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配伍比例芍药甘草汤成分的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芍药甘草汤配伍机制与适宜的配伍比例,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从肠吸收角度研究芍药甘草汤SG11(白芍-炙甘草1:1)、SG31(白芍-炙甘草3:1)、白芍水煎液S及炙甘草水煎液(G)中主要指标成分在大鼠离体、在体肠吸收情况,并进行比较。以HPLC测定上述供试品以及肠囊吸收样品、肠灌流样品中芍药苷(paeoniflorin,PF)、甘草苷(liquiritin,LQ)、甘草酸单铵盐(glycyrrhizin single ammonium salt,GL)的浓度,并计算肠吸收量及吸收参数。发现在外翻肠囊模型中,3种成分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均有吸收,最佳吸收部位均为空肠,且SG11中相应成分的吸收率均显著高于单煎(P<0.05),与SG31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在单向在体肠灌流模型中,SG11中相应成分的吸收速率常数Ka、表观吸收系数Papp和吸收率均显著高于各单煎液,SG11中PF,GL的各参数均显著高于SG31,LQ,各参数无差异。说明白芍炙甘草配伍有助于PF,LQ和GL的肠吸收,SG11较SG31各指标成分的吸收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P糖蛋白(P-gp)和多耐药相关蛋白2(MRP2)对芒果苷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单向在体肠灌流模型,以酚红为标示物;UPLC法测定灌流液中芒果苷的含量,计算芒果苷在空肠和回肠段及加入P-gp抑制剂和MRP2抑制剂后的吸收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eff)。结果:芒果苷(5μg/ml)在回肠和空肠的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回肠段,加入P-gp抑制剂维拉帕米(0.1mmol/L)和环孢霉素A(0.1mmol/L)或MRP2抑制剂吲哚美辛(0.04mmol/L)后,芒果苷吸收的Peff值和Ka值均明显增加;在空肠段,维拉帕米可明显升高芒果苷吸收的Ka值,而其他各组的Peff值和Ka值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gp和MRP2抑制剂对芒果苷的肠吸收,特别是回肠吸收,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提示芒果苷为P-gp和MRP2的底物。  相似文献   

3.
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MMBCS)中的渗透性评价,需多成分作为整体来开展研究,即使在研究具体某一成分时,也应将其放在多成分环境中审视。该实验以此为原则,将葛根芩连汤中的高含量成分作为多成分环境影响因素,考察葛根素的肠渗透性,运用在体肠单向灌流模型,对葛根素肠渗透性的相关参数进行测定,评价其他高含量成分对其肠渗透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比例的黄芩苷、甘草酸和小檗碱对葛根素的肠渗透性均有一定的影响,甘草酸能显著抑制葛根素的肠吸收,高浓度小檗碱会促进葛根素的吸收。该研究结果表明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渗透性评价充分考虑多成分环境中其他成分的影响是重要的研究思想。  相似文献   

4.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运用HPLC测定灌流液中根皮苷的含量,研究根皮苷在小肠段和结肠的吸收情况,并考察药物浓度和P-糖蛋白(P-gp)抑制剂对根皮苷吸收的影响,得出根皮苷在体大鼠肠吸收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根皮苷在大鼠全肠段均有吸收,在空肠段和结肠段吸收较完全,在十二指肠段和回肠段难以吸收;其在不同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_(app))从大到小依次为空肠结肠十二指肠回肠;不同质量浓度的根皮苷(5.14,10.28,20.56 mg·L~(-1)),其Ka和P_(app)没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根皮苷在大鼠全肠段的吸收没有浓度依赖性,吸收机制可能属于被动扩散;含P-gp抑制剂组和不含P-gp抑制剂组比较,根皮苷的Ka和P_(app)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根皮苷可能是P-gp底物。  相似文献   

5.
山楂叶总黄酮的在体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英爱  范国荣  高申  洪战英 《中成药》2007,29(12):1745-1748
目的研究山楂叶总黄酮中牡荆素鼠李糖苷的肠吸收机制.方法运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模型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山楂叶总黄酮中的牡荆素鼠李糖苷浓度,计算其有效渗透系数.结果牡荆素鼠李糖苷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有效渗透系数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山楂叶总黄酮的浓度为0.05~0.5 mg/mL时,牡荆素鼠李糖苷的有效渗透系数均大于0.2×10-4cm/s,并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加入P-糖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和地高辛后,都能显著提高牡荆素鼠李糖苷的有效渗透系数.结论山楂叶总黄酮中的牡荆素鼠李糖苷属于高渗透性药物,其在大鼠小肠的转运机制为被动扩散,无特殊的吸收窗,P-糖蛋白介导了牡荆素鼠李糖苷的小肠吸收.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大黄素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以及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2)对大黄素肠吸收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HPLC法测定肠灌流液中大黄素的浓度,计算不含抑制剂药物组及含抑制剂药物组大黄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结果 十二指肠段吸收能力显著强于其他肠段(P<0.05);大黄素在回肠、结肠、空肠段之间的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P-gp 抑制剂后,大黄素肠吸收的Ka、Papp 值与不合抑制剂组比较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高、中浓度MRP2抑制剂后,大黄素肠吸收的Ka、Papp 值与不含抑制剂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有剂量依赖性.结论 大黄素在大鼠体内的主要吸收部位为十二指肠.大黄素的肠吸收过程不受P-gp的外排影响,但受到MRP2的肠道外排转运影响,大黄素可能为MRP2的底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藤黄酸(gambogic acid,GA)肠吸收动力学。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药物含量,研究GA在大鼠不同肠段吸收特性,并考察不同药物浓度对大鼠肠吸收的影响。结果:GA在十二指肠的吸收速率明显高于其他肠段(P<0.05),增加药物浓度,GA在十二指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基本保持不变。结论:GA在整个肠段都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且在十二指肠的吸收速率最快,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实验模型,利用HPLC-ELSD测定肠灌流液中蔗糖、蔗果三糖、耐斯糖、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和巴戟甲素等5种低聚糖的含量,研究各低聚糖在小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情况,并考察药物浓度、灌流液pH以及P-糖蛋白(P-gp)抑制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得出各低聚糖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肠吸收机制。结果显示5种低聚糖均为全肠道吸收的药物,吸收速率与灌流液pH、药物浓度和肠段部位有关。盐酸维拉帕米可显著增加蔗糖与巴戟甲素的吸收量,提示蔗糖与巴戟甲素是P-gp的底物。5种低聚糖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机制以被动扩散方式为主,不存在饱和吸收,其在全肠段的吸收均较好,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  相似文献   

9.
化合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在评价候选药物的口服吸收及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占有重要地位,基于中药多成分特点,所提出的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更适用于中药成分的研究。谱效相关技术的普及为寻找中药药效物质成分提供了新方法,而以肠吸收谱为切入点,避免了血清谱复杂的体内分布、代谢过程带来的难题,且不易遗漏不吸收的有效组分,更加简便,更适用于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单向在体肠灌流模型是公认的研究药物在体吸收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准确模拟了口服药物的在体吸收,联用运用肠系膜取血等技术,可较为真实反映成分吸收入血情况,更加适用于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及谱效相关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单向在体肠灌流实际上反映的是各组分表观吸收,欲进一步了解其吸收机制,还需结合单个药物、成分的单向肠灌流研究及在体吸收研究。在单一成分研究的基础上,再对其多成分环境下的特征和规律进行研究,回归到以中药或复方为整体的研究中去。近年来,单向在体肠灌流在中药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多。查阅近20年文献,对筛选出用于中药研究的200多篇文献进行分析,结合课题组经验,总结其在中药有效成分、单味药、药对、复方研究中的应用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为其在中药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丹  魏玉辉  张帆  李育卿  武新安 《中成药》2012,34(5):828-831
目的 研究拉马宁碱大鼠在体肠吸收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吸收实验模型,应用重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药物浓度,并考察吸收部位、药物质量浓度、P-糖蛋白(P-gp)抑制剂及有机阳离子转运蛋白(OCTs)抑制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结果 拉马宁碱在整肠段均有吸收,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分别按照回肠、结肠、空肠、十二指肠的顺序下降;2-20μg/mL的药物质量浓度对Ka和Papp无显著影响(P>0.05);含P-gp抑制剂组与不含P-gp抑制剂组相比,Ka和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含OCTs抑制剂组与不含OCTs抑制剂组相比,Ka和Papp.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拉马宁碱为全肠段吸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且P-gP及OCTs对药物的小肠吸收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考察胡黄连总苷中胡黄连苷Ⅰ、胡黄连苷Ⅱ、胡黄连苷Ⅳ、草夹竹桃苷共4个成分在大鼠体内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阐明胡黄连总苷中4个成分的肠吸收特性。[方法] 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法,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测定胡黄连总苷肠灌流液中4个成分的浓度,以吸收速率常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为评价指标,考察胡黄连总苷中4个成分分别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特性。[结果] 胡黄连总苷中4个成分在大鼠不同肠段均Ka>1.65×10-2/min,Peff>2.0×10-5cm/min,表明这4个成分在不同肠段的吸收速度及吸收能力均良好,但各成分在不同肠段的吸收速度及吸收能力存在一定差异。胡黄连苷Ⅰ在不同肠段的KaPef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胡黄连苷Ⅰ无主要吸收部位;胡黄连苷Ⅱ、胡黄连苷Ⅳ和草夹竹桃苷在不同肠段的KaPef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胡黄连苷Ⅱ、胡黄连苷Ⅳ和草夹竹桃苷主要吸收部位分别为十二指肠、空肠和结肠。此外,草夹竹桃苷与其他3个成分比较,KaPef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在不同肠段中吸收均最佳。[结论] 本研究阐明了胡黄连总苷中4个成分在不同肠段中吸收特性,为胡黄连总苷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叶黄素微囊在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单向灌流模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在体肠灌流叶黄素微囊质量浓度的变化,研究不同肠段、不同质量浓度叶黄素微囊的吸收部位和吸收机制。结果:叶黄素微囊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有效渗透系数(Papp)是回肠>空肠>十二指肠>结肠,且各肠段的Ka,Papp值无显著性差异;灌流液中不同质量浓度叶黄素微囊的Ka,Papp值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叶黄素微囊在大鼠肠道无特定吸收窗,药物质量浓度对叶黄素微囊的Ka,Papp值无影响,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3.
研究荷叶多成分整体的肠渗透性,明确荷叶成分间吸收过程中的相互作用。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结果表明,荷叶中荷叶碱、去甲基荷叶碱、芦丁、异槲皮苷、紫云英苷、槲皮素、山柰酚7种单体成分的有效渗透系数(Peff)大于0.5×10~(-4)cm·s~(-1),在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肠渗透属性中,属高渗透性成分,而儿茶素、金丝桃苷为低渗透性成分。然而,在荷叶总提取物多成分环境下,成分的渗透行为发生了变化,对荷叶中不明确成分进行半定量分析发现,在多成分环境下,可标识的9个成分中有3个成分Peff小于0.5×10~(-4)cm·s~(-1)。在多成分环境下,7个未知成分中,3个成分属于高渗透性成分,4个成分属于低渗透性成分。该研究初步明确了荷叶中多成分整体的肠渗透性,为揭示中药多成分环境下的吸收机制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甘草次酸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振北  康潇  许传莲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2):3213-3216
甘草次酸是中药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近年来,甘草次酸的抗肿瘤活性受到了广泛关注.研究表明,甘草次酸可以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遏细胞周期、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肿瘤多药耐药等途径发挥抗癌作用,并能与化疗药物协同作用,对于促癌剂诱发的癌变也表现出一定的抑制功能.随着甘草次酸抗肿瘤作用机制的进一步阐明,其在肿瘤临床治疗中将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单向灌流法研究紫草素的大鼠在体肠吸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研究紫草素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单向灌流模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在体肠灌流紫草素的浓度变化,研究紫草素的吸收部位和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紫草素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有效渗透系数(Papp)是结肠>空肠>十二指肠>回肠,且各肠段的Ka和Papp值均无显著性差异;灌流液中不同浓度紫草素的Ka,Papp均无统计差异。结论:紫草素在全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其中结肠吸收最好,药物浓度对紫草素的Papp和Ka值无影响,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6.
大鼠单向灌流模型研究田蓟苷的在体肠吸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田蓟苷的大鼠小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单向灌流模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在体肠灌流田蓟苷的浓度变化,考察加入维拉帕米、利血平、根皮苷及利福平对田蓟苷在大鼠空肠段的K2,papp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加入维拉帕米、利血平后,田蓟苷在大鼠空肠段的Ka,Papp有显著性增加(P<0.05);加入根皮苷后,田蓟苷在大鼠空肠段的Papp显著性降低(P<0.05);加入利福平,田蓟苷在大鼠空肠段的Ka,Papp没有显著性增加.结论:田蓟苷是P-糖蛋白(P-gp)、乳腺癌多药耐药蛋白(BCRP)及Na+依赖葡萄糖转运载体1(SCLT1)的底物,P-gp与BCRP外排作用是田蓟苷小肠吸收的主要外排机制,田蓟苷能够依赖SGLT1实现在小肠的吸收转运;田蓟苷不是胆盐转运蛋白的底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