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面瘫是由于各种不明原因导致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而引起的面肌瘫痪,又称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根据病变部位不同,一般将面瘫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两种,临床上以周围性面瘫最为常见。2007年以来,笔者采用针灸加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6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面瘫有中枢性和周围性之分,儿童面瘫也不例外。儿童中枢性面瘫多由头部外伤,病毒性脑炎,脑肿瘤等原因造成。临床比较少见,而周围性面瘫临床较为常见。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是指茎乳突孔(面神经管)内组织急性水肿,  相似文献   

3.
中医所述"面瘫",是指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没有"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概念的明确区分。现代医学中与"面瘫"相对应的病名是"面神经麻痹",现代医学又区分"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面神经麻痹"属于"周围性面瘫","中枢性面瘫"是指面神经核以上病变,如脑血管,其对应中医  相似文献   

4.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临床上分为周围性与中枢性两类,在门诊为常见病。自2001年至2007年笔者采用电针结合特定电磁波(以下简称“TDP”)治疗周围性面瘫42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现代医学将其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针灸临床治疗以周围性面瘫居多。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本身的病变,多由免疫力低下,细菌、病毒感染引起,以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导致的面神经水肿、变性、麻痹最多见,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针灸在周围性面瘫临床治疗中有着广泛应用,但对于周围性面瘫治疗的针灸介入时机问题,目前学术界尚存一定争议,本次研究将7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三组,对各组针灸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量化评定,观察周围性面瘫患者不同时期针灸介入治疗的疗效差异,从而探讨针灸介入周围性面瘫治疗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6.
面瘫指面部肌肉瘫痪,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面神经受损而引起的病症,亦叫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之为“口眼歪邪”、“口僻”等。面瘫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临床以周围性面瘫为多见。周围性面瘫发病后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得法,可成为顽固性、难治性面瘫。笔者采用穴位注射加灸法治疗顽固性面瘫6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刘志安 《河南中医》1994,14(1):16-16
王明章治疗面瘫168例经验总结刘志安武汉市职工医学院(430016)主题词面神经麻痹/中医药疗法,病例报告面瘫,即面神经麻痹,祖国医学称“口眼斜”,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略多于女性,临床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类。本文仅就王老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8.
<正>面瘫西医临床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属于中医学称"口僻"、"歪嘴风"等范畴。通过临床观察及相关数据文献的查阅可知周围性面瘫发病率越来越高,给患者造成精神和生活上的痛苦。周围性面瘫为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临床上以口角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病初以一侧面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或者消失,口角下垂,露齿时歪向健侧,鼓气或吹哨时漏气,口内存饭等症状,或伴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部分可见  相似文献   

9.
针灸治疗面瘫4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瘫是临床常见病,现代医学所称面神经麻痹。有中枢性及周围性之分,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以其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副作用少而深受患者欢迎。笔者5年来治疗此病48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临床上我们遇到口眼口呙斜症状的病人,主要病因可以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中枢性面瘫多因脑血管疾病和颅脑外伤所致,周围性面瘫多因外感风寒累及面神经受损引起。针刺地仓、颊车穴治疗面瘫临床运用非常普遍,书籍文献记载颇多,笔者在10年临床康复治疗中,同时应用地仓穴透刺颊车穴为主的针刺疗法,治疗105例不同病因所致的以口眼口呙斜症状明显的面瘫病人,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105例口眼口呙斜症状明显的面瘫患者,中枢性面瘫76例,周围性面瘫29例。其中男性80例,女性25例;年龄12~78岁,平均46.9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13…  相似文献   

11.
祖国医学的“面瘫”也叫口眼歪斜。现代医学称“面神经麻痹”。分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类。临床以周围性面瘫为多见。此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观察15-45岁发病者较为常见,小儿和老年较为少见,男性较女性多见。  相似文献   

12.
谈面瘫的分期与治疗时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认为面瘫是由于脉络空虚 ,外感风寒之邪侵袭阳明、少阳脉络所致。西医认为是病毒侵害面神经而致。笔者在临床观察中发现部分患者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而留下后遗症。为此 ,本文就面瘫的分期与治疗时机谈一点个人的体会。面瘫的分型面瘫一般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型 ,临床上可以额纹的消失与否为主要鉴别依据。周围性面瘫又可分为颅内型和颅外型。前者指病毒侵害面神经的部位在大脑皮层与颈乳突孔之间 ,临床上常首先表现为头痛、偏头痛、耳鸣等 ;后者指病毒侵害面神经部位在颈乳突孔处或末梢 ,临床上常表现为耳后疼痛。部分患者还可表…  相似文献   

13.
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有中枢性和周围性之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即现代医学的非化脓性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炎,又称Bell's麻痹。近几年来,笔者运用针刺配合耳穴贴压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2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有中枢性和周围性之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即现代医学的非化脓性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炎,又称Bell's麻痹。近几年来,笔者运用针刺配合耳穴贴压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2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针灸药罐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面神经麻痹可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两大类。本文主要是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治疗方法的疗效观察。笔者自2002年~2004年采用针灸药罐四种方法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面瘫俗称"口眼歪斜",祖国医学属中风范畴,称类中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尤以春秋两季为甚。现代医学称"面神经麻痹"。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十分明显,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它是由面神经麻痹引起所支配肌肉瘫痪,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运动障碍。以其损害的部位不同,可以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两种。我们主要探讨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是指茎乳突孔内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四季均可发病,多发于季节交替前后气温变化较大时,以冬春季为多,是针灸科的常见病。现把我科2004~2010年间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的病例报道如下。一般资料157例病人中男98例,女59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2天;单侧发病156例  相似文献   

18.
面神经麻痹,俗称吊线风,以颜面表情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又称为面瘫.以其损害的部位不同,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本文只讨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造成的面瘫(俗称"歪嘴").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例如脑桥下部、中耳或腮腺等.  相似文献   

19.
电针加TDP治疗面瘫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分周围性和中枢性面瘫.本文90例病人均为周围性面瘫,根据患者得病后就诊时间的不同,分成3个小组进行针灸治疗,结果疗效明显不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面神经麻痹为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患,是以颜面表情肌群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临床常见病。本病又称为“面瘫”。由面神经麻痹引起的损害所发生的部位不同,它可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两种。病损在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