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2.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化指标。方法采用快速免疫比浊法检测70例不同中医证型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结果不同证型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IgAI、gG、IgM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不同证型之间IgA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组IgGI、gM水平显著高于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和阴血亏虚证组(P均<0.05),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2组之间IgGI、gM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之间IgGI、gM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IgG、IgM水平增高可以作为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不同分期UC中医证型的分布。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10年4月广州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病房及门诊UC患者110例。统计患者症状,采用系统聚类法分析,将症状条目作为变量进行聚类,根据聚类结果确立证型名称,进行辨证分型,并对证型进行分析。结果 UC患者症状主要有64个,包括腹泻、糊状便、稀水便、腹痛、便血等。病情分期属于活动期70例,缓解期40例。UC证型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大肠湿热、脾胃气虚、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血瘀肠络、阴血亏虚,各证型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证型以大肠湿热证[28例(25.5%)]、肝郁脾虚证[14例(12.7%)]、血瘀肠络证[10例(9%)]为主,缓解期证型以脾胃气虚证[18例(16.4%)]、脾肾阳虚证[10例(9%)]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湿热证患者典型症状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苔黄[31例(28.1%)]、里急后重[26例(23.6%)]、黏液脓血便[25例(22.7%)]、腹泻[24例(21.8%)]、肛门灼热[24例(21.8%)]、稀水便[21例(19.0%)]、腹痛[19例(17.2%)]、舌红[19例(17.2%)]、苔腻[19例(17.2%)];脾胃气虚证患者典型症状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口淡[25例(22.7%)]、脉细[25例(22.7%)]、舌淡红[22例(20.0%)]、嗳气[21例(19.1%)]、乏力懒言[21例(19.1%)]、纳食减少[20例(18.2%)]、苔白[20例(18.2%)];脾肾阳虚证患者典型症状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腹痛[17例(15.5%)]、喜温[17例(15.5%)]、腹泻[16例(14.5%)]、遇寒加重[15例(13.6%)]、苔白[15例(13.6%)]、舌淡白[14例(12.7%)];肝郁脾虚证患者典型症状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情志诱发[18例(16.4%)]、嗳气[16例(14.5%)]、苔白[16例(14.5%)]、先硬后溏[15例(13.6%)]、矢气频作[15例(13.6%)]、善太息[15例(13.6%)];血瘀肠络证患者典型症状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腹痛[12例(10.9%)]、刺痛[12例(10.9%)]、腰酸[12例(10.9%)]、舌暗瘀点[12例(10.9%)]、苔厚[12例(10.9%)],除阴血亏虚证各证型症状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C活动期证型以大肠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血瘀肠络证为主,缓解期证型以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为主。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5,(10):1888-1890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中医的优势病种之一,近年来研究显示,中医能通过辨证分型给予针对性方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再配合中药灌肠及针灸治疗,效果更加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小,能很大程度改善病情,中医注重辨证论治,所以对溃疡性结肠炎进行辨证分型是中医治疗的关键。文章就近年来有关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型的中医分布及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sIL—2R水平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sIL-2R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162例慢性乙型肝炎中层得接中医辨证分成5型,同时以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水平,结果:湿热内阻型和瘀血阻络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可溶性白细胞人素2受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肝郁脾虚型和脾肾阳虚型最低,结论: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与结肠镜象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与结肠镜象的相关性。方法:分析150例患者4种中医证型与内镜检查的结肠黏膜溃疡面积、色泽、水肿、覆苔等变化关系。结果:溃疡色泽白色阳性率脾胃湿热组、阴血亏虚组与脾胃虚弱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气滞血瘀组与脾胃虚弱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溃疡面积各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面覆苔气滞血瘀组以黄苔和白苔为主,脾胃湿热组以黄苔为主,脾胃虚弱组和阴血亏虚组以白苔为主。水肿阳性率阴血亏虚组与其它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脾胃湿热组、气滞血瘀组、脾胃虚弱组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黏膜溃疡面色泽、水肿、覆苔与中医证型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加味酸枣仁汤治疗失眠证临床疗效及对SIL-2R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失眠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睡眠疾病 ,我们应用加味酸枣仁汤治疗心肝两虚型患者 31例 ,疗效满意 ,并检测了部分患者的SIL 2R水平 ,现报告如下。研究对象随机选取诊断为失眠、辨证为心肝两虚型的患者 31例作为治疗组 ,另以健康人 11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 31例 ,男 2 0例 ,女 11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569-2571
目的:分析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中医证型特点,以明确该疾病证候的规律及特异性,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门诊及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记录并归纳本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结果:80例患者中,中医证根据患者所占比例高低依次为大肠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脾气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肠络证、阴血亏虚证,其中处于缓解期患者以脾气虚弱证最多,处于活动期患者则以大肠湿热证分布最多,其中活动期患者中肝郁脾虚证和大肠湿热证出现频率要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P0.05),缓解期患者中脾肾阳虚证和脾气虚弱证的出现频率则明显高于活动期患者(P0.05);病情严重程度为轻度组患者中最常见的胃肝郁脾虚证,而中度和重度组患者最为常见的为大肠湿热证。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病机复杂,活动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多见虚实夹杂者。本病证候要素以脾虚、气虚、湿热内蕴多见,病位涉及大肠、肝、脾、肺、肾等多脏腑,并且与疾病的分期及疾病严重程度均显著相关,总体体现为多病性、多病位的要素组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趋化因子白介素一8(IL一8)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的变化与结肠组织过氧化物酶(MPO)的相关性,以及其临床意义,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化指标。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70例不同中医证型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白介素-8(IL-8)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结肠组织MPO含量采用生化方法检测,同时观察IL一8及MCP-水平与结肠组织MPO含量的关系。结果:不同中医证型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IL-8及MCP-1水平,结肠组织MPO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P〈O.05);血清IL-8、MCP-1水平与患者MPO含量呈正相关(r=0.7535、0.8266、0.7638;P〈0.05)。结论:维吾尔族UC患者中趋化因子IL-8及MCP-1可能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损伤过程,血清IL-87LMCP-1水平增高可以做为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主要发于结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非特异性炎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是在易感性基因的基础上,由菌群失调、肠屏障破坏及自身免疫异常等因素,引发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最终导致肠上皮和组织的持续性损伤[1]。  相似文献   

11.
李广星  赵迎 《河南中医》2016,(6):1046-1048
目的:观察治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治溃方治疗,对照组给予奥沙拉嗪钠胶囊口服治疗。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有效率93.3%,治疗组有效率7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腹泻、腹痛、困倦乏力、腹胀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肠镜积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健脾合剂如何对脾虚型溃疡型结肠炎(UC)进行免疫干预。方法:选取健脾合剂治疗组100例及健康对照组100例。健脾合剂(党参、白术、山楂、陈皮、麦芽等)由本院中药制剂室协助配制,一剂煎3袋,各150 mL。每天分3次温服,日1剂。均为20天1个疗程,服药2个疗程复查免疫指标。结果:UC患者治疗前的CD+4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而CD+3和CD+8较对照组显著减少:经治疗临床症状缓解后,其CD+4细胞数回落(与治疗前比较,P>0.05),CD+3和CD+8细胞数回升(与治疗前比较,P<0.05和P<0.05)。UC患者治疗前的CD+4/CD+8比值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经治疗后回落(与治疗前比较,P<0.05)。两个疗程间总有效率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健脾合剂对溃疡性结肠炎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且主要提高了Ts细胞,从而缓解自身免疫及变态反应所致的系列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137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AUC)患者的证型分布特点,并分析其肠黏膜表现与证候的关系。方法对137例AUC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行肠镜检查,观察其肠黏膜表现,分析其辨证分型和肠黏膜象的关系。结果主证型分布中,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脾气亏虚证>血瘀肠络证>阴血亏虚证。肠黏膜象频率出现超过50%以上的为黏膜损害、黏膜颜色异常、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脓苔、血管模糊或消失。水肿、糜烂、溃疡以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居多(P<0.05,P<0.01);息肉、肠蠕动异常、颗粒感以大肠湿热证、肝郁脾虚证居多(P=0.010);皱襞变浅或结肠袋消失以脾肾阳虚证、大肠湿热证居多(P=0.002);黏膜桥以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为多(P=0.280);质脆或接触性出血以大肠湿热证、脾气亏虚证、肝郁脾虚证为多(P=0.045);肠出血淡红色血以脾气亏虚证为多,暗红色血以大肠湿热证为多(P=0.017);脓苔集中在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和肝郁脾虚证,白脓苔以脾肾阳虚证为多,黄脓苔以大肠湿热证为多(P<0.001);黏液以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脾气亏虚证为多(P=0.012);肠腔狭窄或肠管纤维化、铅管样表现以血瘀肠络证为多(P=0.001),黏膜萎缩以血瘀肠络证和阴血亏虚证为多(P<0.001)。结论不同证型的肠黏膜具有不同的表现,从镜下肠黏膜的微观区别在一定程度上能印证中医宏观辨证。  相似文献   

14.
《山东中医杂志》2016,(2):91-93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肠道黏膜炎症,其发病机制与李东垣的阴火理论有相通之处。脾胃气虚,元气不足,阴火鸱张是本病的病理基础;血中伏火,浊瘀酿毒,迸入肠道是其病机关键。治疗上应以补脾胃、泻阴火为主,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为辅。上述认识为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健康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脾虚证和湿热证患者核糖体蛋白(ribosomal protein,RP)基因表达差异情况,为从蛋白合成角度理解“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脾虚湿蕴型久痢(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辨证施护效果。方法通过对52例脾虚湿蕴型久痢(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健脾益气,化湿助运为辨证施护原则,进行基础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用药护理,以及中药保留灌肠、中药熨烫等中医特色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临床痊愈及显效42例,有效8例,无效2例。结论中医辨证施护对脾虚湿蕴型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护理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进而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候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相关性,为最终证实"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肠道微生态存在相关性"的理论假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慢性胃炎脾胃虚、实证候与相关指标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脾胃虚、实证候与相关指标的关系,以研究本病的证治规律。方法:观察69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同时检测其胃动力学相关指标变化,对中医证候与功能检测指标进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病早期以实证居多,而虚证患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提示中后期以虚证分布较多;实证组餐前正常慢波百分比(Th)与主频率(DF)、餐前主功率(DP)与餐后DF有较强的正相关;而餐前胃动过缓节律百分比(B)与餐前Th、餐前DF与餐前B、餐后B与餐后Th呈负相关;虚证组胃排空率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虚证患者存在胃排空率下降,随着消化期餐前胃动过速波节律百分比(T)的增加而下降;餐后DP与餐前DP呈正相关。结论:研究表明中医证候有其独特的客观依据,各慢性胃炎的疾病变化规律相比有其独立性。  相似文献   

19.
钟兴伟 《新中医》2021,53(2):46-49
目的:观察疏肝理脾方联合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血小板、血沉水平的影响.方法:将肝郁脾虚证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各43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口服美沙拉秦缓释片,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煎服疏肝理脾方联合灌肠进行治疗,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