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目的 了解Ⅱ型登革病毒感染对白纹伊蚊生存的影响,为登革热防控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通过培养白纹伊蚊C6/36细胞,对Ⅱ型登革病毒进行扩增并收获。实验室驯化的白纹伊蚊羽化后,每天用现配的10%葡萄糖水喂养,于温度28℃,湿度≥70%条件下饲养,至3~5日龄时用于感染实验,感染前一天挑出雄蚊,将雌蚊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并断食断水。感染时分别吸食含与不含Ⅱ型登革病毒的血餐(未感染组血餐除不含Ⅱ型登革病毒外,其余成分与感染组血餐相同),挑取饱血蚊采用10%葡萄糖水维持饲养,每天观察、记录两组白纹伊蚊的生存情况。吸食血餐后第14天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感染组白纹伊蚊Ⅱ型登革病毒核酸,计算病毒感染率。计算并比较感染组与未感染组白纹伊蚊的生存率,用生存分析方法,绘制两组白纹伊蚊的生存曲线并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 感染组共饲养99只感染实验后的饱血白纹伊蚊,未感染组共饲养83只未经感染实验饱血白纹伊蚊,感染实验后第14天,感染组和未感染组白纹伊蚊分别死亡31只和15只,死亡率分别为31.31%(31/99)和18.07%(15/83),感染组死亡率高于未感染组。经log-rank检验,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登革病毒感染对白纹伊蚊生理、生态以及对杀虫剂敏感性的影响。方法观察比较通过胸腔接种方式人工感染登革病毒的白纹伊蚊和胸腔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蚊虫的死亡率、产卵量、孵化率、子代发育情况,以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两组蚊虫在死亡率、存活时间、产卵量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它方面的差异不显著。结论登革病毒感染能够增加白纹伊蚊的死亡率并降低蚊虫的产卵能力。  相似文献   

3.
张浩  王春梅  周元平  陈晓光 《热带医学杂志》2012,12(9):1160-1163,1170
登革热是一种蚊媒传染病,近年来其发病人数不断上升、流行范围不断扩大。传播登革病毒的媒介主要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本文对伊蚊传播登革病毒媒介效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蚊媒体内登革病毒的快速分型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用于蚊媒体内登革病毒(DEN)快速检测和分型的实验方法。方法:利用标记地高辛(Dig)的登革病毒通用引物进行RT-PCR扩增蚊媒体内的病毒RNA,然后以反向斑点杂交法检测病毒扩增片段并进行分型。结果:RT-PCR可扩增出预期的DEN基因片段,杂交检测和分型结果特异,易于判断,可测出3pg的病毒RNA。结论:该方法灵敏、特异、稳定性好,可用于登革病毒分型及混合感染的检测,4h左右即可获得结果,为早期快速诊断蚊媒体内的登革病毒提供了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5.
登革热是一种虫媒传染病,在热带和亚热带100多个国家流行,其病原体为登革病毒,感染登革病毒的部分患者可发展为严重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在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伊蚊中,登革病毒随血液被蚊虫吸人中肠进行复制.新形成的病毒颗粒分散到不同的器官或组织增殖,最后进入唾液腺,再次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到下一个宿主.感染期间,蚊对病毒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携带登革病毒的情况,为登革热预防控制提供预测预警信息。方法从广州11个行政区及其登革热旧疫点捕获白纹伊蚊成蚊和幼虫(经实验室培育羽化成成蚊),提取登革病毒RNA,One step SYBR Green I实时RT-PCR进行检测。结果2005—2007年从广州地区采集的493批白纹伊蚊(6255只)中,共检测出两份阳性结果,分别来自登革热疫点和旧疫点,经测序证实为登革I型.其余为阴性。最低感染率为0.32。结论本文白纹伊蚊携带登革病毒比率较低,可能与登革病毒在蚊体内传代的递减效应、采样时间滞后以及广州登革热非连续性爆发有关。  相似文献   

7.
登革热(dengue fever,DF)和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是由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引起,是我国南方重要的虫媒病。近年全球许多地区发病率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已引起国际医学界高度重视。由于DF/DHF迄今尚无可用疫苗和药物预防或防治其发生和流行,媒介控制在DF/DHF流行的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对媒介效能的研究具有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广州市海珠区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携带登革病毒的情况,为做好登革热病毒监测和预防工作提供政策依据。方法收集海珠区15个村及旧疫点捕获白纹伊蚊成虫和幼虫(实验室培育羽化成成蚊),提取登革病毒RNA,One step SYBR Green I实时RT-PCR进行检测。结果 2008年4月~2010年10月从广州市海珠区采集的679批白纹伊蚊(8495只)中,共检测出3份阳性结果,分别来自登革热疫点和旧疫点,经测序证实为登革Ⅰ型,其余为阴性。最低感染率为0.34%。结论本研究白纹伊蚊携带登革病毒比率较低,可能与登革病毒在蚊体内传代的递减效应、采样时间滞后以及广州登革热非连续性爆发有关。  相似文献   

9.
蚊媒体内登革病毒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登革病毒可经伊蚊传播,引起登革热、登革出血热。鉴于目前尚无有关措施降低其流行强度和地理扩散,对蚊媒进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本对蚊媒体内登革病毒检测方面常规方法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白纹伊蚊在我国传播登革病毒(DEN)的媒介效能和了解自然界媒蚊体内病毒的保存机制,应用C_6/36细胞培养结合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研究经口感染DEN的白纹伊蚊,证明不仅对DEN有较高的感染率(32.1~32.8%),而且通过直接叮咬敏感乳鼠,也能传播DEN。对感染蚊的子_1和子_2代成蚊分别进行全蚊匀浆病毒分离和直接叮咬乳鼠法检测,也证明白纹伊蚊能经卵传递DEN,至少可传2代以上。说明白纹伊蚊对DEN能起较大的媒介效能。且在维持DEN的自然循环中,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14年深圳市福田区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对各医院报告的福田区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病例血液样本开展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并划定疫点进行蚊媒调查和病例搜索.结果 深圳市福田区2014年报告登革热病例87例,发病率6.52/1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高峰出现在10月份,当月气温徘徊在25~30℃,适宜白纹伊蚊生长;男女性别比为1:0.47;发病年龄最小13岁,最大67岁,以青壮年为主.全区有2个暴发点,病毒型别主要为登革热Ⅰ型.疫情发生时布雷图指数最高达140.结论 深圳市福田区存在登革热流行的基本条件,疫情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人群对登革热普遍易感等特征.有效控制疾病传播媒介白纹伊蚊是控制疫情的根本措施,疫情的早发现早报告也是有效控制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2.
2014年,一种类似于登革热的传染病——基孔肯雅热席卷了中南美洲,其病原体为基孔肯雅病毒,隶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单股正链RNA病毒,传播媒介主要是伊蚊属,尤其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基孔肯雅热的临床症状与登革热十分相似,临床上需要鉴别诊断。2010年该疾病在我国广东曾小规模流行,其对人民健康造成的危害以及所带来的经济负担不亚于登革热,应高度重视,遏制其蔓延。  相似文献   

13.
来自不同疟疾疫区——长沙、上海、郑州、武汉四地区的中华按蚊,分别以羊膜饲血法感染湖南慈利或湖北沔阳两地区的间日疟原虫,交叉对比其易感性。七次实验共解剖饲血蚊541只。实验结果显示:以腺感染率和阳性腺指数为主要指标,四地区中华按蚊对间日疟原虫的易感性基本相似:两地区间日疟原虫对中华按蚊的感染力也大致相同。并讨论了可能影响人工感染率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14.
On the basis of our results, we believe that thehamster can be used in the study of epidemic he- morrhagic fever virus (EHFV) for isolation and pro- pagation of EHFV, production of immune serum and antigen slides, as an animal model for drug screening and vaccine testing, etc.  相似文献   

15.
小鼠SRS白血病病毒感染的细胞株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小鼠SRS腹水瘤的无细胞提取液感染体外培养的小鼠NIH/3T3细胞,建立可传递的、感染SRS白血病病毒(SRSV)的细胞株。感染的NIH/3T3细胞,电镜下可见A型和C型病毒颗粒,X-C检测和逆转录酶活性测定均为阳性。感染SRSV的细胞形态变圆,并出现集落性生长,给3只BALB/c(nu nu)裸鼠皮下接种,在15d内都产生纤维肉瘤。Southern blot分子杂交法证明,感染的NIH/3T3细胞内有游离的前病毒DNA存在,将其无细胞提取液注入SW-1近交系新生乳鼠,在191d内有52.38%诱发了淋巴细胞白血病和胸腺淋巴瘤。  相似文献   

16.
深圳市盐田区4~10岁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深圳市盐田区4~10岁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所有儿童均抽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谷丙转氨酶(GPT)。结果6 533名儿童HBsAg阳性率为3.92%。HBsAg阳性儿童中,以HBsAg( )、HBeAg( )、抗-HBc( )伴GPT正常者所占比例最高,为86.33%。不同性别之间的HBsAg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1.44,P>0.05)。6岁以下儿童HBsAg阳性率较低;6岁后HBsAg阳性率逐渐升高,以10岁年龄组最高,为6.80%。完成了全程乙肝疫苗接种儿童的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未接种组以及只进行了乙肝疫苗初次全程接种但未进行再接种组儿童(χ2=324.50、112.58,P均<0.01)。深圳市户籍儿童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非深圳市户籍儿童(2χ=30.47、12.71,P均<0.01)。256例HBsAg阳性儿童中,父亲和(或)母亲是HBsAg阳性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家庭成员中无HBsAg阳性者,为76.56%。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HBV感染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提示在制定乙肝免疫策略时考虑在适当的年龄组进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树Qu对丙型肝炎病毒的易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树Qu对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易感性。方法:对来自云南的树Qu接种含HCV的病人血清,然后用PCR方法检测树Qu血清的HVC RNA,用反向被动血凝法测定抗-HCV抗体,用原位PCR方法检测树Qu肝细胞内的HVC RNA。结果:34.8%的树Qu(8/23)在接种HCV后,血清中检出HCV RNA,对4例抗HCV阳性和谷丙转氨酶升高的树Qu的肝组织进行原位PCR检测,结果在1例肝细胞中  相似文献   

18.
用裂解气相色谱分析了流行性出血热病毒J10株,乙型脑炎病毒A2株及SA14株感染的小白鼠乳鼠脑,肺组织及正常小白鼠乳鼠脑,肺组织。从裂解色谱图中观察到若干特征峰,同时还有多个峰面积比例的改变。据此,有可能借助于裂解气相色谱法快速检测鉴别组织中感染的病毒。  相似文献   

19.
用VeroE 6细胞对1例流行性出血热(EHF)妊娠7个月的流产死胎7种脏器进行了病毒分离。结果在胎脑、肝、胎盘和胸腺等脏器中分离出病毒。经阻断试验、中和试验、免疫电镜检查、野鼠型及家鼠型单克隆抗体分析和感染大白鼠后抗原抗体鉴定,证实4株病毒均属野鼠型、并发现该病毒在VeroE 6细胞上适应后能产生典型细胞病变(CPE)。  相似文献   

20.
用体外造血祖细胞培养技术证明Ⅱ型登革病毒对红系造血祖细胞(CFUE)也有生长抑制作用,CFU-E的抑制效应与病毒的浓度呈正相关。说明登革热病人虽然无贫血表现,但骨髓红系造血已受到病毒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