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MSCT)双动脉期扫描技术对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综合诊断确诊的18例、共24个病灶的小肝癌和微小肝癌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着重分析双动脉期显示病灶的优点。结果:24个病灶中位于肝左叶8个,肝右叶16个,单纯动脉早期强化者6个,单纯动脉晚期强化16个,双动脉期结合共显示病灶22个。结论:MSCT双动脉期扫描技术可较好显示富血供小或微小肿瘤病灶的强化,结合门脉期表现可较大提高小肝癌或微小肝癌的检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肝癌(SHCC)在螺旋CT扫描中的不典型表现。【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螺旋CT扫描中呈不典型表现的小肝癌16例共17个病灶的CT征象。【结果】16例共发现17个病灶为不典型表现,其中7个病灶在动脉期强化明显,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2个病灶动脉期病灶边缘有环形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仍有持续强化;8个病灶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呈低密度。【结论】小肝癌在螺旋CT扫描中有多种不典型表现,病灶的血供情况、病理学基础等是产生不典型表现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3.
3.0TMR全肝动脉期多时相增强扫描技术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全肝动脉期多时相三维动态增强MR扫描对肝脏动、门脉系统的显示情况及其在肝脏早期强化小病灶诊断中的初步应用。方法10例有肝脏动脉期强化小病灶(直径3cm以下)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使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动脉期多时相(4期)扫描作为全肝多期三维动态增强扫描的一部分,于一次屏气下完成。绘制主动脉、门静脉及肝实性病灶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并采用三维最大强度投影(MIP)重建肝动脉及门静脉,记录肝动脉的显示情况并分析病灶的强化特点。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了可用于诊断的高质量图像,共发现22个动脉期强化的小病灶。采用MIP重建,4例清晰显示肝固有动脉的3级分支,4例显示4级分支,2例显示5级分支,并能显示伴行的门静脉及早期强化的小病灶。不同类型的病灶强化特点不同。结论全肝动脉期多时相三维动态增强MR扫描可同时进行肝实质动态增强MRI和MR肝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肝脏早期强化小病灶的动态强化过程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具有双相增强作用的磁共振对比剂钆贝葡胺(GO—BOPTA),MRI增强后60min再延迟扫描对小肝癌(SHCC)的诊断价值。方法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SHCC患者25例,采用Philips Intera 1.5T磁共振扫描仪。行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及Gd—BOPTA快速动态增强多期扫描。Gd—BOPTA增强扫描采用静脉团注快速动态增强扫描,并在团注后20s、1min、5min及60min行THRIVE扫描。观察分析MRI平扫、Gd—BOPTA三期增强扫描及60min再延迟扫描病灶的信号改变,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25例患者,共发现SHCC病灶33个;对SHCC病灶的检出率,MRI平扫为75.8%(25/33),Gd—BOPTA三期增强为81.8%(27/33),Gd—BOPTA三期增强+60min再延迟扫描为96.9%(32/33)。Gd—BOPTA三期增强联合60min再延迟扫描对SHCC病灶的检出率明显优于Gd—BOP—TA三期增强,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Gd—BOFrA增强后60min再延迟扫描对小肝癌、尤其是乏血供的小肝癌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肝动脉造影(CT hepatic arteriography,CTHA)联合动脉门脉造影(CT during arterial portography,CTAP)对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小肝癌的行常规CT双期增强扫描、C T A P和C T H A检查,分析影像表现,比较CTHA、CTAP和双期增强扫描对SHCC的检查率.结果 13例SHCC患者手术病理共发现14个小肝癌病灶.常规双期CT检出9例患者的9个病灶(9/1464.4%).CTHA病灶检出率为12例患者的13个病灶(13/14,92.9%),CTAP检出10例病灶的10个病灶(10/14,71.4%).C T H A联合C T A P检出所有患者的全部病灶(14/14,100%).结论 CTHA、CTAP双联技术是诊断SHCC较为理想的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6.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相关小结节样病灶的显像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运用灰阶超声造影(CEUS)观察肝硬化相关小结节样病灶的血流灌注特征,探讨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58例肝硬化患者经常规超声检查发现肝实性小结节样病灶共69个,运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及对比脉冲序列造影成像技术行CEUS检查。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为13个大再生结节(LRN)、26个增生不良结节(DN)和30个小肝癌(SHCC)。其中DN组分为低度增生不良结节(LGDN)组(12个结节)和高度增生不良结节(HGDN)组(14个结节);SHCC组分为高分化组(19个结节),中低分化组(11个结节)。研究不同性质结节的CEUS显像特征。结果分析本组69个不同病理分级结节随不同造影时相增强的特点,发现从LRN、LGDN、HGDN、高分化SHCC至中低分化SHCC组开始增强时间和完全消退时间均呈递减趋势;并由本组归纳总结6种CEUS增强模式,各组结节增强模式构成分别不同,92.3%的LRN为模式Ⅰ~Ⅱ,58.3%的LGDN为模式Ⅲ,83.8%的HGDN为模式Ⅳ,83.3%的SHCC为模式Ⅴ和Ⅵ,其中高分化SHCC主要为模式Ⅴ,中低分化SHCC具有特征性模式Ⅵ。结论CEUS提高了超声显像对肝硬化相关小结节病灶的定性诊断价值,通过识别CEUS增强时相和模式的差异可为临床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较准确可靠的依据,有望对癌变过程中并发小结节样病灶的发展、演进及其病理类型作出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7.
三期螺旋CT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扫描小肝癌(SHC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45例SHCC患者进行三期多层螺旋CT扫描,统计各期病灶的检出数,分析SHCC的CT三期扫描特征和检出率.[结果]SHCC在三期扫描中影像表现不同;45例SHCC患者检出病灶51个,在肝动脉期(AP)、门静脉期(PP)和延迟期(DP)的检出率分别为9...  相似文献   

8.
李继轩  刘静  叶薇 《临床医学》2006,26(3):40-41
目的 评价六层螺旋CT薄层增强3期扫描对小肝癌(SHCC)的检出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研究23例明确诊断为SHCC患者的图像。采用高质量扫描模式,扫描参数为:层厚5mm,螺距3。增强3期扫描分别为平扫、注射对比剂后25s动脉期扫描、45s门静脉扫描,3min延时扫描。高压注射器单相注射。三代显90ml,注射流率为3ml/s。结果 23例SHCC在3期扫描上20例为典型表现;即动脉期为高密度、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为低密度或等密度。3例CT表现不典型,各期均为低密度。结论 大多数的SHCC在3期扫描上呈典型表现。SHCC定性诊断主要靠增强的动态变化特点,延迟期检出率最高,薄层扫描能提高SHCC检出率,综合3期扫描的表现可提高对小肝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5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肝癌在多层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表现,比较各期病灶检出率,提高小肝癌诊断水平。方法:54例小肝癌分别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扫描时间为动脉期25~30S、门脉期60~70s、延迟期3~5min。结果:共发现65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检出率分别为89.2%、70.8%和78.5%。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反映出小肝癌的血供特点和表现,使其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局限性结节状增生(FNH)在超声造影中的增强模式及中央瘢痕与病灶大小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造影技术对44例肝FNH患者的44个病灶进行检查,分为小病灶组(直径〈3cm,n=25)及大病灶组(直径≥3cm,n=19),对病灶在超声造影的动脉期增强模式、中央星状瘢痕的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动脉期增强模式:小病灶组有18例(72.0%,18/25)、大病灶组有14例(73.6%,14/19)于动脉早期呈轮辐状离心性强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病灶则均为全瘤迅速强化。中央星状瘢痕:小病灶组于延迟期发现4个低增强中央瘢痕(16.0%,4/25),大病灶组可见10个低增强中央瘢痕(52.6%,10/1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的FNH动脉期轮辐状离心性强化的检出率均较高。低增强中央瘢痕在大病灶组检出率较高,但在小病灶组的检出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肝双期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例小肝癌螺旋CT肝双期扫描的CT表现.结果片中有14例呈多血供型,除1例门脉期仍呈高密度表现外,其余13例均呈典型"快进快出"表现;另有2例少血供型,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呈低密度.结论螺旋CT肝双期扫描对小肝癌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能量图 (CDE)对小肝癌与肝腺瘤样增生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2 1例小肝癌和 8例肝腺瘤样增生结节进行了CDE检查 ,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对照。结果 小肝癌动脉肿瘤输入血管检出率 85 .7% ,门静脉肿瘤输入血管检出率 42 .9% ;肝腺瘤样增生结节门静脉肿瘤输入血管检出率 62 .5 % ,无一例存在动脉肿瘤输入血管 ,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此外CDE可显示11例 (5 2 .4% )小肝癌有肿瘤输出静脉血管 ,其中 10例 (4 7.6% )为门静脉肿瘤输出血管 ,1例为肝静脉肿瘤输出血管 ,而肝腺瘤样增生结节无一例有肿瘤输出静脉血管 ,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对小肝癌与肝腺瘤样增生结节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输入肿瘤的动脉血管和输出肿瘤的静脉血管可作为小肝癌区别于肝腺瘤样增生结节的主要鉴别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能谱曲线鉴别诊断肝脏小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肝脏占位患者,其中肝小血管瘤(SHH)18例,小肝癌(SHCC)18例,肝小转移瘤(SLM)13例,均采用宝石CT能谱成像模式(GSI)扫描,获得门静脉期的能谱系列图像;观察SHH、SHCC、SLM的能谱曲线规律,分别选取50 keV和100 keV两点作为参考点,测量并计算3种病灶的能谱曲线斜率,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SHH、SHCC、SLM的能谱曲线在40~80 keV能量区间内均呈明显下降趋势,80~140 keV能量区间内较平缓下降,且在40~80 keV能量区间内3种病灶的能谱曲线差异较大。3种病灶的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2.77±1.03、1.99±0.42、0.80±0.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能谱曲线及其斜率可以反映物质的同源性,对鉴别肝脏小肿瘤病变性质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细胞癌(SHCC)与不典型增生结节(DN)的CEUS灌注增强特点,探讨CEUS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肝硬化背景下42个SHCC病灶和21个DN病灶进行术前CEUS检查,观察病灶CEUS各时相的增强水平,比较其增强模式。结果 SHCC与DN各时相的增强水平及整体增强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动脉相SHCC以高增强为主,DN以低增强为主;SHCC的增强模式主要为动脉相高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呈低增强,DN的增强模式复杂多样。结论肝硬化背景下SHCC与DN有不同的CEUS灌注增强特点,CEUS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硬化背景下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与增强磁共振显像(MR)对小肝癌(≤2.0cm)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差异性及临床应用的互补性.方法 临床观察45例伴有肝硬化的肝占位病变患者,术前行CEUS及增强MR检查,分别记录病灶检出个数、增强形式及诊断结果.所有病灶均经手术切除或穿刺病理证实,对两项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 45例患者增强检查后,超声造影发现病灶69个,增强MR发现病灶58个,两项检查共检出病灶75个,病理诊断肝癌病灶41个.小肝癌在超声造影与增强MR增强模式存在交叉,其中以模式Ⅰ"快进快出"及模式Ⅱ"快进慢出"最典型,将其作为诊断肝硬化伴小肝癌的标准,二者对肝癌的诊断率分别为77.3%(58/75)和62.7%(47/75)(0.50<P<0.75).对于不典型增强形式下的小肝癌病灶二者的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25<P<0.05).结论 CEUS及增强MR对于肝硬化伴小肝癌病灶的诊断率相似.对于不典型增强病灶,CEUS与增强MR各有优势,存在对小肝癌及良性病灶的诊断差异.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双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螺旋CT行肝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双期扫描分析小肝癌的诊断特征。方法 18例小肝癌患行双期扫描,观察各期的表现,进行分类。结果 18例小肝癌中双期表现并不相同。可分为5类。结论 螺旋CT肝双期扫描充分反映了小肝癌的血供特点,并能根据其特有表现与血管瘤、转移性肝癌等相鉴别。对小肝癌的检出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小肠淋巴瘤和小肠间质瘤的16层螺旋CT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和总结小肠淋巴瘤和小肠间质瘤的16层螺旋cT特征及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小肠恶性淋巴瘤和22例小肠间质瘤病灶的范围、血供来源及动态增强变化、周围淋巴结情况。结果小肠淋巴瘤累及肠壁范围较广,病灶轻度或无明显强化,通过三维成像未能找到确切血供来源,部分可发现“肿瘤包绕血管”征象,可伴有后腹膜或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小肠问质瘤黏膜完整,病灶在动脉期、静脉期均明显强化,通过三维成像能找到血供来源,无周围淋巴结肿大。结论小肠淋巴瘤和小肠间质瘤在双期增强扫描及三维成像时具有相对特征性cT表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定量分析对鉴别肺部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30例胸部CT发现肺部实性结节或肿块并行DCE-MRI的患者,男13例,女17例,年龄35~70岁。采用并行采集(CAIPIRINHA)、水脂分离Dixon方法及随机轨迹时间分辨成像(time-resolved imaging with stochastic trajectories,TWIST)技术的容积内插值法屏气检查(CAIPIRINHA-Dixon-TWIST volume-interpolated breath-hold examination,CDT-VIBE)序列,应用Tofts模型测量病变区的微血管转运常数(Ktrans)、反流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和注射对比剂后60 s内对比剂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i AUC)。结果 30例患者中,肺部病变为良性者17例,恶性13例,病变大小在1.1~5.3 cm。恶性病变组Ktrans、Kep、i AUC值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Ktrans、Kep、i AU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8、0.765、0.806。结论 DCE-MRI的参数Ktrans、Kep、i AUC对肺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