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并研究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应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为例,按入院顺序将其分成两组,给予对照组患者一般治疗,也即在常规抗抑郁药治疗无效后,采取替换法或加强法展开治疗;观察组则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统计两组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并展开对比与评价。结果①心理状态改善方面,观察组患者HAMA(汉密顿焦虑量表)与HAMD(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 <0.05,存在统计学意义。②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高达85.4%,相比于对照组的68.3%明显升高(P<0.05)。③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12.2%与17.1%,数据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通过应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抗抑郁药的治疗效果,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一般抗抑郁药治疗无效的40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在合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6周后,比较合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6周和合并用药前一般治疗的临床疗效和HAMD、HAMA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合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前一般治疗均无效。合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6周时,总有效率为70%高于合并前的疗效。合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后,姒MD、HAM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用药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增加了抗抑郁药的疗效,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4.
新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对近几年出现的一些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齐拉西酮、舒吲哚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这些新药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临床应用、过量时危险及处理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Ziprasidon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iprasidone是一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它的结构与其它抗精神病药不相关 ,药效作用也不同。它是5 -HT2a、D2、5 -HT2c 和5 -HT1d 受体拮抗剂 ,也是5 -HT1a 受体激动剂和5 -HT、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 ,其消除相T1/2 可达10h ,饭后立即服用 ,bid ;老年人、轻度肾衰竭者或中度肝衰竭者勿需改变剂量。该药可能参与极少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 ,对已知的细胞色素酶抑制作用不明显。人体的药效学研究表明 ,本品对精神分裂症和分裂情感性疾病的耐受性好 ,很少引起锥体外系副作用以及与高催乳血症有…  相似文献   

6.
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齐拉西酮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通过文献检索综述了齐拉西酮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及临床评价。齐拉西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分裂情感性障碍。  相似文献   

7.
王晔 《国外药讯》2005,(5):41-41
关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在12月的Australian Prescriber上发表了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双方都强调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一些重要特点,其中包括,相比于传统的药物而言,这些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较少或没有锥体外系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受体药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作用的新靶点及部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受体药理学及其临床特征。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除作用于D2受体外,还对多巴胺D3,D4,D1受体,5-羟色胺受体以及谷氨酸受体系统等都有作用。这种多受体靶点作用的药理特征,使其具有不同于传统抗精神病药的优点。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相比,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锥体外系副作用更小,对阴性症状有效,并可改善认知功能障碍,是一类治疗精神分裂症更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抗精神病药物依从性差、不能耐受和频繁换药等特点,开发更加安全有效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任务。伊潘立酮作为一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拮抗5-羟色胺2A受体(5-HT2A)和多巴胺-2受体(D2),用于成人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就目前临床研究资料显示,该药安全有效,主要特点为锥体外系不良反应(EPS)少,代谢异常和体质量增加的发生率较低,但可引起QT间期延长和直立性低血压。  相似文献   

10.
随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广泛使用,其产生的不良反应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首先介绍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血脂异常的发生率、类型和程度,以及既往研究中不同药物所致血脂异常的比较,随后探讨了导致血脂异常发生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种族、体重),及其可能存在的神经内分泌和基因方面的生物学机制,最后提出了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及血脂异常的防治措施,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血脂异常的进一步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Samul Keith博士及其同事评价说,长效可注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药物动力学、药物顺应性和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优点,再加上高药效和安全性,使长效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代表着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一个重要进步。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2005年至2008年我中心收集到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有关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阿立哌唑四个品种,了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中心2005年至2008年收到来自江西省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及个人上报的因使用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阿立哌唑有关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经分析评价后,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上报的523份ADR病例报告。结果:在523份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氯氮平272例,利培酮214例,阿立哌唑31例,奥氮平6例,新的一般病例28份,占5.35%;严重病例3份,占0.57%。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锥体外系病、心动过速、便秘、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流涎、嗜睡等。不良反应结果大多好转或治愈,有后遗症病例,无死亡病例。结论:检索到的不良反应表现多为已知的不良反应,因此更要警惕及预防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小剂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搜集自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88例老年抑郁症患者,根据临床所用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患者。观察组给予帕罗西汀联合小剂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帕罗西汀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AMA和HAMD评分均相当,P>0.05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3周、6周、9周和1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HAMA和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口干5例、便秘3例、恶心1例、食欲降低1例、头晕2例,镇静2例,总发生率为31.82%;对照组患者口干4例、便秘3例、恶心2例、食欲降低4例、失眠2例,总发生率为34.09%,P>0.05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帕罗西汀联合小剂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方案对老年抑郁症患者实施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在老年抑郁症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86例老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帕罗西汀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分别于入组时及治疗后8周进行自编问卷、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测评。结果经过为期8周的治疗,观察组焦虑标准分(47.86±6.65)分和抑郁标准分(48.65±4.57)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焦虑标准分(50.63±5.83)分和抑郁标准分(51.91±4.86)分,两组患者组间焦虑标准分和抑郁标准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17,P>0.05)。结论帕罗西汀联合小剂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老年抑郁症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药学进展》2010,34(4):187-188
礼来公司近期发出一份“致医师公开信”,就其上市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奥兰扎平(olanzapine,Zyprexa)提出警告:青春期患者使用该药时,较成年患者更具体重增加和血脂升高的风险。该药为一种多巴胺、5-羟色胺和毒蕈碱受体拮抗剂,于1996年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成年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型精神病或抑郁症以及普通精神病和抑郁症患者,并于2009年12月获准用于治疗13~17岁的青春期精神分裂症和双相Ⅰ型障碍所致躁狂型或混合型发作患者,其推荐的起始剂量低于致成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最小剂量。  相似文献   

16.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系统论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研究和应用的进展,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互联网查阅Medline、Pubmed、Ovid、Science Direct、Proquest及国内外相关专业杂志所公开发表的研究报道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结果与结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近10年来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迅速,除氯氮平外,大多数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齐拉西酮及阿立哌唑等已成为精神分裂症各种症状维度、不同病期和复发预防的一线临床选择,特别是在不良反应方面克服了经典抗精神病药和氯氮平的诸多严重缺点,同时,各种临床研究结果已被多项应用循证医学方法的系统研究所证实.  相似文献   

17.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疗效、安全性、耐受性等各方面优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不良反应。本文从中枢神经、心血管、代谢和内分泌、消化以及血液等系统对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和阿立哌唑的不良反应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8.
新型抗精神病药的研发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姜佐宁 《中国新药杂志》2003,12(10):803-807
现存的各类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繁多,且控制症状的效能仍有很大局限,致使相当数量的患者成为难治性案例。本文对近年国外研究出的新型药物的进展进行系统探讨,以期提高现有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9.
《家庭药师》2009,(8):7-7
据英国路透社2009年4月21日报道。阿尔茨海默病病人服用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也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等)后,会出现体重增加、血脂紊乱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