A、B、C 3组患者血清ALB有明显下降趋势,血清ALB在各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re、Urea在各组间比较有上升趋势,血清Cre在C组与A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血清Urea在B组与C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血清25(OH)D的比较,25(OH)D有明显下降趋势,且A组与B组、A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蛋白尿组患者血清Ca、ALP、i PTH、N-MID、t PINP、β-CTX在各组间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骨密度值的比较,腰椎T值、腰椎BMD、股骨颈T值、股骨颈BMD随着蛋白尿的增多,均有下降趋势,腰椎BMD在C组与A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蛋白定量与骨转化标志物的相关性比较,Cox回归表明尿蛋白定量与血清25(OH)D水平呈负相关,与Ca、ALP、i PTH、N-MID、t PINP、β-CTX无关。结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蛋白定量与血清25(OH)D水平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以晨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诊断微量白蛋白尿(MA)的界值。 方法 本研究对象来自于北京平谷区代谢综合征肾损害流行病学调查,随机整群抽取的部分受试者除外脓尿或者镜下血尿后自愿留取8 h过夜尿。以8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作为诊断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方法确定MA的诊断界值。 结果 (1)共1056人(男性494人、女性562人,年龄20~75岁)纳入本研究,MA的患病率为12.5%,临床蛋白尿患病率为1.7%。(2)ROC确定诊断MA的ACR下界值:男性1.95 g/mol(敏感性97.6%,特异性88.6%),女性3.62 g/mol(敏感性83.8%,特异性89.1%),总体受试者ACR下界值为2.78 g/mol(敏感性88.7%,特异性86.0%);上界值:总体受试者ACR上界值为22.59 g/mol(敏感性100.0%,特异性98.8%)。(3)与8 h尿UAE诊断MA的一致性检验显示本研究按性别区分的诊断界值敏感性91.3%,特异性88.2%,阳性及阴性似然比为7.96和0.10,阳性及阴性预测值为56.9%和98.4%。 结论 晨尿诊断MA的ACR下界值存在性别差异,男性1.95 g/mol,女性3.62 g/mol,较目前国际推荐的性别特异性ACR诊断值偏高,具有良好的诊断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肾宁合剂治疗系膜增生性IgA肾病的疗效。方法观察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肾穿刺活检确诊为系膜增生性IgA肾病患者40例,已除外继发性IgA肾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20例,给予中药肾宁合剂50 ml,3次/d,并给予对症治疗(钙通道阻滞剂和利尿剂降压治疗);对照组20例,给予贝那普利10~20 mg/d,对症治疗与研究组相同,2个月为1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血尿、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血肌酐、血尿素氮及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NAG)等指标。结果对照组有3例患者因头痛及无法忍受的咳嗽而改用其他药物,退出观察。研究组均完成疗程。2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为(0.8875±0.2767)g,较治疗前的(1.6615±0.1879)g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为(0.9871±0.1385)g,较治疗前的(1.5160±0.2290)g下降(P0.05)。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血尿素氮及肌酐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对照组治疗后CysC为(0.870±0.168)mg/L,与治疗前的(1.231±0.088)mg/L比较,P0.05;研究组治疗后Cys C为(0.829±0.161)mg/L,与治疗前的(1.211±0.108)mg/L比较,P0.05,2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对照组治疗后尿红细胞较治疗前无改变,研究组治疗后尿红细胞为(50.47±28.07)个/μl,较治疗前的(189.39±67.48)个/μl减少(P0.05)。对照组治疗后尿NAG无明显改变,研究组治疗后尿NAG为(14.35±2.37)U/L,较治疗前的(25.1±10.8)U/L下降(P0.05)。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0%和7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肾宁合剂和贝那普利均能降低尿蛋白,改善早期肾功能受损。肾宁合剂同时还能改善血尿和肾小管功能,可用于治疗系膜增生性IgA肾病。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20.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