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能有效地降低或避免肺癌术后的肺栓塞并发症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案。方法新方案包括:全肺者肺动脉处理术式改变;改变术中、术后输液径路;术后放弃所有止、凝血药物的使用;术后24h开始常规应用抗凝药物;早期下床活动;比较新治疗方案实施前后为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结果实施新治疗方案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84%(9/316),肺栓塞发生6例,发生率为1.8%,死亡4例率;实施新治疗方案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肺栓塞发生率均为0(0/169)(P〈0.05)。结论预防性治疗方案可以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和肺栓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观察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1999年 10月~ 2 0 0 2年 12月施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用药组。对照组 37例未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 ,用药组共 33例围手术期给予低分子肝素 ,两组患者均于术后行下肢静脉彩色超声检查。结果 用药组DVT发生率为 9.1% ,对照组DVT发生率为 2 7.0 % ,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用药组未发现术中及术后出血增多等现象和不良反应。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直肠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监测胸外科肿瘤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80例行胸外科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未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观察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胸腔引流量、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PLIT)和纤维蛋白原(FIB)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d后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3天后,FIB和D-二聚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胸外科肿瘤手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能够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超声能够作为早期监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能有效地降低或避免胸部肿瘤手术后肺栓塞并发症的围手术期补液方案。方法补液新方案包括,改变术中、术后输液径路;术后放弃所有止、凝血药物的使用;术后第3天始常规应用抗凝药物;比较新补液方案实施前后为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结果实施新补液方案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60%(16/2676),肺栓塞发生率为0.41%(11/2676),死亡率为0.30%(8/2676);实施新补液方案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肺栓塞发生率均为0(0/1210)(P〈0.001)。结论预防性新补液方案可以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和肺栓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分子量肝素钙预防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北京市和平里医院30例直肠癌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患者的临床资料, 选择同期穿抗血栓弹力袜患者30例为对照。抗血栓弹力袜组术后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血栓弹力袜。低分子量肝素钙组术后第2天给予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分析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围术期指标。结果低分子量肝素钙组女性17例, 男性13例, 年龄(62±12)岁;抗血栓弹力袜组女性18例, 男性12例, 年龄(63±1)岁。预防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水平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防后低分子量肝素钙组患者的FIB、D-D水平[(3.3±0.7)g/L、(341±30)μg/L]均低于抗血栓弹力袜组[(4.9±0.6)g/L、(428±40)μg/L](t值分别为9.51、9.61, 均P<0.05), 但两组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部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合理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间收治的腹部肿瘤患者420例,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1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占1.4%;实验组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占0.5%;实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降低。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96.7%)明显高于对照组(77.1%)。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可以降低腹部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方案应用于妇科肿瘤腹腔镜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2月120例实施妇科肿瘤腹腔镜术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4例患者不使用其他抗凝剂和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观察组66例患者实施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抗凝,持续10d,对比两组患者血清学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下肢周径、血流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5d 纤维蛋白原、D -二聚体分别为(2.77±0.73)g/ L、(0.63±0.18)μg/ ml,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9,P =0.029);观察组术后3d、术后5d PT 分别为(13.85±3.93)s、(13.95±3.14)s,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2,P =0.034);观察组下肢周径、血流速度分别为(20.33±3.52)cm、(0.95±0.18)m/ s,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1,P =0.019);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3.03%(2/66)与对照组9.26%(5/54)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4)。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方案应用于妇科肿瘤腹腔镜术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流状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比低分子肝素,对于人工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检索中文数据库,包括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CBM数据库;英文数据库,包括Embas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通过制订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相关文献提取数据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286233例。术后发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司匹林组对比低分子肝素组:(RR=0.97,95%CI=0.78~1.19,P=0.76);术后发生肺栓塞的例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4,95%CI=0.92~1.16,P=0.55);在术后抗凝过程中出现出血相关并发症的例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5,95%CI=0.95~1.17,P=0.32);术后抗凝过程中出现因抗凝而造成的伤口并发症的例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7,95%CI=0.79~1.74,P=0.43);术后引流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2.76,95%CI=-92.00~97.52,P=0.95)。结论阿司匹林组对比低分子肝素组,在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有效性、肺栓塞预防的有效性、术后出血相关并发症、伤口并发症、引流量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阿司匹林对于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有着良好的效果及安全性,可考虑将阿司匹林单独作为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在妇科肿瘤腹腔镜术后深静脉血栓(DVT)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间上海市长征医院收治的138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妇科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69例。A组患者术前0. 5h单次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B组患者术后12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连用5d。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5d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水平,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DVT发生率和出血性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围手术期DVT发生率为2. 9%(2例),B组患者为4. 3%(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气腹压力、术中出血量、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术前和术后5d,两组患者FIB、D-D、PLT和H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皮下出血和过敏等并发症。结论术前单次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妇科肿瘤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DVT发生的效果和安全性与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类似,但单次应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注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卢淮武  周晖  彭永排  张丙忠  陆晓楣  王丽娟  林仲秋 《癌症》2009,28(11):1193-1197
背景与目的:盆腔淋巴囊肿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细针穿刺抽液、注射硬化剂、中医中药、手术治疗等均加重了患者的痛苦,对这部分患者而言预防更重要。本研究通过比较在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中结扎和不结扎盆腔淋巴管断端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形成的情况,以期寻找能更有效预防盆腔淋巴囊肿的手术方式。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2006年7月至2007年1月接受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排除心、肺、肝、肾等器质性疾病以及低蛋白血症放疗史,随机分为结扎组(19例)与开放组(20例)。结扎组用丝线结扎患者两侧腹股沟深淋巴管、闭孔近端淋巴管、闭孔远端淋巴管、髂总淋巴管、髂内外静脉交叉处淋巴管,开放组则对两侧淋巴管不做结扎处理。于术后第1、4、12、24周分别行盆腔B超检查了解淋巴囊肿形成的情况。结果:两组在病理类型的分布、年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体重指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拔管时间和首次住院时间、术后总引流量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术后第1周淋巴囊肿形成率高于结扎组(60.0%:2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术后第4周(55.0%:31.6%)、第12周(45.0%:16.7%)、第24周(27.8%:20.0%)淋巴囊肿形成率高于结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伤口感染、会阴水肿、下肢水肿、发热、肠梗阻、深静脉血栓形成、尿路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中结扎腹股沟深淋巴管、闭孔近端淋巴管、闭孔远端淋巴管、髂总淋巴管、髂内外静脉交叉处淋巴管在近期能够较有效地防止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形成,且不增加术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妇科肿瘤患者的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组织因子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的水平含量进行测定,探究其与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73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选取同期于我院接受体检的50例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对所有研究对象的TF、TFPI抑制物水平进行检测,同时分析二者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研究中有9例患者在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其中宫颈癌患者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3例,卵巢癌患者2例。全部类型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TF、血浆TFPI-1水平以及TFPI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TFPI-1水平显著低于有、无深静脉血栓组,而TF水平显著低于有深静脉血栓组(P<0.05);无深静脉血栓组的TF、TFPI-1水平均显著低于有深静脉血栓组(P<0.05)。结论: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血浆TF、TFPI-1水平显著增高,可将TF、TFPI-1作为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用于预防胸科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将100例胸科食管癌、贲门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用药组(50例)和未用药组(50例),前瞻性比较术前及术后1周患者血液黏度、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并记录有无异常出血、胸腔引流液量有无增加等临床症状。结果:血流变及凝血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各项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组手术后各项指标较手术前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发现,用药组DVT发生率为12%,未用药组DVT发生率为26%,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期内,两组均未出现异常出血,胸腔引流量稍增多,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能明显改善胸科手术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降低DVT发生率,用于预防胸科手术后患者DVT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是妇科肿瘤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手术患者的预后。其发生主要与盆腔手术操作及下肢输液导致的静脉壁损伤,麻醉、长期卧床导致静脉血流缓慢及恶性肿瘤自身、手术前后禁饮食、补液量不足等因素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用于预防胸科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将100例胸科食管癌、贲门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用药组(50例)和未用药组(50例),前瞻性比较术前及术后1周患者血液黏度、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并记录有无异常出血、胸腔引流液量有无增加等临床症状。结果:血流变及凝血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各项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组手术后各项指标较手术前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发现,用药组DVT发生率为12%,未用药组DVT发生率为26%,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期内,两组均未出现异常出血,胸腔引流量稍增多,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能明显改善胸科手术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降低DVT发生率,用于预防胸科手术后患者DVT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乳腺癌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以 “preoperative antibiotics/peri-operative antibiotics/prophylactic antibiotics”、 “surgical site infection/wound infection/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 “mastectomy/wide local excision/breast reconstruction/axillary dissection”为关键词,查找1966年至2016年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ScienceDirect、Wiley InterScience、Scopus和Ovid数据库的RCT,无语言限制。2位评价者评价每一项研究的质量并提取数据。结果:12项RCT共计4 267例患者被纳入该荟萃分析。分析发现,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组可以显著降低手术部位感染(OR=0.63,95%CI:0.49~0.81,P=0.000 2)。按不同给药方式做亚组分析后,发现采用静脉抗生素的亚组,SSI的累积发生率(5.5%)显著低于对照组(8.2%)(OR=0.65,95%CI:0.50~0.83,P=0.000 7);按不同用药方案做亚组分析后,发现使用头孢地尼预防抗感染组发生SSI的累积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OR=0.54,95%CI:0.30~0.94,P=0.03)。结论: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预防乳腺术后SSI的发生,进一步亚组分析提示采用静脉抗菌药物预防效果更佳,但由于亚组研究数量有限,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RCT提供依据以建立最有效的预防方案和标准流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妇科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围手术期护理的方法。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收治的54例老年妇科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4例患者中,50例患者手术后恢复良好,无护理相关并发症,3例患者经二次重缝愈合,1例患者合并高血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对患有老年妇科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通过围手术期护理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Meta分析方法对常见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经治疗后出现下肢淋巴水肿的多个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定量综合研究。方法 从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等英文数据库里检索自建库至2016年8月发表的临床研究,纳入文献经NOS质量评价后通过Stata 14.0以及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各危险因素的OR值及其95%CI评价其关联强度。结果 最终纳入18篇文献,筛查出8个相关因素,其中放疗(OR=2.45,95%CI为2.05~2.94,P=0.000)、FIGO分期(OR=2.29,95%CI为1.66~3.14,P=0.000)及盆腔淋巴结清扫(OR=2.00,95%CI为1.02~3.91,P=0.040)为危险因素。结论 放疗、FIGO分期、盆腔淋巴结清扫是妇科恶性肿瘤经治疗后下肢淋巴水肿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预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复发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7年12月因甲状腺癌于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筛选甲状腺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筛选结果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进行内外部验证.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