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喉罩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上腹腔开放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喉罩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上腹腔开放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上腹腔开放手术患者600例。随机均分为喉罩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Ⅰ组)和气管内插管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Ⅱ组),每组各300例。记录麻醉诱导、复苏时喉罩置入及退出,气管插管及拔管即刻及其前、后5min HR、MAP波动幅度,麻醉维持中HR、MAP,麻醉诱导、维持静脉麻醉药的用量,术毕清醒时间。结果Ⅰ组诱导、复苏HR、MAP的波动幅度远远低于Ⅱ组(P〈0.01),两组麻醉维持中的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麻醉诱导、维持静脉麻醉药的用量明显少于Ⅱ组(P〈0.05);Ⅰ组术毕清醒明显早于Ⅱ组(P〈0.01);Ⅰ组苏醒期躁动、术后咽喉不适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P〈0.01)。结论喉罩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上腹腔开放手术中的应用优于气管内插管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管喉罩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与全凭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行LC患者32例,随机分为双管喉罩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A组,n=16)及全凭静脉麻醉(B组,n=16)。监测记录患者入室时(T0)、切皮时(T1)、二氧化碳气腹时(T2)、拔管/罩时(T3)心率(HR)、平均动脉(MAP)的变化。记录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完全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躁动情况。结果:A组在T1、T2、T3时HR、MAP变化均小于B组。A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完全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均早于B组。结论:双管喉罩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完全能满足LC手术的要求;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清醒快,术后躁动情况少,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喉罩与气管插管用于全身麻醉(全麻)或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皮质醇水平的影响.方法 60例拟行乳腺癌根治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全麻气管插管(T)组、全麻气管插管+硬膜外阻滞(ET)组和全麻喉罩+硬膜外阻滞(EL)组,每组20例.复合组行硬膜外穿刺(T3-4),硬膜外术中以每小时0.33%盐酸罗哌卡因5mL维持.全麻诱导用异丙酚、维库溴胺、芬太尼及咪唑安定,记录入室静卧10min后(Tt),麻醉插管前1 min(T2)、插管后1 min(T3)、手术结束时(T4)、拔管后1min(Ts)各时相点MAP、SpO2及HR,并于各时相点抽血查皮质醇.同时观察患者麻醉药物的用量,以及术后躁动、咽痛、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的发生率.结果 气管插管复合硬膜外阻滞组和喉罩复合硬膜外阻滞组在用药量、清醒时间、皮质醇改变与单纯全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罩复合硬膜外阻滞组发生术后躁动、咽痛的例数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呕吐的发生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喉罩复合硬膜外阻滞的麻醉方法能有效减轻术中患者的应激反应,并且可减少全麻药用量,术后躁动,咽痛的发生率,是一种用于乳腺癌根治的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在开胸手术中对循环应沏反应及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选40份择期开胸病人,随机分为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组(GEA)和单纯全麻组(GA)各20例,两组全麻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GEA在全麻诱导前先行胸段硬膜外穿刺置管给药测定麻醉平面,在术中定时追加局麻药。结果:GA组、SBP、DBP、HR在插管后及术中显著升高,至拔管时达高峰,与麻醉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毕GEA组自主呼吸恢复,拔管及完全清醒时间较GA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开胸手术施行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麻醉效果确切,机体反应明显减轻,循环稳定,全麻用药量明显减少,术后清醒快,拔管早,躁动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喉罩与气管插管用于全麻患者,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病人80例,随机分为全麻气管插管(T)组,全麻喉罩(L)组,每组40例.ASAⅠ-Ⅱ级,全麻诱导咪唑安定0.1mg/kg,芬太尼3μg/kg,丙泊酚2mg/kg,维库溴铵1mg/kg,静脉诱导3分钟后,插入气管导管或喉罩,观察通气、心率、血压,及切皮、术中、拔管后血压、心率和术后的并发症。结果:气管插管时血压和心率波动大于喉罩植入。结论:插喉罩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不如气管插管剧烈,且操作简单,对咽喉刺激小,插入或拔出时,心血管反应明显小于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高血压患者行上腹部手术时血压控制情况,评价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老年上腹部手术的可行性。方法74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胃癌根治术及胆囊手术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和单纯全麻组,每组37例分别测定麻醉前、切皮时、切皮后30min、术毕拔管各时点血压、心率的变化及患者的苏醒拔管时间及所用麻醉药剂量。结果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插管、切皮、拔管时平均动脉压、心排血量、心率上升幅度较单纯全麻组少。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术后躁动发生率、异丙酚和异氟醚用量明显低于单纯全麻组(P〈0.05),且单纯全麻组苏醒时间明显长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老年患者行上腹部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应激反应小,全麻药用量和术后躁动减少。  相似文献   

7.
张冰  曹艳华   《中国医学工程》2011,(9):79-79,81
目的研究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直肠癌手术中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30例ASAⅠ-Ⅲ级择期行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GEA组)和单纯全麻组(GA组)。两组全麻诱导方法相同,维持用持续静注丙泊酚5~7mg/kg.h,间断静注芬太尼、阿曲库胺。GEA组于诱导前取L1-2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1%利多卡因3mL,测定麻醉平面后开始全麻诱导,气管插管诱导麻醉平稳后开始追加适量硬膜外药量(1%利多卡因5~10mL不等),以保持循环稳定为准。切皮前给予适量芬太尼完善镇痛。于麻醉前、切皮后10min、30min、2h、术毕时采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皮质醇、肾上腺素(E)及血糖浓度。结果 GEA组血清皮质醇在切皮后10min、30min明显低于GA组;E在切皮后各时点明显低于GA组;血糖在术毕时低于GA组。GEA组MAP、HR在切皮后各时点显著低于GA组。GEA组全麻药用量及术毕清醒时间显著低于GA组。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直肠癌手术可减轻应激反应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异丙酚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高血压病人手术中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方法选择40例高血压病患者胸部和腹部手术,随机分成两组: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组(I组),异丙酚组(Ⅱ组)。前者在诱导前行与手术部位相应区域的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1%利多卡因3~5ml,出现麻醉平面后诱导插管。两组依次静注咪唑安定0.1—0.15mg/kg,异丙酚0.5-lmg/kg,芬太尼4-sμg/kg,维库溴安0.1—0.15mg/kg。过度通气3分钟后行气管内插管,术中微泵输入异丙酚4—12mg/(kg.h)。记录术前、诱导、插管、术中、清醒拔管时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两组病人在术前、诱导及插管时血液动力学无显著差异,但在术中及术后清醒拔管时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异丙酚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高血压病患者手术具有血液动力学稳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老年病人开胸手术的安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宁慧 《海南医学》2004,15(7):89-90
目的 评价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老年病人开胸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68例择期开胸手术的老年患者 ,ASAⅠ -Ⅱ级 ,随机分为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 (GEA组n =3 8例 ) ,全身麻醉组 (GA组n =3 0例 ) ,两组全麻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结果 GEA组 ,血压 ,麻醉全程低于麻醉前 (P <0 .0 1)心率低于麻醉前 (P <0 .0 1) ,GA组收缩压于手术探查时 ,术中 1.5小时低于麻醉前 (P <0 .0 5 ) ,麻醉后GA组血压全程显著高于GEA组 (P <0 .0 1) ,术中1.5小时和拔管时GA组心率比GEA组显著快 (P <0 .0 1) ,GEA组术后躁动的发生率及异丙酚 ,异氟醚等药物的用量显著降低 ,术毕清醒 ,拔管时间均早于GA组 ,结论 硬膜外阻滞复合浅全麻于老年患者行开胸手术时对循环的干扰小于全麻组 ,明显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陈志刚  马涛  马澄 《宁夏医学杂志》2003,25(12):766-766
目的 观察硬膜外复合全麻减轻患者术后躁动的效果。方法20例患者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安定0.2mg/kg,术中采用硬膜外复合全麻的方法。结果硬膜外复合全麻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躁动。结论硬膜外复合全麻对术后躁动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全身麻醉与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对80岁以上高龄患者上腹部手术的应用,探讨两种麻醉方法在此类患者的应用经验。方法选取本院120-g480岁以上高龄患者手术的临床资料,分为单纯全麻组(GA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GEA组)两组,分析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对患者上腹部手术的循环影响及用药量、术终恢复时间等差异。结果两组在麻醉诱导期的血压波动与麻醉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GEA组较GA纽循环影响更小、用药量少、术终苏醒迅速、术毕镇痛完善。结论单纯全麻不能减轻高龄患者手术过程的循环影响,相对而言,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循环波动轻,便于术后镇痛,较适合80岁以上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硬膜外复合全麻在开胸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开胸手术病人115例,ASAⅠ-Ⅲ级,随机分成硬膜外复合全麻组(A组)58例,单纯全麻组(B组)57例。A组选取L5-6或T6-7行硬膜外穿刺,置入硬膜外导管,全麻诱导咪唑安定0.1mg/kg,芬太尼4-6μg/kg,维库溴铵0.1mg/kg,插入气管导管行机械通气,术中维持采用硬膜外注入1%利多卡因+0.2%地卡因,根据麻醉深度调节安氟醚浓度。B组诱导同A组,维持采用安氟醚、芬太尼,两组均间断给予肌松剂。比较两组病人麻醉期间血压、心率的变化,麻醉药用量,术毕苏醒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拔管时血压、心率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麻醉药用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术后苏醒时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硬膜外复合全麻用于开胸手术安全有效,更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硬膜外联合喉罩全麻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30):单纯全麻组(GA组)和硬膜外联合喉罩全麻组(GEA组)。GEA组麻醉诱导前行胸段硬膜外穿刺置管,观察并比较两组血压、心率、拔管时间和全麻药物的用量。结果较入室时,两组插管时血压有非常显著降低(P<0.01);GA组拔管时血压显著升高(P<0.05),GA组切皮和拔管时心率显著增加(P<0.05)。GA组全麻药用量显著多于GEA组(P<0.05),GA组拔管时间较GEA组显著延长(P<0.05)。结论硬膜外联合喉罩全麻术中心血管更加稳定,全麻用药量减少,术后苏醒迅速,拔管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OPLAC喉罩通气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对高危老年患者的影响。方法:50例择期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联合麻醉组(A组)与静脉麻醉组(B组)两组各25例,分别给予OPLAC喉罩通气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与OPLAC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0)、诱导后(T1)、喉罩插管时(T2)、喉罩插管后5min(T3)、拔管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麻药用量、清醒时间、拔管时间、Steward苏醒评分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B组比较,A组患者清醒和拔管时间显著缩短(P〈0.05),苏醒评分明显增加(P〈0.05),患者MAP、HR、Sp02的稳定性显著升高(P〈0.05),麻药用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OPLAC喉罩通气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可以减少麻药剂量,患者意识和呼吸功能恢复更快,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减少,更适合高危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不同麻醉方法用于尿道下裂患儿的效果。方法:择期拟行尿道下裂成形术患儿90例,ASA分级 为I或II级,年龄为2.0~6.0 (4.0±1.3)岁,体质量11.50~21.00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 外阻滞组(I组)、全身麻醉组(II组)和全麻喉罩复合硬膜外阻滞组(III组),每组30例。所有患儿入室后静脉麻醉诱导, 麻醉维持均采用七氟醚吸入,使脑电双频指数值维持45~60。I组行硬膜外穿刺麻醉;II组麻醉诱导后置入喉罩;III组 置入喉罩并行硬膜外穿刺阻滞。观察3组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变化、不良反应和术后并发症。结果:与I组及II组 相比,III组患儿血压、心率更平稳,术后躁动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较两组低(均P<0.05)。结论:全麻喉罩复合硬膜外 阻滞用于尿道下裂的患儿麻醉效果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人冠心病患者喉罩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呼吸、循环及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择期老年冠心病患者60例,ASAⅡ~Ⅲ级,随机分成喉罩复合硬膜外麻醉(A组)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B组),术后A组采用硬膜外腔镇痛,B组采用静脉镇痛。记录两组在入室全麻诱导前、诱导后、插(喉罩)管后、手术结束时拔(喉罩)管后的心率(HR)、血压(BP)变化,记录两组术后镇痛效果、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中全麻药用量情况。结果 A组在麻醉诱导插(喉罩)管后、手术结束时拔(喉罩)管后的HR、BP变化与术前比较波动明显小于插管B组(P<0.05)。术后躁动发生率A组为6.6%,B组为26.7%(P<0.05)。术后48hA组视觉模拟评分(VAS)较B组明显减少(P<0.05)。术中A组不用瑞芬太尼,B组麻醉维持采用靶控输注(TCI)瑞芬太尼。A组术后镇痛效果明显好于B组。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术中循环稳定,术中未用全麻药瑞芬太尼,术后苏醒质量高,术后并发症少,镇痛效果好,喉罩通气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兼具喉罩通气和硬膜外阻滞的优点,更适合于老年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17.
86例异位妊娠破裂手术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颖  骆龙坤 《黑龙江医学》2008,32(3):196-198
目的通过对86例异位妊娠破裂手术的麻醉处理总结,探讨此类手术最佳的麻醉选择及管理方法。方法病人进入手术室前尽可能输乳酸林格溶液500~1500mL。A组(81例):持续硬脊膜外阻滞,试验量为1.5%利多卡因0~5mL,5min后如无全脊麻征象,根据可能的出血量及循环稳定情况酌情分次给予1.0%。1.5%利多卡因+0.5%~0.75%罗哌卡因5.0~10mL;B组(5例):局麻+静吸复合全麻,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0.02~0.03mg/kg、依托咪酯0.1~0.2mg/kg、阿曲库胺0.8~1.0mg/kg、芬太尼1.0~2.0μg/kg,术中以低浓度异氟醚、少量芬太尼、充足的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分别记录A组给予试验量后5min(T1)和给予全量后5min(T2)的血压、心率数值;B组诱导完毕(T1)及插管结束(T2)时的血压、心率数值;A组硬外阻滞不全加静脉辅助药者例数;两组血压下降20%以上者的例数;各组输血的例数。结果A组T1时间点血压下降幅度较B组同一时间点明显加大,心率上升亦较明显;硬膜外阻滞不全加静脉辅助药者42例;A组血压下降20%以上者15例(占32%),需辅助呼吸者12例;B组血压下降20%以上者1例(占20%);A组输血11例,B组输血3例(自体输血2例)。结论异位妊娠破裂手术选用硬膜外阻滞生命体征变化较明显,对重度休克病人局麻+静吸复合全麻相对更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对老年人单肺通气(OLV)肺内分流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开胸手术老年病人86例,随机分为2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GEA组)和全麻组(GA组),每组43例。2组病人在开胸前双肺通气15min(T-)时及开胸后OLV10min(T2)、30min(T3)、60min(T4)时,分别采动脉血及混合静脉血,观察2组病人动静脉血气分析情况及肺内分流率(QS/QT)值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2组病人麻醉后术中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均较稳定;GEA组麻醉后MAP、HR较麻醉前明显下降(P〈0.05),也明显低于GA组各对应时点(P〈0.05),末梢血氧饱和度(SpO2)麻醉插管后较麻醉前上升,OLV后无明显下降趋势;所有病人pH值、PaO2、PaCO2、混合静脉血氧分压(PVO2)均在正常范围内;2组PaO2插管后明显上升(P〈0.05),OLV后各时点较T1明显下降,GEA组T2、T3、T4低于GA组(P〈0.05),T3、T4较T2有上升趋势;2组QS/QT值T2、T3、T4较T1明显上升(P〈0.05),T2、T3、T4GEA组高于GA组(P〈0.05),T3、T4较T2有下降趋势。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病人OLV期间可增加肺内分流,使PaO2有所下降,但在正常范围内,术中应严密监测以提高手术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全身麻醉预防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64例全麻气管内插管病人于全麻诱导前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A组)和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全身麻醉组(B组),观察全麻诱导后及插管后1-10min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变化。结果:诱导后及插管后A组病人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B组(P〈0.05);A组61.2%(21例)病例出现心动过速,B组为21.0%(7例),两者比较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全身麻醉预防气管插管所致心血管反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黄波 《中外医疗》2009,28(34):54-54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在食管癌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ASAⅠ~Ⅱ级择期食管癌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单纯全麻(GA)与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GEA)2组,每组20例。GEA组静注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维库溴铵诱导后气管插管,GA组先行胸段硬膜外穿刺置管注药后再行气管插管,分别监测2组插管即刻、术中各时点、拔管时的SBP、HR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术中麻醉药用量的差异及术毕苏醒和拔管的时间。结果GEA组与G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是目前用于食管癌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