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电风暴由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引起,最常见于植入ICD的早期,是植入ICD后所特有的现象,即发生了需要多次转复的快速、成簇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80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植入ICD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情况以及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对本院1996年8月至2008年1月来本院就诊定期随访、资料完整的植入了ICD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80例植入了ICD患者(其中11例为二次更换ICD),其中65例(81.25%)为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以冠心病最为常见.随访4~62(26.96±18.97)个月中,72例患者(90%)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颤动,并成功接受ICD治疗,共发生心律失常事件1243次,启动治疗程序1854次,包括抗心动过速起搏成功治疗室速712次,低能量复律和高能量除颤转复治疗共266次.误识别治疗147次.68次心律失常事件在ICD启动治疗程序中自行终止,ICD未继续实施治疗.随访期间共有3例(3.75%)患者死亡.结论 ICD能够有效地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植入术后需要密切随访,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工作参数.  相似文献   

3.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随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后的工作情况。方法对植入ICD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应用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存储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1例植入ICD患者随访1~31个月,无手术并发症发生。4例患者的ICD成功放电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2例患者的ICD因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误识别和误放电,重新设置工作参数和加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未再出现误放电。7例患者出现轻度精神症状,经心理辅导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ICD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但ICD可能发生误识别、误放电,定期随访和及时调整参数可避免或减少此类情况发生。ICD植入后心理辅导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单中心40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患者接受ICD治疗,男性3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9±15)岁,成功随访35例,应用体外程控仪获得ICD储存资料并结合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ICD;35例患者平均随访25个月,其中26例患者共记录室速和室颤事件763阵,ICD成功除颤224阵(成功率99.1%),抗心动过速起搏1次成功终止室速375阵(成功率71.8%),低能量同步转复22阵(成功率100%);2例患者因窦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反应发生误放电4次。术后大多数患者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随访期末,死亡4例,3例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1例死于肺栓塞。结论ICD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48岁。因心肌炎后遗症、室性早搏(室早)、呈R波在T波上(RonT)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伴晕厥。长期服用胺碘酮疗效不佳。于1999年3月31日植入美国Medtronic公司Jewel7221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手术经过及术后恢复顺利。  术后第14d,患者因奔跑上楼,感到ICD连续放电,立即心电监测为窦性心动过速,频率为160次/min左右,给予毛花甙丙及安定治疗,心率逐渐下降,血压趋于稳定。  用程控仪询问打印出ICD的工作参数,原先设置是:心室颤动(ventricularfibrillation,VF)识别间期…  相似文献   

6.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应用挽救了许多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而猝死的患者,由于心律失常的多样性、患者临床症状的复杂性、以及ICD功能的不断发展,术后随访对于ICD能否充分发挥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1年至2003年我科共植入5台ICD,临床随访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加强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是面临的迫切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占心血管病死亡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SCD大多是由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引起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可以在患者发生室颤时自动放电除颤拯救患者的生命。ICD的应用和发展已经对SCD的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SCD的二级预防临床试验已充分证明,与药物治疗相比,ICD能明显降低SCD高危患者的病死率,是目前防止SCD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直接原因.而大部分患者先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继而蜕变为心室颤动(室颤).研究表明,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可有效终止室速.本文观察了172例植人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患者应用ATP终止室速的效果.方法172例植入ICD的患者,男性137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52.8岁.103例患者术前有阿-斯综合征发作史,其中75例有电击除颤史.137例术前记录到室速或室颤心电图.植入ICD患者定期随访,随访时应用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记录,分析ICD治疗中ATP治疗室速的效果.结果在平均随访37个月中,ICD共记录室速l 789阵.其中,316阵为短阵室速,在ICD治疗前自行终止;1 473阵室速接受了ICD有效治疗.其中ATP治疗成功981阵(成功率66.6%),余492阵室速由低能量转复终止.在981阵ATP治疗成功的事件中,ICD第一次发放ATP成功终止室速513阵(成功率52.3%).结论ICD抗室速起搏功能可有效终止大多数室速,对于植入ICD前有明确室速史的患者,ICD治疗应尽量先采用ATP治疗,以减少ICD放电,延长ICD使用寿命及避免电击时的痛苦,即所谓的"无痛性ICD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缺血性心肌病伴左心室功能不全[射血分数(EF)<40%]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预后不良,研究比较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传统药物治疗对这组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3月明确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伴左心室功能不全(EF<40%)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152例,其中男性97例,女性55例,平均年龄(58.2±23.4)岁,其中ICD植入患者15例(A组),传统药物治疗患者137例(B组),随访(14±3)个月,主要终点事件为任何原因的死亡。结果:A组患者只有1例(6.7%)死亡,但对其ICD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证实死亡为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B组患者死亡19例(13.9%),其中6例患者死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2组患者的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对ICD植入患者的程控发现ICD共成功纠正心室颤动(VF)发作21次,持续性室速(VT)发作65次。结论:本研究提示ICD可降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心肌梗死后相关的病理性室性心动过(室速)的成功率,探讨应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必要性。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108例有心肌梗死病史的病理性室速患者,其中男性75例,女性33例,入院后行射频消融术。结果:108例均行射频消融治疗,仅有12例成功消融病理灶,且未发生明显的并发症;96例经射频消融术后仍复发室速,之后择期行ICD植入术。结论:病理性室速直接射频消融的成功率较低,应首选ICD治疗。  相似文献   

11.
1998年6月至2003年7月,我院共为20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室速/室颤)患者植入了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收到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我院在1997年1~7月,为两例顽固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分别植入了第三代植A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后分别随访了11和18个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及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一级预防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方法 统计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浙江医院因一级预防而植入ICD或CRT-D的所有患者.结果 140例患者中,植入ICD的患者51例,CRT-D患者89例,平均随访(26.8±12.6)个月.结果显示在ICD一级预防中启动ICD正确治疗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9.3%,误治疗率为12.9%,其中误治疗中85.3%发生在单腔ICD一级预防中.ICD一级预防中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52.2%),非心脏原因死亡(39.1%).ICD正确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相比,宽QRS时限、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高B型脑钠肽(NT-proBNP)容易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在ICD或CRT-D一级预防患者中,宽QRS时限、低LVEF及高NT-proBNP容易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ICD误治疗主要发生在单腔ICD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治疗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方法 :4例均为男性 ,年龄 39~ 74岁。 3例冠心病 ,1例扩张型心肌病 ,伴LBBB +I° AVB。药物治疗不佳。 3例冠心病植入单腔ICD ,扩张型心肌病植入双腔ICD。结果 :4例均成功植入ICD。平均起搏阈值 0 4 5v。平均R波振幅15 75mv。随访 8~ 36个月 ,3例出现快频率室速 ,经抗心动过速起搏及低能量电击治疗转复为窦律 ,平均电击能量 5 4J。 1例单腔ICD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导致误放电 ,经重新设置室速频率窗口 ,未再出现误放电。结论 :ICD能有效转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双腔ICD因增加了心房电极 ,在改善血液动力学、预防房性及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降低不适当ICD治疗等方面优于单腔ICD。  相似文献   

15.
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已广泛用于治疗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高危患者.临床资料表明,ICD能降低致命性室常急性期病死率,疗效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1].  相似文献   

16.
心律失常治疗的现代进展(3)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续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性心律失常(VA)包括室性早博(VPB),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心室颤动和快室率的VT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心脏性猝死.VA的治疗目的为终止严重的VA发作,预防心脏性猝死.VA的治疗策略包括药物与非药物治疗,前者为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非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者包括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和导管消融等治疗.本文就VA的治疗策略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7.
心脏性猝死(SCD)严重威胁心脏病患者的生命,其最常见的直接原因是心室颤动(VF)和室性心动过速(VT)。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预防SCD的首选治疗方法。现将2009年1例首次植入Medtronic双腔ICD患者资料报道如下。1资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冠心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后的长期预后.方法 23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龄(71.56±10.38)岁.心功能不良16例.22例行血运重建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2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2例).术后发生晕厥9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发作22例,心室颤动(VF)发作5例.植入单腔ICD(VVI)15例,双腔ICD(DDDR)1例,三腔ICD(CRT-D)7例.随访时间平均为(33.37±25.39)个月.结果 (1)死亡2例,因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左心衰竭死亡各1例.(2)4例患者术后再次住院.原因:1例为心功能不良,3例为ICD多次放电住院.(3)13例(56.5%)发生持续性VT或VF事件.持续性VT发作434次,386次(98.6%)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成功.FVT发作25次,ATP治疗FVT总的成功率为84.0%.(4)ICD电风暴3例.(5)ICD误识别及误治疗2例.结论 冠心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运重建后用ICD治疗,可防止由于心肌的慢性的瘢痕产生室性心律失常而导致猝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 ,6 7岁。因发作性晕厥 ,经静脉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术后 3年 ,ICD连续放电 6次 ,心悸伴头晕来我院就诊。  患者 4年前 ,因反复晕厥 ,在我院住院治疗 ,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阵发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阵发心房颤动 (房颤 )。于 1999年 1月行ICD植入术 ,经穿刺左侧锁骨下静脉植入Medtronic公司的Transveive 6 936心室电极导线 ,Medtronic公司的MicrojewelTM72 2 3cxICD (图 1)。术后随访 3年 ,按照设置的ICD诊断治疗程序 ,ICD工作正常 ,术后 1年曾有过一次因房颤的误放电 ,经过设置稳定性参数 ,未再发生相同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ICD的无痛性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治疗功能而论,第一代ICD的治疗仅有高能量的电击除颤,第二代的ICD增加了感知功能,对发生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能进行同步性低能量或高能量的电转复治疗,直到第三代ICD,才增设了室速的抗心动过速起搏与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