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司匹林作为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西药,同时也是急性风湿热、抑制血小板聚集的首选药物。运用中药药性理论对其"中药化"的可能性加以分析得出:阿司匹林属寒凉之性,味酸略苦,归肺、肝、肾、脾诸经;根据"药类法象"理论研究,可归于"风药"之属;根据用量、归经的不同,轻则清凉透热,重则燥湿止痛,亦有活血通络的"动药"特性。基于此,阿司匹林作为"风药"适用于多系统、多病症,是一味药性复杂、功效丰富的"中药"。  相似文献   

2.
静者,宁静,静止也;动者,流动,跃动也。动静结合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药物功能有静也有动,如人参、白术、熟地、大枣等属呆补之品,其性守而不走为静药;大黄、附子、防风、羌活等为流动之品,其性走而不守为动药。用药静而无动,则药力无运化之功;动而无静,则药力无着病所,且动气耗血,故动静结合可发挥药物的最佳效用。临床用药常需静中求动,即静药加动药尤为重要。列举如次。  相似文献   

3.
中药日月静对戊巴比妥钠小鼠入睡个数和睡眠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实验观察了日月静口服给药对戊巴比妥钠小鼠入睡个数和睡眠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中药日月静各给药组均能使入睡小鼠的数量增加 ,并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阈剂量小鼠的睡眠时间。结果显示 ,中药日月静有协同戊巴比妥钠的作用 ,具有安神之功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彝族药和中药的命名特点。方法:总结彝族药和中药各自的命名分类。结果:彝族药根据药物的形态、生长特点等主要分为7种;中药根据药物的功效、药用部位等主要分为12种。结论:彝药与中药在以药物的功效、药用部位、形态、气味等四方面命名都有非常类似之处,部分彝药和中药的名字是一致的。中药的命名依据更多,但从中可看出彝药命名的影子。而彝药的命名更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具有彝医特色,体现了彝药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区域性。  相似文献   

5.
1 中药的双向性作用中药性能的双向性 中药的作用是建立在其性能特点上的 ,四气五味、归经相合 ,往往反映出药物的多种功效 ,并使治疗效果呈双向性。例如丹皮 ,苦辛而微寒 ,清热凉血为其主要功效 ,其芳香辛散苦泄和性寒清热凝敛的性能特点决定了丹皮的双重作用效果 ,故丹皮既能活血散瘀 ,通经消症 ,用于治疗瘀血所致的痛经、血滞经闭、症瘕等症 ;又能凉血止血 ,用于治疗血热出血 ,发斑吐衄。中药药势的双向性 中药的药势是以升降浮沉理论为基本内容的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 ,是药物作用于人体不同的趋向性 ,是与疾病的病势相对而言的。一般…  相似文献   

6.
徐富业教授认为在中医阴阳的基础上,调整其偏颇,定理为动静并治法,其作为一种学术创新思维,观点明确,临床应用,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认为药物同样具有动与静两个方面:譬如"走"与"守",反映了"动"与"静"的含义.一般地说:具有辛、散、泻、利等作用之药谓之"动药",具有酸、涩、温、补等作用之药谓之"静药",这对选药组方具有指导作用,临床有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庞学丰 《中医药学刊》2004,22(8):1391-1392
徐富业教授认为在中医阴阳的基础上,调整其偏颇,定理为动静并治法,其作为一种学术创新思维,观点明确,临床应用,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认为药物同样具有动与静两个方面:譬如“走”与“守”,反映了“动”与“静”的含义。一般地说:具有辛、散、泻、利等作用之药谓之“动药”,具有酸、涩、温、补等作用之药谓之“静药”,这对选药组方具有指导作用,临床有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得配本草》由清·严西亭、施澹宁、洪缉共同编纂 ,是一部对单味中药及药物间配伍都很有研究的本草学专著。笔者从事中药工作2 0余年 ,常以《得配本草》指导实际工作 ,收效良好 ,今对其学术特色 ,作如下探讨。1 药有归经 配伍显效《得配本草》突出药物的归经 ,但更强调药物的配伍运用 ,“得一药而配数药 ,一药收数药之功 ,配数药而治数病 ,数病仍一药之效”,以尽显药物的功效。书中所论常别具特色 ,切合临床 ,读后对药物的认识则更深刻、全面。如书中论黄芪 :甘微温 ,入手太阴经 ,兼入足太阴气分 ,助气补血 ,固腠理 ,益脾胃 ,托疮疡 ,…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收集中药内服治疗癌性疼痛文献的处方用药,探索现代临床中药内服复方治疗癌性疼痛的组方原则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1995—2009年间发表于国内医学期刊中有关中药内服治疗癌性疼痛的复方,运用频数分析方法探究现代中医临床治疗癌性疼痛中药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中药复方40首,涉及中药101味,共计210味次。频数分析发现中药内服治疗癌性疼痛常用药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理气药及化痰药等。结论:通过现代文献分析可知,中药内服治疗癌性疼痛多遵循"不荣则痛,荣则不痛"的原则,遣方用药多以补益之品为主,同时结合兼证,辅以活血化瘀、行气解郁、温经通络、化痰散结等功效的药物,以达标本兼治之功,而重在治本。  相似文献   

10.
勿日汗  年莉 《天津中医药》2014,31(12):760-762
海洋中药是中药群体中特殊的一类药物,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药性和功效的特殊性。整理古代海洋中药共128味,并按功效、入药部位、自然属性三方面进行分类分析,发现海洋中药中补益药和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居多,缺少解表药、化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海洋中药多数为动物肉类药物。同时对药物的性味、归经、毒性与功能主治进行了作图分析,发现海洋中药中寒性药物和平性药物居多;甘味药物和咸味药物居多;归肝、肾、肺、胃经的药物居多;海洋中药多数无毒。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现代统计方法探索中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建立Excel文献信息、方药信息数据库,并对涉及的中药及方剂进行规范化处理。再利用Excel、SPSS 22.0对中药、方剂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结果:筛选符合标准文献123篇,涉及方剂144首,中药141味,累计频数1597;以补气类药物为主,单味药以甘草、桂枝、黄芪为多,多属辛温之品;37味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得出5个聚类方,功效以补虚温阳为主。结论:中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以温阳补虚为主,根据病机的演变兼以化痰祛瘀,甘草、桂枝、黄芪为常用核心药物。  相似文献   

12.
蒙医药学历史悠久 ,内容丰富 ,是祖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药用主要取自野生植物。下面从蒙医、中医对药物认识的基础理论、用药部位与方法、药物剂型、功能等方面作简单的对比说明。1 蒙医中医对药物认识的理论基础之别中医药学论述药物的理论基础有四气 (寒、热、温、凉 ) ;五味 (辛、甘、酸、苦、咸 ) ;升降浮沉 ;脏腑归经 ;有毒无毒。蒙医药则讲述药物六味 (甘、酸、咸、苦、辛、温 )及六味的功效 ;药力 (即药物所具备的寒、热性能 ) ;药性 (重、腻、寒、钝、轻、涩、锐等八性 ) ;药能 (柔、重、温、腻、固、寒、钝、凉、和、稀、燥、淡、热、轻、锐、涩、动等十七功能 )。中医药性五味与蒙药六味相似而且功效基本相同。如 :中药甘味药有补益和中缓急之功 ,用于治疗虚证以滋补强壮为主 ,如党参。蒙药甘味药清热解毒 ,调和气血 ,滋养强身等。不同点是蒙医还论复合味 ,如二味复合味有 15种 ,三味复合味有 2 0种 ,四味复合味有 15种 ,五味复合味有 6种 ,六味复合味有 1种。2 用药的部位与方法功能之别用药部位之别 :如草乌 ,中蒙医皆认为辛热有毒 ,用于风寒湿痹。中医多用乌头 ;蒙医不仅用乌头 ,...  相似文献   

13.
中药外治治疗癌性疼痛用药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收集中药外治治疗癌性疼痛文献的处方用药,探索近15年现代临床中药外治癌性疼痛的组方原则及用药规律。方法:在2000~2014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运用计算机主题词检索的方法,检索"癌性疼痛、外治、临床研究"等关键字,查找符合条件的临床研究文献,运用频数分析方法探索现代中药外治癌痛的中药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中药外治方61首,涉及中药116味,共计511味次,频数分析发现中药外治癌性疼痛常用药为活血化瘀药、开窍药、清热解毒药。结论:通过现代文献分析可知,中药外治治疗癌性疼痛多遵循"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遣方用药多以活血化瘀为主,同时结合兼证,辅以清热解毒、行气活血功效的药物,以达行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止痛之功效。  相似文献   

14.
岳美中老中医是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理论与临床造诣深厚。笔者从学习他的《论医集》、《医案集》、《医话集》等著作中,探究他遣方用药的经验和规律,现介绍如下。1用药动静结合一般说来,补气养血健脾之药谓之静药,调气活血药谓之动药。在组方中,用静药佐以动药,用动药佐以静药,  相似文献   

15.
中药外洗Ⅱ方是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肛肠科集几十年临床经验制成的一种中药熏洗制剂。它的主要药物组成为蒲公英、五倍子、虎杖、乳香、海螵蛸。蒲公英为君药,取其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抗菌利水消肿之功效,五倍子为臣药,五倍子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鞣质,具有止血、护膜、减少分泌渗出和防止细菌侵蚀的作用,配合蒲公英增强其抗菌的作用,又能收敛、燥湿、止痒。鲜虎杖性味苦寒,具有清热解毒、祛腐生肌、收敛止痛之功效,与蒲公英配伍能加强清热解毒、抗菌之功效;与五倍子配伍能协同其止血功能,能治疗肛门病术后出血、水肿、疼痛,促进创面愈合。海螵蛸和乳香共为佐药,有收敛止血、敛疮,消肿止痛之功效。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有关中药的毒性反应和副作用的报道日益增多,引起了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中药的毒副作用根源于中药的毒性,本文循流溯源,就中药毒性的含义、全面认识、确定因素以及临床实践如何避免毒副作用、化害为利浅述如下。1中药毒性的含义1.1毒性即药物的偏性在古代医药文献中,对药物毒性的认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毒性认为,药物之所以能祛邪疗疾,是因其具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它的“毒性”。凡药均有寒热温凉之偏性,“毒”即药,药即“毒”,“毒药”即为药物的总称。1.2毒性指药物的毒副作用凡有毒的药物,大都性质强烈,对…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药临床疗效的肯定和中药药效学的发展,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也逐渐受到关注。中药药动学研究是阐明中药作用机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中药与西药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中药药物成分复杂,作用靶点多,其动力学研究相对而言有较大的困难。近年来,药动学领域新理论、新方法的出现使中药药动学尤其是中药有效成分的药动学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综述近几年中药有效成分药动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8.
中药药对由两种药物组成,是中药的特殊配伍.药对不同于单味中药,是中药学学术的升华、方剂学的基础;经常是方剂组成之母方.且很多治法学的内容,系由药对的功效启悟而来.而药对形成之基础,则以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  相似文献   

19.
药膳食疗是取了药物之性,食物之味,使食借药力,药助食威。因此,食疗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又有别于普通的饮食,是一种既有药物功效,又有食物美味的特殊食品。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中药功效归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正> 中药功效分类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分类方法,为掌握同类药物在药性、功效、主治疾病和禁忌等方面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应用等都提供了便利手段。由于对药物认识角度不同,以及药物本身具有的多种临床功效,使得同一药物有可能在不同文献中被分为不同类别,如狗脊可被分为祛风湿强筋骨药和补阳药等。本文根据中药特征进行功效分类结果统一的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