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感咳嗽起病急 ,病程短 ,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能致咳。由于肺为娇脏 ,为五脏之华盖 ,居于上焦。“治上焦如羽 ,非轻不举”,故治咳之药宜轻扬清灵 ,使药力直达病所 ,“宣肺祛邪”为治疗总则。盖肺气以宣降为顺 ,以清肃为用 ,壅阻为逆 ;肺为贮痰之器 ,气滞则痰生 ,痰去则咳自宁 ,故治咳宜配合顺气化痰之品 ,使痰清气顺 ,肺气宣畅 ,咳嗽自宁。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 ,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 ,必须追本求源 ,审因论治 ,按照不同的病情而分别处理。调治不妥 ,可由外感转为内伤 ,导致咳嗽缠绵不愈 ;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宣肺不宜太…  相似文献   

2.
外感咳嗽是临床常见病证,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者,多属病毒感染,对症处理疗效不佳。祖国医学对外感咳嗽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咳证虽多,无非肺病”,“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肺主宣降,不耐寒热”。提示我们治咳之药宜轻扬清灵,直达病所;宜宣中有降,顺应肺气;宜温凉适度,正对病的。今将辨治外感咳嗽的粗浅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逆流挽舟法治疗慢性迁延性咳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感咳嗽,最易被人忽视,患者认为是小病,过几天自然会好,因而失治。而有的医者也认为是轻恙小疾,临床上多漫不经心,贻误病机。更有甚者,未详审寒热,妄投止咳、消炎之品,则外邪留恋,风寒郁闭于肺,致轻者转重,重转危笃,或成迁延性咳嗽。殊不知外感咳嗽虽为小恙,若真要治疗得法,一药而愈,不留余邪亦非易事。正如徐灵胎所云:“咳嗽,人皆忽之,不知此乃至难治之疾”。可见治咳是并不容易的事。本病一年四季、老幼皆有,多系感受风寒而触发,当风寒束于肌表,正气佛郁,不能外达,肺主皮毛,风寒之邪既束于皮毛,则肺亦为邪所干…  相似文献   

4.
小儿外感咳喘的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外感咳喘,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等病,是小儿科的常见、多发病。咳喘虽非一病,然外感致咳与外感致喘医理相近,皆为外感之邪犯肺,肺气不能宣发肃降所致。正所谓“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然又必肺而为病。故治疗当以疏表宣肺,利气化痰为其共性原则,均应以“微苦微辛、轻以去实”为法。所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笔者临证中将小儿外感咳喘分为风寒闭肺、风热闭肺、壮火食气,邪陷厥阴、心阴虚衰5种类型,其治疗分为正治法和变证治法两类,每可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辨治体会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5.
慢性咳嗽是病程在8 周以上的咳嗽.因外感而致的慢性咳嗽是临床常见病、疑难病.本文从分清肺与肺脏系统,全面调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宣肺与肃肺并举,分清主次;治咳不化痰饮,非其治也;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固护正气,以平为期等六个方面阐释对于本病辨证论治的体会.  相似文献   

6.
咳嗽初起多与外感风寒有关,治应解表为主,勿寒凉收涩,应视风寒风热,(多数患者自购消炎镇咳成药)适当用一两味解表药使邪有出路则咳嗽易愈。李中梓云:“大抵治表药不宜静,静则留连不解,复生它疾。”故外感初起有些药要慎用,如生熟地、天麦冬、诃子、五味子、罂粟壳之类。若早用误用易致胸闷气短、咯痰不爽、咳嗽加重。“百病皆因痰作祟”,咳嗽更不例外,痰之生  相似文献   

7.
止嗽散出自《医学心悟》,系清代程钟龄创立用于治疗咳嗽的代表方,配伍严禁、精密得当,温润平和、不寒不热,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咳嗽,程钟龄认为风寒之邪是咳嗽的主要病因,"咳嗽者,肺寒也""咳嗽之因,属风寒者十居其九",强调要重视咳嗽初期治疗,毋令失治、误治而变为他证;少阳证、直中证、水气证引起咳嗽均与寒邪有关,少阳证兼咳嗽,肺有寒,小柴胡去参、枣加干姜,温肺散寒;直中证兼咳嗽,寒水上束于肺,温其中而咳自止;水气证兼咳嗽,寒水上射于肺,分表里水气治之:表有水气而发热,小青龙汤发散以行水;里有水气而下利,则用本方去麻黄,加荛花,以攻之;轻则小半夏加茯苓汤,以疏之,俾水饮流通,咳自止矣。咳嗽乃常见症状,急慢性气管炎、哮喘、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均可表现为咳嗽,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黄帝内经》最早记载论述了咳嗽的病名、成因、症状、证候分类、治疗及预后转归,外伤六淫或内邪犯肺为主因,系外感或内伤之邪犯肺,宣降失常,气机上逆。"止嗽散,治诸般咳嗽",止嗽散虽为外感风寒咳嗽之主方,临床多数医家用止嗽散加减配伍,化裁运用,对外感风寒、风热、风燥各种证型、内伤等咳嗽均可获效。  相似文献   

8.
孙路路  褚瑞萌 《新中医》2014,46(2):234-235
<正>外感咳嗽乃由六淫袭肺,肺气不清,致失于宣发肃降之职所致。然由于失治或误治,咳嗽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而致久咳。临床中外感久咳者为数实不在少,治疗外感久咳常用辛温之药,如细辛、干姜、麻黄等,以温宣肺气,配以降气止咳,疗效明显。现将笔者治疗外感久咳体会介绍如下。1外感久咳病机盖肺主气,司呼吸,为玲珑通彻之体,具开合之机,其用在于宣发肃降,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9.
聂惠民教授对儿科疾病治疗有其独特疗效,临床上尤其善于治疗小儿外感咳嗽。文章从4个方面对导师的经验进行了如下总结。①查咽喉,辨舌象。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外邪侵袭,咽喉首当其冲。聂老师根据小儿咽喉是否红肿来判断病性之寒热。小儿气血未充,脉息难凭,临床上许多小儿指纹不显,聂老师常以舌象变化作为辨别病性及判断疗效的重要依据。②重脾胃,调宣降。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小儿有"脾常不足"之特点,聂老师在治疗小儿外感咳嗽时时不忘顾护脾胃。咳嗽的基本病机是肺气上逆所致,治疗的基本原则是降肺气。聂老师认为降肺气时要注意宣发肺气。肺气能宣发正常,才能肃降。③药轻清,用经方。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聂老师认为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用药一定要轻清平和,防止过用苦寒。聂老师喜欢用经方治疗小儿外感咳嗽,原因在于一则经方药味少,二则效果显著,作用专一。④小柴胡,调气机。肝气不升,则肺气难于肃降,聂老师常用小柴胡汤,疏肝理气,肝气上升,则肺气易于肃降。  相似文献   

10.
咳嗽虽小疾 ,治疗颇不易。故有“良医难治咳嗽之说”。清代名医程钟龄于《医学心悟》咳嗽门制止嗽散 ,治疗外感内伤及五脏六腑之咳嗽 ,其加减法共有 2 0种 ,如“风寒初起 ,头痛鼻塞 ,发热恶寒而咳嗽者 ,用止嗽散 ,加荆芥、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此外感之治法。”“然外感之邪 ,初病在肺 ,肺咳不已 ,则移于五脏 ,脏咳不已 ,则移于六腑。……咳而喘息有音 ,甚则唾血者 ,属肺脏 ,此即风寒咳血也 ;止嗽散加荆芥、紫苏、赤芍、丹参……”此属五脏六腑之咳。“前症若七情气结 ,郁火上冲者 ,用止嗽散 ,加香附、贝母、柴胡、黑山栀……此内伤之…  相似文献   

11.
咳嗽为外感病证常见症状,有些患者感冒后,主要以咳嗽为主症,亦有患者外感后经久不愈,辗转治疗,咳亦不减。咳嗽在外感病治疗中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本文就其用药组方谈几点粗浅看法,求同道指正。1宜宣散,勿过敛外感咳嗽因外邪袭肺,肺失宣降所致,治宜早宣散,给邪以出路,勿过早收敛止咳,即使干咳,亦不能过用敛肺止咳之品,反之易致外邪闭郁体内,而致咳嗽不止。临证亦见很多患者,外感咳嗽即自买止咳糖浆、川贝枇杷膏等,服后反而出现胸闷,咳亦不止,此即过早使用敛肺、滋润之品致外邪郁闭体内所致。咳嗽兼外邪者应宣肺,以利病邪的宣散,无外邪则有…  相似文献   

12.
外感咳嗽 ,多属邪实 ,外邪束肺 ,肺失宣肃 ,法重在宣肺祛邪 ,以复肃降功能。概以“疏风散邪”为主 ,更辨其属风寒、风热、风燥 ,方剂分别选用疏风散寒宣肺之三拗汤合止嗽散 ,疏风清热宣肺之桑菊饮 ,疏风润燥之桑杏汤等。  选药特点 ,多取清宣上浮 ,轻清灵动之药 ,常选辛温、辛凉或辛甘淡之品以发表宣肺 ,透邪外出 ,以复肺之宣肃。如麻黄、荆芥、桑叶、杏仁、芦根、桔梗等。主张用药应以轻灵为贵 ,因轻清灵动之品可开宣上焦 ,祛邪外出。药量亦不宜过大。诚如吴鞠通所说 :“治上焦如羽 ,非轻不举”。避免过早使用滋润、收涩、酸敛重浊、苦寒…  相似文献   

13.
魏建中 《河南中医》2006,26(6):25-25
笔者在治咳过程中颇感咳者以寒为多,以寒为著,故在辨证咳嗽时,从寒入手,蠲其陈年冰伏,戳其病根,每每收到显效。咳嗽分外感内伤,六淫之邪外侵于肺,肺如钟,撞则鸣,五脏六腑功能失调波及肺引起肺气上逆,失于清肃则咳。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教科书上,外感分风寒、风热、暑湿  相似文献   

14.
外感咳嗽又分为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三型证治,但临床中寒热郁肺型咳嗽也比较常见,自制荆芩止嗽散治疗,本方配伍符合“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道理,融宣肺、肃肺、泻肺、清肺、温肺、润肺六法于一体,攻补兼备,切合临床,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各论第一章风温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肺卫见症:发病初起有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脉浮等见症者。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是吴鞠通提出的治疗上焦心肺病变的治疗原则,采取以轻清宣透之品清宣肺卫之邪的治疗方法。辛凉平剂:银翘散为辛凉解表方剂,因银翘散中有荆芥、豆豉辛散透表之品,合于辛凉药物中其解表力较胜,故称为“辛凉平剂”。  相似文献   

16.
咳嗽一症自古至今论述繁多,综观教材及各医家之说,不外将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端,外感又有风寒、风热、风燥之别,而内伤则有痰湿、痰热、肝火、阴虚之殊,但瘀血致咳却鲜见报道。根据对《内经.咳论》篇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一观点的领悟,以及根据"久病必瘀"、"百病皆瘀"的道理,笔者认为瘀血既为一种病理产物,又是一种致病因素,对于咳嗽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病机为:他脏受邪后久病成瘀或跌仆闪挫致瘀,使瘀血阻滞胸中脉络,肺位居胸中,进而瘀阻肺络,致肺失宣发肃降和治节之功能,肺气上逆为咳,笔者根据瘀血致咳这一原理,在临证中用血府逐瘀汤化裁治疗咳嗽屡收良效,现介绍如下。1瘀阻肺络证  相似文献   

17.
喉咳常因肺脾气虚或肺肾阴虚于内,风邪或异气侵袭于外,邪壅咽喉,不得外越而致.气候、饮食、情志、环境等可诱发本病.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咽痒及干咳、少痰,久咳不愈,反复发作,甚则咳而作呕,部分患者可伴咽喉异物阻塞感等症状.正如《医碥·咳嗽》云:“火木刑金而肺叶干皱则痒,痒则咳,此不必有痰,故名干咳”.《证治汇补·八卷杂病·咳嗽门》日:“外感风寒,概应温散,不知久则传里,变为郁咳”.《景岳全书·咳嗽》云:“肺苦于燥,肺燥则痒,痒则咳不能已也”,与本证相类似.本科自2003年以来,收治14岁及以上喉咳患者数百例,通过实施中医药特色治疗及辨证施护,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蛇胆川贝液是以蛇胆汁、川贝母、杏仁为主配成的,是治咳传统配方。因蛇胆稀贵,服用方便,深受患者欢迎。因此出现了滥用之现象。为了提高治疗咳嗽的效率,正确服用蛇胆川贝液,现将咳嗽之类型和蛇胆川贝液的药理、功能略加阐述。咳嗽,有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外感咳嗽分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燥热咳嗽;内伤咳嗽大致有痰湿犯肺,肝火犯肺。风寒咳嗽,是感受风寒所致。初见咳嗽痰稀,寒热出汗,舌苔薄白,脉浮;肺热内郁又感受风寒,证见咳嗽音嗄,痰浓难咯,恶寒鼻塞,口渴咽痛或身热,甚则气逆而喘,舌苔白腻,脉浮数;风寒兼湿的咳嗽痰多,兼有胸腔作闷。  相似文献   

19.
颜华 《光明中医》2000,15(5):12-13
咳嗽是临床常见证、多发证。外感六淫、饮食情志内伤、他脏传变均可导致咳嗽。祖国医学对咳嗽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经验。《内经》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并按脏腑分类进行辨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制了许多治咳方剂 ,并偏于寒饮。后世如《诸病源候论》与《千金要方》谓咳有十种 ,清代沈金鳌更将咳分为 1 6种。自张景岳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二证之后 ,咳嗽之辨治已趋于系统和完善。但外感有风、寒、湿、暑、燥、火之别 ,内伤则有五脏六腑之异 ,故而临证时仍感错综难辨。笔者随师门诊多年 ,并于病房临床实践二载 ,临证时将…  相似文献   

20.
1 风寒感冒 麻黄汤、桂枝汤、葱豉汤三方为纯解表之剂,治疗外感风寒而无兼挟证者。麻黄汤以麻黄为君,配伍桂枝,二药相须为用,发汗力强,并善宜肺平喘,适用于风寒束表、肺气不宜所致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苔白脉浮紧之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汤以桂枝为君,配伍芍药,发汗之力较麻黄汤弱,但善于解肌调和营卫,适用于风寒客表、营卫不和所致恶风汗出,发热头痛、鼻鸣干呕、苔白脉浮缓之外感风寒表虚证,及一切营卫失调的杂病、胎、产诸证;葱豉汤,药仅两味发汗之力最缓,适用于一外感风寒之轻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