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对舌侧矫治器进行改良,应用于前牙反的矫治,疗效好,临床操作简化。方法:制作"联冠垫"粘固在后牙牙冠上,成为"固定垫",磨牙舌面管和前磨牙托槽埋于垫中和"联冠垫"合为一体,成为"垫式舌侧矫治器"。结果:6例患者治疗后磨牙关系中性,前牙覆覆盖正常,牙列整齐。结论:垫式舌侧矫治器矫治假性前牙反效果良好,椅旁操作时间减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上颌垫式可摘矫治器与导弓式可摘矫治器治疗乳前牙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2例35周岁的乳前牙反患儿,上颌正常或稍后缩伴下颌正常或轻度前突,随机分为2组。组1:16例患儿采用导弓式可摘矫治器;组2:16例患儿采用上颌垫式可摘矫治器。结果经过15周岁的乳前牙反患儿,上颌正常或稍后缩伴下颌正常或轻度前突,随机分为2组。组1:16例患儿采用导弓式可摘矫治器;组2:16例患儿采用上颌垫式可摘矫治器。结果经过14个月的治疗,所有患儿均解除乳前牙反,采用导弓式可摘矫治器组解除反稍快于采用上颌垫式可摘矫治器组,导弓式可摘矫治器组X线头影测量值及软组织改善等指标变化更明显,效果更好。结论乳牙反应尽早矫治,尽量在34个月的治疗,所有患儿均解除乳前牙反,采用导弓式可摘矫治器组解除反稍快于采用上颌垫式可摘矫治器组,导弓式可摘矫治器组X线头影测量值及软组织改善等指标变化更明显,效果更好。结论乳牙反应尽早矫治,尽量在35周岁期间进行;导弓式可摘矫治器矫治乳前牙反效果更好,同时具备机械力和肌能力的作用,在推上前牙唇倾的同时可引导下前牙舌倾,抑制下颌向前发育,能明显改善患儿侧貌;上颌垫式可摘矫治器不具备肌能力,只具备机械力,作用力仅限于上前牙,对患儿面部整体改观不太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全托式唇挡垫矫治器矫治乳前牙反牙合的效果。方法全托式唇挡垫矫治器对20例乳前牙反牙合患儿进行矫冶,并对矫治前后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前牙反牙合2~8周内得以解除;疗程6个月;矫治结束SNA角增大(P〈0.05),ANB角减小(P〈0.01);上唇至E线距离减小(P〈0.01),下唇至E线距离增大(P〈0.01)。结论全托式唇挡垫矫治器固位良好,能有效矫治乳前牙反,改善患者的侧貌,促进A点的发育,具有一定的功能矫形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垫反向唇弓矫治器治疗功能因素为主的替牙期前牙反的疗效。方法用双垫反向唇弓矫治器矫治以功能因素为主的替牙期前牙反患儿10例,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10例患儿的前牙反解除,建立了正常的覆、覆盖,磨牙达中性或中性偏近中关系。疗程最长6个月,最短2个月,平均3.9个月。结论双垫反向唇弓矫治器对以功能因素为主的前牙反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固定矫治器矫治恒牙期前牙反病例的矫治效果。方法选择11例恒牙期前牙反的病例,应用固定矫治器进行矫治,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并对软硬组织变化情况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U1-SN平均增加6.5°,L1-MP平均减小5.23°,鼻唇角平均减小4.95°,上下唇角平均减小4.45°,软硬组织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结论采用固定矫治器通过唇倾上前牙、舌倾下前牙可以快速解除恒牙期前牙反,固定矫治器是矫治恒牙期前牙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颌垫式矫治器联合舌篓矫治乳牙期前牙反对牙面及语音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学龄前前牙反患者20名,平均年龄4.4岁。随机选择10名患者佩戴传统上颌垫式矫治器,另10名患者佩戴上颌垫式矫治器联合舌篓,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值和语音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间头颅侧位片测量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矫治器正畸治疗前后SNA角、NA-PA角有显著性变化(P0.05),SNB角、ANB角矫治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U1-SN角、U1-NA角、U1-NA距矫治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上颌垫式矫治器联合舌篓组治疗后语音清晰度明显升高。结论乳牙期前牙反患者使用上颌垫式矫治器联合舌篓有利于上颌骨的发育,改变了上颌前牙的倾斜度,塞擦音清晰度明显升高,并且舌篓及舌肌功能训练有助于反的解除与语音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改良式导弓矫治器矫治前牙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前牙反病例(乳牙列期8人,恒牙列早期4人)使用改良式导弓矫治器进行治疗。结果:12例患者前牙反均解除,治疗后10例患者侧貌变为直面型;2例侧貌明显改善。结论:使用改良式导弓矫治器矫治前牙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潘平  王珊  顾月光  赵春洋 《口腔医学》2012,(11):688-689
目的探讨下颌垫矫治器配合头帽颏兜牵引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的机制。方法选择临床16例替牙期前牙反患者,使用下颌垫矫治器配合头帽颏兜牵引。结果经过6~11个月的治疗,下颌垫矫治器配合头帽颏兜牵引,16例替牙期前牙反解除。L1-NB、IMPA、SNB减小,有统计学差异(P<0.01),Y-axis、MP-SN、Co-S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下颌垫矫治器配合头帽颏兜牵引,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的机制是内收下前牙,下颌向后移动及顺时针旋转,同时释放了上颌及上前牙向前的生长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结合固定矫治器矫治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的疗效与机制。方法8例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男4例,女4例,年龄12.0~17.8岁,平均(14.5±0.7)岁,全部患者采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及常规头影测量分析。结果8例严重骨性Ⅲ类错患者均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上颌前牙发生明显的唇向倾斜移动,下颌前牙发生明显舌向移动,前牙建立良好覆、覆盖关系,磨牙关系由完全近中变为中性关系,面型由凹面型变为直面型。疗程15~25个月,平均18个月。结论严重的骨性Ⅲ类错,拔除第二磨牙后,通过结合固定矫治器、应用差动力技术,可有效地矫正严重的骨性反,并且面型可以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8例后牙锁伴前牙深覆的患者,以平导结合固定矫治器代替传统的垫式矫治器进行治疗,意在寻求一种有效、快速的矫治后牙锁的方法。结果表明:解除锁平均时间为2.6月,前牙咬合打开为3.4月,完成矫治为14.6月。本文认为平导结合固定矫治器能使锁解除、前牙压低及后牙升高、建同步进行而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导弓式可摘矫治器矫治乳前牙反的机制。方法 37例3.5~5.0岁乳前牙反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使用导弓式可摘矫治器,18例,另一组使用垫式可摘矫治器,19例。结果导弓式可摘矫治器戴用组反纠正快于垫矫治器组,经t检验P<0.05;导弓式可摘矫治器组除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舌倾、下颌后移较垫式可摘矫治器组明显。结论导弓式可摘矫治器矫治乳前牙反的机制是推上前牙唇倾、引导下前牙舌倾,荡下颌向后,缩短了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2.
用稀土合金钕铁硼永磁体制作矫正前牙反(牙合)的磁力矫治器.其综合了环托、前庭盾、唇挡、颊屏的功能,配以(牙合)垫,用磁力作为矫治力,称之为环托式磁性(牙合)垫矫治器,经5年临床应用,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文观察用改进的复合(牙合)切垫对老年人作可摘式(牙合)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评定疗效标准,分别观察牙列重度磨耗组及牙体治疗后重度牙周病组各20例,随诊2~5年的临床效果.结果;磨耗组优15例(75%),良5例(25%).牙周病组优良18例(90%).结论:复合(牙合)切垫在技术上弥补了一般金属及塑胶(牙合)垫的不足,改进后操作更为方便,舒适美观,是用作老年可摘式(牙合)重建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畸治疗过程中,前牙转矩不仅会影响前牙区的美观,也会影响后牙咬合关系,因此前牙转矩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控制前牙转矩是目前正畸临床应用的热点问题,而前牙转矩控制的方案设计是许多正畸医生临床操作的疑难和困惑所在.笔者通过文献复习,结合临床病例的研究结果,对个性化唇侧矫治器、个性化舌侧矫治器和透明矫治器3种...  相似文献   

15.
前牙全瓷冠粘固后咬合过程的动态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上中切牙全瓷冠粘固后,在模拟前牙动态咬合过程中,基牙与修复体受力状况和粘固效果对其影响,为临床修复体的设计与制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上、下中切牙和上前牙全瓷冠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使用动态有限元法在模拟前牙的动态咬合过程中,分析基牙及全瓷冠受力情况,以及粘固面积对修复体受力的影响.结果:全瓷冠切端和唇舌侧肩台处承受的破坏应力(Von Mises)较大.咬合过程中,唇舌侧颈缘受力随加载时间增加逐渐增大.前牙覆(殆)加深,冠的颈缘肩台处应力逐渐增加而切端逐渐降低.粘结面积与全瓷冠受力呈负相关,粘结面积越大冠的受力越小.结论:基牙切端和唇舌侧肩台处一定要预备出足够的间隙,使全瓷冠能保持一定的厚度和抗折强度.调整前牙咬合关系,避免覆殆过大或过小而造成冠折裂.冠粘固最好采用树脂进行粘结,保证足够的有效粘结面积.  相似文献   

16.
改良舌簧和邻间钩活动矫治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晓岗  曹惠菊 《口腔医学》1998,18(4):183-185
目的:应用改良的便利型舌簧和邻间钩活动矫治器取代目前临床常用的双曲舌簧和邻间钩活动矫治器,并与常用的双曲舌簧在弯制、临床应用、外观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方法:使用常用不锈钢丝弯制改良便利型舌簧和邻间钩,制作活动矫治器治疗牙性前牙反、内倾型深覆、前牙扭转及轻度拥挤.结果:改良舌簧和邻间钩活动矫治器制作简单,加力方便,临床效果良好.结论:改良便利型舌簧,具有夹板样作用,可同时作用于多个前牙,产生按牙弓弧形均匀扩弓的效果,使舌簧的使用范围扩展.如附以导杆或平导可使作用力方向更易控制.改良便利型舌簧和邻间钩没有游离的末端配合应用使整个矫治器固位好,戴用舒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前牙反(牙合)矫治中应用一种小型下颌后退位(牙合)板后退下颌,评价其矫治AngleⅢ类功能性-轻、中度骨性前牙反(牙合)病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小型下颌后退位(牙合)板治疗反(牙合)328例.在打开咬合的同时后退下颌,同时粘固上下颌托槽进行排齐整平.结果:患者侧貌在戴用后退位(牙合)板后明显改善,下颌的有效后退使反(牙合)的矫治变得简单化,治疗时间较传统矫治明显缩短.远期随访疗效肯定.结论:小型下颌后退位(牙合)板适用于下颌可适度后退的前牙反(牙合)病例,可快速矫治前牙反(牙合).是较固定反式TBA联合前牵引更为理想的装置,结构更小巧,制作更简便,更适用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依据中国人正常(牙合)牙齿数据的直丝弓矫治器的临床应用结果进行研究评价,为进一步发展适合中国人的直丝弓矫治器提供参考.方法 将依据中国人正常(牙合)牙齿数据的直丝弓矫治器(简称Z1矫治器)应用于30例非拔牙病例,在弓丝不弯制任何补偿弯曲的条件下完成矫治.由5位正畸专家对病例的矫治结果进行半定量评价;对病例模型进行定量测量,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将测量结果与中国人正常(牙合)数据进行比较,对Z1矫治器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验证与评价.结果 专家组对矫治后模型评价的平均得分为91.2分(百分制),总体评价矫治效果较好.模型测量结果显示,矫治后大多数相邻牙齿的邻面解剖接触点在(牙合)平面上投影的距离均数小于0.3mm,牙齿排列整齐;牙齿的冠凸距与中国人正常(牙合)数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部分牙齿轴倾度与正常(牙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矩的变化规律与正常(牙合)测量结果相似,但下颌后牙负转矩较大.结论 Z1矫治器对非拔牙病例的临床矫治效果较好,用于国人错(牙合)病例时可进一步减少弓丝的弯制,提高矫治质量;下颌后牙转矩的数据需要调整.  相似文献   

19.
Talon cusp is an uncommon odontogenic anomaly, presented as an accessory cusp like structure on the crown of an anterior tooth. Their presence may create diagnostic, esthetics, occlusal, pulpal and periodontal problems. This case report describes an unusual double facial talon cusp along with lingual trace talon on left 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