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范文平  张潇  贺争鸣 《中国药事》2012,26(8):834-837
目的 做好生物制品热原实验用家兔的实验期管理工作,保障热原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方法 将《中国药典》2010年版对实验动物的要求与我国现阶段实验兔产业的现状和普通级家兔生长发育规律结合起来,分析生物制品热原实验用家兔胃肠道疾病多发的原因,探讨相应的管理对策.结果与结论 实验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动物供应商的技术指导和监督,双方密切合作,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家兔热原试验中体温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琴华 《中国药事》1996,10(5):329-330
家兔热原试验中体温变化分析沈琴华(江苏常州市药品检验所213003)《中国药典》1990年版对家兔的饲养条件、实验条件等作了严格规定,但许多基层单位动物房仍没达到要求,影响了用家兔法检测热原的结果。现将我所1990~1994年间热原检测时所用1367...  相似文献   

3.
目的做好普通级家兔实验期管理工作,维护家兔的健康和福利,保障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等产品检验动物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方法分析影响普通级实验家兔健康和实验准确性的部分非传染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对供应商和动物运输进行规范管理,提出家兔进入实验室前后的饲料管理要点,对溃疡性脚皮炎和牙科疾病提出治疗和预防措施。结果与结论针对性的策略在实际工作中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中药注射剂热原检查家兔热原法和鲎试剂动态浊度法进行比较。方法:以随机抽取的10批次中药注射剂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家兔热原法和动态浊度法进行热原检查。结果:10批中药注射剂的家兔热原法热原检查均符合规定,动态浊度法能定量检测中药注射剂中细菌内毒素含量且结果与家兔热原法一致。结论:动态浊度法能定量检测中药注射剂中细菌内毒素的含量,在快速检测中优于家兔热原法,可作为中药注射剂热原检查的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5.
家兔热原实验中预检温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从预检温的筛选方式、筛选标准、稳定时间和不同基础体温的家兔对热原的敏感性等方面探讨了做好家兔热原实验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并就美国药典和欧洲药典的要求进行了介绍和比较.建议对预检温筛选家兔采用至少与家兔热原实验一样的方式;为减少复试率和不合格率,应尽量不使用基础体温较低家兔进行实验.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热原检查用兔对细菌内毒素的灵敏度,为提高热原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参考。方法:对我单位热原检查用家兔,使用国家颁布的细菌内毒素标准品,按照热原检查法进行灵敏度检查,记录各组家兔体温变化并按中国药典热原检查结果的判断标准进行判断。结果:细菌内毒素静脉注射5 EU·kg-1,各组均判定为不合格。结论:热原检查使用20次的家兔对细菌内毒素的灵敏度未发生明显变化,剂量5 EU·kg-1可成为检查的限度剂量。  相似文献   

8.
有关家兔的热原试验报道很多,而热原试验中家兔体温下降的报道却少见,普遍认为热原试验中家兔体温升高是正常现象,体温下降是异常现象.为此本文就二年度6种输液制剂的家兔1694只次家兔热原试验情况进行考查分析,以使在热原测试过程中,减少降温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药品注射剂的热原检查,是保证输注药品安全的重要检验项目之一.1942年美国率先将家兔热原检查法收入第12版药典,随后世界各国相继将这一方法载人药典,作为检查药品注射剂中热原的法定方法.我国在第一版《中国药典》(1953年)中就收载了热原检查法.半个多世纪以来,热原检查法作为一种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受到人们的重视.药检工作者对热原检查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使其得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为保障人民用药安全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体外兔全血法检测热原的可行性。方法:分别将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阴性对照)、3种来源的热原质溶液[革兰氏阴性菌:细菌内毒素(0.0625,0.125,0.25,0.5,1.0 EU.mL-1);真菌:酵母多糖(2.0 mg.mL-1);革兰氏阳性菌:脂磷壁酸(0.5μg.mL-1)]加入兔全血,在CO2培养箱(37℃,5%CO2)内孵育8 h,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孵育体系中细胞因子(IL-6)的浓度,以IL-6浓度指示热原质的含量。结果:家兔热原检查法对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及脂磷壁酸的最低检测限为0.5 EU.mL-1、2.0 mg.mL-1及0.5μg.mL-1,体外兔全血法的最低检测限均大于家兔法。结论:以细胞因子(IL-6)为检测指标,体外兔全血法不适用于热原质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热原检查标准制订时开展适用性研究的必要性进行探讨。方法选用参麦注射液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ⅩⅧB"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进行热原检查适用性研究。结果参麦注射液热原检查不干扰给药剂量为3mL/kg;参麦注射液给药剂量为5mL/kg时,对细菌内毒素致家兔体温升高有干扰。结论中药注射剂的热原检查有必要进行适用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新的体外热原试验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肠道给药的药品、生物制品及植入性医疗器械要求无热原,目前各国药典采用兔热原试验或细菌内毒素检查法(BET)这2种基于动物的方法进行试验,但它们还存在一些问题。外热原可刺激人单核细胞释放炎性因子(如 IL-1B,IL-6,TNF-α,IFN-λ等)即内热原,内热原使人体温调定点升高从而引起体温升高,这些内热原的含量可用 ELISA 方法进行测定,新的体外热原试验方法是基于此原理的系统。新方法结合了 BET 高灵敏度和家兔法宽检测谱的优点,与兔法相比,新方法更加灵敏、费用低,能直接反映人对多种热原的反应,与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相比,新方法不仅仅局限于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细菌内毒素的检测,对各种热原质均能检测。在欧洲,目前有6种最突出的系统被确认,试验表明他们是安全的、不使用动物的、更有效的热原检查方法,可以作为热原检查替代方法向药政管理部门和药典推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考察热毒宁注射液对内生致热原性发热家兔的解热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 48只家兔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安乃近注射液(0.024 g/kg)组和热毒宁注射液(1.02、2.04、5.08 g/kg)组。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容积5 mL/kg。除对照组耳缘iv生理盐水外,其他各组给药0.5 h后耳缘iv内生致热原(1.5 mL/kg)。测定家兔注射内生致热原后4 h内体温,记录平均体温的变化(ΔT)。发热1 h后测定家兔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脑脊液、下丘脑中环磷酸腺苷(cAMP)。结果 热毒宁注射液5.08、2.04 g/kg组与模型组比较,各时间点的ΔT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0.01)。热毒宁注射液1.02、2.04、5.08 g/kg组下丘脑、脑脊液中cAMP水平及血清IL-1β、TNF-α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减少(P< 0.05)。结论 热毒宁注射液对家兔内生致热原性发热有显著的解热作用,通过减少血清中IL-1β、TNF-α水平,降低脑脊液和下丘脑中cAMP含量来发挥解热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对门冬氨酸钾镁进行检查的可行性。方法: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对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进行干扰试验:用细菌内毒素检测法对家兔热原试验可疑结果的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进行比较试验。结果:供试品对鲎试剂与内毒素的反应无干扰作用。家兔热原检查法的结果与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结果不相吻合。结论: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检测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热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和家兔法对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检查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对家兔试验进行比较试验。结果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稀释至160倍时,用灵敏度为0.06EU/ml的鲎试剂进行实验,干扰消失。家兔热原检查法与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相吻合。结论采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和家兔检查法检测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热原均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动态浊度法研究注射用阿莫西林钠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效果。方法:按2005年版《中国药典》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相关规定进行试验。结果:该制剂在25mg/ml浓度下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无干扰作用。结论:用动态浊度法检测注射用阿莫西林钠细菌内毒素含量的方法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锁托槽及传统托槽的粘结效果,以及自锁托槽在应用RMGIC时粘结强度如何。方法 120颗离体牙随机分成传统托槽组、被动自锁托槽组、主动自锁托槽组,分别应用Transbond XT、RMGIC进行粘结,进行抗剪强度测试及记录粘结材料残留指数。结果传统托槽应用Transbond XT或RMGIC抗剪强度、ARI记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应用Transbond XT或RMGIC时,传统托槽分别与被动自锁托槽、主动自锁托槽相比较抗剪强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应用Transbond XT时ARI记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锁托槽在应用RMGIC时粘结强度可以适应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梳理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联合开展的大鼠多终点体内遗传毒性试验数据,比较大鼠肝彗星试验与骨髓微核试验结果的一致性和灵敏性。方法 试验分设阴性物质组、作用机制明确的遗传毒性阳性物质组、受试物组,阴性物质包括超纯水、0.9%氯化钠注射液、玉米油、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5%蔗糖和聚山梨酯80,给药体积为10 mL·kg-1;遗传毒性阳性物质包括200 mg·kg-1甲磺酸乙酯(EMS)、40 mg·kg-1N-乙基-N-亚硝基脲(ENU)、40 mg·kg-1环磷酰胺、75 mg·kg-1甲基苄肼、800 mg·kg-1尿烷、75 mg·kg-1对氯苯胺、40 mg·kg-1 1,2-二溴-3-氯丙烷和10 mg·kg-1秋水仙素;受试物包括100、300、1000 mg·kg-1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6.5、65.0、650.0 mg·kg-1单蒽酮和6.5、65.0、650.0 mg·kg-1大黄素甲醚。分别在实验0、24、45 hig给药1次,给药体积为10 mL·kg-1。开展大鼠肝彗星试验和骨髓微核试验,计算每只动物的肝细胞刺猬细胞率和尾DNA百分含量(Tail% DNA),以及每只动物的嗜多染红细胞(PCE)/总红细胞(ERY)比例和嗜多染红细胞微核(MNPCE)率。结果 大鼠肝彗星试验可有效检出DNA断裂剂,对多种烷化剂(甲磺酸乙酯、甲基苄肼和尿烷等)有较好的预测性,但对环磷酰胺和多倍体诱导剂不灵敏。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单蒽酮和大黄素甲醚骨髓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在1 000 mg·kg-1剂量下导致的肝Tail% DNA与0.5% CMC-Na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单蒽酮的肝彗星试验结果为明确阳性,剂量为650 mg·kg-1时,单蒽酮可导致大鼠肝Tail% DNA显著升高(P<0.05),且作用存在剂量相关性;大黄素甲醚的肝彗星试验结果为阴性。结论 大鼠肝彗星试验可与骨髓微核试验互补,有效检出主要作用于肝脏且亲电子性较强的遗传毒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