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基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电子医疗数据,解析真实世界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结肠恶性肿瘤临床应用特征,为复方苦参注射液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借鉴。方法: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电子医疗数据大型集成数据仓库,对来自全国范围22家大型三甲医院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结肠恶性肿瘤的3 328例患者电子医疗数据进行提取,对一般特征、诊断特征、品种用药剂量与疗程特征信息、品种联合用药特征、出院转归特征等进行基于频数与率的描述性分析。结果: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结肠恶性肿瘤的患者平均年龄61.85岁;男性多于女性;主要由消化内科、肿瘤科入院;单次用药剂量以10-20 mL居多;疗程以4-7天为主;临床常见联用药物包括托烷司琼注射液、胸腺肽注射液、奥沙利铂注射液、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注射液等;基于出院转归判定的总有效率39.78%。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结肠恶性肿瘤的人群特征明确,符合结肠恶性肿瘤疾病的一般规律;其真实世界临床用药剂量、疗程范围基本符合品种说明书相关界定。临床联合用药类型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2.
郜明月  谢雁鸣  张寅  陈岑  庄严 《中草药》2018,49(13):3143-3147
基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电子医疗数据,分析真实世界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适应症(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特征,为复方苦参注射液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提取全国范围22家大型三甲医院44 588例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适应症患者电子医疗数据,对一般信息、西医诊断、用药剂量、用药疗程、联合用药、出院转归等特征,进行基于频数与率的描述性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适应症人群平均年龄57.30岁;男性多于女性;以肿瘤科、门诊入院为主,入院病情多为一般;西医诊断常见肺、肝、胃、结肠、乳腺等恶性肿瘤;单次用药剂量10~20 mL;疗程4~7 d最为多见;临床常联用药物包括抗肿瘤化疗药、免疫调节药、抗生素类药、糖皮质激素类药、5-羟色胺(5-HT)受体阻断药等。复方苦参注射液在不同系统、不同病情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其适应症人群特征明确,符合恶性肿瘤疾病一般规律;其真实世界用药剂量、疗程范围基本符合品种说明书相关界定,联合用药类型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电子医疗数据,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淋巴恶性肿瘤真实世界临床用药人群特征,为其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提取3 674例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淋巴恶性肿瘤患者电子医疗数据,对其一般信息、诊断信息、用药信息进行基于频数与率的描述性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4.95岁;男性多于女性;主要来源科室为肿瘤科、血液科;基于出院转归判定的住院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66.15%;单次用药剂量以10-20 mL居多;疗程以4-14天为主;联用西药常见品种包括地塞米松、托烷司琼注射液、甲氧氯普胺片、胸腺肽注射液、环磷酰胺注射液等;联用西药常见药理作用包括抗肿瘤化疗药、免疫调节药、糖皮质激素药、抗生素类药等。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淋巴恶性肿瘤真实世界临床用药剂量、疗程基本符合说明书界定,用药人群特征符合品种定位及淋巴恶性肿瘤疾病规律;基于出院转归判定的住院患者临床疗效较为确切;联合用药类型广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解析真实世界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直肠恶性肿瘤应用特征,为品种临床合理应用提供有益参考。方法:基于医院信息系统大型集成数据仓库,提取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直肠恶性肿瘤患者电子医疗数据,描述性分析患者一般特征、诊断特征、品种使用特征、联合用药特征。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9.27岁;男性多于女性;主要由普通外科、肿瘤科入院;单次用药剂量以10~20 m L居多;疗程以4~7 d为主;常见联用药物包括托烷司琼注射液、氟尿嘧啶、奥沙利铂注射液、亚叶酸钙注射液、胸腺肽注射液等;联合用药药理作用以抗肿瘤化疗药、免疫调节药、5-HT受体阻断药、抗生素类药、叶酸拮抗剂等为主。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直肠恶性肿瘤的品种用药剂量疗程基本符合说明书规定,联合用药类型广泛用药人群特征符合疾病规律;基于出院转归判定的临床疗效相对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解析真实世界中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的人群特征、诊断特征、用药特征,为复方苦参注射液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全国范围内39家大型三甲中医医院及综合性医院信息系统电子医疗数据构建的大型集成数据仓库,提取2003年8月-2014年12月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卵巢恶性肿瘤的电子医疗数据。采用SAS9.3统计软件,对人口学信息、诊断信息、医嘱用药信息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2家医院数据,涉及1510例患者,平均年龄(54.93±12.75)岁。入院科室以妇产科和肿瘤科为最多,入院方式以门诊入院最为常见。单次用药剂量为(14.53±4.24)m L,疗程为(6.62±5.49)d。联用西药主要为抗肿瘤化疗药、免疫调节药、保肝药、H1受体拮抗药、电解质平衡调节药。联用中药主要为清热解毒剂、回阳救逆剂、益气扶正剂、理气剂、止血剂。基于出院转归判定的治疗总有效率为47.8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卵巢恶性肿瘤的人群特征明确,其真实世界临床用药剂量、疗程范围基本符合品种说明书相关界定,临床联合用药类型广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解析真实世界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肺恶性肿瘤临床应用特征,为复方苦参注射液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借鉴。方法: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电子医疗数据大型集成数据仓库,提取全国范围内22家大型三甲医院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肺恶性肿瘤的11,203例患者电子医疗数据,对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诊断、联合用药等特征信息进行基于频数与率的描述性分析。结果: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肺恶性肿瘤患者平均年龄集中在45~65岁;男性多于女性;主要由肿瘤科、心血管科入院;总有效率58.80%;单次用药剂量以10~20 m L居多;疗程以4~7 d、8~14 d为主;临床常见联用药物包括地塞米松、托烷司琼注射液、胸腺肽注射液、甲氧氯普胺片、参芪扶正注射液等。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肺恶性肿瘤的人群特征明确,符合肺恶性肿瘤疾病的一般规律;其临床用药剂量、疗程范围基本符合品种说明书相关界定,联合用药类型广泛且符合相关临床指南。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提取真实世界2550例食管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电子医疗数据,挖掘复方苦参注射液真实世界治疗食管恶性肿瘤的联合用药特征规律,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借鉴。方法: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电子医疗数据集成仓库为数据来源,对全国范围的22家三甲医院主要入院诊断为食管恶性肿瘤,并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的患者提取其电子医疗数据,基于频数统计与关联规则数据挖掘、解析联合用药特征。结果: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恶性肿瘤常与抗生素类药、抗肿瘤化疗药、免疫调节药、糖皮质激素药、营养支持药、质子泵抑制剂等联用,其联用药物关联规则组合呈现出特定规律,联合用药特征符合食管恶性肿瘤相关诊疗指南。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恶性肿瘤临床联用药物广泛,联用中西药物组合规律基本符合相关临床指南。基于对真实世界临床用药特征的解析,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侧重于降低化疗副作用、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为其治疗食管恶性肿瘤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真实世界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恶性肿瘤腹腔积液的临床应用特征,为临床合理应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医院信息系统大型集成数据仓库,提取全国范围三级甲等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采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的恶性肿瘤腹腔积液患者电子医疗数据。对纳入数据一般特征、诊断特征、品种用药剂量与疗程特征、品种联合用药特征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纳入数据涉及22家医院、1147例患者,以男性为主,平均年龄61.45岁,一般以门诊收入肿瘤科、消化内科进行住院治疗。药物单次及日用量一般为10~19 m L,平均用药疗程为13.94 d。常见联用西药类型为利尿药、抗生素类药、抗肿瘤化疗药、营养支持药、免疫调节药等。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的恶性肿瘤腹腔积液患者特征符合该病患病人群固有特点,品种用药剂量、疗程基本符合说明书规定,联合用药特征符合恶性肿瘤腹腔积液的常规治疗方案特点。  相似文献   

9.
尹业辉  谢雁鸣  张寅  陈岑  庄严 《中医杂志》2018,(11):921-926
目的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真实世界临床应用特征。方法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集成数据仓库,提取2002年8月至2014年12月全国22家三级甲等医院49 597例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患者的电子医疗数据,对患者入院信息、临床诊断及用药情况、联合用药、出院转归等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复方苦参注射液真实世界用药患者年龄主要在46~65岁之间(50.84%),住院天数集中在15~28天(27.93%),使用科室前3位的分别为肿瘤科、消化内科、心血管科。广泛用于肺恶性肿瘤(24.29%)、肝恶性肿瘤(11.66%)、胃恶性肿瘤(9.23%)的临床治疗;单次用药剂量、每日用药剂量均以10~20 ml、20~30 ml为主,用药疗程以4~14天为主。常与地塞米松、托烷司琼注射液、胸腺肽注射液联合使用,合并用药个数以10种左右最为常见。共有1994例患者出院转归为死亡,死亡原因前3位的疾病为肺部感染、电解质代谢紊乱、肺恶性肿瘤。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主要适应症为恶性肿瘤,真实世界用药人群以中老年患者居多,符合适应症人群疾病的一般规律;用药剂量、疗程基本符合说明书规定,临床联合用药广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张寅  谢雁鸣  李彦楠  张长  陈岑  庄严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5):2900-2904
该研究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电子医疗数据,解析真实世界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用药规律,为品种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借鉴。通过提取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的住院患者电子医疗数据,分析西药联合用药频数分布特点,应用Apriori算法分析联合用药关联性。最终纳入研究49 597例符合要求患者,复方苦参注射液与5-HT受体阻断药、保肝药、抗生素类药、抗肿瘤化疗药、免疫调节药、糖皮质激素药、镇痛药、质子泵抑制剂的临床联合应用较为常见。结果证实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用药分布特征及关联组合均呈现特定规律,符合品种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定位,相关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探索真实世界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用药特征,针对其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联用中西药物药理作用关联规律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治法模式的探索及后续深入分析提供参考借鉴。对来自22家医院诊断为恶性肿瘤且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的44 588例患者电子医疗数据进行提取,基于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对所记载的联用中西药物药理特征进行基于电子医疗数据的真实世界回顾分析。研究结果解析了复方苦参注射液与中西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恶性肿瘤的真实世界临床规律,为临床治疗思路的拓展提供了有益参考,并为复方苦参注射液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了借鉴。鉴于该研究结果不具有强关联性及因果关系推断性,相关结论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复方苦参注射液为模型药物,对其醇沉工艺进行优化,并对醇沉过程中颗粒沉降过程及其特点进行研究,掌握其沉降机制和过程变化规律,探讨过程控制模式在中药生产中的可行性.方法:以复方苦参注射液为研究对象,以生物碱及大泽米苷成分的保留量为评价指标,优化醇沉工艺,同时结合对醇沉过程中形成的沉淀颗粒的数量、密度、沉降速度等参数的测定确定醇沉时间,理解工艺过程.结果:优选出的醇沉工艺为醇沉2次,乙醇浓度依次为60%,80%~90%.该过程随着沉降时间的延长,生物碱类成分有一定的下降,一次醇沉36 h,二次醇沉6h即可满足生产要求.10 μm及25μm颗粒在第1次醇沉过程中完全沉降所需时间分别为157.7,25.2 h;在第2次醇沉过程中完全沉降所需时间分别为84.2,13.5 h.结论:优化后的醇沉工艺能够更好地保留指标成分,节约时间,减少能耗.同时也证实了中药注射剂的生产质量是可以控制和把握的,但过程控制模式应在充分理解过程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制定.  相似文献   

13.
分析真实世界清开灵注射液治疗白细胞、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因子异常患者的联合用药特征。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构建的来自全国16家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的医疗电子数据仓库,提取其中使用清开灵注射液的C反应蛋白异常患者、白细胞异常患者,进行基本信息、中西医诊断信息、医嘱信息、实验室检查信息的分析,采用Apriori算法建立模型,使用Clementine 12.0进行关联分析,分析真实世界中清开灵注射液治疗C反应蛋白、白细胞等指标升高患者临床用药规律及联合用药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C反应蛋白异常患者,联用1种西药、中药时,联合用药频率最高的分别是维生素C(159例,占74.30%)、痰热清注射液(71例,占33.18%),联合2种中药时频次最高的是血栓通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支持度10.75%);治疗白细胞异常患者,联合1种西药、中药时联合用药频率最高的分别是维生素C(596例,占56.02%)、感冒清热颗粒(247例,占23.21%),联合2种中药时频次最高的是双黄连+感冒清热颗粒(支持度5.26%),C反应蛋白异常患者和白细胞异常患者中,从药理作用角度看,西药中,与抗生素类、营养支持剂联合用药最为多见。可见,清开灵注射液治疗C反应蛋白、白细胞等炎症指标升高的患者,多与抗生素类药物联合用药,达到药效协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真实世界脉血康胶囊治疗乳房肿瘤的联合用药特征,探索其潜在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采用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对全国7家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中使用脉血康胶囊治疗乳房肿瘤的416例患者的临床用药信息进行分析。结果:使用脉血康胶囊治疗乳房肿瘤的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年龄主要分布在18~44岁,呈现年轻化趋势;平均疗程(663±556)d;西药类的抗病毒药、抗生素类、促凝血药、血管活性药、抗肿瘤辅助药及中药中的消肿散结剂等常与脉血康胶囊联用;出院时总转归判定的有效率为5024%。结论:基于目前数据发现,脉血康胶囊治疗乳房肿瘤人群具有一定的人群特点和临床用药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为脉血康胶囊合理治疗乳房肿瘤患者提供参考证据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IgG promoter-HepG2细胞对复方苦参注射液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致敏原的生产节点进行研究。方法:构建IgG启动子调控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质粒,转染入HepG2细胞,与常见致敏性物质(葛根素,卵白蛋白,LPS和伤寒菌疫苗)、复方苦参注射剂中使用到的辅料(NaOH,醋酸,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即吐温80和乙醇)和生产过程中关键节点样品(S1~S8)进行孵育,30 m in后拍照,图像分析软件统计细胞荧光强度变化。结果:IgG promoter-HepG2细胞对常见致敏性物质呈阳性反应。注射剂辅料中醋酸和吐温80有致敏性,生产过程8个样品中,2个样品有显著致敏性。结论:IgG promoter-HepG2细胞对常见致敏原反应敏感,特异性高,适用于中药注射剂中致敏原快速筛选,可实现对中药注射剂生产过程中致敏原的实时监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临床用药情况。 方法: 对全国18家三甲综合医院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临床用药情况采用描述及关联规则进行分析。 结果: 在1 605例冠心病患者中,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与氢氯吡格雷和硝酸异山梨酯为频数最高给药组合方案(50.759%),其临床疗效高于其他组合。 结论: 真实世界中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临床常见联合用药方案符合冠心病临床治疗指南用药,同时需要注意肝肾功能、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