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赵东英 《河南中医》2001,21(3):79-80
在清代之前 ,训诂学家们已经运用了“因音求义”来阐释医学经典著作 ,但真正作为一种训诂大法 ,乃成熟于清代乾嘉年间。在此阶段 ,中国古音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 ,使得因音求义法得以成为当时训诂学家推崇的一种研究方法。钱大昕序段玉裁《诗经韵谱》云 :古人以音载义 ,后人区音与义而二之 ,音声之不通 ,而空言义理 ,吾未见其精于义也。此书出 ,将使海内说经之家奉为圭臬 ,而因文字音声以求训诂 ,古义之兴有日矣 ,讵独以存古音而已哉 !“因音求义”的“音”指的是古音 ,“义”指的是古义 ,这里的“义”便是文章辞句之本义。“因音求义”不仅…  相似文献   

2.
《新中医》1982,(12)
医古文部分古医籍的通借字问题古医籍中,使用通借字之处颇多,不明通借,遇之必捍格难通或误解其义。清代学者王引之说:“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所以阅读古医籍,要明通借之理。所谓通借字,是指古籍中有一些音同或音  相似文献   

3.
范开珍 《中医药学刊》2002,20(4):540-541
运用归类、比较的研究方法,对医学古文中常见的“相”字,首先从字形结构入手,追根溯源,寻找本义;其次,由本义引申开去,主要以医学古文中的语言材料为依据,从形、音、义三个方面多角度地阐述“相”的用法规律并进行实例分析。结果显示:“相”字在古医书中是一个运用得非常广泛的多音、多义、多性词,语法功能也得灵活,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研究其用法,对准确理解医学古文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身”字,《甲骨文合集》13666号字形(?),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文从人而隆其腹,象人有身之形,当是身之象形初字。”可知为身孕,此从人的腹中小身着眼而取其义。“身”字,小篆字形(?),许慎《说文解字》:“身, 躺也。象人之身。”可知为人身体义,此从人的大身着眼而取其义,其中身体义为一般义、常见义,《三国志·华佗传》有“伤身”语,即谓小产(说见清代黄生《字诂义府合按》)。《内经》中“身”凡249见,其中247见为身体  相似文献   

5.
田晋蕃是晚清时期汇通派医家代表,但他的《内经素问校证》却是一部具有乾嘉学派考据风格的著作。田晋蕃灵活运用传统训诂学方法,使得训诂卓有见地,信而有征。尤其突出的是他精熟古音,广泛参照清代形成的古音学成果,熟练运用"因声求义"的训诂大法来破假借、究韵语、示同源,以古音求古义,论证精洽,解释了历代以来众所争讼的疑问,修订和补充了前人校注研究《素问》的成果,这对研究和校勘《素问》及研究传统训诂学都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胡澍,字荄甫,一字甘伯,号石生,安徽绩溪人。生于清·道光五年,卒于同治十一年,终年48岁。曾从师学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顾炎武《音学五书》、江永《四书切韵表》诸书,通声音训诂之学。后见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之书,益笃嗜之,昼夜玩索。中年多病,因治医术,撰《素问校义》。惜其寿不永,草创未就,仅编撰了39条,义例略如王念孙之《读书杂志》。  相似文献   

7.
“音训”者,是谓以字的读音为线索来探求词义。对于“破通借字”,它有着“形训”和“义训”所不可比拟的作用。所以清代古文字家王引之说,“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依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为病矣。”此足为后学之圭臬。今举《金匮要略》中常见通借字十则,音训如下,祈请同道斧正。一、《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夫治未病  相似文献   

8.
运用归类、比较的研究方法 ,对医学古文中常见的“相”字 ,首先从字形结构入手 ,追根溯源 ,寻找本义 ;其次 ,由本义引申开去 ,主要以医学古文中的语言材料为依据 ,从形、音、义三个方面多角度地阐述“相”的用法规律并进行实例分析。结果显示 :“相”字在古医书中是一个运用得非常广泛的多音、多义、多性词 ,语法功能也很灵活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研究其用法 ,对准确理解医学古文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所谓形借 ,指的是由字形结构相近 ,而在读音和意义上又无必然联系且相互借用的文字现象。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则借“守”为“宇” ,胡澍说 :“守当作宇。宇 ,居也。”“守”与“宇”在音、义上没有必然联系 ,只是由于字形结构相近而借用。形近通借和同音、近音通借 ,皆本有正字而不用 ,则借用另一个字来表正字之音义。所不同的是音借以读音相同或相近作为其法则 ,而形借则以字的形体相近作为借用条件。就形近可以借用这一说法 ,最初是由清末学者吴承志提出的 ,其《通斋文集·古书假借举例》中曰 :“其形同而互…  相似文献   

10.
通假是古代著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 ,古医书亦不例外 ,特别是在《内经》等经典著作中更是随处可见。产生通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如果抛开形义不管 ,只着眼于“读音”,是产生通假的基础 ;其次 ,古时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书写工具落后 ,常以笔画少的同音或近音字代替笔画繁多的字 ,可以说 ,愈古的作品通假现象愈多 ;三是为了省事或由于笔误 ,仓卒间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后约定俗成而成通假。由此可见 ,通假字的产生和语音有关 ,即借字和本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这里所说的是古音相同或相近…  相似文献   

11.
“气因于中”语出《素问·厥论》篇。原文是:“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文中的气因于中,《太素》作“气居于中”。其注云:“寒邪之气因虚上乘,以居其中。”高士宗注为:“阴寒之邪,气因于中,而阳气日衰。”张景岳也云:“……为下气上争,为精气滋下,皆因气因于中也。”唯有马莳另辟蹊径,注为:“肾气既困于中。”其文义虽近,然理却欠明。笔者经过反复阅读经文,再三琢磨,觉得无论气因于中还是气居于中,都不合上下文义且使人费解。疑气因于中为气困于中之误,若作气困于中则文通义畅较为贴切。从字义来分析,困字比因字更接近上下经文文义。查《说文》、《中华大字典》、《辞源》、《广雅释言》等辞书,“因”字多作原因、由来、沿袭等解释;而“困”字则多用来形容人之劳乏、环境之穷蹙、困窘、被困不通  相似文献   

12.
“叠字”是由两个音、形、义完全相同的字重叠组成的词语,前人又有“复字”、“重言”之称。在古典医籍中,叠字是一种颇为常见的修辞现象,仅在《伤寒杂病论》中就有七十余处之多。仲景通过叠字的运用,不仅将各种不同疾病的表现描绘得维妙维肖,生动形  相似文献   

13.
《素问·遗篇·刺法论》有"染易"一词,其中"染易"之"易"字,历代《内经》注家多缺解,因该篇属《素问》之《遗篇》,乃由宋·刘温舒所补入,故历代注家多未载而无注。至清·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问世,始渐有注释。但高士宗之注释属随文串解,"易"字之义不明。经过参阅历代医籍及相关文史书籍考证后认为,"染易"之"易"字系"传染、传染病"之义,并例举了"易"字与其他有"传染"之义的相关字,如:延、转、换、传、注(疰)、染、移等,组成"延易、转易、换易、传易、注(疰)易、染易、移易"等名称,表示传染或传染病。另外,易,通"痬",乃古今字,亦表传染之义,一并给予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4.
《伤寒杂病论》中有许多疑难字词,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可以训诂学的方法为基础,结合文字学以形索义,结合音韵学因声求义或因声别义,结合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历史学、校勘学等多门学科以寻求词义,探求正确理解《伤寒杂病论》中文字之形、音、义的多种途径,揭示中医经典中疑难词汇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5.
任娟莉 《陕西中医》2014,(3):372-374
<正>《得心集医案》为清代咸丰年间出版的一本医案类专著,规模宏富,约十二万字,堪称医案著作中的经典。笔者于20102013年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承担《得心集医案》的校注工作,现将研究中所得材料加以整理,分述如下:1书名《得心集医案》为清代江西名医谢星焕所撰。书稿初成名曰《得心集》,该书姜演序云:"题曰《得心集》,得乎心斯应乎手,固先生本意也",其义简明易懂。咸丰十一年辛酉,浒湾旧学山房以《谢氏医案》  相似文献   

16.
五版《伤寒论讲义》(以下简称《讲义》),将助9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鞋者,可与大承气扬;不硬者,不可与之”句中的“微”字,作衍文讲。其理由是,去其句中的微字,“不鞋者,不可与之”,正与“大便鞋者,可与大承气扬’倘文字对勘。此有悻原文旨义。考鞋字,准与硬是古今字,但准与梗尚是通假字。《讲义》所以视“微”字为衍文,是将条文中应读梗音的鞋字,误读成硬字所致。“鞋”字,自古就有二个读音,一读硬(ging),一读梗(geng)。读如梗音时,音义均同使,乃阻塞之义,这在《中华大字典》、《中医字典》、《古医籍词义》…  相似文献   

17.
《灵枢经》,又名〈灵枢〉、《黄帝内经灵枢经》,为《内经》组成部分之一。又名《针经》,另称《九卷》,是研究我国战国时期医学理论的重要文献。《灵枢经》由南宋史崧整理刊行以来,历代藏书家,校刊学家、刻书家多对其做过文献学方面的整理研究。其中,清代钱熙作堪为代表。现将钱氏其人及书简略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钱照样,清代金山(今上海人),字雪枝,一字锡之。钱氏好表彰古今秘籍。道光初,得张海鹏《墨海金壶》残版,补订为《守山阁丛书》(以其室名“守山阁”),计一百一十种,六百六十五卷。 钱氏因史崧本《灵枢经》(按:…  相似文献   

18.
(一) 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 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文中“一逆尚引日”之“引”一辞,旧注多无训。今按,“引”之为言“延”也。根据是,“引”字古音属真部喻母,“延”字古音是元部喻母,两者古音为喻母双声、真元旁转。“引”的本义是开弓,《说文》:“引,开弓也”。由“开弓”引伸为“延长”。《尔雅·释诂》:“引,长也”。《诗·小雅·楚茨》:“勿替引之”。传:“引,长也”。“延”的本义是长行,《说文》:“延,长行也”,《尔雅·释诂》:“延,长也”。可见二者亦同义。既音近又同义,显然符合同源字的标准,故《吕氏春秋·重言》:“延之而上,分汲而立”。注:“延,引也”。揆之本  相似文献   

19.
假期中将清黄生、黄承吉《字诂义府合按》(中华书局1984年版)通读一过,感觉颇有收获。黄生是明末清初学者,安徽歙县人。黄氏生活年代,清代朴学尚未发轫,而黄氏二书考证经、史、子、集古书字词,于六书多所发明,每字皆有新义,而根据博奥精确,凿凿有凭,与晚明空疏穿凿学风迥异。  相似文献   

20.
在讨论误文讹字产生的情形时人们常常论及抄刻致误,诸如形近而误、音近致误、文字距离相近致误等;臆改致误,诸如因不识古音古义改误、不知专业用语改误等;符号误为字,诸如重文号致误、空围(□)误为“口“字等,而容易忽略体例误判致讹的情况。若强分其类,因其与抄刻疏忽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