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景泉 《国医论坛》1996,11(5):43-44
在中医学中,一般认为肝主动、主开而为刚脏.肝气、肝阳常为有余,而肝阴、肝血常为不足,所以肝的病证中亦是阴血不足居多,实证也多为火热为病;而肝之寒证,无论是阳虚还是实寒,均属少见,所以五版《中医诊断学》论述肝寒证时也仅举寒滞肝豚之寒疝腹中痛一端,对于肝寒证之请端均未述及。证之临床,肝之寒清之证,亦显于多端。1肝寒证与肝脉的关系肝之寒证多从肝脉的特定部位有所表现,亦与藏象密切相关,《灵格·经脉》曰:肝经“循股明,人毛中,环明器,抵小腹,扶胃,属肝,络胆,上贵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人顿领,连目系……  相似文献   

2.
《中医文献杂志》2009,(4):35-35
杜克宽老中医结合小儿体质的生理、病理特点。及现代生活环境,提出治疗儿科病症,应将“抑肝扶脾”的思想贯穿于儿科临床遣方用药中。杜师治疗小儿泄泻,以理中汤为主,加附子温肾暖脾,固后天培先天;伍性味酸寒之白芍柔肝缓急,敛阴和营,入肝脾血分,疏达气机;配辛香温润之防风,调理肝脾,疏风解表;取地榆收敛阴液,入肝及大肠经,凉血止泻;而性寒之地榆、白芍配温热之附、姜,则有反佐之妙。诸药合用,共奏温肾暖脾、柔肝止泻之功。杜师治疗小儿哮喘,用药尤重抑肝扶脾,  相似文献   

3.
旱莲草味甘酸,性寒,归肝、肾经,养肝益肾,凉血止血,临床多用于肝肾阴虚之头晕目眩,须发早白,以及阴虚血热之各种出血.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用旱莲草外用塞鼻治鼻衄收到良效.  相似文献   

4.
梅和平 《光明中医》2008,23(11):1775-1775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功在温肝暖胃,降逆止呕。病机特点为肝寒犯胃,主治脾胃虚寒之呕吐或吐利,以及厥阴肝逆之头痛等症。余在临床运用,颇收佳效,兹举案例三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暖肝煎源《景岳全书》,由肉桂、台乌、小茴香、茯苓、当归、枸杞子、沉香、生姜8味药组成。全方具有暖肝散寒、温经止痛、行气解郁之功效。临床中常用以治疗肝寒气滞等多种疾病。笔者在临床中,用本方辨证论治治疗有效。举病以说。  相似文献   

6.
笔者自1986年至今,用自拟四炒止血汤治愈寒滞肝脉型崩漏、经期延长、月经先期、少腹痛、月经过多以及滑胎等妇科病,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近年来门诊及住院患者中,辨证属寒滞肝脉之崩漏、经期延长、月经先期患者260例,少腹痛66例,月经过多97例,滑胎38例,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  相似文献   

7.
徐文姬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3):1741-1741,1802
马齿苋酸寒,归肝、大肠经,有收敛固涩、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效,临床运用广泛。笔者临床重用马齿苋治疗赤白带、崩漏、产后出血不止、产褥热,颇具效验。现举案3例。  相似文献   

8.
赵晓琴 《中医杂志》2004,45(2):92-93
旱莲草性味甘、酸、寒,有补肝肾之阴、凉血止血之功.临床上常用于肝肾阴虚之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遗精耳鸣,阴虚血热的咯血、衄血、崩漏等症.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以旱莲草为主组方,治疗白癜风,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旋覆花汤方药分析、历代医家关于旋覆花汤方义论述以及"肝着"病因病机症状分析,整理指出"肝着"为寒滞肝脉的肝之经络病,其病位在胸胁,病性属寒属实,病势留滞急迫,治在气,以辛温通络为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10.
高玉华 《环球中医药》2012,5(8):606-608
温法,又称祛寒法,是用温热药治疗寒证的方法.本文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温法的论述谈起,结合历代医家观点,并通过多年临床观察,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普遍存在肝阳虚这一病机特点.用温肝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每能收到较好疗效.温肝法即温补肝之气血,温散肝经之寒邪,通过温肝以恢复肝的生理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临证用于肝阳虚衰及七情内伤、肝气郁滞以致气不能敷布,郁而寒化的病症,其临床多见厥阴肝寒、寒湿内阻、寒凝血脉证.  相似文献   

11.
柴胡桂枝干姜汤源自《伤寒论》,是柴胡剂六方之一。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运用此方关键在于把握“肝热脾寒”病机,在临床中将其运用于治疗各种内伤杂病,取得显著疗效。文章介绍临床上如何从“肝热脾寒”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经验,并结合医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肝纤维化表现为炎症细胞浸润、肝星状细胞激活、细胞外基质沉积及瘢痕组织形成,是各类慢性肝病向各类终末期肝病转变的关键病理过程。近年来,中医药被证明在防治肝纤维化方面成果突出,中医学对肝纤维化具有极富特色的诊疗理念,认为肝纤维化基本证候病机中“虚损”为其根本,并集中表现为气虚络瘀、肝郁脾虚和肝肾阴虚等证型,通过对以上3种常见肝纤维化证型总结相应常用效验方剂的临床及药理学研究进展,归纳其调控肝星状细胞命运、调节胆汁酸代谢、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抑制肝窦内皮血管化等潜在作用机制,为临床防治肝纤维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消化系统疑难病。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标本兼治、不良反应小、远期疗效好等优势。各医家对于本病多从湿热、血瘀论治,但近年研究发现,情志因素在诱发UC、影响其转归复发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临床上肝郁脾虚证患者多见,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疗本病疗效颇佳。现从肝脾生理特性、病机变化、临床方药等多个方面探讨疏肝健脾法在UC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姜伟  李润东 《光明中医》2021,36(2):195-197
李润东教授是山东省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在治疗肝胆脾胃疾病方面,理论扎实,实践成效显著.胆石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李教授认为肝胃不和、湿热蕴结是其主要病机,其病位在胆,与肝、胃有关,临床以肝胃不和兼湿热蕴结肝胆为多发,胆、肝、胃均位于中焦,中焦之病,以疏通气机、利湿清热为主.文章论述李...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薛博瑜教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学术思想。薛教授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总结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因病机及辨证治则,指出肝肾亏耗是病机之本,本虚标实,以正虚为本。从治标和治本,从外因和内因等全方位、立体地论述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因病机和发展转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补益肝肾、疏肝健脾的治疗大法,创制了复方首乌降脂颗粒。其方紧扣治疗大法,使临床疗效大为提高,推动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6.
成形于隋代的中医"痰"病学说,堪称是整个传统中医理论,尤其是中医病因病机方面的一大理论创新,并在其后历代中医学家们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梳理中医发展史中对"痰""原发性肝癌"的概念的形成,探索及研究了"痰"之理论对肝癌形态学、病机学、症候学及致病规律等基础理论,期望能藉此研究,辨析"痰"病源流,解说当今肝癌与痰病相关之理论,为进一步的研究及治疗提供一定的思维指导。  相似文献   

17.
中医认为肝脾不调、脾胃不和、肝胃不和等脏腑不和及气血津液不和、寒热不调等均归属于“阴阳不和”,与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基于此,提出“阴阳不和”是肠癌的核心发病机制。肠癌各期病机变化各异,是虚、实及虚实夹杂的动态演变,而非本虚标实一言概之,但皆因“阴阳不和”所致。故肠癌的中医治则当以“和法”为主,和其不和,“和法”应贯彻肠癌各期临床治疗始终,使其达到阴平阳秘。因此,文章从“阴阳不和”理论角度出发,探讨肠癌的发病机制、病机演变及临床治疗,以期为肠癌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小建中汤证病机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世医家多认为小建中汤证为中焦虚寒证。综合《伤寒杂病论》中所论述的小建中汤条文主治症状和张仲景用药特点,认为小建中汤证中焦虚寒病机理论与原文所述症状、方药配伍不完全相符。结合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治方法,围绕"肝阴虚损以致肝气疏泻太过而横逆克土,少阳相火失制而妄动"这一思路,重新解读小建中汤证的病机、症状和用药原则。认为小建中汤证之病机当为肝阴虚损,以致肝气疏泻太过而克脾土、少阳相火失制而妄动是文章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19.
介绍运用中医药治疗格雷夫斯眼病经验。认为该病与肝密切相关,湿、痰、瘀是主要病理产物;临床常用疏肝泻火、疏肝健脾化痰、养肝滋肾法、益气养阴之法。并举验案2则。  相似文献   

20.
符为民教授认为,肝失疏泄,气血不和,脑络不通是偏头痛的基本病机,治疗宜从肝论治,疏肝解郁、调畅气血为治疗关键且贯穿疾病治疗始终。符教授将偏头痛分为肝郁气滞、肝火上炎、肝阳化风、肝经瘀血、肝阳不足、肝血亏虚、肝肾阴虚7个证型,分别予以疏肝理气、通络止痛,清肝泻火、凉血止痛,平肝潜阳、熄风止痛,活血通窍、化瘀止痛,温肝散寒、降逆止痛,调血养血、柔肝止痛,补益肝肾、养阴止痛的治法。此外,符教授治疗偏头痛时,擅用虫类药,常用归肝胆经之引经药,主张情志干预,提倡配合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