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经方“药对”的配伍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组方常以药对配伍,在药简效宏的经方中包含有很多功效优卓的药对,用法独具特点,经验十分丰富,沿用至今,仍显其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谈仲景的辨病与辨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辨病与辨证的学术问题。对仲景的辨证论治体系进行分析。认为张仲景对某些病证有很深的认识。并揭示了它们的证治规律;《伤寒杂病论》中有些疾病以单个症状命名,存在局限性;张仲景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但更多的注重辨证论治,指出,当前不应回避辨病(西医病名)和辨证(中医证名)相结合这一中西医互补而有利于提高疗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多功效的桂枝是<伤寒杂病论>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既是张仲景重视气化理论,活用<素问>、<九卷>等先人思想的体现,也是中医辨证施治配伍用药的范例,更是"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的代表.通过对仲景含桂枝经方配伍环境的探析,以揭示配伍环境对药物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对提高临证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和中医思辨能力均有益处.  相似文献   

4.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具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 的哲学理论.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各方面有着深刻影响.其 中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汉 末张仲景<伤寒论>也不例外,<伤寒论>博大精深,创立 了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其渊于<内经>,<难经>的学术思 想,而阴阳五行学说正是这些中医典籍的理论支柱,而世人 对<伤寒论>治病认识皆知其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即往往忽 视了张仲景对阴阳五行学说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叔和的籍贯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叔和,名熙,魏晋时期的重要医学家之一.其有两项重大医学贡献:一是整理、编次<伤寒杂病论>,使张仲景的学术得以流传和发扬;二是整理、研究脉诊,著述<脉经>,促进了中医脉诊学的发展.历史上这些有突出成就的医学家,永远值得后人纪念.早在明代,北京的先医庙和药王庙中就有王叔和等医家的塑像,供人瞻仰和祭奠.  相似文献   

6.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经典著作。其中诸方为后世医方之鼻祖,史称“经方”。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谨守病机,运用经方治疗了许多病症。兹不揣简陋,举其3例。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由北宋林亿等人根据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杂病部分编次校订而成.书中载方205首,所载之方组方严谨,配伍精妙,疗效卓识,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每首方后,书中对药物的炮制、煎煮、服法等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其中蕴含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临床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为方便临床应用,笔者从<金匮>方药的煎法、服法两个方面作了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8.
论张仲景与张元素学术思想的内在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张仲景与张元素学术思想的内在联系董泽宏(首都国际机场医院北京100621)关键词:张仲景;张元素;学术思想;《内经》;六经辨证;脏腑辨证;遣药组方张仲景继承了《内经》、《难经》等的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其所著的《...  相似文献   

9.
探讨伤寒与杂病历代的分合状况。从热病的证治谈《金匮要略》杂病的位置、伤寒的证治谈杂病中的六经辨证,以及宋代杂病的另立、杂病伤寒合一说等几方面着手,探讨伤寒与杂病历代分合状况,认为仲景医学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独特系统,六经证治的框架是临证的基础,六经辨证具有普遍适用性,并非局限于外感伤寒,杂病的处理也应遵循。伤寒与杂病理法相通,仲景通过伤寒、杂病合论,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合一,可完好凸现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脉络,辨证、治病和对症的中医临床思维。  相似文献   

10.
《伤寒杂病论》为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它通过六经辨证的体系以及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形式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对临床各科都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然而在《伤寒杂病论》的398条原文中,并非只着眼于理法方药,其中与针灸有关的论述共35条,而太阳篇占21条、  相似文献   

11.
<正>《汉书·艺文志》收载了11家的经验方剂;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被誉为"医圣方祖",他撰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合称《伤寒杂病论》,共收入其方剂339首。清代医家徐灵胎说:"古圣治病方法其可考者,为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说明上述文献所载的方剂,特别是张仲景的方剂,被后世称为"经方"。柯琴在《伤寒杂病论附翼》中,称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说明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第一首经典方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前3篇里,简要地阐述中医传统经典<内经>、<伤寒杂病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现在叙述<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等有关重要著述.  相似文献   

13.
《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所载方剂被尊为"经方"。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制的方剂,皆用药精当,配伍严谨,疗效可靠。其中,很多方剂名称相同而仅有大小之分,文章试从病机、主证、治法、方药、用量等方面阐述《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大、小"之别,并阐明张仲景此为的深意,深入体会张仲景辨证论治和组方用药思想,旨在提高临床思辨能力,开拓治疗思路,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4.
陈斌  肖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9):2545-2546
脾胃学说起源于《内经》,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将其提升到具体的理、法、方、药之中,使脾胃学说更加具体有法可依,至金元时期形成了"补土派"学术流派,对中医临床一直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虽未提及体质一词,但是体质思想始终贯穿于全书,笔者剖析《伤寒杂病论》体质与疾病的相互联系旨在丰富中医体质的研究并帮助学习与理解张仲景对于不同体质的辨证思路与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虽未明言通阳之法,但后代医家多认为其已行通阳之实。在现行的相关教材中也多次提到其关于通阳法则的应用,我们以现行中医专业本科教材为蓝本,探讨中医通阳宣痹治法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秦汉之际医学流派的传承发展、相互交融的情况,探究其对于《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影响。方法通过梳理秦汉之际医学流派的的概况,了解本时期医学流派间的割据情况、传承方式以及之后学派间的交流情况,探讨这种交流对《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影响。结果秦汉时期医学流派大概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4派,经历了固守家学的学术壁垒期,逐渐进步为各家积极相互学习交流的发展时期,这种交流为总结先贤学术经验及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而正是这种交流发展催生了《伤寒杂病论》。结论秦汉之际医学流派间经历了从保守到交融的过程,这种交融是《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起源于两千多年前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由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进一步阐发,后经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目前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理论和实践框架.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中医养生、中医药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进行干预,能够起到较好的预防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梳理总结《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伤寒杂病论》中有关霍乱的论述,近一步探析王孟英、张仲景二人所述霍乱在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剂以及预防调护上的区别与联系,探寻中国古代对于霍乱的认识.结果发现,王孟英学术思想源于张仲景,开创了霍乱寒热分治的原则,创制了治疗霍乱的新方剂,其主治寒、热霍乱选方用药与张仲景重叠范围较广,如治疗...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方论》是医圣张促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本书的问世可以说是中医急症治疗的一大进步,也代表了当时的急救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