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路蓉  童宗武  晋仲宁  孙昉 《医学综述》2009,15(9):1434-1435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发生肾脏损害情况,以引起临床重视。方法对4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出现肾脏损害24例,占57.15%。肾脏损害多发生在急性胰腺炎发病72 h内。有肾脏损害患者发生低氧血症、感染、黄疸,使用呼吸机的比率均高于无肾脏损害者。结论急性胰腺炎易发生肾脏损害,临床医师应加强对胰性肾病的认识,及早诊治,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初步探讨过敏性紫癜伴肾脏损害患儿外周血血小板、白细胞计数的改变。方法 :分析 79例过敏性紫癜患儿有肾脏损害组与无肾脏损害组外周血血小板、白细胞计数 ,并在两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 :有肾脏损害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无肾脏损害组 (P <0 .0 1 )。结论 :血小板、白细胞参与了过敏性紫癜肾脏损害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3.
钙拮抗剂的肾脏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钙拮抗剂具有显著的降压作用 ,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钙拮抗剂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特别是HOT研究 (高血压最佳治疗国际多中心研究 )肾脏保护的研究结果 (简称HOT肾脏研究 ) ,使人们对于钙拮抗剂的肾脏保护作用有了新认识。1 高血压的肾脏损害1 1 高血压导致肾脏损害的严重性  与高血压所致心脑血管损害的危险性相比 ,高血压的肾脏损害远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除恶性高血压、肾性高血压的肾脏损害明显外 ,在一般高血压人群中临床上有肾脏损害的证据并不多 ,如果单以蛋白尿为指标 ,只占 1 %~ 4 %…  相似文献   

4.
李留凤 《实用医技》2007,14(33):4615-4616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每年都有许多新药问世,与此同时因药物而引起的肾脏损害也成为一种十分常见的医源性疾病,据最新公布的材料,目前已发现可引起肾脏损害的药物已达140种之多,但药物性肾脏损害并非不可避免,只要我们熟悉药物的代谢途径,可能引起的肾脏损害及临床表现,就不难使药物性肾脏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下面从三个方面介绍一下药物引起的肾脏损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肾脏损害为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中医脏象理论有"咸入肾""过咸伤肾"等理论。糖尿病及糖尿病肾脏损害患者均被限制食盐的摄入量,高盐的摄入对糖尿病肾脏损害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可以引起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与发展、损害肾功能、升高血压,加重糖尿病肾脏损害。高盐摄入主要通过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引起糖脂代谢紊乱及上皮钠离子通道等参与糖尿病肾脏损害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肾脏是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最主要与最易损伤的靶器官之一,EH早期肾脏损害较为隐匿,临床症状不易发觉,尿蛋白指标可作为判定患者肾脏损害程度的可靠指标,早期检测对预防与诊断EH早期肾脏损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常丽娜  徐允鹏 《安徽医学》2010,31(8):941-941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肝豆状核变性肾脏损害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对60例肝豆状核变性肾脏损害的住院患者肝肾超声检查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声像图特点。结果肝豆状核变性肾脏损害的肾脏声像图特点分两型:皮质受损型(45例),锥体钙化型(15例)。结论超声诊断肝豆状核变性肾脏损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脏缺血性损害后病人尿沉渣中有形成份的变化特点及意义,为研究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尿沉渣定量分析板镜检法分析了120例健康人及36例肾脏缺血性损害后病人的尿沉渣有形成份的变化、并进行尿标本细菌培养。结果:36例肾脏缺血性损害后病人的尿渣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讨论:肾脏缺血性损害后,由于肾小管、肾小球的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和发生紊乱,肾脏中的白蛋白及肾小管分泌的糖蛋白丢失;从而促进蛋白质沉淀,使尿液中的有形成份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因此,观察肾脏缺血性损害后病人的尿沉渣变化,对提高肾脏缺血性损害的诊治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肾脏损害5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AOPP)肾脏损害临床特点 ,提高对AOPP肾损害的认识。对 5 1例合并肾脏损害的AOPP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AOPP中毒程度越重 ,肾脏损害发生率越高 ,其肾脏损害大多数临床表现较轻 ,多以少尿、蛋白尿、血尿为主 ,并可随AOPP病情好转而恢复 ,但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ARF)后 ,预后较差 ,死亡率高。笔者认为AOPP肾脏损害大多临床表现较轻 ,一旦出现ARF ,则预后差 ,应提高其认识 ,采取综合措施 ,防治肾损害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吴丽娟  张耀东 《重庆医学》2013,(22):2654-2656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发生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该院肾脏风湿科诊治的240例HSP患儿,按尿常规检查结果分为无肾脏损害组(148例)和肾脏损害组(92例)。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关节痛、腹痛、皮疹反复或复发)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探讨HSP患儿发生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有38.33%的患儿发生肾脏损害,以血尿和蛋白尿表现较常见;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大于或等于8岁、皮疹反复、血小板、尿微量球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在无肾脏损害和肾脏损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大于或等于8岁、皮疹反复、血小板、尿微量球蛋白是HSP发生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大于或等于8岁、皮疹反复、血小板、尿微量球蛋白增高是HSP发生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硒对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电镜下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线粒体的损伤程度,研究微量元素硒对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中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风湿病史10年以上、多瓣膜病变、进行主动脉瓣和/或二尖瓣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31例。随机分为补硒组16例,未补硒组15例,入院时进行血硒测定,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选择20例正常人行血硒测定作为对照;补硒组患者术前补硒2周(亚硒酸钠1mg,3次/d)。术中取开放升主动脉恢复心肌血供后30min时的右心房肌,制作标本,电镜下观察心肌细胞线粒体的损伤程度,观察硒对心肌的保护作用。结果补硒组经补硒后患者血硒达到正常人水平,未补硒组患者血硒较补硒组患者血硒明显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镜观察未补硒组患者缺血再灌注后的线粒体损伤程度明显高于补硒组(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进行补硒能提高血硒水平,稳定线粒体膜,降低线粒体的损害程度,减轻心脏手术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硒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不良预后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筛选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瓣膜置换手术治疗的患者,因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手术治疗且术后同时发生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和急性肾损伤(AKI)的患者被纳入研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远期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一所综合医院1976~1985年10年中3793例住院心脏病病例的构成比。5年为一个阶段,从病因、性别、年龄及住院当时病死率四个方面对比两个阶段住院心脏病病例的构成比,并与国内外同期资料作一比较。结论是本地区冠心病的相对发病率最高并在继续增长;风心病正在逐渐减少,与国内其它地区的资料对比大致相同。住院心脏病例中风心病女多于男1.67:1;冠心病男多于女,1:0.51。住院风心病的高峰年龄目前在50~59岁,冠心病为6O~79岁,肺心病在6O~69岁。住院当时病死率以肺心病最高为20~30%;冠心病与风心病在10%左右。  相似文献   

14.
研究福辛普利(Fosinopril,FOS)对二肾一狭高血压模型纯种Beagle犬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降压作用。采用经典的双侧肾动脉狭窄改良手术方法,造成4只肾性高血压犬(RHD)模型,灌胃行慢性交叉性自身对照实验。SHR成年雌鼠80只,完成1次和连续9d灌胃给药2种实验治疗。卡托普利(CAP)为阳性对照药。结果:RHD和SHR中,CAP和各剂量组FOS均出现明显降压作用(P<0.05,或P<0.01),FOS高剂量组降压反应出现早且维持时间长。SHR1次治疗FOS降压作用呈量-效关系,FOS连续给药9d对SHR的治疗呈明显量-效和时-效关系。结论:FOS和CAP均可使RHD和SHR的血压下降,FOS随着剂量的增加其降压作用也增强,相同剂量的FOS对RHD的降压作用优于CAP。CAP和各剂量FOS组对RHD心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75~1986年,我院住院的心脏病患者中,老年(≥60岁)风心病次于老年冠心病和老年肺心病占第3位。前6年(1975年~1980年)和后6年(1981~1986年)分别为6%、7. 4%,老年风心病住院人数有增加趋势。老年风心病瓣膜损害较轻,并发症以栓塞、肺内感染为主。老年风心病病死率较过去有明显下降,12年间由36. 3%降至13. 3%,存活时间延长。死亡原因以栓塞为主,其次是心衰、心律失常。误诊原因则为对老年风心病认识不足和未与冠心病仔细鉴别。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了老年人风湿性心脏病50例,占同期住院风心病患者总数的5.7%。其中5例(10%)住院期间死亡,6例(12%)入院时误诊。36例(72%)并发心力衰竭,25例(50%)并发心房纤颤,10例(20%)合并冠心病,3例(6)合并肺心病。本文就老年人风心病的临床特点、并发症及误诊原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风心病房颤患者手术前后静脉、动脉、左心房和右心房血浆心钠素(pANP)的变化及相关因素。 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30例风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及30例风心病无房颤患者的血浆心钠素,并同时应用Swan-Ganz导管及左心房测压管测定心功能及各部位压力。 结果房颤患者pANP显著高于风心病无房颤组和正常对照组;手术后随心功能改善,心房压力下降pANP显著降低;不同时段动脉、静脉、左心房和右心房之间均有明显差异,以右心房最高,各部位含量与CI、CO均呈负相关;左心房内pANP与左心房大小、LAP、PCWP、SVRI呈正相关;右心房内pANP与右心房大小、CVP、PVRI呈正相关。结论心房颤动是刺激pANP分泌的重要因素;pANP测定是判断心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探讨儿童风湿性心脏病 (RHD)患者血清抗心肌球蛋白抗体 (ACMA)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2 7例RHD活动期、30例静止期患儿及 32例健康儿童的血清ACMA。结果 :活动期组阳性率 81.5 % (2 2 /2 7) ;静止期组及正常对照组阳性率分别为 16 .7% (5 /30 )和 3.1% (1/32 )。活动期组阳性率显著高于静止期组及正常对照组 (P <0 .0 1)。静止期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0 .0 5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及评价心脏瓣膜病行瓣膜置换手术,探讨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围手术期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2年8月至2015年1月行瓣膜置换手术患者(2 696例)临床资料。所有危险因素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筛选,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最终得到与终点事件明显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当终点事件为院内死亡时,与体外循环时间〔标准偏回归系数( B’)=0.418)〕、心功能分级( B’=0.344)和肺动脉高压( B’=0.285)有关。当终点事件为术后并发症(以呼吸机带机时间延长为表征)时,心功能分级( B’=0.520)、肺动脉高压( B’=0.365)、体外循环时间( B’=0.306)、糖尿病( B’=0.129)、左室内径( B’=0.118)和肺动脉瓣关闭不全( B’=0.071)是其主要危险因素。在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中,心功能分级( B’=0.578)、肺动脉高压( B’=0.401)、体外循环时间( B’=0.305)和糖尿病( B’=0.143)则是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手术术后并发症(以呼吸机带机时间延长为表征)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左室射血分数这一常见危险因素首次报阴。结论 高心功能分级和存在肺动脉高压是患者瓣膜置换手术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因心脏瓣膜疾病(包括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共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与评价低温室颤法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4例先天性心脏病病人随机分为冷心脏停搏液组(n=13)和低温室颤组(n=11),分别行心内直视畸形纠治术,观察心肺转流(CPB)时间、辅助通气时间、心律失常发生率、多巴胺使用率、循环指标、血气分析指标、ICU恢复时间等指标.结果冷心脏停搏液法的术中CPB时间、辅助通气时间、多巴胺使用量多于低温室颤组;心律失常率、循环指标、血气分析指标、ICU恢复时间等两组无差异.结论低温室颤法不存在心肌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安全、有效的良好心肌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