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甘草甜素药用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草甜素(GL)是传统中药甘草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多年来一直倍受药学研究者的重视。近年国内外对甘草甜素及其衍生物的药理研究又有新发现。 1 抗癌作用 研究证明,GL对黄曲霉素B_1和二乙基亚硝胺致大鼠肝癌前病变的发生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且GL在抑制二乙基亚硝胺致肝癌前病变发生过程中对DNA修复功  相似文献   

2.
甘草在医药学方面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近年来甘草主要有效化学成分的原理,制剂以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现今重视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3.
甘草甜素药理作用研究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中堂  项昭保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0):2568-2570
目的综述甘草甜素的药理作用,为甘草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深度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归纳和总结多年来的研究结果和国内外的文献。结果与结论甘草甜素具有较多和较强的药理活性,甘草有长期作为民族用药的历史,是一种有价值的开发保健品和药品的药用植物。  相似文献   

4.
甘草甜素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李铁民  梁再赋 《中草药》1993,24(10):553-556
  相似文献   

5.
甘草甜素是从中药甘草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目前最常用的保肝药如强力宁、甘利欣、甘力康、美能等,其有效成分都是甘草甜素。甘草甜素制剂又称甘草酸制剂。甘草甜素(甘草酸)的甜度比砂糖甜250倍,可作为糖料使用或用作食品添加剂。但在医药界,它是目前最常用的保肝药,制剂较多,如强力宁、甘利欣、甘力康、美能等,其剂型有静脉注射的,也有口服的。  相似文献   

6.
甘草甜素致高血压症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甘草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甘草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黑龙江中医学院李德华,李德宇,李永光甘草临床应用已有两千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中外学者对它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抗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为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对甘草近20年研究进展加以综述。1种类...  相似文献   

8.
甘草甜素抗炎镇痛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甘草甜素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 采用小鼠热板技术,醋酸扭体法观察小鼠的镇痛作用;采用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炎症实验观察药物的抗炎作用.结果 甘草甜素高、中剂量组均能明显的提高小鼠的痛阈值;甘草甜素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明显减少小鼠扭体次数;甘草甜素高、中、低剂量组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甘草甜素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9.
甘草甜素治疗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提高肝炎病的疗效,笔者2006-2008年采用甘草甜素治疗病毒性肝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甘草甜素的免疫调节机制用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观察其对临床症状的缓解作用.方法:在住院患儿中选择哮喘轻、中度患儿共60例,分为对照组、甘草甜素治疗组,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喘息缓解情况.结果:显示甘草甜素与对照组治疗效果相同.结论:甘草甜素不仅具有抗病毒作用,还具有免疫调节、抗炎等作用有望,成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1.
赵一 《河南中医》2008,28(7):102-103
肝硬变所致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常见,以往大多把其发病原因归结为脾脏肿大,但经过脾切术及脾动脉栓塞术后,仍有一部分患者的血小板无法恢复正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减少;血小板生成素(TPO)减少;与病程有关,病程越长,血小板减少越明显;乙肝病毒在体内长期存在和复制;血小板通过免疫反应过程受到破坏;维生素B12、叶酸等摄入不足。目前中药治疗的总有效率在81.3%~9.29%之间;以白介素-11治疗本症的,主要是重度的血小板减少;随着放射介入学的发展,脾动脉栓塞术也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围绕蒙药新药的研究,蒙药药理学在阐明单味蒙药、蒙药的有效成分、蒙药的有效部位、质量标准提高后的蒙药材和蒙成药、蒙药复方等蒙药的作用和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方面,在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蒙药新用途方面,在探索蒙医药内涵、丰富蒙医药理论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蒙药药理学基础研究设施相对落后,研究手段和方法较为简单,大多数研究的整体水平较低,缺少长远的研究目标和规划,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所以重大的科研项目和重大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3.
针刺十二井穴治疗脑中风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现今人类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也是三大疾病中发病最快、恢复最慢、死亡最多、致残最重的病种,给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痛苦和负担,给家庭与生活带来严重危害。据WHO公布的资料显示[1],在57个国家中,有4 0个国家把脑卒中的死亡率列入了第三位,其中在我国和日本已占首位。井穴为五输穴之一,多位于爪甲之侧、四肢末端,为十二经脉阴阳之气始发之处,经脉之气交接于四末之所在,所以井穴多用于治疗脏病重症,尤其多用于治疗脑中风急症,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在现代实验研究中也发现了针刺十二井穴治疗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处方组成及工艺。方法以无水亚硫酸钠、氯化钠、活性炭三个辅料用量及PH范围和灭菌条件设计试验,考察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的性状、渗透压比、含量、热原,pH确定最佳处方及工艺。结果每20ml中加入无水亚硫酸钠24mg时,溶液澄清,放置24小时溶液无变化,能够满足注射液的要求;氯化钠浓度为0.5%(g/ml)时,满足渗透压要求;活性炭浓度为0.3%(g/ml)时,溶液的澄明度和热原均符合规定,且主药吸附较少;p H值为6.0~7.4的范围内,样品稳定;100℃流通蒸汽灭菌30min,样品的性状、pH值、含量和有关物质均符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质量标准要求。结论采用本处方及工艺制得的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符合质量标准要求,且制备工艺简单,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5.
蒙药的历史渊源、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蒙医药有着2000多年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我国医药文化宝库中之瑰宝,也是蒙古族人民与自然和疾病斗争的长期实践中,创造积累和精选出来的有其独特风格的经验之结晶,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川续断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化学成分、质量辨别、染色体研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5方面综述了川续断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川续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赤芍801研究现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70~80年代,我国科技工作者对从中药赤芍中分离得到的抗血板活性成分进行了筛选,通过对其活性成分没食子酸及其酯类构效关系的深入研究发现,没食子酸的酯化衍生物——没食子酸丙酯(propyl gallate,PrG)具有更强的生物效应,并命名为赤芍801。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3年批准福建力捷迅制药公司生产的没食子酸丙酯(商品名注射用桔丙酯、注射用通脉酯)用于预防和治疗脑血栓、冠心病及血栓性静脉炎等血栓性疾病。在国外,作为抗氧化剂使用美国FDA早已批准,自1984年以来一直作为抗氧化剂以稳定化妆品、食品包装材料和含脂食物。目前研究表明,PrG除具有强抗氧化作用外,尚有抗自由基、抗炎、阻断脂氧酶活性、抗血小板聚集、刺激血小板颗粒释放、改变血小板膜组成等多种药理活性。  相似文献   

18.
甘草酸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  
作为甘草的重要活性成分,甘草酸具有抗病毒、抗炎、抗过敏、抗变态反应、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作用。其中免疫调节作用备受关注。甘草酸通过双重调节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来发挥作用。甘草酸是一种有效的生物应答修饰剂,其免疫调节作用表现在对免疫活性细胞、细胞因子、补体等多方面。甘草酸能够增强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活性,促进淋巴细胞产生IL-2,IFN-γ,IL-1等细胞因子,抑制IL-4,IL-10,IL-8等的生成,同时具有抗补体活性,可选择性抑制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甘草酸因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在银屑病、慢性持发性荨麻疹、支气管哮喘、慢性肝病、艾滋病及肿瘤等疾病中作为主要的药物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对甘草酸的免疫调节作用做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9.
从中西医角度对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与诊断标准、病因与发病机制及临床防治进行综述,认为该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病证,中医学的整体治疗对其有着天然的优势,今后应加强对该病的中医临床与实验研究,以期在临床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临床实践中,中草药及其制剂与地高辛的合用比较普遍,其对地高辛药动学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人参、丹参、蟾酥、夹竹桃、金丝桃、山楂、白果以及生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六神丸、日本救心丹、地奥心血康等中草药及其制剂对地高辛药动学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