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前瞻性分析了既往5年内南京解放军第八一医院32例次经皮下隧道留置的带涤纶套血液透析用长期导管的使用寿命情况.有2种不同设计的导管参与了研究:HemoSpl it (Bard),Permcath(Quinton).方法 我们使用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来比较不同因素对导管寿命的影响,利用Cox多元回归分析比较各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结果 我们发现在导管的使用寿命方面,是否首次置管对导管总体使用寿命无显著影响(P=0.897);置管途径中以右颈内静脉留置导管最佳(中位生存时间1101天);非糖尿病患者导管使用时限较糖尿病患者长(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是1126天及898天,P=0.024);HemoSplit导管优于Permcath导管(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是1126天及825天,P=0.126).患者的年龄、性别对导管使用影响不大.Cox比例风险模型发现糖尿病及导管所在静脉的选择均为导管留置寿命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临床医生在操作前应准确掌握可能影响导管使用寿命的因素并充分考虑到原发病和导管的置入途径.  相似文献   

2.
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透析(血透)顺利进行和透析充分的首要条件.本院自1998年起对常规动静脉内瘘难以建立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使用长期中心静脉双腔留置导管作为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共15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皮下隧道深静脉留置带涤纶环套导管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深静脉,然后根据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双腔留置导管在体表投影确定皮下隧道位置,并应尽量使导管柔和弯曲以避免导管扭曲折叠。用隧道针将导管引入穿刺部位,涤纶环距离皮肤出口位置要在3cm以上。依次将软硬扩张导管顺导丝插入深静脉内,最后留置导管通过撕脱型外套送入血管。结果共计65例患者,其中颈内静脉带涤纶环双腔导管插入术58例,锁骨下静脉5例,股静脉2例。导管平均使用时间为(6.3±4.2)月,最长时间为38月。21例患者因栓塞拔管,8例患者因感染拔管,14例患者虽导管通畅,但患者因原发病等原因死亡,4例患者接受肾移植,12例患者仍然继续应用该导管透析。结论深静脉留置带涤纶环套导管可长期保留,感染率低,栓塞率低,可满足透析要求,适合于用传统方法无法建立长期透析通路的患者和准备近期行肾移植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长久性经皮下隧道留置导管是尿毒症患者长期行血液净化治疗而建立的一种血液通路。2003至2004年,我院有3例患者在使用该留置导管10、15、28次后发生透析中和透析后寒战、高热,体温波动在38-39℃之间,化验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患者导管局部红、肿,提示有感染情况。经临床观察,我们采取导管内留置抗生素的方法。3例患者连续使用2-3次,血象、体温降至正常。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肱动脉皮下转移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6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对象方法 1.1病例选择 2000年2月~2008年10月解放军463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肱动脉皮下转移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患者6例,手术均在我院完成,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65~86岁。原发病:糖尿病肾病3例,慢性肾小球肾炎2例,高血压肾病1例。  相似文献   

6.
熊伯芳  李娟 《护理研究》2007,21(3):255-256
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必备条件,它是指将血液从体内引出,经过血液净化装置后,再返回体内的通道,是维持性斑液透析病人的生命线。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血管通路是动静脉内瘘。但对于需要长期血液透析但血管条件差且不能移植血管或心功能不全不能耐受动静脉内瘘分流的尿毒症病人来说,则需选择一种较为长久、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替代动静脉内瘘,隧道式颈内静脉留置涤纶套双腔导管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被应用于临床,收到良好效果。我院血液净化中心2003年1月-2006年1月对3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采用了隧道式颈内静脉留置涤纶套双腔导管进行血液透析,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对这些病人的护理,取得一定效果,将其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老龄、糖尿病肾病、透析龄长等自身血管条件差的患者不断提高,多次自体动静脉内瘘失败后,为了维持血液透析治疗,可建立经皮下隧道留置带涤纶套导管。该导管使用时间长可达1~3年甚至更长。它的安装及更换操作简单,留置后即可使用,勿需穿刺,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1]。  相似文献   

8.
永久性经皮下隧道留置带涤纶套导管置入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和维护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净化保证透析充分的必要条件,可以说血管通路是尿毒症病人的生命线。我院2003年11月至2004年7月针对血管条件差,难以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且无经济能力行人造血管移植的病人,开展了永久性经皮下隧道留置带涤纶套导管置入术,共3例,取得满意效果,既可较长时间使用,又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9.
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治疗顺利进行的保证。近年来,随着老年及糖尿病等血管条件差的患的增加,经皮下隧道留置带袖套的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率越来越高;许多慢性肾衰竭患因未能及时建立动静脉内瘘,也只能以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作为通路开始血液透析。但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包括栓塞、感染、血流不足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动静脉内瘘,其中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s,CRI)的发生率很高,所需的住院费用占到了慢性肾衰竭患住院费用的1/3,引起的死亡率为12.0%~25.9%。本综述了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主要的致病菌、临床表现以及预防治疗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陈平 《浙江临床医学》2002,4(12):918-9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血液透析水平的提高 ,维持透析生存率明显提高 ,老年、肥胖、糖尿病肾病等难治性透析病人不断增多 ,以体表外周血管建立的血管通路问题成为制约这些病人进行血透的重要因素。近年来 ,应用留置长期双腔导管解决了永久性血管通路的难题 ,进一步使维持性血透患者的生存时间延长。1临床资料1.1对象我院1999年11月以来 ,应用留置长期双腔导管建立血管通路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10例 ,其中男5例 ,女5例 ,年龄17~70(44±16)岁 ;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6例 (伴肝硬化1例 ) ,慢性间质性肾炎1例 ,糖尿病…  相似文献   

11.
作对75例血管条件差的血透患长期使用留置双腔导管行血液透析取得满意疗效,现结合临床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用留置针在扣眼穿刺建立皮下隧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2例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扣眼穿刺法建立皮下隧道,观察组采用血液透析用留置针进行扣眼穿刺建立皮下隧道。比较两组患者皮下隧道形成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皮下隧道形成时间短于对照组(P<0.001);两组患者发生渗血、皮下血肿、血栓、假性动脉瘤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用留置针在扣眼穿刺建立皮下隧道中应用效果较传统扣眼穿刺法更好。  相似文献   

13.
建立颈内静脉双腔留置导管血液透析通路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颈内静昧双腔留置导管,对58例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进行698次血液透析。结果58例颈内静昧插管均为一次或功.导管留置时间10-96天.平均为31.8±5.46天.透析血流量180-250ml/min.平均218±34.5ml/min,导管标本培养均为阴性,除2例因导管弯曲凝血,血流量下降,更换新导管后继续留置,表明颈内静昧双腔留置导管置管成功率高,血流量充分,感染率低,且不影响患活动,也便于观察和护理,因而颈内静脉双腔留置导管是目前急慢性血液透析中最常用、安全和有教的临时血液透析通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导管组)和动静脉内瘘(内瘘组)血管通路在透析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能化集团鹤煤总医院126例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导管组57例,内瘘组69例;对比两组患者的透析效能、微炎症、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蛋白分解值、尿素氮清除率、尿素氮、尿酸和肌酐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组肿瘤坏死因子-1、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血栓和感染率等均显著高于内瘘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组透析效果与内瘘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但该组患者易发生血栓、感染等,临床上应用的时候应注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正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栓塞、感染、导管内血栓形成等是血透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常见的并发症。本科于2016年5月收治1例患者,经皮下隧道行长期留置血透导管置管术,术后发现血透导管从右颈内静脉上段进入后穿出血管外,进入纵隔内,右侧胸腔少量血气胸,经及时采取血透导管取出术+右侧胸腔闭式引流术等积极治疗和护理后,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66岁,维持性血透4个月,因患者血管条件极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透析采用带袖套隧道导管,观察组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透析12个月后血尿素氮、肌酐及C反应蛋白较透析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透析后各实验室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透析后尿素清除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随访12个月,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82%,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中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的应用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以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导管组)与动静脉内瘘(内瘘组)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透析充分性及并发症的差异,探讨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海军总医院肾脏病科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新建立导管组透析患者39例,新建立内瘘组透析患者40例,血管通路均使用3个月以上,随访36~48个月,观察2组透析患者入组年龄、最大血流量及观察终点前一月内每周红细胞生成素总量、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透析前实验室指标、尿素清除率(Kt/V)、尿素下降率(urea reduction ratio,URR),以及观察期间2组感染、血栓、死亡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导管使用时间(21.5±7.7)月,内瘘使用时间(29.8±10.3)月,导管组与内瘘组患者比较,实验室检测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瘘组透析患者最大血流量、通路使用时间、Kt/V、URR、EF均显著高于导管组(均P<0.05),导管组感染率、血栓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内瘘组(均P<0.05)。结论导管组与内瘘组患者营养状况相当,均可达到充分透析,尽管导管组血液透析患者有更高的感染率和血栓发生率,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仍为维持性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极好补充形式。  相似文献   

18.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4岁,因“纳差、尿少2年余”入院。患者既往于外院确诊“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脏病5期”,开始行血液透析治疗,曾行左、右前臂动静脉内瘘术,均堵塞半年前行右颈内静脉置管为血液透析通路,入院前3d留置管血栓形成,予反复尿激酶封管,效果欠佳。为建立新的血液透析通路转入我院。  相似文献   

19.
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血液透析的长期血管通路主要用于各种原因不适于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在美国有一半以上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依赖静脉导管[1],75岁以上新入透析患者85%应用静脉导管,65岁以上,已透析3个月以上患者中仍有三分之二在使用静脉导管。其患者死亡风险、入院风险及并发症处理费用均高于自体内瘘及人造血管。最有效降低导管并发症的方法就是避免使用导管[2]。  相似文献   

20.
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先决条件,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目前仍是血透患者最为理想的血管通路,而对于急性肾功能不全临时透析、危重病例急诊血透及各种原因无法利用自身血管建立内瘘的维持性血透患者,血透深静脉留置导管确实为一种良好的血流通路,临床常见的有临时性和长期性双腔导管,现就我院近2年多来52例患者使用深静脉留置导管过程中发生导管功能不良的原因及应对措施作一回顾性探讨,以更好地延长深静脉留置导管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