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治病,多为一证一方。然仲景临证,却每一方多用,特别是三阳之病,常以一方为主,兼治多证。以桂枝汤为例:《伤寒论》原文397条,论及桂枝汤者多达46条;载方112,竟有18方系由桂枝汤加减而成。枝枝汤条文中,单用桂枝汤者19条,配合针刺者1条,桂枝汤禁忌证6条,变证3条。初学伤寒,言仲景处方精当,用药灵活;再学伤寒,知仲景辨证准确,治学严谨;三学伤寒,始悟仲景良苦用心,乃是以自己临床之成败得失,借桂技场证的诸多变化表现,宣讲中医理论之精髓,而非偏爱一方或独立一方多用。试就其对挂枝汤之论述,分析仲景对辨证施治的… 相似文献
2.
3.
桂枝为临床常用药,纵观<伤寒杂病论>全文,配有桂枝的方剂达99首,广泛涉及外感、内伤和妇科杂病.大多数方剂至今仍行之有效.笔者通过系统整理有关论述,结合临床实际,试对其配伍规律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5.
浅探仲景辨治杂病的宜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思维 ,是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 ,这一思维方式的特点是注重思维对象的差异性或具体规定性 ,而后 ,根据这些差异性和具体规定性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方法。因此 ,所谓‘宜’即是强调对策或方法的针对性 ,其基本精神就是尊重客观现实”[1] 。《金匮要略》在疾病辨治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宜思维 ,有宜时、宜人、宜疾三个方面 ,兹分述如下。1 宜时宜时在治疗领域中的运用 ,主要是指临床时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对治疗法则和具体方药的选择 ,都必须考虑“时”的对应和配伍关系。宜时思想在《金匮要略》中 ,集中体现在首篇论述节… 相似文献
6.
7.
《纬书集成·春秋元命包》曰:“水者,天地之包幕,五行之始焉,万物之所由生,元气之津液也。”没有任何一种物质能像水一样,全方位参与机体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信息代谢等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8.
浅析仲景同药异用之妙任建素,王珣(承德医学院067000)《伤寒杂病论》作为祖国医学中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著作,以其论治精辟,用药精当而著称于世,被后人誉为医方之经,方书之祖。仲景不惟辨证准确立论严谨.其对药物的运用更是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9.
10.
11.
外治法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 ,通过扑于体表 ,或熏洗患处 ,或摩于患部 ,或纳入阴中 ,或浸入泡洗等方式进行治疗的一种治法。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创治法多以内服方药辨证论治为主 ,但外治法亦有较多运用 ,本文试对仲景药物外治法加以初步分析。1 药物外治法的辨证运用在药物外治方面 ,从给药途径及治疗目的出发 ,大致可分为温粉外扑止汗 ,外洗除热止渴 ,熏洗燥湿解毒杀虫 ,外摩散寒止痛 ,坐药暖宫散寒、除湿止带 ,浸泡收敛除湿、导邪下行等几种情况。1 .1 温涩止汗 适用于发汗后汗出过多证 ,方用温粉外扑。本方见于《伤寒论》第 38… 相似文献
12.
13.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制方300多首,不仅组方严谨,用药精当,方证对应,而且对药物剂型的运用及给药途径也形式多样,独具匠心,现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桂枝汤为《伤寒论》第一方,是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方剂,临证用于调和阴阳、气血、营卫、脾胃,其类方不仅可用于外感表虚证,还可以用于多种内伤杂病,临床运用中只要辨证准确,对属外感风寒表虚、管卫失调或阴阳失调、肝脾不和、脾胃不和者,均可运用桂枝汤加减治疗获效.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继承《黄帝内经》的治未病思想,在《伤寒杂病论》中进一步提出治未病的理论,不仅用于养生,而且将其贯穿于临床的全过程,其要点是未病重防、扶助正气、既病防变以及瘥后及早调理康复。运用在肾脏病的治疗上,应在未病时,严防肾虚证出现;病情未显时,要及时控制病情;未见传变时,应及早稳定病情;尚未进入严重阶段,必须延缓和阻止病情进展。这对指导现在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伤寒与杂病虽然在概念上有着明确的区分,但是杂病与伤寒的临床症状常常十分相似,杂病与伤寒又常相兼而发病,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也要求伤寒杂病合论,再加上伤寒日久不愈可转为杂病等等,这些因素都注定了伤寒与杂病合论的必须性.有鉴于此,笔者特以《伤寒论》太阳病篇的部分条文为主,撰文揭示《伤寒论》中所蕴含的伤寒杂病合论思想及其应用.文中所引《伤寒论》条文均以重庆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1]为准,《伤寒论》条文后标注的数字,亦本该书.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杂病"之说概念未清。"杂病"与"伤寒"并非清晰而相对的分类,"杂病"是对《金匮要略》篇目方式的形容,因其内容较为繁杂、凌乱、多样,而不如《伤寒论》中具有三阴三阳的系统,故言其为杂病。以"杂病"之说解释仲景书的特点,概念不清,不如以"卒病"概念释之。"卒病"是张仲景的写作重点,但不代表其中不可讨论"痼疾",因"痼疾"基础上所出现的"卒病",其诊治的原则更为复杂,故篇中不少内容即从此角度进行论述。张仲景以"卒病"为写作重点,而痼疾则作顺带讨论,以《卒病论》作为书名,更能显出其写作目的,亦能够打破《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分属"外感"与"杂病"的错误概念,恢复本为一书的统一思想。 相似文献
18.
19.
<金匮要略>为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因其立论精当,方论并举,病脉证治体系一脉相承,而垂法后世.其中有关病机的论述尤为精要,其辨治思路并不囿于临床的一般表现,临证察机,随机应变,因而其随证所创之方,只要辨证无误,效如桴鼓.本文就其有关"上下"病机病脉证治的论述,略作阐发,藉此可窥见张仲景辨治思想之一斑.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作为医圣,亦善亦美,亦医亦药,亦儒亦佛,亦哲亦博,亦吏亦黎,亦破亦立。具体到医学领域,张仲景除了独创数百首神奇效验的经方之外,尚有六经论伤寒、脏腑辨杂病、三因类病因、辨证寓八纲、治则八法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医学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