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爱国  陆惠娟 《上海医学》2007,30(11):859-860,F0002
在活检和手术标本中,宫颈的微腺体增生较常见,不易误诊,但当腺体增生明显、排列特殊且细胞有异型时,就易被误诊为黏液腺癌、透明细胞癌、腺样囊性癌甚至是内胚窦癌。本文详细报道1例宫颈不典型性微腺体增生的组织形态特征、特殊染色和免疫标记结果,并结合文献探讨病变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应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8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检测子宫内膜厚度、病变形态及血流状态,观察病变处血流阻力指数,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24例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癌,其中与术前超声诊断结果相符合19例,2例误诊为子宫内膜增生,2例误诊为黏膜下肌瘤,1例误诊为宫腔积液。34例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20例为子宫内膜增生,10例黏膜下肌瘤。与术前超声诊断结果相对照发现:超声诊断中各有1例误诊为子宫内膜癌,1例误诊为子宫内膜增生。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清晰显示各种子宫内膜病变,诊断符合率高,对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微腺体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首诊误诊为子宫颈微腺体增生的子宫内膜微腺体癌病例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的观察及总结,同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本例患者年龄61岁,因绝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1年就诊,B超提示子宫内膜不规则增厚,并行分段诊刮术,先后两次诊刮标本光镜下均见黏液性柱状上皮呈乳头状及网格状结构,细胞轻度异型,核分裂罕见,间质内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伴腺上皮内"微脓肿"形成;免疫组化示:上皮成分P16弥漫强(+),CEA小灶(+),Vimentin弥漫(+),ER约90%(+,中-强),PR约90%(+,弱),Ki-67约3%(+),间质细胞CD10(+)、CD34(-)。结论子宫内膜微腺体癌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子宫内膜黏液腺癌,其组织学形态与子宫颈良性病变微腺体增生十分相似,易于混淆,但通过免疫组化检查及详细地临床病史资料收集、分析,可以与其鉴别,从而做出正确地诊断。  相似文献   

4.
宫颈微偏离性腺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宫颈微偏离性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报告2例宫颈微偏离性腺癌,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改变、免疫组化表达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宫颈微偏离性腺癌好发于中老年妇女,多表现为阴道排液、白带增多,可伴阴道出血。专科检查宫颈常呈桶状肥大,可糜烂或呈粗糙颗粒状,易误诊为炎性病变。病理形态改变微小,腺体外形不规则、异型性小,腺体周围有炎细胞反应,浸润深度超过宫颈2/3,并可浸润血管、神经。免疫组化表达CEA、P16,K167指数较高。该病预后较差。结论宫颈微偏离性腺癌罕见,易误诊、漏诊,病理形态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葛素梅  何晶  刑宝玲  欧阳俊  黄曙光 《吉林医学》2010,31(16):2385-2387
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 of cervix,MD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MDA的临床特征、细胞学、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探讨其病理形态及鉴别诊断。结果:本例临床表现为大量稀薄黏液性白带、阴道不规则出血等。组织学呈现为腺体分化较成熟,镜下难与宫颈内膜的正常腺体相区别,但浸润深度超过正常腺体的深度。免疫组化示癌胚抗原(CEA)和p53阳性。结论:MDA是一种非常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病程发展快,其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腺体的浸润深度超过正常腺体深度的病理特点,可联合应用CEA、Ki67、p53等免疫组化标记区别宫颈良恶性诊断。MDA需要与宫颈高分化腺癌、宫颈腺体不典型增生、宫颈微腺体增生等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minimaldeviationadenoeareinoma,MD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3例宫颈微偏腺癌进行临床病理回顾性研究及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临床上多以水样白带、不规则阴道出血等为主要症状,宫颈肥大呈桶状和/或糜烂,镜下见增生的腺体形态不规则,扭曲呈鸡爪样或角状外翻,向宫颈壁深层浸润。结论宫颈微偏腺癌少见,早期确诊率低,易误诊。免疫化检测有助于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加强对宫颈微腺体增生的认识。方法:报告7例微腺体增生,其中包括3例不典型宫颈微腺体增生。并进行了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标记。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5岁,其中2例有口服避孕药史。通过分析本文概括了该病变典型与不典型的组织学特征:强调了可能与恶性肿瘤相混淆的不典型宫颈微腺体增生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分析了特殊染色PAS、Al-cian Blue及免疫酶标CEA单抗、P53、Ki-67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结论:宫颈微腺体增生是一种完全良性病变,认识该病变对外检工作中避免误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鉴于子宫内膜高分化腺癌(以下简称腺癌)与子宫内膜腺性增生(以下简称增生)、不典型增生及上皮化生等病变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甚至发生误诊。因此我们通过对10例腺癌的临床病理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对此作重点讨论,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子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形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总结本病例及复习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该病例的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学和免疫染色特点。结果微偏腺癌患者白带增多呈水样,子宫颈肥大呈桶状,镜下见宫颈腺体均大小不等、形状怪异,扭曲如爪状或尖角突出。结论宫颈微偏腺癌罕见,早期确诊率低,易误诊,病理形态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卫峰   《四川医学》2018,39(4):447-449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病理特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选取2007年8月至2017年8月我院病理科的子宫内膜刮宫活检标本158例,采取HE染色联合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病理特点。结果 158例刮宫活检标本中有136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11例为浆液性癌,另有10例透明细胞癌,1例癌肉瘤。子宫内膜样腺癌病理特点主要是子宫内膜腺体极性丧失,细胞核变化显著,核仁突出,内部染色质明显变粗,也有部分呈现为空泡状;间质被肉芽组织或是新生的纤维组织取代。结论子宫内膜样腺癌是女性最为常见的子宫内膜癌,诊断时应注意各类子宫内膜癌的区分及子宫内膜增生的鉴别。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增生(endometrial hyperplasia)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增生病变,多发生在月经异常且较年轻或围绝经期妇女.以往对其分类及组织形态特征曾有分歧且诊断混乱,称为子宫内膜腺囊性增生、腺瘤样增生及不典型增生.1987年国际妇科病理协会通过了新的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病理分类标准,近年来我国已按此标准进行分类及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宫颈微腺体增生病理组织学特征、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常规HE染色确定病理诊断的基础上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分析7例宫颈微腺体增生,并结合文献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7例宫颈微腺体增生患者平均年龄41.6岁,其中3例有口服避孕药史;1例病理组织学显示宫颈微腺体增生伴不典型增生.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3.
杨晋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9):178-179
目的:子宫颈微偏腺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极少见的肿瘤,探讨其临床及病理形态特征、诊断要点、免疫表型特征,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现报道5例诊断为宫颈微偏腺癌,对其临床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特征进行观察分析,并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及大量稀黏液性白带,宫颈肥大和糜烂。部分病例合并黑斑息肉综合征、子宫肌瘤或卵巢肿瘤。病理特征为腺体轻度增生,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有轻度异型性,腺体侵入宫颈壁8mm以上并有特殊间质反应癌胚抗原有肯定的阳性反应。结论:诊断宫颈微偏腺癌应密切结合临床表现,提出宫颈腺体有无不典型增生,多取材并尽量深取组织(〉5mm)或高频电刀锥切宫颈活检,可早期及时诊断,防止漏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FHIT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及子宫内膜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60例及子宫内膜腺癌60例中FHIT的表达情况。结果:FHIT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阳性表达率为91.67%,随着病变程度增高而降低(P<0.0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6.67%,并随组织学分化程度降低而降低(P<0.05);在子宫内膜各种增生性病变阳性表达高于内膜腺癌(P<0.01)。结论:FHIT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恶性程度有关,可作为临床预后标记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不规则出血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和诊刮或手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绝大多数为子宫内膜良性病变(92.8%),其中增生26例,息肉6例,萎缩性内膜3例,粘膜下肌瘤4例;宫内膜恶性病变占7.14%(1%~17%),即内膜癌3例。结论:经阴道超声不仅能鉴别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变化,而且能为内膜癌的术前判断肌层浸润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与子宫内膜癌的超声鉴别诊断及内膜癌肌浸程度的估价.方法:采用术前B超、术后大体标本观察测量,对123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声像图资料进行分析并与手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①子宫内膜病变者子宫三径之和平均值均大于正常值;②58.6%的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病变患者内膜形态以条形、梭形和正常形态回声;35%的Ⅱ期以上子宫内膜癌患者内膜回声以积液为主兼有其它图像类型;③大于50岁患者不同病理类型病变的子宫内膜平均厚度均超过其正常内膜厚度值,但无明显的规律性.小于50岁的患者内膜增厚主要以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病变为主占48%;④通过超声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判断子宫内膜癌浅肌层和深肌层浸润符合率均为71.4%.结论:超声检查对判断子宫内膜病变病理类型有一定帮助,内膜厚度、内膜形态、回声特点、及内膜与肌层间的关系等,仅提示病变存在的可能性,要鉴别病变的良恶性、肌层浸润深度,须根据上述回声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诊断及鉴别诊断子宫内膜疾病。方法:观察55例我院门诊及入院患者,临床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及子宫内膜癌。通过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这些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形态及血流特点,并经刮宫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有效地诊断了子宫内膜增生、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和子宫内膜癌(RI<0.05),有利于各种良性病变之间及良恶性病变之间鉴别。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疾病方面具有较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C-erbB-2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及内膜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erbB-2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及内膜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内膜腺癌中C-erbB-2的表达情况。结果:C-erbB-2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阳性表达率为23.3%,随着病变程度增高而增高(P<0.05),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0.0%,随肿瘤分化程度降低而表达增高(P<0.05),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高于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P<0.01)。结论:C-erbB-2的表达与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恶性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潘小秀 《当代医学》2021,27(9):23-25
目的分析p16蛋白、波形蛋白(vimentin,Vim)、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联合检测用于鉴别诊断宫颈腺癌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于本院接受诊治的宫颈腺癌与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中抽取宫颈腺癌患者35例与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35例。对比宫颈腺癌、子宫内膜样腺癌的p16蛋白、Vim、ER阳性率;以临床资料中的最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p16蛋白、Vim、ER联合检测用于诊断宫颈腺癌、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准确度。结果宫颈腺癌的p16蛋白阳性率高于子宫内膜样腺癌,Vim与ER的阳性率低于子宫内膜样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用于鉴别诊断宫颈腺癌、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准确度为85.71%。结论宫颈腺癌组织中,p16蛋白的阳性表达较高,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Vim与ER的阳性表达较高,联合检测p16蛋白、Vim与ER可较为准确鉴别宫颈腺癌与子宫内膜样腺癌。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宫颈腺癌发生率约占宫颈恶性肿瘤 5 %左右 ,其组织类型繁多 ,组织发生分型尚有争议。恶性腺瘤 (微偏腺癌 )瘤细胞恶性特征不明显 ,诊断较困难。本文收集 32例宫颈腺体病变 ,对其组织形态、粘液染色、免疫组化观察 ,并就其组织发生、恶性腺瘤诊断标准、颈管及宫体内膜腺癌鉴别诊断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