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预激综合征对QRS中间向量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愈的显性预激综合征得129例,根据旁路部位分9组;左前壁(LA)、左侧壁(LL)、左后壁(LP)、右前壁(RA)、右侧壁(RL)、右后壁(RP)、右前间隔(RAS)、右中间隔(RMS)、左后间隔(RPS),对比分析射频消融术前、后心电图.结果①与消融旁路后心电图对比,129例显性预激综合征均影响中间向量.②中间向量变化与旁路位置有关:aVL(和Ⅰ)导联,aVF(和Ⅱ、Ⅲ)导联及V1导联中间向量改变与旁路部位有明显关系.③预激综合征影响QRS电轴:LA、LL旁路出现心电轴右移(P<0.01);LP、RL、RP、RMS及RPS旁路出现心电轴左移(右中间隔P<0.05,余P<0.01);RA、RAS旁路术前、术后心电轴无显著差异(P>0.05).④预激综合征影响横面移行区:LA、LL、LP和RP、RPS及RMS旁路常使横面移行区右(前)移.⑤中间向量改变与预激向量有关:aVLⅠ、Ⅱ、aVF、Ⅲ、V1导联QRS波群中间向量的变化与预激向量方向基本一致(P<0.01).结论显性预激综合征影响QRS波群初始向量同时,影响中间向量,且中间向量改变与δ波方向基本相同;观察中间向量的改变将有助δ波不明显的预激综合征的诊断和定位.  相似文献   

2.
预激综合征对QRS波终末向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预激综合征对QRS波终末向量的影响和终末向量改变的临床意义 ,选择经射频消融 (RFCA)术治愈的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 12 9例 ,据旁道部位分 9组 :左前壁 (LA)、左侧壁 (LL)、左后壁 (LP)、右前壁 (RA)、右侧壁(RL)、右后壁 (RP)、右前间隔 (RAS)、右中间隔 (RMS)、右后间隔 (RPS) ,对比分析RFCA术前、后心电图。结果 :①与消融旁道后心电图对比 ,12 9例显性预激综合征均影响终末向量。②终末向量改变与旁道位置有关 :aVL(和Ⅰ )导联 :终末负向波振幅增加 ,或终末正向波变为负向波主要出现在LA、LL旁道 ;终末正向波振幅增加 ,或负向波振幅减小或变为正向波主要出现在LP、RA、RL、RP、RAS、RMS、RPS旁道。Ⅲ (和aVF)导联 :终末正向波振幅增加 ,或负向波变为正向波 ,或终末无变化主要出现在LA、LL、RA、RAS旁道 ;终末正向波变为负向波 ,或正向波振幅减小 ,或负向波振幅增加主要出现在LP、RL、RP、RMS、RPS旁道。V1导联 :终末负向波振幅减小或消失主要出现在LA、LL、LP旁道 ;终末负向波振幅增加主要出现在RA、RL、RP、RAS、RMS、RPS旁道。③终末向量改变与预激波有关 :aVL、Ⅰ、Ⅱ、aVF、Ⅲ、V1导联QRS波终末向量的变化与预激向量方向基本一致 (P <0 .0 1)。结论 :观察终末向量的改变可能有助于delta波不  相似文献   

3.
房室旁路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心脏记忆现象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房室旁路射频导管消融术(以下简称消融术)前后T波改变进行分析,以揭示影响T波改变的因素。 方法选择资料完整的显性房室旁路患者120例,隐匿房室旁路100例,所有患者均为单支房室旁路,术中旁路均阻断成功,男性170例,女性50例,年龄8~72(平均36±13)岁,均有术前及术后即刻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显性房室旁路预激程度足够充分(预激波清晰,QRS波时限大于100ms)。按常规旁路消融方法,计算不同部位的显性及隐匿房室旁路消融术前后发生T波改变的百分率,比较不同部位显性房室旁路消融术前后发生T波改变的差异性,比较显性与隐匿房室旁路消融术前后发生T波改变的差异性。 结果不同部位的显性房室旁路消融术后发生T波改变无显著差异(右后侧壁100%,右后间隔100%,右侧其它部位93%,左后间隔100%,左侧其它部位90%,P>0.05),显性房室旁路与隐匿房室旁路(左侧隐匿房室旁路2%,右侧隐匿房室旁路20%)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 结论消融术后发生T波改变是由于心脏记忆所致,与旁路部位、心肌损伤及自主神经功能变化无关,冠状动脉缺血不是显性房室旁路消融术后发生T波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房室旁道后心电图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及J-ST段的特征及其发生机制。方法45例持续性预激综合征患者,对比射频消融术前后心电图,总结和分析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J波以及ST段变化的发生规律和特征。结果45例中射频消融术后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有27例,间隔部和左前壁旁道消融后电张调整性T波出现率最高(达100%),电张调整性T波主要分布于下壁导联(Ⅱ、Ⅲ、aVF)和高侧壁导联(Ⅰ、aVL);下壁导联电张凋整性T波倒置深度Ⅲ〉aVF〉Ⅱ(P〈0.01),高侧壁导联aVL〉Ⅰ。此外尚可出现J-ST改变,表现为J点抬高、J波和ST段水平或弓背向下型抬高,总发生率高于同期隐匿性旁道消融组(42.2%vs3.5%,P〈0.01)。结论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的出现取决于预激时QRS波形态;射频消融术后心电图可出现类似早期复极综合征的J-ST段改变。  相似文献   

5.
房室旁路射频消融后心脏复极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旨在评价房室旁路射频消融后心脏的复极改变情况及其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 132例房室旁路射频消融术后体表心电图 T波改变情况。结果 :80例隐匿性旁路在射频消融术后无 1例出现心脏复极改变 ,5 2例显性旁路中有 2 0例 (占 39% )术后出现明显 T波变化 ,其中完全性旁路 (QRS≥ 0 .14s)占 19例 ,而不完全性旁路 (QRS<0 .14s)仅占 1例。室间隔部的旁路更易出现术后复极异常。结论 :显性房室旁路消融术后可以出现酷似心肌缺血的 T波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房室旁道后心电图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及J-ST段的特征及其发生机制。方法45例持续性预激综合征患者,对比射频消融术前后心电图,总结和分析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J波以及ST段变化的发生规律和特征。结果45例中射频消融术后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有27例,间隔部和左前壁旁道消融后电张调整性T波出现率最高(达100%),电张调整性T波主要分布于下壁导联(Ⅱ、Ⅲ、aVF)和高侧壁导联(Ⅰ、aVL);下壁导联电张调整性T波倒置深度Ⅲ>aVF>Ⅱ(P<0.01),高侧壁导联aVL>Ⅰ。此外尚可出现J-ST改变,表现为J点抬高、J波和ST段水平或弓背向下型抬高,总发生率高于同期隐匿性旁道消融组(42.2%vs3.5%,P<0.01)。结论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的出现取决于预激时QRS波形态;射频消融术后心电图可出现类似早期复极综合征的J-ST段改变。  相似文献   

7.
右室流出道不同部位起搏体表心电图的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13  
右室流出道 (RVOT)是一个相对较大的区域 ,事先定位这一区域内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有助于指导射频消融治疗。为评估根据体表 1 2导联心电图定位起源于RVOT不同部位的心律失常 ,选择 9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 (57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33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进行研究。将RVOT分为游离壁和间隔 ,按距肺动脉瓣的距离由近至远再分上、中、下三部 ,共 6个区。成功进行射频消融后 ,于RVOT不同部位进行起搏 ,并同时记录 1 2导联体表心电图。结果 :在间隔和游离壁起搏时 ,Ⅰ、aVL导联表现为特征性变化。间隔部起搏时Ⅰ导联QRS波形态多变 ,aVL导联QRS波主要呈QS型 ,QRSⅠ/QRSaVL<1 ;在游离壁起搏时 ,Ⅰ导联QRS波主要呈R型 ,aVL导联QRS波形态多变 ,QRSⅠ/QRSaVL>1。Ⅰ、aVL导联QRS波形态特征对判断游离壁和间隔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在RVOT上、中、下位起搏时 ,V3导联呈特征性变化 ,分别主要呈R、RS(R/S >1 )、rS(r/S <1 )型。V3导联QRS波形态特征对判断RVOT的上、中、下位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结论 :可根据体表心电图图形特征 ,定位RVOT起源的心律失常部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出现T波记忆现象的临床特征及意义。方法选择持续性显性预激综合征经射频消融手术后出现T波倒置的64例患者,通过观察心电图T波变化的深度来分析总结T波记忆现象的特征和发生规律。结果右后壁、右后间隔及右侧壁、右后侧壁显性旁道消融术后,T波记忆现象多出现在Ⅲ、aVF、Ⅱ导联,且T波在三导联中倒置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左后壁、左后侧壁及左后间隔显性旁道消融术后,T波记忆现象也多出现在Ⅲ、aVF导联,T波倒置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壁或前侧壁旁道消融后T波记忆多出现在aVL、Ⅰ导联,两导联中T波倒置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波记忆的出现具有规律性,在1~30d内能自行恢复。结论 T波记忆是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常见的一种心电现象,不具病理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食管电生理对隐匿性房室旁道定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经心内电生理确诊并成功消融的隐匿性房室旁道患者术前食管电生理指标,观察心动过速诱发时体表心电图逆行P波形态、P波在V1及食管导联的先后顺序。结果不同部位的房室旁路在不同导联上逆行P波形态不同;69例中左侧游离壁旁路48例,P′E领先P′V1,右测游离壁旁道12例,P′V1领先P′E,间隔旁路9例,P′V1与P′E几乎同时出现。结论食管电生理检查对隐匿性房室旁道能进行初步定位,为射频消融手术提供有力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肢体导联QRS波形态改变对左后分支型室速成功射频消融的判断价值。方法对64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的左后分支型室速患者进行射频消融,分析射频消融前后窦性节律时肢导联心电图的变化,并对其随访。结果成功射频消融患者术后下壁导联出现Q波或Q波较前加深,同时伴或不伴有Ⅰ和aVL导联Q波消失或S波较前加深。结论左后分支型室速成功射频消融可引起肢导联QRS波形态改变,尤其是下壁导联。联合的下壁导联和/或(Ⅰ和aVL)导联形态改变可作为左后分支型室速射频消融的有效终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心电图aVR和aVL导联QRS波终末部形态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行射频消融的室上速患者371例,男157例,以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为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F-AVNRT)组(n=213)和房室旁路作为逆传支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组(n=158)。统计分析两组aVR和aVL导联QRS波终未部形态改变(假性r波或终未部切迹)情况。结果与窦性心律时相比,SF-AVNRT组137例aVR导联QRS波终末部形态改变,发生率为64.3%,OAVRT组4例aVR导联QRS波终末部形态改变,发生率为2.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SFAVNRT组117例aVL导联QRS波终末部形态改变,发生率为54.9%,OAVRT组3例aVL导联QRS波终末部形态改变,发生率为1.9%,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aVR和aVL导联QRS波终末部形态对阵发性室上速的鉴别诊断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穿房间隔消融酷似右侧旁道的左后间隔房室旁道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42岁.因反复发作心悸1年余,于2009年4月15日收入我科.入院后查血清电解质、肝肾功能正常,胸部X线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见异常.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电图QRS综合波不增宽,心室率190次/min.体表心电图(如图1)示:V1,导联QRS综合波呈rS形,胸前导联R/S移行发生在V1导联与V2导联之间,I、aVL导联QRS综合波呈R形、δ波呈正向,aVF、Ⅲδ波呈负向.根据体表心电图特征考虑右后间隔房室旁道可能性大.于2009年4月17日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  相似文献   

13.
本例心电图为窄QRS波群心动过速,两次S1S1刺激前R-R间期360ms,频率167次/min,QRS波群在下壁导联呈(q)Rs型,s波明显,V1呈rS型,QRS波群终末略凸起,对比S1S1刺激后QRS波群,可以明确是假性“s”波及伪“r”波,结合双极食管导联可见逆行P波(P-波)重叠与QRS波群中,R-P-E间期<70ms,明确为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1S1刺激后R-R间期380ms,频率158次/min,对比刺激前,发现下壁导联QRS波群的假性“s”波及V1伪“r”波消失,QRS波群之后可见明显P-波,在Ⅰ、aVL倒置,在V1直立,P-波倒置深度Ⅱ>aVF>Ⅲ,食管导联R- P-E间期90ms,V1 R-P-间期110ms,明确为左(后)侧房室旁道参与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明确是否各处预激都有QRS终末波极性改变.方法 收集各种比例(2:1~4:3)的间歇性预激综合征共11例.按射频导管消融成功的靶点定位,分析QRS终末波的极性.结果 预激使QRS终末波极性逆转10例.至少2个导联逆转的有8例,最多1例达5个导联.前8例涵盖了左心室前壁和侧壁,右心室前壁、侧壁、后壁、前间隔和后间隔.结论 心室去极化过程中,预激始终存在是引起预激综合征QRS终末波极性改变的原因.这种改变并不局限于少数区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有左侧前传旁路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且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体表心电图无典型预激表现患者所占的比例,并分析造成预激图形不明显的原因,以在定位旁路时借鉴.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11月入院的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导管射频消融术的左侧前传旁路的4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术前V1导联QRS波群非主波向上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预激综合征QRS终末波的特征性规律,探索其对肯特束的定位价值. 方法连续累积327例射频导管消融成功的单支顺传性旁束的心电图作研究.将全心分为10区.按区计算各导联终末S波的出现率和95%的可信区间(CI). 结果 97.8%的右心室旁束I导联无终末S波,Cl为0.95~0.995.在右心室旁束中,若aVR出现终末R波可排除右前间隔和右前壁旁束.CI为0.92~1.00;若aVL出现终末S波可排除右后间隔和右后壁旁束,CI0.96~1.00. 结论了解预激综合征QRS终末波的规律,可为心电图对肯特束的定位提供更多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2导联心电图对阵发性窄QRS心动过速中最常见两种类型--典型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顺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鉴别作用.方法对206例阵发性窄QRS心动过速(QRS〈0.11 s,心室率〉120次/min)患者的心电图进行了分析.第一部分分析139例患者的心电图,从中归纳出1个12导联心电图算法(algorithm).第二部分前瞻性分析了67例患者的心电图,以检测这一算法的准确性.心动过速的机制和旁路位置均由成功的射频导管消融术确定.结果 5项心电图指标对区分这两种心动过速类型有意义.对于AVNRT有预测作用的为伪r′波(V1导联,敏感性53%、特异性96%),伪S波(Ⅱ、Ⅲ、aVF导联,敏感性21%、特异性100%).对于AVRT有预测作用的为逆传P波(敏感性89%、特异性68%),RP间期〉70 ms(敏感性90%、特异性91%),及ST段改变.ST段改变归纳出3个联合指标,分别为:V4、V5导联ST段同时下降≥2 mm(敏感性24%、特异性94%);V5、V6导联ST段同时下降≥1 mm(敏感性41%、特异性81%);V6导联ST段同时下降≥1 mm和aVR导联ST段抬高≥1 mm同时出现(敏感性30%、特异性85%).V1导联逆传P波极性对于旁路的初步定位有帮助,左侧旁路大多为直立、双向或平坦的逆传P波,右侧旁路大多为倒置的逆传P波.12导联心电图算法对心动过速机制的正确诊断率分别为85%和82%.对于AVRT旁路位置的正确判断率为75%~86%.在3个联合指标中,V5、V6导联ST段同时下降≥1 mm的鉴别作用最佳.结论心电图算法有助于更加准确地鉴别阵发性窄QRS心动过速的机制,并且可以对旁路初步定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_(V2)/R_(V3)指数与QRS波时限和QRS波方向定位诊断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起源部位。方法应用S_(V2)/R_(V3)指数定位诊断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起源部位的240例患者组(观察组)和应用传统的QRS波时限和QRS波方向定位诊断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起源部位的240例患者组(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中S_(V2)/R_(V3)比值≤1.5mV提示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左室流出道者124例(51.66%)和S_(V2)/R_(V3)比值1.5mV提示起源于右室流出道者116例(48.33%),p0.05。对照组中QRS波群时限≥0.12s,I、V_5、V_6导联QRS波群呈R型,V_1、V_2导联QRS波群呈r S型,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上,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右室者122例(50.83%),QRS波在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上,V_1~V_6导联主波向下或Ⅱ、Ⅲ、a VF导联主波向下,V_1~V_6导联主波向上,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左室118例(49.16%),p0.05。两组中各35例接受射频消融术终止室早或室速:观察组25例(80.00%),对照组15例(42.85%),p0.01。结论应用S_(V2)/R_(V3)比值诊断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优于传统的QRS波时限或QRS波方向诊断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对射频消融术的筛选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起源于三尖瓣环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室性早搏(室早)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效果.方法 共12例特发性室速/室早患者接受常规电生理检查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对所有病例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12例室速/室早均消融成功,并证实均起源于三尖瓣环附近,7例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侧,5例起源于三尖瓣环间隔侧.三尖瓣环游离壁侧室速/室早QRS波平均时限长于三尖瓣环间隔侧室速/室早;游离壁侧室速/室早比间隔侧室速/室早QRS终末部更多见切迹.间隔侧室速/室早比游离壁侧室速/室早V1导联更多见QS型.结论 起源于三尖瓣环的室速/室早是特发性室速/室早的一个亚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掌握其体表心电图特点有助于消融术前判定室速/室早具体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20.
经冠状窦消融后间隔房室旁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82例后间隔房室旁路的射频消融术中,5例在常规左后和右后间隔部位消融失败后,经冠状窦消融成功。5例均为预激综合征。体表心电图Ⅱ、Ⅲ、aVF导联Δ波向下,心室波呈QS型;V1导联Δ波4例向上,1例向下,心室波呈R、rS或QS型。除放电中均出现一过性胸痛、1例伴窦性心动过缓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