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部出血性疾病 ,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目前 ,可脱性铂金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的技术 ,以其微创、简便和迅捷的优点取得了长足进步。 2 0 0 2年 10月Lancet杂志公布了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协作组 (ISAT)历时 8年的关于破裂囊状脑动脉瘤神经外科手术夹闭和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国际多中心随机试验的结果 ,发现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相对和绝对危险性均显著降低。血管内栓塞技术在宽颈动脉瘤、大型动脉瘤 (如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 )的治疗效果方面以及动脉瘤非致密填塞后残腔… 相似文献
2.
目的自行制备了一种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的天然来源的液体材料,研究其结构与体外模型栓塞的效果。方法从天然植物白芨块茎分离纯化出一种多糖,以其为主要成分(体积分数70%)制备液体栓塞材料,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其结构,并进行了静态、动态(300ml/min流速)、DSA监视等情况下的20例体外模型栓塞实验。结果纯化白芨多糖含甘露糖与葡萄糖(糖残基比值:2.1~2.5:1)制备所得液体栓塞材料,SEM显示其内部呈有序的多孔蜂窝状,其直径为50~250μm的孔径和厚度〉20μm的孔壁。体外模型栓塞表明该材料可顺利通过〉1.5F导管,遇水后在17~24s内迅速固化,有效填充80%~90%体积瘤腔无外溢。结论以白芨多糖为主要成分制备的液体栓塞材料,具有良好的结构、可经导管注射与固化速度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监测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18例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监测护理及治疗经过。结果 经过正确的治疗和监测护理,本组病例全部获得了痊愈。结论 术前周密的准备和心理辅导与宣教、术中准确的配合、术后严密的监测与护理是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致死的主要原因是出血及早期并发症,以往直接手术夹闭为主要治疗方法,但损伤较大。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血管内栓塞成为新的独特的治疗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在于微创性,利用人体正常的血管通道,到达动脉瘤腔进行施治,故无需开颅亦不必翻动脑组织,同时也避免了外科的血管分离操作,缩短了住院和康复时间,降低了手术死亡率.。近几年来我院共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9例,效果满意,现就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全麻维持药物用于颅内动脉瘤微创栓塞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0年3月30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临床资料。在全麻下实施颅内动脉瘤微创栓塞术,根据全麻维持药物的不同分为2组:A组(吸入异氟烷)和B组(静脉输注丙泊酚或瑞芬太尼复合吸入异氟烷),每组15例。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15±7)ml与B组(12±8)ml无统计学差异(t=1.093,P=0.284)。A、B组尿量分别为(767±285)ml和(738±260)ml,无统计学差异(t=0.291,P=0.773)。A组输液量(1430±391)ml与B组(1367±352)ml无统计学差异(t=0.500,P=0.621)。A、B组拔管时间分别为(10±5)min和(9±5)min,无统计学差异(t=0.479,P=0.637)。2组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麻醉诱导、维持和拔管过程中循环系统稳定。2组在麻醉前、插管后1 min、术中50 min、拔管时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插管后1 min和术中50 min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变化均在正常生理范围内,这种差异无临床意义。2组各有1例出现脑血管痉挛,无动脉瘤破裂或颅内动脉栓塞等并发症。结论无论吸入异氟烷,还是静脉输注丙泊酚或瑞芬太尼复合吸入异氟烷,均能安全、有效地用于颅内动脉瘤微创栓塞术的全麻维持。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囊内栓塞治疗中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囊内治疗中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和处理的方法。方法 用可控性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动脉瘤120例(125个),其中22例(23个动脉瘤)发生并发症25例次(包括动脉瘤破裂、载瘤动脉血栓形成或其它原因所致的闭塞以及弹簧罪状脱出动脉瘤),对其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和治疗方法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出现并发症的动脉瘤患者中,动脉瘤破裂出血9例次,过度栓塞7例次,弹簧圈脱出7例次,血栓形成2例次,因并发症而死亡4例(3.33%),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2例(1.67%);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4例(3.33%)。栓塞技术、术中判断和处理的正确与否、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特点以及栓塞材料与并发症的发生和结局相关。结论 栓塞技术的提高,动脉瘤和载瘤动脉解剖的深入理解,术中发生情况的正确处理、栓塞材料的改进,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影像学判断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53,自引:4,他引:53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的影像学判断标准。方法 6名专科医师根据动脉瘤栓塞后血管造影不显影为100%、瘤颈少许残留为95%、瘤颈残留为90%、瘤颈残留并有少许瘤体残留为80%和少部分瘤体残留为〈80%的栓塞判断标准,对1995年3月至1999年7月用机械可脱式弹簧圈和(或)电解可脱式弹簧圈囊内栓塞的120例(121个)动脉瘤的血管造影片进行评价,并分析该标准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局限性。结果 相似文献
8.
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双微导管技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10例颈/体比小于1/2的颅内动脉瘤病例,H—H分级3级以下7例,4级以上3例。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10枚动脉瘤采用双微导管技术均获得成功,动脉瘤内微弹簧圈填塞率26%~42%,复查造影见动脉瘤完全闭塞6例,闭塞90%以上3例,1例见瘤颈有残留。双微导管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手术适应证广的优势。结论双微导管技术可以成功地栓塞颈/体比小于1/2宽颈动脉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6月-2004年6月我们采用GDC栓塞颅内动脉瘤126例(其中4例有2个动脉瘤,共130个)。前交通动脉瘤42个,后交通动脉瘤53个,颈内动脉瘤6个,大脑中动脉瘤10个,大脑后动脉瘤8个,大脑前动脉瘤6个,小脑后下动脉瘤2个;基底动脉瘤3个。按Hunt-Hess分级:Ⅰ级38例,Ⅱ级54例,Ⅲ级23例,Ⅳ级11例。必要时辅以篮筐技术、重塑技术、支架技术、双微导管或连环技术、蚕食技术。结果成功栓塞126例动脉瘤,其中103例为100%栓塞,21例为95%,2例为90%。12例在栓塞后6~18个月进行造影随访,所栓塞动脉瘤均未见复发征象。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治疗手段。联合运用多种栓塞技术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冷海斌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9,13(2):131-133
目的探讨不可脱球囊辅助瘤颈成型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应用该技术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2例,其中前循环动脉瘤9例,后循环动脉瘤3例。宽颈型10例,非宽颈型2例。结果本组完全栓塞10例,90%以上栓塞1例,90%以下栓塞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血栓形成1例,脑血管痉挛4例。1年后复查,90%以下栓塞的1例宽颈型颅内动脉瘤患者复发。平均随访18个月,除1例Ⅳ级患者轻度智力减退,语言欠流畅外,其余患者均无神经损害症状。结论球囊辅助瘤颈成型技术能明显提高动脉瘤栓塞的致密程度,降低复发率,提高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宽颈的颅内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中,支架辅助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治疗效果.但在某些瘤颈较宽的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治疗中支架完全释放后再采用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可能遇到支架移位、微弹簧圈填塞不全等问题.我们采用支架半释放技术,以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在颅内动脉瘤微创栓塞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07例ASAI-Ⅱ级在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微创血管内栓塞术患者,根据全麻药物维持不同分为两组:A组(静脉输注丙泊酚复合吸人异氟醚)54例和B组53例(全凭静脉输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术后恢复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麻醉诱导、维持和拔管过程中循环稳定.两组间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拔管躁动情况有差异(P〈0.05),余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全麻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颅内动脉瘤微创栓塞术。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用电解脱弹簧圈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制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电解脱弹簧圈(electrolysis detachable coils,EDC),其目的就是为了替代进口的电解脱弹簧圈,提高动脉瘤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将我国的介入医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水解微弹簧圈(microplex coilsystem & hydrocoil embolicsystem.MCS & HES)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1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在静脉全麻下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采用MCS&HES水解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8例患者动脉瘤完全栓塞,90%栓塞2例,其中1例结合Neuroform支架栓塞,1例予球囊辅助。随访1~16个月,部分栓塞的1例复发。结论 水解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确切,手术安全,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新型液体栓塞剂醋酸纤维素聚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制一种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液体栓塞剂-醋酸纤维素聚合物(CAP)。方法 寻找自制CAP溶液的最佳配比,以12只家兔右侧股动脉内动注入此溶液,观察栓塞效果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CAP溶液最佳配比为250mgCAP3mlDMSO和800mgBi2O3,此溶液易于通过微导管。不产生粘堵,凝固约需5分钟;并且具有组织相容性好,无毒副作用和栓塞血管腔完全牢固持久的优点。结论 CAP是一种较理想且有 相似文献
17.
18.
19.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治疗术中动脉瘤再破裂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颅内动脉瘤在弹簧圈栓塞过程中发生破裂是最可怕的术中并发症之一,本文探讨处理、预防这一并发症的初步经验。方法2002年4月-2006年12月,共有153例患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在我院接受了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141例患者曾有过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史。5例有动脉瘤破裂出血史的患者术中再次发生动脉瘤破裂。术中动脉瘤再破裂时,常规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并设法用弹簧圈尽快填塞动脉瘤腔。微导丝引起动脉瘤破裂时,尽量保持微导丝不动,微导管尽快送到瘤腔中进行填塞治疗。若微导管引起破裂而微导管头端位于瘤壁外蛛网膜下腔时,微导管且勿退入瘤腔内,应将弹簧圈经微导管送入蛛网膜下腔一部分后,再将微导管头撤入瘤腔内,继续弹簧圈填塞。若弹簧圈引起破裂,要将弹簧圈完全或部分送出去,将破裂口堵住后,调整微导管头端位置继续弹簧圈填塞。结果在接受动脉瘤栓塞治疗的153例患者中,141例曾有过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5例发生了术中再破裂,占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3.5%,总发生率为3.3%。1例破裂由导丝引起,1例由微导管引起,1例由弹簧圈过度填塞引起,弹簧圈穿孔1例,其余1例由微导管和弹簧圈共同引起。2例死亡,死亡率占术中破裂的40%,占总例数的1.3%;1例患者出院时遗留有右下肢瘫痪,其余2例患者无残留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动脉瘤栓塞术中动脉瘤的再破裂是一少见、威胁生命但又不可避免的事件。应该立即采取妥善措施以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降低可怕并发症的发生。如处理恰当,多数术中动脉瘤破裂的患者能够存活,无后遗症。 相似文献
20.
支架植入术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新型颅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26例30个颅内复杂动脉瘤行支架植入术弹簧圈栓塞术,术后6~24个月进行随访。结果术后即刻疗效:24个复杂动脉瘤完全栓塞,4个次全栓塞(栓塞95%以上),2个不完全栓塞;所有支架位置满意,载瘤动脉通畅。随访2例动脉瘤复发,未见支架移位、塌陷、狭窄,载瘤动脉通畅、光滑。结论颅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应根据动脉瘤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具体技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