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外固定技术治疗重度创伤性距小腿(踝)关节僵直的方法与疗效。方法:选择2002-08/2004-10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用Ilizarov距小腿关节牵伸器治疗重度创伤性距小腿关节僵直7例,入院前均因创伤在外院接受过各种手术治疗,术后出现严重的距小腿关节跖屈僵直。经平均7个月(5~14个月)的功能锻炼和物理治疗后无明显好转,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16~42岁,平均27岁。手术时先将预先组装好的距小腿关节牵伸器套在小腿与足部,牵伸器的铰链式关节对准距小腿关节的关节间隙,在小腿和足部各穿2组克氏针与牵伸器的钢环固定。术后4d开始调整牵伸杆,直至距小腿关节达到中立位,并在此位置维持4周。带架时间8~14周,平均10周。所有患者术后观察时间为4~24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7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距小腿关节平均保持在跖屈3°位置,较术前平均改善43°,距小腿关节活动范围平均为18°,比术前平均进步12°。②除1例需穿矫形鞋行走外,其余6例都能正常行走,步态明显改善,无足踝疼痛。小腿的周径较术前明显增加,外观丰满,肌力增强。③1例患者在牵伸过程中出现屈趾畸形,经肌腱延长手术后消失。无严重并发症,行走功能明显改善。结论:Ilizarov外固定技术治疗重度创伤性距小腿关节僵直,能够避免一次性跟腱延长术可能出现的距小腿关节后部跟腱外的皮肤缺损,组织损伤小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Ilizarov踝关节牵伸器微创治疗踝关节僵直的手术后的护理疗效.方法 总结2002年8月-2007年10月我科使用改良Ilizarov踝关节牵伸器治疗踝关节僵直的术后护理,找出护理问题,并制定护理措施.结果 所有病例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踝关节平均保持在跖屈3°位置,较术前平均改善39°,踝关节活动范围平均为26°,比术前平均进步11°.无严重并发症,行走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随着Ilizarov踝关节牵伸器微创治疗踝关节僵直的不断进展,有针对性的专科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使Ilizarov踝关节牵伸器微创治疗踝关节僵直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对9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手足康复治疗。采用物理康复方法,对患者手足关节及敏感区进行治疗,治疗后手指联合屈曲、联合伸展功能良好。腕关节背屈、手指的分离运动恢复,各关节活动度均达正常值的1/2以上,坐位距小腿(踝)关节背屈、仰卧位距小腿关节背屈、伸膝位距小腿关节背屈5&;#176;以上。充分说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可塑性理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创伤性马蹄足患者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的手术护理方法。方法选择19例因创伤引起的马蹄足畸形患者,进行安装Ilizarov外固定架的微创手术治疗。术前访视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行为指导;术中密切配合医生安装外架;术后指导患者调节外架。结果术后19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7~12个月,平均9个月。患者均对手术护理表示满意,对手术护理方法表示肯定。手术注意事项交代清楚,手术完成顺利。患者带外固定架10~16周,平均15周。1例患者因疼痛在术后10周去除外固定架,6周后出现了僵直在跖屈20°;1例患者在去除外固定架8周后出现了僵直在跖屈10°。其余17例患者全部可以达到0°全足负重,无明显足下垂。结论Ilizarov外固定架手术,通过手术中的密切配合,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保证了手术的成功率,达到了医生、患者双方满意。  相似文献   

5.
前臂骨折外固定后腕关节的功能康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王红旗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6):2400-2400
目的:观察前臂骨折外固定后腕关节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对遗留有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47例,采用以腕关节松动为主,加以软组织按摩、电疗等方法,治疗前后分别测量腕关节的活动范围。结果:腕关节的掌屈/背伸、旋前/旋后、尺偏/桡偏分别由治疗前的24.65&;#176;/26.26&;#176;、33.51&;#176;/36.25&;#176;、10.05&;#176;/6.36&;#176;改善到治疗后的58.12&;#176;/58.76&;#176;、68.58&;#176;/70.36&;#176;、38.56&;#176;/18.55&;#176;。治疗后的活动范围明显提高(P<0.01),且病程≤3个月的早期康复者,其关节活动恢复程度比病程>3个月的晚期康复效果明显(P<0.01)。结论:以关节松动术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对腕关节功能障碍的恢复有着较好的疗效,且康复治疗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6.
林旭  黄富国  兰海 《中国临床康复》2005,9(38):59-61,i0003
目的:探讨肘部高能量创伤术后应用带铰链外固定架在早期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0-10/2004-06华西医院骨科收治肘部高能量创伤、同时接受内、外固定的患者78例。患者均知情同意。男43例,女35例,肱骨髁上粉碎性骨折13例,肱骨髁上髁问粉碎性骨折21例,Monteggia's骨折26例,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9例,尺骨冠突骨折5例,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4例;合并环状韧带损伤17例,尺侧副韧带损伤25例,桡侧副韧带损伤8例;开放性骨折17例,闭合骨折6l例。分为外固定架组35例,石膏、支具组43例,两组年龄、性别等无统计学差异。外固定架组患者术后3d开始在外固定架保护下进行肘关节屈伸活动;石膏、支具组术后4-6周拆除石膏、支具后开始活动。随访时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两组患者肘关节活动度及Gassebaum评分分级结果。采用Gassebaum分级指标评价治疗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优,肘关节无症状,伸肘15&;#176;,屈肘130&;#176;;良:肘关节有主观不适症状,伸肘30&;#176;,屈肘120&;#176;;可:肘关节有轻微不适症状,伸肘40&;#176;,屈肘90&;#176;~120&;#176;;差:关节功能受限,伸肘40&;#176;,屈肘〈90&;#176;。肘关节活动度=屈曲角度-伸直角度。结果:78例患者平均随访14个月,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术后3-6个月X射线片证实骨折愈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外固定架组无钉道感染和螺钉松动、断裂发生。②两组患者肘关节活动度及Gassebaum评分分级结果:术后3和6个月,外固定架组在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上好于石膏、支具组[(96+18)&;#176;比(55+14)&;#176;,(105+16)&;#176;比(74+21)&;#176;,f=10.835-7.386,P〈0.05],外固定架组优良率为88.6%,石膏、支具组为58.1%。结论:①肘部高能量创伤以后,介入功能康复训练时间越早,越有利于肘关节活动度的恢复。②应用铰链外固定架在肘部高能量创伤术后对患者早期肘关节功能恢复比石膏、支具更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常规康复治疗结合改良踝关节手法治疗对踝关节创伤患者的干预效应。 方法:选择2000—01/2004—12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踝关节创伤后功能障碍患者240例,均自愿参加观察。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20例,手法组120例。对照组治疗方案包括蜡疗(30min/次,1-2次/d)、踝关节活动范围练习(4~6组/d,10-15min/次)、踝部主要肌群的肌力练习及步行训练。手法组在以上治疗方案基础上增加改良踝关节松动术手法治疗:①下胫腓关节:前后向或后前向滑动会增加踝关节活动范围。②胫距关节:包括分离牵引、前后向滑动、后向前滑动、向内侧滑动、向外侧滑动、屈伸摆动及翻转摆动。③距下关节:包括分离牵引、前后向滑动及后前向滑动。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3个疗程,10d为1个疗程。评定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患踝关节背屈及跖屈活动范围。 结果:纳入踝关节刨伤后功能障碍患者24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背屈及跖屈活动范围比较:对照组和手法组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踝关节背屈及跖屈活动范围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11&;#177;5,6&;#177;4)&;#176;,(28&;#177;12,18&;#177;6)&;#176;;(17&;#177;4,5&;#177;3)&;#176;,(40&;#177;10.17&;#177;7)&;#176;(t=4.49-6.01,P〈0.01)]。治疗3个疗程后手法组患者踝关节背屈及跖屈活动范围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t=4.02,4.58,P〈0.01)。 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结合改良踝关节手法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踝关节刨伤患者踝关节的背屈及跖屈活动范围,干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预制的肿瘤型人工关节在骨肿瘤患者保肢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术后功能恢复特点.方法:选择1978-01/2003-12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骨科施行的肿瘤型人工关节置换手术28例.恶性肿瘤11例,良性肿瘤17例.行铰链式人工膝关节置换1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9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例,人工全肩关节置换1例.人工关节假体根据术前X射线片预制.膝关节假体采用铰链式;人工股骨头初期为Moor型,近期为双极人工股骨头;人工全髋关节采用骨水泥型加长柄;人工全肩关节采用Neer型,以上假体均采用骨水泥固定.随访时观察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纳入患者28例,分别随访2个月~10年,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结果:良性10例,1例术后10年,因外伤性膝关节假体感染而行大腿截肢术.9例假体伸屈0&;#176;~110&;#176;(平均70&;#176;),其中7例可独立行走,2例需扶拐.1例软骨肉瘤无瘤生存5年,1例骨肉瘤术后11个月生存良好,肿瘤未复发,3例恶性肿瘤12~23个月后死亡.②人工股骨头置换结果:良性5例,4例分别在5~7年后出现患髋疼痛,X射线摄片示髋臼磨损,需口服止痛药,扶拐行走.髋关节伸曲0&;#176;~80&;#176;(平均60&;#176;).恶性4例,3例2~4年死亡.1例软骨肉瘤已存活3年,目前肺转移.③人工全髋置换结果:1例良性血管瘤术后4年患髋伸屈0&;#176;~90&;#176;,无疼痛.2例恶性肿瘤患者分别于14个月,21个月死亡.④人工全肩关节置换结果:术后随访2个月,肩关节无疼痛,伸20&;#176;,屈20&;#176;,外展30&;#176;,内收10&;#176;.结论:肿瘤型人工关节在骨肿瘤患者保肢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患者在大段瘤段切除后,置换关节失去局部肌群附着点,其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较标准人工关节差,故术前应对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定位于术后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水平上,加强适应证的选择,合理切除,重建肌群附着点,对改善肿瘤型人工关节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化学去细胞神经同种异体移植后近期运动功能的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大型哺乳类动物粗大和长段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15只犬分成去细胞神经同种异体移植组6只、自体神经移植组6只、新鲜神经同种异体移植组3只。右侧坐骨神经主干造成5.0cm长缺损,分别以上述3种神经移植物桥接修复。术后6个月进行步态分析:结果:同种异体移植组和自体神经移植组功能恢复一般情况相似.正常组、同种异体移植组及自体神经移植组犬距小腿关节角度平均极大值分别为59.0&;#176;,58.0&;#176;和61.9&;#176;,平均极小值分别为16.4&;#176;,7.6&;#176;和8.4&;#176;。新鲜神经同种异体移植组无任何恢复;同种异体移植组和自体神经移植组的右后肢运动及步态周期非常相似,距小腿关节跖屈及背伸肌群的肌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不及正常犬。结论:化学去细胞神经同种异体移植修复犬坐骨神经长段缺损.在术后6个月近期运动功能恢复与自体神经移植相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膝关节镜手术松解和术后膝关节伸屈主被动训练治疗膝关节粘连的随访效果。方法:对象为2002—12/2004-08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中心收治的24例膝关节粘连患者,均为经正规保守治疗,膝关节活动度小于90&;#176;。所有患者接受膝关节镜下松解治疗: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术前手法推拿松解,了解活动度增加的情况;术中屈曲膝关节对关节内、外间隙及髁间窝粘连进行松解;退出关节镜后轻柔手法松解。手法松解与镜下松解清理交替反复进行,直至膝关节屈曲达110&;#176;以上,伸直为0&;#176;。再次行关节镜下全面清理及软骨修整。术后行膝关节的主被动屈伸康复训练:①伸膝训练:术后第1—2天,首先行伸膝功能训练.膝关节达到或接近伸直位后,转为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股四头肌内侧头的收缩每次维持10s,20次为1组,每天练习3—5组。②屈膝训练:术后第1天开始持续被动活动机功能训练,每天两三次,1.0-1.5h/次,其起始角度设置为术前活动度增加5&;#176;-10&;#176;,每天增加5&;#176;-10&;#176;,直至达到或接近术中最大活动度,10d左右。出院后继续每天进行膝关节伸屈主被动训练,连续半年以上。所有病例术后每月随诊1次,记录膝关节的伸屈度数(膝关节活动范围110&;#176;-125&;#176;为优,90&;#176;-109&;#176;为良,60&;#176;-89&;#176;为可,60&;#176;以下为差)、行走的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按实际完成处理,24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膝关节功能恢复评价:3个月平均活动度从54&;#176;(20&;#176;-90&;#176;)增加至103&;#176;(70&;#176;-125&;#176;),平均增加49&;#176;;优8例,良12例,可4例。半年增加至115&;#176;(75&;#176;-130&;#176;),平均增加61&;#176;(40&;#176;-100&;#176;);优10例,良11例,可3例。无一例患者发生再粘连,步态改善,跛行消失,关节无肿痛,能交替上下楼,有22例患者自觉关节不灵活,增加活动后可缓解。②术后并发症:10例患者出现关节腔积血,行关节穿刺治疗;有1例发生关节内感染,在关节镜下冲洗,控制感染后,3周后再次手法松解,膝关节屈曲达95&;#176;;无骨折、韧带断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关节镜下松解的方法治疗关节粘连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结合早期膝关节的伸屈主被动训练能有效的维持和巩固手术效果,加快膝关节功能恢复,预防再次粘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