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脑梗死大鼠神经髓鞘再生、认知功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跨膜体受体蛋白(Notch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5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和依达拉奉1.5、3 mg/kg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组大鼠均建立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依达拉奉1.5、3mg/kg组分别尾iv依达拉奉注射液,阿司匹林组注射4 mg/kg阿司匹林溶液。穿梭箱联合水迷宫实验观察各组大鼠认知功能;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含量;Pal-Weigert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神经髓鞘形态;TTC染色测定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VEGF/Notch1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依达拉奉各剂量组能够主动逃避次数增加,被电次数、学习和记忆潜伏时间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依达拉奉各剂量组血清MBP含量、梗死体积、Notch1水平下降,VEGF水平升高(P<0.05)。模型组髓鞘崩解、破坏、脱失严重,髓鞘稀疏,部分区域有髓鞘断裂缺失,染色变浅;依达拉奉各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髓鞘形态改善。结论 依达拉奉可促进VEGF活性,抑制炎症反应,调控Notch1信号通路,降低MBP蛋白表达,促进神经髓鞘再生,提升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牛黄中有效成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改善作用,从内质网应激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并对牛黄有效成分的药效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成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清开灵(阳性药,3 mL/kg)组、牛磺酸(25 mg/kg)组、熊去氧胆酸(UDCA,78 mg/kg)组、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100 mg/kg)组,每组10只。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造成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采用神经功能评分法评定神经功能缺损,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缺血脑组织中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P-PERK、P-EIF2α、ATF4)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清开灵组、UDCA组、TUDCA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5、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形成明显缺血灶(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能明显减小脑梗死体积(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海马区和皮层区的P-PERK、P-EIF2α、ATF4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不同程度的减少了P-PERK、P-EIF2α、ATF4的表达,尤以清开灵、TUDCA的下降最明显。结论 牛黄有效成分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中TUDCA的作用优于牛磺酸和UDCA。  相似文献   

3.
杨玉波 《现代药物与临床》2021,36(11):2365-2369
目的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MCAO/R)模型考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SAFI)与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BSCI)联合使用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构建大鼠MCAO/R模型,术后24 h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将大鼠平均分为:模型组、SAFI(11.52 mg/kg,每天给药1次)组、BSCI(8.86 mL/kg,以丁苯酞计为2.22 mg/kg,每天给药2次)组、SAFI(11.52 mg/kg,每天给药1次)+BSCI(2.22 mg/kg,每天给药2次)组,每组20只。各组大鼠均于分组后立即尾iv给药,连续给药14 d。给药体积均为10 mL/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0.9%的氯化钠注射液。考察给药后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LISA法检测缺血半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TTC染色检测脑梗死面积;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与给药前及模型组比较,SAFI和SAFI+BSCI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3个给药组大鼠脑组织IL-6、IL-1β和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SOD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 3个给药组的大鼠脑梗死面积均显著减小(P<0.01、0.001),其中SAFI+BSCI组的梗死面积最小; 3个给药组脑组织和细胞坏死的现象均减轻,其中SAFI和SAFI+BSCI组表现出更少的炎性浸润和瘀血现象。结论 SAFI、BSCI和SAFI+BSCI均能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神经损伤,SAFI和BSCI联用有一定的药效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巴曲酶注射液对大鼠血栓栓塞性脑卒中急性超早期的保护作用。方法 自体血凝块闭塞左侧大脑中动脉法制备大鼠血栓栓塞性脑卒中模型,32只造模成功大鼠按神经缺陷程度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及巴曲酶注射液低、高剂量(0.3、1.0 BU/kg)组和阿替普酶(rt-PA,9 mg/kg)组,每组8只,另设假手术组8只。造模1 h后尾iv给药,给药后6 h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核磁共振(MIR)技术进行大鼠脑SE-T2WI序列扫描,测量脑病变范围;给药后24 h评分后取脑进行TTC染色,测量脑梗死范围;给药后6、24 h取血浆,测纤维蛋白原(FIB)浓度。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巴曲酶注射液0.3 BU/kg治疗24 h(P<0.05)、1 BU/kg治疗6、24 h(P<0.05、0.01)显著改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给药后6 h MRI结果显示,巴曲酶注射液0.3、1.0 BU/kg显著缩小病变范围(P<0.05、0.01);给药后24 h TTC结果显示,巴曲酶注射液0.3、1.0 BU/kg显著缩小梗死范围(P<0.05);巴曲酶注射液0.3、1.0 BU/kg于药后6、24 h均可显著降低血浆FIB浓度(P<0.05、0.01、0.001)。结论 巴曲酶注射液能改善大鼠脑缺血急性期受损神经功能、缩小脑病变范围、降低血浆FIB浓度,具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银杏内酯注射液(GIs)及其主要组分银杏内酯B(GB)和白果内酯(BB)对急性缺血性脑损伤的改善作用,以及GIs对突触后致密物95(PSD95)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①采用Longa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tMCAO)模型,于缺血再灌注1 h后给予GIs(2.5、5.0 mg/kg)、GB(1.25、2.50 mg/kg)、BB(1.25、2.50 mg/kg),每天给药2次,连续给药3 d。于术后24、48、72 h各进行神经功能评分1次;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称大鼠干湿质量,测定脑组织含水量。②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GIs单给药(2.5 mg/kg)组、模型组和GIs治疗(tMCAO+GIs 2.5 mg/kg)组,制备tMCAO模型,再灌1 h后开始ip给药,3 d内每天给药2次。分别于再灌注后24、72 h取脑,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缺血半影区PSD 9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①与模型组比较,GIs及其主要组分GB、BB均显著改善tMCAO模型大鼠神经运动功能障碍,减少脑梗死体积,降低脑水肿(P<0.05、0.01);同等剂量下(2.5 mg/kg),GIs治疗效应优于单组份GB、BB。②GIs组给药后胞浆PSD95蛋白水平均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0.01)。结论 GIs及其有效组分GB、BB均具有改善tMCAO大鼠急性缺血性损伤的作用,GIs的作用优于GB、BB单独用药,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PSD95蛋白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银杏内酯注射液(Ginkgolide Injection,GI)作用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时间窗及对凋亡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采用Longa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短暂阻塞再灌注(tMCAO)模型,(1)分别于再灌后1、3、6、9 h ip首次给予GI (2.5 mg/kg),每天给药2次,连续给药3 d,通过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含水量评价动物缺血损伤程度。(2)于再灌注后1 h ip给予GI (2.5 mg/kg),每天给药2次,连续给药3 d,分别于再灌注后24、72 h取脑检测缺血半影区p53、Bax、Bcl-2、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1)再灌注后1、3 h给予GI能显著降低神经功能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与脑组织含水量(P<0.05、0.01),6、9 h给药大鼠脑损伤未见明显改善。(2)于再灌注后1 h给予GI显著抑制p53、Bax、Caspase 3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P<0.05)。结论 GI对tMCAO模型大鼠的有效治疗时间在缺血再灌注后3 h内;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涉及抑制凋亡信号通路的激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阿霉素不同的给药剂量和注射次数对模型的影响,确定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的最佳造模条件。方法 5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及模型A、B、C、D、E、F 7组,对照组于造模第1天尾iv生理盐水;模型A、B、C组于造模第1天分别尾iv阿霉素5.5、6.0、6.5 mg/kg;分别于造模第1、8天,模型D组尾iv阿霉素4.0、2.0 mg/kg,模型E组尾iv阿霉素4.0、2.5 mg/kg,模型F组尾iv阿霉素4.0、3.5 mg/kg。观察注射阿霉素后大鼠的一般状态、体质量、摄食量;于造模第4周末麻醉并处死大鼠,生化自动分析仪检测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血清生化指标;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 造模后,模型组大部分出现脱毛、腹泻、摄食量减少、体质量增长缓慢等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各模型组于给药第1周ACR开始升高,且模型C、E、F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单次造模组于第3周达峰,并于造模第4周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调,而分次模型组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于第4周达峰。除F组尿素氮(BUN)高于对照组外,各模型组BUN、肌酐(CREA)、总蛋白(TP)、白蛋白(ALB)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大部分模型组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病理切片显示,各模型组肾小球和肾小管出现不同程度损伤,且随造模剂量上升病变加重。结论 经改良间隔1周2次重复尾iv阿霉素可以高效、成功地建立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较其他造模组肾功能及病理改变更为典型、稳定,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结合TMT蛋白组学技术,探讨迷迭香酸抗大鼠高尿酸血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苯溴马隆组、迷迭香酸(50、100 mg/kg)组,除对照组给予蒸馏水外,其他各组大鼠均饮用10%果糖水建立高尿酸血症模型。连续给药4周后,检测血清尿酸水平,黄嘌呤氧化酶(XOD)与腺苷脱氨酶水平(ADA)活性,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回肠组织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qPCR)检测回肠组织尿酸转运体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蛋白G2(ABCG2)、葡萄糖转运体9(GLUT9)mRNA的表达,TMT蛋白组学检测大鼠回肠组织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迷迭香酸可显著降低大鼠血清尿酸水平,降低XOD与ADA活性(P<0.05、0.01、0.001),以及回肠组织内的GLUT9 mRNA的表达(P<0.05)。TMT蛋白组测序共筛选出2 975个差异蛋白(log2FC>1.5,P<0.05),通路分析显示迷迭香酸主要调节Th1/2/17细胞分化等通路。结论 迷迭香酸发挥抗大鼠高尿酸血症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ADA和XOD的活性,调节肠道GLUT9 mRNA表达和Th1/2/17细胞分化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黄酚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大鼠肝功能损伤及肝脏纤维化的影响,并分析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大黄酚低、高剂量(7.5、30 mg/kg)组和拉米夫定(10 mg/kg)组,每组12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尾iv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构建CHB模型,造模成功后个给药组ip相应药物。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羟脯氨酸(HYP)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学及纤维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大黄酚7.5、30 mg/kg组和拉米夫定组大鼠血清中ALT、AST、TBIL、HA、LN、HYP水平均降低(P<0.05),大鼠肝组织病理性损伤和胶原纤维沉积显著改善,肝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I型胶原α1基因(COL1A1)、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GRP94及磷酸化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2α(p-eIF2α)/eIF2α、磷酸化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PERK)/PERK均显著降低(P<0.05);且大黄酚30 mg/kg组、拉米夫定组大鼠血清和肝组织中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大黄酚7.5 mg/kg组(P<0.05)。结论 大黄酚可能通过调控内质网应激减轻CHB大鼠肝功能损伤,改善大鼠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YQFM)不同给药途径对心力衰竭大鼠的药效。方法 将70只经腹主动脉结扎造成心力衰竭模型的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模型组(ig+尾iv 0.9%氯化钠注射液),YQFM尾iv低、高剂量组(ig 0.9%氯化钠注射液+尾iv YQFM 464.3、928.6 mg·kg-1,低剂量为临床等效剂量),益气复脉胶囊组(ig益气复脉胶囊246.3 mg·kg-1+尾iv 0.9%氯化钠注射液),YQFM ig组(ig YQFM 464.3 mg·kg-1+尾iv 0.9%氯化钠注射液),卡托普利片组(ig卡托普利片3.35 mg·kg-1+尾iv 0.9%氯化钠注射液),联合给药组(ig卡托普利片3.35 mg·kg-1+尾iv YQFM 464.3 mg·kg-1),另取10只进行切口不进行结扎SD大鼠为假手术组(ig+尾iv 0.9%氯化钠注射液)。分别于给药后1 h的第1、3、5、7、14天眼内眦取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心钠肽(ANP)、脑钠肽(BNP)、内皮素(ET)水平;连续给药14 d,给药结束后对各组大鼠进行心脏超声检测;取出心脏,HE染色后观察病理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给药后1 d,YQFM尾iv低、高剂量组及卡托普利片组和联合给药组血清ANP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YQFM尾iv低、高剂量组和联合给药组血清BNP、ET水平显著降低(P< 0.05);给药后7、14 d,各给药组血清ANP、BNP、ET水平显著降低(P<0.05、0.001);各给药组的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射血分数(LVEF)、E峰与A峰的比值(E/A)均显著上升(P<0.001);各给药组心肌细胞病理变化有明显好转。与YQFM ig组相比,给药后1 d YQFM尾iv低、高剂量组和给药后14 dYQFM尾iv低剂量组血清ANP水平显著降低(P<0.05);给药后1、7 d YQFM尾iv低、高剂量组和给药后14 d YQFM尾iv低剂量组血清BNP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0.001);给药1 d YQFM尾iv低、高剂量组和给药7、14 d YQFM尾iv低剂量组血清ET水平显著降低(P<0.05、0.001); YQFM尾iv低、高剂量组的E/A均显著升高(P<0.05、0.001)。结论 不同给药途径的YQFM均可以对心力衰竭大鼠发挥治疗作用,尾iv途径比ig途径治疗效果更好,也能更早发挥药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丹参多酚酸对脑梗死大鼠神经血管微循环及缺血侧血流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10 mg/kg组和丹参多酚酸低、高剂量组(10、25 mg/kg)。制备大鼠中动脉缺血模型,通过神经功能评分、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染色以及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检测脑血流量,鉴定模型构建是否成功。各组大鼠按照分组进行给药,尼莫地平组ig尼莫地平10 mg/kg,丹参多酚酸组ip 10、25 mg/kg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连续治疗7 d,1次/d。取脑组织分别进行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染色染色评估脑梗死体积,伊文思蓝含量测定评估血、脑、脊液屏障结构完整性,免疫荧光染色测量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丹参多酚酸25 mg/kg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占比明显减低,脑血流量明显增加(P<0.05);且缺血侧CD31相对表达明显减少;伊文思蓝含量以及VEGF与Ang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l...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核工业四一六医院接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在发病24 h之内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0.9 mg/kg,总剂量10%静脉推注,剩余剂量在随后60 min内持续静脉滴注。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20 m L丹红注射液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中,1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脑梗死灶体积、急性期缺血半暗带体积、NIHSS评分和ADL评分。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00%、9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脑梗死灶体积明显小于急性期缺血半暗带,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脑梗死灶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显著降低,ADL评分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降低患者脑梗死灶体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质量,安全性较好,具有一定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50例COVID-19患者按诊断标准分为4组:轻型组(48例)、普通型组(45例)、重型组(35例)、危重型组(22例),测定各组患者血清hs-CRP、IL-6、PCT水平,并分析血清hs-CRP、IL-6、PCT水平对COVID-19患者预后评估以及对死亡风险的预测。结果对于血清hs-CRP、IL-6、PCT水平,危重型组>重型组>普通型组>轻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APACHEII评分也逐渐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hs-CRP、IL-6、PCT三者联合检测对患者预后的判断强于单一项目。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的hs-CRP、IL-6、PCT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RP、IL-6、PCT水平联合检测在预测COVID-19死亡风险的准确率大于单一项目(P<0.05),与APACHE II评分相差不大。结论血清hs-CRP、IL-6、PCT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COVID-19患者的预后,并且可以用来评估COVID-19患者的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酰谷酰胺与长春西汀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取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泸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7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长春西汀注射液,20 mg加入500 m L生理盐水,1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注射用乙酰谷酰胺,300 mg加入10%葡萄糖溶液250 mL,1次/d。两组患者治疗14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局部脑血流量(rCBF)水平,NIHSS、ESS和ADL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2.09%和95.5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VEGF和rCBF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NSE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VEGF、NSE和rCBF水平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ADL和ESS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NIHSS、ESS和ADL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9%,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4.9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酰谷酰胺联合长春西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性高,临床疗效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预处理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肺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乌司他丁3、6万U/kg组,每组各8只。对照组、模型组通过尾静脉在20 min内微量泵注5 mL生理盐水,乌司他丁组尾iv 3、6万U/kg乌司他丁溶液5 mL。4 h后,按30 mL/kg经大鼠股动脉通道在10 min之内匀速抽取血液诱发失血性休克。维持休克状态60 min后,抽取的血液和乳酸林格氏液(30 mL/kg)在30 min内通过尾静脉匀速输注到大鼠体内复苏。在复苏后4 h测定大鼠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cl-2、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量;测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中的蛋白质和白细胞(WBC)含量。进行肺组织学观察。结果与模型组比较,6万U/kg乌司他丁预处理使肺组织SOD活性显著升高,MDA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6万U/kg乌司他丁预处理使肺组织Bcl-2表达显著上升,Bax和caspase-3表达显著减弱(P0.05)。与模型组比较,6万U/kg乌司他丁预处理使肺组织BAL中蛋白、WBC含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 6万U/kg乌司他丁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是改善肺组织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胞二磷胆碱联合奥拉西坦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0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100例纳入此次研究范围,采用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静脉滴注奥拉西坦注射液,1g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50m L中,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胞二磷胆碱注射液,1m L加入到10%葡萄糖注射液30m L中,1次/d。两组患儿均持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血清学指标、新生儿神经行为(NABA)评分、运动发育指数(PDI)评分和智力发育指数(MDI)评分。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2.0%、9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Tau蛋白(Tau)水平均明显降低,脂联素(APN)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均明显增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血清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NBNA评分显著提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NBN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d进行随访,两组患儿PDI评分和MDI评分显著提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PDI评分和MD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胞二磷胆碱注射液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确切,可改善血清MMP-9、Tau、APN和IGF-1水平,提升患儿神经行为和智力发育情况,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丹皮酚与银杏叶提取物1∶1组合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尼莫地平(10.8 mg/kg)组、丹皮酚(37.5 mg/kg)组、银杏叶提取物(37.5 mg/kg)组以及丹皮酚银杏叶提取物1∶1组合物(75.0 mg/kg)组大鼠灌胃给予相应药物,给药容积10 m L/kg,ig给药6 d后大脑中动脉栓塞造模,脑缺血再灌注后4、24 h进行观察,计算行为学评分;动物取脑,测定脑梗死面积,计算脑梗死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后,测定血清中自由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水平和脑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GABA、Glu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脑缺血再灌注22 h后,各组大鼠行为学评分均有降低趋势,其中组合物组的降低作用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模型组比较,脑缺血再灌注24 h后,银杏叶提取物、丹皮酚、组合物组大鼠脑梗死率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与模型组比较,组合物组大鼠血清中SOD水平、丹皮酚和组合物组血清中GABA水平显著升高(P0.05),银杏叶提取物、丹皮酚、组合物组大鼠血清中MDA水平、组合物组血清中Glu水平显著降低(P0.01、0.05);丹皮酚和组合物组大鼠脑组织中MMP-9、Glu含量显著降低(P0.01、0.05),组合物组脑组织中GABA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丹皮酚银杏叶提取物组合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抗氧化损伤、平衡兴奋性氨基酸与抑制性氨基酸浓度、调节MMP-9表达量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葛根素注射液联合盐酸法舒地尔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卫生院收治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84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60 mg加入到250 m L生理盐水中,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葛根素注射液,40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 L,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SR)、血细胞比容(HCT)、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聚集指数(RF)、全血高切黏度(HS)、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血管内皮素-1(ET-1)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95%、95.2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SR、HCT、FIB、RF、HS、NIHSS评分、ET-1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52%、7.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葛根素注射液联合盐酸法舒地尔治疗缺血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状态,并能显著降低ET-1的表达,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周兴盛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5,30(11):1337-1340
目的 探讨银杏酮酯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8月—2015年1月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1片/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银杏酮酯滴丸,5丸/次,3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出院后坚持服药12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巴特尔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值(IMT)、斑块面积和个数、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6.67%、91.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2周、出院12周时,两组NIHSS评分、IMT、斑块面积、斑块个数、sICAM-1、sVCAM-1均显著降低,BI指数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银杏酮酯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缺血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能够显著降低黏附分子的表达,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