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ASL)评估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血流动力学的可行性及其与扩散加权成像(DWI)的相关性。方法:对19只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缺血模型,并于栓塞后30min、2~3h和6~7h分别行MRI扫描,测量并计算闭塞侧脑缺血部位及对侧对称区域的脑血流量(CBF)和表观扩散系数(ADC)的绝对值和相对比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配对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CBF与ADC相对比值的相关性。结果:17只大鼠模型纳入数据分析。栓塞后不同时间点闭塞侧CBF及ADC值与对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min CBF:t=9.04,P<0.001;30min ADC: t=18.00,P<0.001;2~3h CBF:t=12.55,P<0.001;2~3h ADC:t=24.02,P<0.001;6~7h CBF:t=10.32,P<0.001;6~7h ADC:t=18.38,P<0.001)。不同时间点脑缺血部位的CBF与ADC相对值间均具有相关性(30min:r=0.665,P=0.004;2~3h:r=0.724,P=0.001;6~7h:r=0.835,P<0.001)。结论:3D-ASL能够用于评估大鼠缺血脑组织的损伤情况,CBF与ADC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重组葡激酶动静脉溶栓治疗犬急性脑梗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组葡激酶(r—Sak)溶栓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溶栓的时间窗。方法成年比格犬24条,数字表法随机等分为对照组、r—Sak 6h动脉溶栓组和3h静脉溶栓组。用介入技术建立犬急性脑梗死模型,溶栓前行脑血管造影,分别经动脉和静脉进行治疗(对照组和6h动脉溶栓组:分别在栓塞后6h经颈内动脉注入生理盐水10ml和r—Sak0.2mg/kg+生理盐水10ml;3h静脉溶栓组:栓塞后3h经静脉注入r—Sak0.2mg/kg+生理盐水10m1),在溶栓后30、60及120min分别行脑血管造影复查,并在溶栓前30min,溶栓后30、60及120min抽取犬静脉血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栓塞后24h处死动物行病理检查。结果溶栓后6h动脉溶栓组、3h静脉溶栓组和对照组有效的血管数分别为11支(11/13)、8支(8/11)和1支(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完全通畅的血管分别是6支(6/13)、2支(2/11)和0支(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6h动脉溶栓组和3h静脉溶栓组间有效和完全再通的血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30和0.211)。溶栓后PT、APTT在r-Sak溶栓组均显著延长,各组的D-二聚体在溶栓前后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24h后动物均存活,6h动脉和3h静脉溶栓组临床症状较轻,病理检查未发现脑出血并发症。结论r-Sak动脉内6h溶栓治疗安全有效,早期血管再通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我科1983年4月~1993年4月共收治胸部刀刺伤80例,占同期胸部外伤25.6%。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本组80例,男对例,女9例。年龄14~60岁,30岁以下74例,占90.3%,均为斗殴故意伤害所致。非穿透伤28例,穿透伤52例。致伤部位:右侧22例,左侧57例,双侧1例。伤口平均长度2cm。入院时间伤后0.5h~4d,24h内入院创例(80.0%)。二、检查发现穿透伤43例(53.8%)均有不同程度血气胸。创伤、失血性休克19例(23.8%),迟发性血胸6例(7.5%)。心脏裂伤6例,伴急性心包填塞4例。并发脓胸1例。三、治疗穿透性胸部刀刺伤行剖胸探查手术…  相似文献   

4.
131I标记抗肝癌单克隆抗体片段的内照射吸收剂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给予^131I标记抗肝癌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片段[HAb18F(ab)2]的志愿者进行脏器内照射吸收剂量估算。方法2例志愿者静脉注射^131I-HAbl8F(ab)2后,分别于5、30min和2、4、8、24h及2、3、4、6、10d共11个时间点收集血样,并分别于治疗后3、24h和2、4、8、16d进行SPECT全身显像;对血样进行放射性测量,测定全身平面图像感兴趣区(ROI)计数;应用SPSS13.0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曲线拟合;计算药物在各脏器的有效半衰期;估算各脏器的吸收剂量。结果^131I-HAb18F(ab)2在人体各脏器内的有效半衰期为1.8~6.4d,甲状腺的吸收剂量最大为28.5Gy,其余脏器不超过3Gy。结论该计算方法简便易行,可应用于内照射吸收剂量的估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量的左室收缩功能障碍(LVSD)与6~24 h内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90 d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发病后6~24 h内于我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根据国际准则采用Simpson双平面法在二维超声心动图上评估LVEF,LVEF < 50%即定义为LVSD。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6分定义为不良功能预后。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LVSD与90 d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共计纳入了107例患者,其中26例(24.3%)术后出现了LVSD。多因素分析显示,LVSD(OR = 4.206,95%CI:1.357~13.035,P = 0.013)、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基线评分高(OR = 1.234,95%CI:1.114~1.367,P < 0.001)、再灌注不良(mTICI 0~2a) (OR = 4.388,95%CI:1.373~14.023,P = 0.013)是90 d不良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OR = 1.081,95%CI:1.005~1.161,P = 0.035)、LVSD (OR = 3.783,95%CI:1.029~13.911,P = 0.04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基线评分高(OR = 1.109,95%CI:1.026~1.198,P = 0.009)是90 d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LVSD与6~24 h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 d不良预后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8F—FLT在评价食管癌细胞及其动物模型经X线照射后早期生物学响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体外以5、10和15Gyx线分别照射人食管癌细胞Eca-109,照射前及照射后2、4和8h检测细胞对^18F—FLT摄取率的变化、细胞相对存活率和ATP的表达情况。将24只荷食管癌裸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对照(未照射)组;10Gy照射后1、7及15d各1组,分别行^18F—FLT PET显像并测量肿瘤对^18F—FLT的摄取值(T/NT)的变化。显像后处死各组荷瘤裸鼠,取肿瘤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照射前、后瘤组织内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及Ki67抗原的表达。组间差异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间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照射前细胞对^18F-FLT摄取率为(4.00±0.42)%;经5、10、15Gy照射后2h分别下降至(3.65±0.41)%、(3.17±0.45)%和(2.53±0.28)%;照射后4h分别下降至(2.84±0.35)%、(2.58±0.39)%和(1.80±0.22)%;照射后8h分别下降至(2.71±0.23)%、(1.89±0.31)%和(1.44±0.20)%。与对照组比较,5、10、15q照射后2、4、8h,细胞相对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02,P〉0.05);ATP浓度下降明显,呈剂量依赖性。细胞受照后的^18F—FLT摄取率与ATP浓度呈正相关(r=0.89,P〈0.01)。^18F—FLTPET显像示裸鼠肿瘤呈高摄取,照射前T/NT为2.24±0.06,照射后1、7和15d分别下降至1.99±0.09、1.85±0.04和1.15±0.10。瘤组织对^18F-FLT的摄取值与PCNA、Ki67表达均呈正相关(r=0.83和0.88,均P〈0.01)。结论^18F—FLT在食管癌细胞及肿瘤内摄取的变化能较好地评价其照射后早期生物学响应,^18F—FLTPET有望用于监测食管癌照射后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海拔高度严重烧伤延迟复苏大鼠脑组织能量负荷变化及其意义。方法:以120只雄性Wistar大鼠建立高原(海拔3800m)实验模型(TBSA30%,Ⅲ度),随机分为延迟、即时复苏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于伤后1、6、12、24、72h及7d取材。兰州地区取相等数量动物重复实验。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脑组织中AMP、ADP、ATP的含量,并计算能量负荷。结果:能量负荷在高原正常对照组与兰州地区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高原烧伤后脑组织能量负荷与对照组相比均降低,即时复苏组伤后早期即出现显著变化(P〈0.01),伤后72h开始恢复,伤后7d差异无显著,延迟复苏组伤后7d仍星显著差异(P〈0.01)。与即时复苏组比较伤后6~24h无显著差异,伤后72h~7d呈显著性差异(P〈0.01)。高原地区各时相点与兰州地区比较,EC值均降低,除即时复苏组6h外,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海拔高度严重烧伤延迟复苏大鼠脑组织能量负荷的改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脑损伤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MCAO)大鼠在不同介入时间采用不同疗程高压氧(hyperbaricoxygen,HBO)治疗的疗效。方法将60只SD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不进行HBO治疗的对照组及进行HBO治疗的观察组。2组按MCAO不同介入时间分为5个亚组:MCAO3h组、MCAO6h组、MCAO24h组、MCAO4d组、MCAO7d组,每个亚组各6只大鼠。按治疗疗程(HBO每天1次,10d为1个疗程)分为4个时间点进行观察:治疗前和治疗10d、20d、30d。参照RogersDCandHunterAJ的7分评分方法做出评分,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情况。结果(1)不同介入时间比较:MCAO3h、6h、24h时,观察组大鼠HBO30d与治疗前、HBO10d、HBO20d同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疗程比较:治疗10d时,MCAO3h、6h组、24h组观察组大鼠(2.67±0.12、3.50±0.41、4.17±0.26)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5.67±0.32、5.50±0.21、5.83±0.1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0d时,MCAO3h组、MCAO6h组、MCAO24h组、MCAO4d组大鼠(2.17±0.15、3.00±0.33、3.83±0.25、6.00±0.34)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6.67±0.11、6.17±0.23、6.17±0.13、6.67±0.1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d时,MCAO3h组、MCAO6h组、MCAO24h组、MCAO4d组大鼠(1.67±0.18、2.17±0.21、3.67±0.28、6.33±0.32)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6.83±0.16、6.67±0.12、6.50±0.23、6.83±0.1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O治疗可明显降低MCAO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改善其神经功能。HBO介入时间越早,疗程越长,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越轻。  相似文献   

9.
MR DWI及ADC值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临床上拟诊为脑梗死患者186例进行常规MR扫描及DWI检查,根据发病时间分成超急性期(〈6h)、急性期(6~72h)、亚急性期(3~7d)3个组。测定各组梗死灶ADC值及健侧ADC值,并计算相对ADC(rADC)。结果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梗死灶ADC值均低于健侧相应区域(配对t检验,P〈0.01);超急性期、急性期及亚急性期病例之间rADC有统计学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F=7.663,P=0.001)。结论DWI在脑梗死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均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各期梗死灶rADC值有时间相关性,对脑梗死的准确分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吗啡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内Ⅱ型抑制性鸟苷酸结合蛋白(Gi2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取培养7天的成熟海马神经元,随机分为吗啡处理4h组(M4)、8h组(M8)、16h组(M16)、24h组(M24)、48h组(M48)和空白对照组(C),每组6孔。吗啡处理组加入终浓度为10μmol/L的吗啡,C组加入生理盐水。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神经元内的Gi2蛋白水平。结果 与C组比较,M16组、M24组和M48组海马神经元内Gi2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M4和M8组无明显变化(P〉0.05)。M48组海马神经元内Gi水平明显低于M16、M24组(P〈0.05)。结论 吗啡可降低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内Gi2蛋白水平,降低程度与吗啡处理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兔一氧化碳(CO)中毒迟发性中毒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健康大耳白兔60只,用自制CO染毒柜吸入染毒,兔昏迷后停止CO气体通入,保持染毒柜处于密闭状态6h。于染毒前及染毒后1h,3、5、7、15、30、45和60d分别行轴面及矢状面T2WI、轴面T1WI和DWI检查。未出现迟发性中毒脑病症状组(未出现组)的实验兔观察至60d为实验终点;出现了迟发性中毒脑病症状组(出现组)的实验兔观察至30~45d为实验终点。观察兔脑中毒前后大脑皮层ADC值变化规律,探讨ADC值变化与迟发性中毒脑病的关系。结果未出现组15只兔于染毒后1hADC值[(7.58±0.36)×10^4mm^2/s]较染毒前[(8.02±0.35)×10^4mm^2/s]降低(q=0.4441,P〈0.01);染毒后5d[(7.84±0.39)×10^-4mm^2/s]开始逐渐恢复,染毒后60d恢复至染毒前的水平(P〉0.05)。出现组15只兔在染毒后1hADC值[(7.40±0.32)×10^-4mm^2/s]较染毒前[(8.08±0.32)×10^-4mm^2/s]明显降低(q=0.6728,P〈0.01)。染毒后5d[(7.88±0.44)×10^-4mm^2/s]恢复接近染毒前水平,7d又开始下降,15d下降最明显[(7.29±0.93)×10^-4mm^2/s],至实验终点未能恢复,染毒后15d较染毒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0.7850,P〈0.01)。结论ADC值下降程度与脑组织损害程度存在着相关性;急性期ADC值下降程度能预测迟发性中毒脑病的出现可能性,15dADC值再次明显下降提示出现了迟发性中毒脑病。  相似文献   

12.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射频消融后综合征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脏海绵状血管瘤(HCH)经腹腔镜射频消融术(RFA)后出现消融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的可能因素。方法:对30例HCH经腹腔镜RFA治疗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治疗前后分别行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观察治疗后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及持续时间。结果:50%(15/30)患者出现了消融后迟发性症状。其中发热15例、寒战3例、全身不适13例、消融部位疼痛7例、恶心和(或)呕吐8例、血红蛋白尿3例。治疗后3d症状最明显,对症处理后12d内消失。消融后症状的发生与术前瘤体最大直径、术后消融区最大直径、射频治疗时间及血清转氨酶水平呈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HCH经腹腔镜RFA治疗后,大约1/2患者可发生消融后综合征,术后2周内自行消失,对症处理对于症状的缓解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光暗循环下小鼠自发活动生物节律周期的频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光-暗循环条件下小鼠的自发性活动是否存在3.5d节律、7d节律以及10d节律。方法 以小鼠为动物模型,排除社会活动因素对生物节律的影响,采用红外线检测系统检测小鼠自发性活动,对不同光-暗循环作用下小鼠自发活动的多频率生物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 用余弦法的频谱分析发现:在10h光照(L)/10h黑暗(D)环境下,小鼠的自发活动存在明显的τ=20h的近日节律和τ=10h的近半日节律(P〈0.001),以及较弱的近7d节律和近3.5d节律,P〈0.01;在12h(L)/12h(D)环境下,存在很强的24h为周期的近日节律和12h为周期的近半日节律,P〈0.001,未见近7d节律存在;在14h(L)/14h(D)环境下,以τ=28h为周期的近日节律和τ=14h的近半日节律表现明显(P〈0.001),同时亦有较弱的近7d节律。上述情况下,小鼠均未发现10日节律。结论 生物体存在多种频率的生物节律,其节律的特征受到光-暗循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潜在溶栓治疗时间窗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观察缺血脑组织动态病理改变,探索大鼠脑梗死潜在溶栓治疗时间窗。方法 采用光镜、电镜、免疫组化、辅以图像分析系统,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缺血脑组织内神经元、胶质细胞、微血管内皮细胞病理改变及白细胞浸润情况进行动态(MCAO后10min-7d)观察和量化分析。结果 MCAO6h内,缺血脑组织表现为局灶性可逆性病理改变。MCAO12h出现不可逆性病理改变,病变累及整个大脑中动脉供血区。MCAO<12h组与MCAO≥12h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存在显著性差异(t=3.329,P=0.0025)。结论 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潜在的最长溶栓治疗时间窗为6-12h。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中表面通透性(PS)、血容量(CBV)、血流量(CBF)在评价肿瘤新生血管的功能和肿瘤生长行为方面的差别。方法成年Wistar大鼠60只,雌雄各半。将大鼠按体重进行编号,然后按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头部尾状核区接种C6胶质瘤),分别于接种后第5、13、20天3个时间点依次进行CT灌注检查并获得PS、CBV和CBF图。采用方差分析及SNK检验比较不同部位(肿瘤中心、肿瘤周边、交界区、对侧脑组织)、不同时间点的PS、CBV和CBF的变化。结果肿瘤中心区,接种后第5、13、20天3组间CBF[分别为(280.33±8.82)、(388.33±14.00)、(116.16±11.54)ml·100g^-1·min^-1],CBV[分别为(7.75±O.27)、(12.73±0.98)、(5.14±0.66)ml·100g^-1],PS[分别为(3.94±0.15)、(8.47±0.34)、(5.20±0.65)ml·100g^-1·min^-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F=4.421,P=0.013;F=11.370,P=0.000;F=15.789,P=0.000)。5、13、20d组间肿瘤周边区PS分别为(5.80±0.49)、(8.40±3.04)、(15.52±0.71)ml·100g^-1·min^-1,肿瘤交界区PS分别为(0.42±0.14)、(5.48±0.21)、(10.24±0.61)ml·100g^-1·min^-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567,P=0.000;F=12.470,P=0.000)。肿瘤周边区各组间CBF、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76,P=0.336;F=0.148,P=0.710),肿瘤交界区各组间CBF分别为(175.33±12.95)、(275.50±13.76)、(246.33±12.81)ml·100g^-1·min^-1,CBV分别为(4.15±0.47)、(8.05±0.30)、(7.54±0.89)ml·100g^-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176,P=0.000;F=17.148,P=0.000;F=15.791,P=0.000)。结论CBV、CBF反映的是肿瘤血管的数量,PS直接反映肿瘤新生血管的功能状态,评价肿瘤的生长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对缺氧后中性多核粒细胞(PMN)粘附功能及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的调控作用。方法用人内皮细胞株(ECV 304)与脑梗死患者PMN作模型,观察一定剂量HBO(0.15MPa,1h)对脑梗死患者不同发病时期PMN在ECV 304上粘附率的影响;同时,利用ECV 304作为模型,给予缺氧干预后,观察HBO对ECV 304分泌MCP-1的影响。结果(1)HBO使1周内脑梗死患者PMN与内皮细胞株ECV 304的粘附率由46.77%降低为30.54%(P〈0.01),对脑梗死3周组及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影响。(2)HBO处理组ECV 304上清液中MCP-1浓度与对照组及常氧高压处理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结论HBO可以通过抑制内皮细胞对MCP-1的分泌及降低PMN-ECV304的粘附来减轻脑缺血再灌注病灶的炎症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快速减压对兔动脉血气、电解质和肺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 将14只实验兔放入加压舱中,于5min内用压缩空气加压至0.6MPa,停留60min,然后于3~5min内减至常压。分别于进舱前、出舱后3h和3d,进行动脉血气、电解质和肺病理检查。结果 (1)快速减压可造成兔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饱和度(S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下降;红细胞压积(Hct)升高。(2)快速减压可造成兔肺泡壁充血、肺泡腔内渗出,肺毛细血管内气泡形成。结论(1)快速减压可造成家兔动脉血气改变和血液浓缩。(2)肺毛细血管内气泡可能是引起动脉血气改变和血液浓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介入法血栓栓塞犬大脑中动脉(MCA)建立脑梗死模型的可行性、稳定性及急性期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上的演变过程,并探讨该模型的发生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 方法成年健康毕格犬6只,插管至左侧颈内动脉后采用1条直径约1.7 mm、长5 mm的白色血栓栓塞,栓塞成功后30 min~6 h内每30 min使用DWI序列连续扫描观察梗死病灶急性期的演变过程。栓塞后24 h、7天复查血管造影、MR扫描及神经功能评分,记录梗死灶的出现时间、位置及大小,分别比较6 h DWI病灶、24 h和7天的T2加权像上病灶的体积,并比较24 h与7天的神经功能评分。7天后处死动物取脑组织行病理检查。 结果所有犬皆为左侧MCA的近端栓塞,DWI在栓塞后(1.24±0.51)h可以在基底节、脑白质区显示单一或数个异常信号病灶,6 h DWI病灶的直径为(6.90±2.08)mm。共有9个病灶在三个时间点都可以显示,病灶的大小均<10 mm;栓塞后6 h DWI,24 h T2WI以及7 d T2WI病灶体积分别为(168.39±138.11)mm3、(186.88±161.54)mm3和(165.89±135.30)mm3,三者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1)。7 d时动物均存活,24 h和7 d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4.50±1.38和2.33±0.82(P=0.0009)。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基底节梗死最常见,其次为脑白质区。 结论介入单栓子栓塞法可以成功建立犬MCA近端栓塞的类腔隙性脑梗死模型,DWI能够在早期检测到小的脑缺血病灶。犬拥有丰富的颅内外血管吻合,近端大血管栓塞可形成类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灶,因此栓塞可能是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入院24h内输注红细胞≥30U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创伤后24h内输注红细胞≥30U患者的有关资料,根据预后将其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24h内各项生理学指标、实验室检查以及输血情况的差异。结果 与死亡组比较,生存组患者ISS≥30、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估(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10的比例较低(P〈0.05),代谢性酸中毒、低温的程度较轻(P〈0.05),且持续时间更短,但两组患者在输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除伤情外,低温(≤35℃)、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pH≤7.15、动脉血乳酸(Lac)≥10mmol/L、碱缺失(BD)≥12mmol/L]均提示患者预后较差,因此早期积极的液体复苏和复温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创伤性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血清磷酸化高分子量神经微丝蛋白(pNF-H)动态变化与脊髓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94例,其中合并脊髓损伤48例(脊髓损伤组),男性35例,女性13例;年龄18~60岁,平均50.7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0例,摔伤16例,高处坠落伤7例,砸伤5例.单纯脊柱骨折46例(单纯骨折组),男性30例,女性16例;年龄18~60岁,平均50.8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8例,摔伤13例,高处坠落伤8例,砸伤7例.选取同期笔者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18~60岁,平均50.8岁.比较各组间伤后12h、24h、3d、7d、14d血清pNF-H浓度变化;并分析脊髓损伤组不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患者12h、24h、3d、7d、14d时血清pNF-H浓度变化,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血清pNF-H动态变化与ASIA神经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伤后12h、24h、3d、7d、14d,脊髓损伤组血清pNF-H浓度高于相应时间点单纯骨折组、健康对照组(P<0.05),单纯骨折组血清pNF-H浓度高于相应时间点健康对照组(P<0.05).不同ASIA分级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pNF-H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h、24h、3d、7d、14d时A级患者血清pNF-H浓度高于B、C、D级(P<0.05),B级患者血清pNF-H浓度高于C、D级(P<0.05),C级患者血清pNF-H浓度高于D级(P<0.05);血清pNF-H与A-SIA分级存在负相关(r=-0.951,P<0.05).结论 创伤性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血清pNF-H浓度随时间变化,而ASIA分级越严重血清pNF-H浓度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