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入胃经中药性能及功效特点的计算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昌生 《河南中医》2010,30(1):94-98
以全国高校21世纪课程教材《中药学》为基础,建立数据库,对胃经药物的类别分布及功效特点进行分析,对其性味、升降浮沉、毒性等相关特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为临床运用胃经药物提供了较好的参考,对科研及教学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赖昌生 《河南中医》2009,29(9):923-924
通过计算机分析,我们得知入胆经药物寒性(占68.2%)最多,平性和温性次之,凉性最少,只占4.5%,这与胆经的生理、病理特点是相符的。五味中以苦味最多,占72.7%;辛味次之,占40.9%;甘味位居第三,占18.2%;酸味居第四,占13.6%;淡味和涩味位居第五,占9.1%,无威味。五味与功效虽有一定联系,但五味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些功效特点,这是五味理论的不足之处。中药的类别是以功效来划分的,其类别分布代表着该经药物所具有的功效范围和特点。入胆经中药的功效为利胆退黄、截疟、清利胆经之火、瘀、风、湿等内外邪。入胆经中药以沉降作用为主.占药物总数的绝大部分。  相似文献   

3.
赖昌生 《河南中医》2010,30(4):406-409
通过对入肾经的中药四气、五味、分类、升降浮沉及毒性的回归分析,得出结论:入肾经药以温性、甘味、补虚类及具有沉降性有关,其中有15味有毒性。  相似文献   

4.
<正>中药性能用以反映药物作用的若干性质的特性,是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五个方面。以归经为主线,系统地研究某一归经的性能及功效特点,可以发现该经的作用规律,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和开拓科研思路及辅助教学,均有一定裨益。入小肠经中药数量不  相似文献   

5.
赖昌生 《河南中医》2010,30(8):825-829
通过计算机分析,我们得知入脾经药物温性(占52.9%)最多,平性(占20.2%)次之,寒性位居第三(占16.0%),热性位居第四(占8.4%),凉性最少(占2.5%)。这与脾经的生理、病理特点是相符的。五味中以辛味最多,占60.5%;甘味次之,占40.3%;苦味位居第三,占36.1%;涩味位居第四,占7.6%;酸味位居第五,占5.9%,咸味位居第六,占4.2%,淡味最少,占1.7%。五味与功效虽有一定联系,但传统五味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些功效特点,这是五味理论的不足之处,但我们找到研究五味与功效关系的新方法,为日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线索。中药的类别是以功效来划分的,其类别分布代表着该经药物所具有的功效范围和特点。入脾经中药具有补中益气、化湿、理气调中、温中散寒、健脾消食、驱虫消积等多种功效。入脾经的中药具有升浮性质中药占58.0%,具有沉降性质中药占31.3%,这在五脏六腑中是绝无仅有,是由脾脏的生理特点和入脾经药物的性味特点共同决定的。具有毒性的脾经中药有14味,在临床运用时要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6.
中药性能可以反映药物作用的若干性质和特性,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以归经为主线,系统地研究某一归经的性能及功效特点,可以发现该经的作用规律,对于指导临床和开拓科研思路及辅助教学,均有一定裨益。笔者对入肺经中药的性能与功效特点,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赖昌生 《陕西中医》2010,31(2):227-229,251
通过计算机分析,我们得知入肝经中药寒性(占37.5%)最多,温性(占28.6%)次之,平性位居第三(占24.6%),凉性居第四(占7.3%),热性最少,占2.0%。这与肝经的生理、病理特点是相符的。五味中以苦味最多,占52.8%;甘味次之,占37.9%;辛味位居第三,占37.5%;咸味位居第四,占13.3%;涩味位居第五,占9.3%,酸味位居第六,占7.3%,淡味最少,占1.6%。五味与功效虽有一定联系,但五味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某些功效特点,这是五味理论的不足之处,但我们找到研究五味与功效关系的新方法,为日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中药的类别是以功效来划分的,其类别分布代表着该经药物所具有的功效范围和特点。故入肝经中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活血化瘀、祛风除湿、利胆退黄、明日退翳、凉血、止血、疏肝理气、镇惊定痛、截疟等多种功效。具有沉降性质中药占51.7%;升降浮沉不明显者占14.2%,入肝经的中药,以沉降为主,升浮的也不少。具有毒性的肝经中药有37味,在临床运用时要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8.
赖昌生  张蕙缨 《河南中医》2015,35(1):166-170
目的:分析苦味中药性能及功效特点。方法:收取中药466味(不包括附药),以每味中药的名称、类别、四气、五味、归经、功效、主治、升降浮沉、毒性作为中药性能数据表的字段,输入具体数据。以微软公司的Access为数据库,用VBA为开发工具,编写程序将数据整理规范,利用Access查询功能,得出数据。结果:苦味中药寒性最多,温性次之,平性药位居中第三,凉性药位居第四,热性最少。结论:苦味中药具有理气宽中、活血化瘀、祛风除湿药、清热泻火解毒、清化热痰等多种功效。  相似文献   

9.
10.
象思维是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之一。药性理论与功效研究是中药临床应用的前提条件,传统中医学对于中药药性和功效的认识,不能脱离象思维的思维方式。解读象思维的核心意义,基于象思维视角从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角度分析中药的药性理论内涵,从"象-效"关系认识中药的功效特点,掌握中药学药象、药性与功效三者之间的规律,从而指导临床,发挥中药的最大价值,以期能够为中药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证-治用药的性味及归经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和缓解期中医证治用药的性味和归经的规律和特点,为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临床处方用药和用药宜忌提供借鉴。方法:借鉴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思路与方法,按发作期用药和缓解期用药分类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156篇慢性支气管炎证治文献中的用药和药物归类,并分别查出其性、味、归经,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作期用药899次及缓解期用药711次所涉及的"性"进行描述统计发现发作期用药主要是温性,其次是平性和寒性的药物;缓解期用药主要也是温性药物,其次是平性的药物,再次是微寒的药物,热性药物也有涉及,但大寒和凉性药物则使用较少。发作期用药以辛味为最,其次是苦、甘,此三味占到了全部用药药味的90.7%,其他药味则使用较少;缓解期以甘味药为主,其次是辛、苦;"归经"无论发作期还是缓解期都以归肺经的药物为最,发作期紧随其后的是归脾、胃、心、肝经的药物,缓解期用药紧随其后的是归脾、心、肾、肝经的药物。结论:慢性支气管炎在中医治疗时应该注意"温"性药物的应用,在发作期注意"培土生金"培补"后天之本",缓解期则注重培补"先天之本"。  相似文献   

12.
蔡永敏  王洪久  孙大鹏 《中医杂志》2012,53(10):870-873
目的 分析500种常用中药的收录及使用情况.方法 采用数据库检索、频次定量统计法.首先以《中华本草》所收录的8980种中药为检索对象进行全文初检,并选出检中篇数在10篇以上的4033种中药;然后对初检选出的中药进行题录复检,计算出每种中药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篇数,选出检中频次前500种的中药,统计这些中药的自然属性及其被《中药学》教材(教材)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典》)收录情况.结果 检中频次前500种中药按自然属性分为植物药425种,矿物药24种,动物药51种;与《神农本草经》载药比较,植物药增加了173种,而矿物和动物药则分别减少了22和16种;与教材比较,教材收录者450种,未收录者50种;与《药典》)比较,《药典》收录者439种,未收录者61种.结论 具有循环生长特点的植物药以及功效广泛、药性和缓、无毒或毒副作用较小的中药应用日益广泛;古代常用的矿物药以及国家限制使用的动物药应用渐少.  相似文献   

13.
基于药性组合的中药性效规律研究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药性科学内涵与性效规律研究,本文提出药性组合与功效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以具有某类传统功用的中药为研究对象,以药性组合为切入点,通过药性组合间的研究结果对比,在整体层次上发现传统功用与药性组合的客观规律,在单味药层次上明确药性的药效特点与代谢特征,在分子水平层次上揭示药性的物质基础、作用靶点及其效应的组织分布,从而建立中药“证候-功效-药性”系统网络,阐释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与应用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与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由归经属性确定到实施归经分类,中药经历了六经、十二经和脏腑定位到归经分类的基本过程。考察确认,药物归经产生于两种渠道,一是根据药物自身的“形性气质”,借助五行学说予以确认,二是由六经(包括十二经)、脏腑辨证论治派生而来的。所谓六经、十二经和脏腑归经,本质上是一致的,可替代使用。方剂归经和归经分类古今虽未明确,但在古方剂文献中普遍存在。除以单一药物和复方为整体外,方药在归经属性确定和归经分类上毫无两致。进而为药物和方剂在归经属性确定、归经分类的统一和融合,在实际操作和理论层面创造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经络角度探析足太阳膀胱经与脑的关系,通过经络基础、心经与脑的关系、膀胱经与脑的关系、膀胱经的脑属性、心经与膀胱经的经络联系,层层剖析,提出"足太阳膀胱经为脑经"的概念.借此为基础,进一步从经络角度阐明心脑间的关系特征,为"心脑同治""从心治脑""从脑治心"提供理论依托,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6.
17.
This case series describes clinical findings in 100 horses displaying pain patterns resembling the anatomical course of the gall bladder meridian. The palpatory pain (tenderness) was detected in individual points, as well as along entire sections of the meridian. A few tender points and areas were also diagnosed outside of the meridian. These data are clinically relevant in terms of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musculoskeletal pain in horses. Therapeutic trials will be reported in a subsequent study.  相似文献   

18.
《正统道藏·洞真部》共收道书326部,其中有35种道书涉及方剂和药物,独具特色。经统计,《洞真部》载有方剂16首,药物142种,方剂可分为治病类和养生类,药物可分为草木类、金石类、动物类和其他类。本文通过对《洞真部》方药文献的整理分析,总结了该部的方药文献特点,并阐述了这些文献的当代价值,以期为当代中医药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