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胰蛋白酶抑制剂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胰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将 2 2只SD大鼠随机分为 3组 :假手术组、脓毒症组及干预组。利用盲肠结扎打孔法 (cecalligationandpunture ,CLP)制作大鼠脓毒症模型 ,干预组分别于CLP后 5h、15h腹腔给予 7 5× 10 4U/kg体重的乌司他丁 (ulinastatin ,UTI)。应用荧光光谱分析仪检测至肠腔进入门静脉的荧光标记葡聚糖(FITC D)的浓度 ,了解UTI对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同时 ,用透射电镜观察肠黏膜机械屏障的变化。结果CLP 2 1h后干预组动物脓毒症表现轻 ,假手术组门静脉FITC D浓度 (1 2 2± 0 2 1) μg/ml,而脓毒症组 (2 5 1± 0 5 6 ) μg/ml高于假手术组 (F =5 0 31,P <0 0 1) ,干预组 (1 5 7± 0 5 0 ) μg/ml则低于脓毒症组 (F =1 2 4 9,P <0 0 1)。脓毒症组肠黏膜机械屏障明显受损 ,而干预组肠屏障受损较轻。结论给予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丙酮酸乙酯(EP)对脓毒症小鼠肾脏、肝脏、肺脏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制备小鼠脓毒症模型。10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脓毒症组、EP预保护组、EP保护组,后三组又设立1h、3h、6h组,每组10只。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肝脏、肺脏组织匀浆液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EP预保护组6h、EP保护组6h血清ALP较损伤组6h显著降低。EP预保护组3h、6h及EP保护组3h、6h肝脏、肺脏组织总抗氧化能力较损伤组相应时间点明显升高。EP干预后,受损肝脏、肺脏组织丙二醛无明显变化。结论:EP可能对脓毒症后。肾脏、肝脏、肺脏等受损脏器起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影响氧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丙酮酸乙酯(ethyl pyruvate,EP)对脓毒症大鼠肝细胞线粒体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perforation,CLP)法制作大鼠脓毒症模型,60只大鼠分3组:假手术组(n=20)、CLP模型组(n=20)、CLP+EP治疗组(n=20),检测肝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及功能变化。结果电镜扫描结果显示CLP模型组肝细胞线粒体发生明显结构损伤改变,CLP+EP治疗组肝细胞线粒体病变较轻。比较分析CLP模型组与CLP+EP治疗组的超微结构参数表明:两组的比表面积及形态因子数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27vs.0.029,1.162vs.1.300),但CLP+EP治疗组的中位数较CLP模型组更接近正常;与CLP模型组比较,CLP+EP治疗组线粒体横截表面积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41±0.460)vs.(0.231±0.110)μm^2,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CLP模型组肝细胞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活性下降42%;CLP+EP治疗组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活性仅下降12%(P〈0.05)。结论EP对脓毒症大鼠肝细胞线粒体结构及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药枳术汤加味对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70只雄性大白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造模组(20只)术前连续7d饮水灌胃0.35ml/次,每天2次,治疗组(20只)术前连续7d中药灌胃0.35ml/次,每天2次,大剂量治疗组(20只)术前连续7d中药灌胃0.7ml/次,每天2次.大鼠按2.5ml/kg体重的剂量给予腹腔内注射5%水合氯醛进行麻醉.进腹后血管钳夹闭肠系膜上动脉,持续30min后恢复血供,使肠道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别在再灌注1、24h后进行以下检测:肠道细菌移位发生率;回肠黏膜病理变化;外周血浆D-乳酸浓度、二胺氧化酶浓度;回肠黏膜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缺血-再灌注1、24h后细菌移位阳性率、细菌培养阳性率和血浆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浓度,造模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低于造模组(P<0.05);大剂量治疗组和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回肠膜黏重量、绒毛高度及宽度,造模组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大于造模组(P<0.05);大剂量治疗组和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造模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低于造模组(P<0.05);大剂量治疗组和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枳术汤加味能减少肠道细菌移位,降低肠黏膜的通透性,可以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帕瑞昔布钠对脓毒症小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21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脓毒症模型组(CLP组)、脓毒症模型+帕瑞昔布钠2mg/kg治疗组(P组),每组7只。术后24h用襻环结扎法检测各组小鼠小肠通透性。另21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分组及治疗同前,术后24h处死小鼠,收集小鼠回肠。小肠组织行HE染色观察肠病理损伤。采用Western bolt法检测小肠ZO-1、Occludin、Claudin-1等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小肠黏膜IL-6、PGE2的浓度。结果与Sham组比较,CLP组小鼠小肠明显损伤,门静脉血内FD4浓度明显升高,小肠黏膜内ZO-1、Occludin、Claudin-1蛋白表达明显减少、IL-6与PGE2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CLP组比较,P组小鼠小肠损伤明显减轻(P0.05),门静脉血内FD4浓度明显降低(P0.05),小肠黏膜内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IL-6与PGE2浓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脓毒症导致的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肠组织炎症水平,增加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帕瑞昔布钠对脓毒症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 CLP)诱导脓毒症大鼠肠损伤模型。72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8只):假手术组(Sham组)、假手术+10 mg/kg帕瑞昔布钠组(SP组)、脓毒症组(CLP组)、脓毒症+10 mg/kg帕瑞昔布钠组(CP组)。SP组和CP组大鼠于假手术或CLP后20 min腹腔注射帕瑞昔布钠10 mg/kg,12 h后再重复注射1次。CLP组和Sham组大鼠仅经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假手术或CLP后24 h,检测血浆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 DAO)和D-乳酸的浓度,检测各组大鼠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zonula occludens-1, ZO-1)和Claudin-1的蛋白表达,检测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的活性水平。光镜检测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 结果 与CLP组比较,CP组脓毒症大鼠血浆中DAO和D-乳酸水平降低(P〈0.05),MPO活性下降(P〈0.05),CP组肠组织ZO?蛳1和Claudin-1表达上调(P〈0.05),CP组Chiu's评分降低(P〈0.05)。 结论 10 mg/kg帕瑞昔布钠治疗脓毒症大鼠能够减轻肠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有效降低肠黏膜的通透性,改善肠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7.
谷氨酰胺对饥饿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对饥饿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9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n=10)、全饥饿组(S组,n=40)和谷氨酰胺组(G组,n=40),S、G组随机分为为饥饿3、5、7、9d亚组(n=10)。实验期间无饲料供应,自由摄水。G组给予谷氨酰胺1.0 g·kg-1·d-1水溶液灌胃,每天一次。取小肠组织,光镜下观察肠黏膜的形态改变,并观察细胞凋亡情况,测定小肠组织匀浆中一氧化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结果饥饿可以导致小肠黏膜损伤,凋亡细胞增加,小肠NO、MDA含量增加,SOD活性降低,谷氨酰胺可减弱饥饿诱导的上述改变(P<0.05或0.01)。结论谷氨酰胺对饥饿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生态免疫肠内营养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近年来随着对营养支持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长期肠外营养(TPN)可致很多胃肠道并发症,甚至引起肠源性败血症。而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被认为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具有符合生理状态、有助于维持消化道形态和功能、操作方便、并发症少等优点,对肠道黏膜的更新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EN的应用与研究日渐增多,EN的制剂与输注方法亦不断地改进和发展。现对肠黏膜屏障和肠道通透性、肠道细菌易位的关系以及近年来发展的新型EN———生态免疫EN其保护肠黏膜屏障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一、肠黏膜屏障和肠道通透性及…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丙酮酸乙酯(EP)对脓毒症小鼠肝细胞热休克蛋白70(HSPT0)的调节作用。方法制作小鼠盲肠结扎穿孔模型(CLP),应用丙酮酸乙酯林格氏液(REPS)与乳酸钠林格氏液(RLS)对小鼠进行液体复苏,60只小鼠分3组,各20只:假手术组、CLP模型+REPS复苏组、CLP模型+RLS复苏组,检测肝组织丙二醛(MDA)及肝细胞HSP70的表达。结果脓毒症小鼠较假手术组MDA浓度增高,P〈0.01。EP显著提高脓毒症小鼠肝组织的抗氧化能力,REPS组肝组织MDA浓度低于RLS组【(48.18±598)μmol/g.prot vs(78.34±11.16)μmol/gprot,P〈0.01];REPS组小鼠肝细胞HSPT0表达较RLS组增高[(28.76±5.69)vs(20.04±4.93),P〈0.051。HSP70表达与MDA值呈负相关(r=-0.733,P〈0.01)。结论EP具有的抗氧化作用能提高脓毒症小鼠肝细胞的HSPT0表达。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激素对脓毒症大鼠肠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补充外源性甲状腺激素对脓毒症大鼠肠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脓毒症组和治疗组。利用盲肠结扎打孔法(CLP)制作大鼠脓毒症模型,通过腹腔注入10mg/L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1.5ml/kg体重,以纠正脓毒症大鼠的低T3状态,用透射电镜观察肠粘膜机械性屏障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动物脓毒症表现轻,24h存活率显著高于脓毒症组(P〈0.05)。脓毒症组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丙酮酸乙酯(EP)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其促进血清中瘦素(Leptin)释放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肠I/R损伤模型。99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9)、肠I/R组和EP治疗组,后两组又分别设立缺血45min再灌注15、30、60、180、360min5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9只大鼠。大鼠于相应时间点取材,HE染色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进行评分,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Leptin、IL-6、IL-10水平。结果:与I/R组比较,EP治疗后外周血Leptin水平再灌注180min后显著增高,IL-6水平再灌注180min后显著降低,IL-10水平则有增高的趋势。小肠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假手术组几乎无损伤、I/R组各时间点均有明显的坏死,EP组早期有明显的坏死,后虽仍有坏死但坏死显著减轻,无明显出血。结论:EP对大鼠I/R造成的肠道局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以明显促进细胞因子Leptin释放,上调IL-10,下调IL-6,维持机体的抗炎/促炎平衡,有助于减轻I/R损伤后全身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对胃肠肿瘤术后化疗患者肠黏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将胃肠道肿瘤手术后准备行化疗的39例患者分成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17例),化疗方案为氟尿嘧啶(5-FU)加四氢叶酸(CF),连续5d。观察组化疗同时口服谷氨酰胺颗粒30g/d,分3次服,连续7d;对照组仅化疗。检测两组患者化疗前后血浆中谷氨酰胺浓度和尿中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结果观察组化疗后血浆中谷氨酰胺浓度为(594.44±81.26)μmol/L,较对照组的(535.42±53.75)μmol/L明显增高(P<0.01);尿中L/M比值治疗组(0.0321±0.0052)较对照组(0.0453±0.007)明显降低(P<0.01)。结论口服谷氨酰胺颗粒能够提高胃肠肿瘤术后化疗患者血谷氨酰胺浓度,减轻化疗后肠黏膜损伤程度,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3.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施行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道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方法术前3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患病前体重20%的食管癌患者56例,按所给营养方法不同分为肠内营养组(n=30)和肠外营养组(n=26),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结果,分别于术后第1、4和8天测定两组患者尿乳果糖与甘露醇的比值、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TNF)、胃泌素和谷氨酰胺水平. 结果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体重减轻较少,感染性并发症发生较少(P<0.01,0.05).术后第4天和8天,肠内营养组尿乳果糖与甘露醇比值、血浆内毒素和TNF较肠外营养组低(P<0.01),胃泌素、谷氨酰胺较肠外营养组高(P<0.01). 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可能减少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CHEN KN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1,14(9):671-673
肠黏膜不仅担负着消化吸收、机体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流的重要生理功能.而且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与黏膜屏障(肠屏障)。这一屏障的损害与许多疾病、尤其是术后并发症相关。食管癌围手术期的许多因素影响着肠屏障功能的完整.其中以低灌注与禁食水的损害最甚。了解肠屏障包括其机械、生物与免疫屏障的机制.了解益生菌的重要生理功能及早期肠内营养对肠屏障的保护作用.是食管癌手术快速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生脉注射液对肠粘膜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SM)对休克再灌注期间肠粘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利用兔休克复苏模型,21只家兔随机分为SM组(A组)、单纯复苏组(B组)和对照组组(C组).分别于实验前(S0)、休克1h(S1)、及再灌注1h(R1)、3h(R3)观察乙状结肠粘膜内pH(pHi)、肠氧摄取率(ERO2)、肠粘膜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及钙(Ca2+)含量、肠粘膜病理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A组R1和R3时肠pHi及肠ERO2明显高于B组相应值,肠粘膜NO、MDA及Ca2+含量低于B组(均为P<0.05),而B组复苏期间肠pHi维持在S1时的低水平状态,肠ERO2显著降低,肠粘膜NO、MDA及Ca2+含量均明显高于A组和C组;光镜下肠粘膜损伤A组显著轻于B组且病理分级与肠pHi负相关(r=-0.841,P<0.05).结论SM对休克再灌注期间肠粘膜的保护作用机制为增加肠粘膜灌注及氧合、抑制肠粘膜NO活性、清除氧自由基及减轻钙超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