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髋关节感染后遗关节畸形患者,其髋关节功能恢复及感染再发的情况。方法回顾 2010 年 6 月—2017 年 5 月采用 THA 治疗的 31 例(31 髋)髋关节感染后遗关节畸形患者临床资料。男 18 例,女 13 例;年龄 20~71 岁,平均 46.1 岁。化脓性感染 17 例,结核性感染 9 例,感染性质不详 5 例;感染至治愈时间 6~25 个月,平均 13.9 个月。明确感染源患者感染治愈至 THA 时间为 6~58 年,平均 23.4 年。根据 Kim 分型标准:Ⅰ型 12 例,Ⅱ型 9 例,Ⅲ型 10 例。关节发育异常后遗骨关节炎 21 例,病理性脱位 7 例,髋关节强直 3 例。患侧下肢短缩 0.5~5.6 cm,平均 2.9 cm。术后通过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评估感染情况,摄髋关节 X 线片评估髋关节骨性结构、是否有感染性病灶及测量下肢长度,Harris 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0~63 个月,平均 34 个月。术中留取组织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 1 例发生坐骨神经刺激症状,1 例关节后脱位。随访期间均无感染再发。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参照 Harris 评分获优 8 例、良 19 例、中 4 例,优良率达 87%。X 线片复查示无斑片状骨密度降低及点状硬化,无透亮区。与健侧相比,5 例患侧肢体短缩,长度为 0.4~1.3 cm,平均 0.6 cm;患者均未见明显跛行,无肢体不等长主观感觉。结论髋关节感染后遗关节畸形患者经评估确定为感染静止期后行 THA,可以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感染再发风险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的失败原因及翻修手术研究进展。 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UKA翻修的文献,从失败原因、解决方法(包括评估骨缺损、翻修假体选择、手术操作等)方面进行总结。 结果导致UKA失败的原因包括适应证选择不当、手术技术不足与其他因素等。应用数字骨科技术可以减少因手术技术因素导致的失败,缩短学习曲线。UKA失败后的翻修手术有多种选择,包括聚乙烯衬垫更换、采用UKA或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翻修,具体方案实施前需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翻修手术面临的最大难题是骨缺损的处理与重建。 结论UKA存在一定失败风险,对其仍需谨慎对待,且应根据失败类型决定翻修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结核感染的诊治策略进行回顾总结。方法检索近年国内外有关 TKA 术后结核感染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研究报道,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TKA 术后结核感染诊断难度较大,应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血液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分析,其中细菌培养和组织病理检查为诊断金标准。在治疗方面,主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抗结核药物联合各种手术治疗。结论目前国内外尚无针对 TKA 术后结核感染的诊治规范和指南,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保持膝关节屈曲位对术后失血及早期膝关节活动度影响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文献,就 TKA 术后保持膝关节屈曲位减少失血及增加膝关节活动度的作用机制,膝关节屈曲及伸直位、不同屈曲角度及维持时间的疗效差异进行总结。结果TKA 术后膝关节保持屈曲位可通过血管成角变化等减少术后失血、提高屈肌肌力,进而增加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屈曲角度较大、维持屈曲位时间较长时,可显著改善术后失血和膝关节活动度;但维持时间≥24 h 与<24 h 相比,不能进一步减少失血并改善膝关节活动度。结论TKA 术后保持膝关节屈曲位是减少术后失血,提高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简单、有效方法,但膝关节最佳屈曲角度及维持时间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保留假体清创术治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及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的中期疗效以及导致清创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 2011 年 1 月—2015 年 1 月,应用保留假体清创术治疗的 45 例 THA 及 TKA 后 PJI 患者临床资料。男 19 例,女 26 例;年龄 23~78 岁,平均 58.4 岁。THA 16 例,TKA 29 例。40 例为初次关节置换术后、5 例为翻修术后发生感染。关节置换或者翻修术至出现感染症状时间为 0.5~72.0 个月,平均 15.5 个月;出现感染症状至该次清创时间为 3~270 d,平均 35 d。早期感染 13 例,急性血源性感染 24 例,晚期感染 8 例。X 线片检查显示假体未见异常。术前关节液细菌培养提示,17 例阴性、28 例阳性。12 例患者原手术切口周围存在与关节腔相通窦道。记录患者住院时间,髋、膝关节功能评分,感染愈合情况;统计学分析影响感染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住院时间 5~79 d,平均 22.6 d。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4~74 个月,平均 52 个月。末次随访时,THA 患者髋关节 Harris 评分及 TKA 患者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3 例感染控制,感染治愈率为 73.3%。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症状持续时间、术前窦道形成是影响感染治疗效果的可能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窦道形成是其危险因素(P<0.05)。 结论保留假体清创术联合足量抗生素治疗 THA 及 TKA 术后 PJI,可以达到控制感染、避免翻修的目的。对于已形成窦道、感染症状持续 14 d 以上的患者清创后感染复发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围术期血液管理(perioperative blood managment,PBM)措施进行综述。方法全面阅读并总结近年国内外关于 TKA 及 THA 的 PBM 措施的进展,结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实践经验,从优化造血、减少失血和输血三方面深入评价并分析各种措施的优劣,为临床选择提供依据。结果目前用于 TKA 及 THA 的 PBM 方式较多,其中优化造血主要包括围术期应用铁剂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失血措施包括使用止血带、术中进行控制性降压及围术期应用抗纤溶药物;自体输血主要包括预存自体输血、血液稀释法自体输血以及术中自体血液回输;而异体输血则为治疗贫血的最终手段。其中术前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进行血液动员,术中控制性降压减少失血,再结合多模式氨甲环酸的应用可以取得满意效果。结论TKA 及 THA 围术期应根据患者身体及经济情况,个性化选择单一或多种血液管理措施以减少失血及异体输血需求,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膝关节置换术后骨密度的变化及其诊断方式、影响因素和药物防治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文献,对骨密度评估测量方式的优缺点、膝关节置换术后骨密度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以及药物防治疗效差异进行总结。结果膝关节置换术后全身骨密度及假体周围平均骨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与检测时患者体位、年龄、体质量、日常活动、假体固定方式、假体设计以及假体材料等因素密切相关。狄诺塞麦、双膦酸盐和特立帕肽等药物能够减少膝关节置换术后骨密度降低程度。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后骨密度呈下降趋势,但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与多种因素相关。目前,抑制骨吸收药物对于膝关节置换术后骨密度降低有一定效果,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金属重建杯行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06 年 10 月—2013 年 10 月,采用金属重建杯行髋关节翻修术的 16 例(16 髋)患者临床资料。男 4 例,女 12 例;年龄 49~78 岁,平均 62.7 岁。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至该次翻修术时间为 3~15 年,中位时间 8.2 年。翻修原因:假体无菌性松动 15 例,Vancouver B3 型股骨柄假体周围骨折 1 例。髋臼侧骨缺损根据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AOS)分型:Ⅲ型 12 例,Ⅳ型 4 例;Paprosky 分型:ⅢA 型 12 例,ⅢB 型 4 例。采用 Harris 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大腿疼痛情况;摄 X 线片行影像学评价。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 例于术后 2 周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行抗凝治疗后治愈;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及脱位等并发症发生。16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9 年,平均 6.8 年。末次随访时 Harris 评分为(91.88±3.28)分,较术前(42.44±4.66)分显著改善(t=–106.30,P=0.00)。2 例术后下地行走时出现轻度大腿痛,症状于术后 1 年消失。术后即刻髋臼外展角为 37~54°,平均 42.9°;髋关节旋转中心距泪滴间线距离和距泪滴外侧距离分别由术前的(33.67±12.19)mm 和(34.98±12.30)mm 改善至术后即刻的(20.67±9.63)mm 和(40.04±6.61)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60,P=0.00;t=–3.15,P=0.00)。术后 4~12 个月 X 线片示所有股骨大转子延长截骨区均获骨性愈合,随访期间金属重建杯与骨面均无连续性透亮带,无假体移位及骨溶解,臼杯均呈骨性固定;无 1 例因假体松动需行再翻修手术者。 结论对于臼杯假体松动合并髋臼骨缺损者,采用金属重建杯行翻修术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手术机器人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手术机器人辅助 TKA(robotic-arm assisted TKA,RATKA)的优势及不足。结果TKA 术中准确重建下肢力线和旋转对线、精确截骨和植入假体对于提高疗效及延长假体寿命至关重要。传统 TKA 由于术者操作因素存在截骨偏差等问题,而 RATKA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能辅助精确截骨及植入假体、能更好地保护膝关节周围软组织。RATKA 术后患者满意度高,且术者学习曲线较短、提高了手术效率,但也存在手术耗时延长、并发症增加、医疗成本提高等不足。结论初步临床应用研究显示 RATKA 疗效满意,但与传统 TKA 相比其确切优势尚待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和长期随访来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开放松解术治疗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晚期膝关节僵硬的疗效。方法2014 年 1 月—2017 年 10 月,收治 7 例(7 膝)初次 TKA 术后晚期膝关节僵硬的女性患者。年龄 57~71 岁,平均 63 岁。左膝 2 例,右膝 5 例。患者均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 TKA;TKA 与开放松解术间隔 8~30 个月,平均 13.6 个月。术前 4 例膝关节伸直受限 10~20°;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为(54.3±12.1)°。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临床、功能评分及总分分别为(76.3±7.6)、(67.9±11.1)、(144.1±16.1)分。采用开放松解术治疗,术中彻底清除增生瘢痕组织,恢复关节活动度,维持屈曲、伸直间隙平衡及良好的髌骨轨迹;术后严格功能康复。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 Ⅰ 期愈合,无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2 个月,平均 20.1 个月。X 线片复查示假体均未见异常。患者膝关节活动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仅 1 例膝关节活动度<90°,1 例膝关节存在 10° 伸直受限。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为(92.9±4.9)°,KSS 临床、功能评分以及总分分别为(81.9±5.1)、(74.3±9.8)、(156.1±13.7)分;以上指标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初次 TKA 术后晚期膝关节僵硬患者,开放松解术联合术后功能康复能有效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行髌骨去神经电切术联合髌骨置换术与仅行髌骨去神经电切术的远期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7月—2015年3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30例双膝初次TKA的晚期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男11例,女19例;年龄56~79岁,平均67.6岁。随机选取一侧膝关节于TKA术中行髌骨去神经电切术及髌骨置换术(联合组),对侧膝关节仅行髌骨去神经电切术(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使用相同型号全膝关节假体。术后定期随访,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和Feller评分分别评估膝关节功能和髌骨功能;行影像学检查观察假体位置、髌骨轨迹以及假体有无松动、磨损等情况。 结果术后3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4~103.5个月,平均90.4个月。联合组患者置换后髌骨厚度为21~26 mm,平均23.0 mm。联合组和对照组假体位置及髌骨轨迹均良好,假体无明显松动、磨损表现。术后联合组2侧(6.7%)、对照组3侧(10.0%)出现关节粘连活动不佳,两组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假体周围无菌性骨折、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两组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以及Felle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术后KSS评分分析显示,24例(80.0%)对髌骨去神经电切术是否联合行髌骨置换术无明显偏好,3例(10.0%)倾向于联合行髌骨置换术治疗,3例(10.0%)倾向于不联合行髌骨置换术治疗。两组均有6侧(20.0%)发生膝前痛。 结论 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在初次TKA术中行髌骨去神经电切术联合髌骨置换术与仅行髌骨去神经电切术的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 Sleeve 金属袖套联合 MBT 假体行膝关节翻修术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5 年 3 月—2017 年 4 月,应用 Sleeve 金属袖套联合 MBT 假体行膝关节翻修术的 23 例(24 膝)患者临床资料。男 8 例(8 膝),女 15 例(16 膝);年龄 48~85 岁,平均 65.4 岁。翻修原因:关节置换术后感染 14 膝,假体松动 8 膝,术后僵直 1 膝,术后关节不稳 1 膝。按照 Anderson 骨科研究所骨缺损分型标准(AORI):股骨侧ⅡA 型 5 膝、ⅡB 型 17 膝、Ⅲ型 2 膝;胫骨侧ⅡA 型 2 膝、ⅡB 型 20 膝、Ⅲ型 2 膝。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至该次翻修术时间为 6~86 个月,平均 30.6 个月。膝关节活动度为(56.0±24.9)°;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总分为(41.9±14.2)分,疼痛及功能评分分别为(8.5±5.2)、(33.4±13.5)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9 个月,平均 25.6 个月。手术时间 1.6~2.9 h,平均 2.2 h;术中出血量 400~1 000 mL,平均 580 mL。2 膝(8.3%)术中发生胫骨内侧轻微纵行劈裂,1 膝(4.2%)术后 25 d 出现急性感染。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X 线片复查示假体稳定、无松动。末次随访时,4 膝(16.7%)活动后稍有不适,1 膝(4.2%)发生胫骨远端痛。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达(114.6±5.1)°,较术前明显改善(t=11.698,P=0.000)。HSS 总分、疼痛及功能评分分别为(89.0±10.9)、(26.9±6.6)、(62.1±5.8)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t=15.616,P=0.000;t=12.522,P=0.000;t=10.076,P=0.000)。 结论膝关节翻修术中应用 Sleeve 金属袖套修复干骺端骨缺损,联合 MBT 假体可获得较好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 Crowe Ⅳ 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翻修原因及翻修假体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 2008 年 1 月—2018 年 5 月行翻修术的 14 例(15 髋)Crowe Ⅳ 型 DDH 患者临床资料。男 1 例(1 髋),女 13 例(14 髋);翻修术时年龄 27~63 岁,平均 45.0 岁。左髋 7 例,右髋 6 例;双髋 1 例。初次置换假体摩擦界面类型:金属-聚乙烯界面(metal-on-polyethylene,MOP)9 髋,陶瓷-陶瓷界面(ceramic-on-ceramic,COC)4 髋,陶瓷-聚乙烯界面(ceramic-on-polyethylene,COP)和陶瓷-金属界面各 1 髋。初次置换至翻修术时间为 3~204 个月,平均 65.0 个月。翻修原因:假体无菌性松动 7 髋,反复脱位 3 髋,感染 2 髋,骨溶解、截骨处不愈合、股骨柄前倾角偏小各 1 髋。术前髋关节 Harris 评分为(54.1±17.8)分,髋关节屈曲达(92.7±20.2)°。术前 X 线片检查显示髋臼侧骨缺损 11 髋,股骨侧骨溶解 4 髋。翻修术中假体摩擦界面 5 髋选择 COP,其余患者均采用 COC。11 髋行髋臼及股骨侧翻修,4 髋仅行股骨侧翻修。结果手术时间 1.5~6.0 h,平均 3.7 h;术中出血量为 200~2 000 mL,平均 940.0 mL。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6~142 个月,平均 73.9 个月。X 线片复查显示,初次置换术后及翻修术后臼杯外展角及前倾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翻修术后旋转中心高度及股骨偏心距均高于初次置换术后,其中股骨偏心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Harris 评分为(85.0±7.3)分,髋关节屈曲达(115.0±17.0)°,均较术前明显提高(t=8.909,P=0.000;t=4.911,P=0.000)。翻修术后 3 例再次进行翻修。末次随访时 15 髋假体均稳定,未观察到透亮线;股骨柄均为中立位,未发生松动或下沉。 结论Crowe Ⅳ 型 DDH 患者 THA 术后翻修主要原因为假体无菌性松动。由于患者均相对年轻且关节活动度大,为了延长假体使用寿命,初次置换时不应使用 MOP 界面,COC 界面更优。翻修术中使用金属垫块、加强环和 Cup-cage 均可达到良好的髋臼重建效果。S-ROM 假体应作为初次置换及翻修的首选假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AKO机器人辅助复杂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5月—2021年6月MAKO机器人辅助下行复杂性THA的15例(17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0例;年龄19~70岁,中位年龄49岁。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9例(9髋),Crowe分型为Ⅱ型5髋、Ⅲ型1髋、Ⅳ型3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2髋);强直性脊柱炎2例(3髋);继发性关节炎(既往有髋臼骨折内固定病史)3例(3髋)。术后3个月测量髋臼杯外展角和前倾角,并与术前及术后即刻MAKO机器人测量值进行比较;术后3个月测量股骨头偏心距和双下肢长度差值(leg length discrepancy,LLD),与术前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HH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15例(17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5~175 min,平均116.3 min;术中出血量100~800 mL,平均381.3 mL。2例患者因术中、术后并发症未纳入统计,余13例(15髋)患者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3例术后出现肌间静脉血栓形成。13例(15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5个月,平均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假体位置均无改变,无松动征象。术后即刻及3个月时髋臼外展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前倾角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即刻和3个月间比较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LLD、偏心距、HHS评分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 结论MAKO机器人辅助复杂性THA可以取得较好近期疗效,改善患髋活动范围,减少下肢长度差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单髁关节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重度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5 年 2 月—2018 年 9 月,69 例(69 膝)因膝关节内侧间室重度 OA 接受关节置换术且符合选择标准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UKA 治疗 38 例(UKA 组),TKA 治疗 31 例(TKA 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病程、病变侧别以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美国西部 Ontario 与 McMaster 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Feller 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12 量表)生理及心理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KA 组股胫角(femorotibial angle,FTA)大于 UKA 组、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小于 UK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膝关节屈曲达 90° 所需时间、下地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采用 VAS 评分、HSS 评分、WOMAC 评分、Feller 评分、膝关节活动度、SF-12 量表生理及心理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X 线片观测 FTA、HKA 以及假体有无松动。采用 Kaplan-Merier 法评估假体生存率。 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与 TKA 组相比,UKA 组切口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较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膝关节屈曲达 90° 所需时间、下地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期间,UKA 组 3 例、TKA 组 1 例发生轻度膝前疼痛。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UKA 组随访时间(30.7±9.6)个月,TKA 组为(34.9±8.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32,P=0.071)。末次随访时,两组膝关节 HSS 评分、Feller 评分、WOMAC 评分、膝关节活动度、VAS 评分以及 SF-12 量表生理、心理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KA 组膝关节活动度大于 TKA 组(Z=–2.666,P=0.008),其余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X 线片复查示两组患者下肢力线恢复良好,术后 1 周测量两组 FTA、HKA 均较术前改善(P<0.05);随访期间假体周围均未见透亮线,无假体松动及垫片脱位发生,两组假体生存率为 100%。 结论对于膝关节内侧间室重度 OA,两种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生存率相同,但 UKA 创伤小,能保留膝关节正常结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 TKA。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年龄>60岁及≤60岁患者膝关节内侧人工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的近期疗效,探讨年龄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8年6月行膝关节内侧UKA的182例患者(182膝)临床资料,其中72例患者年龄≤60岁(A组),110例>60岁(B组)。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98,P<0.001);性别、身体质量指数、骨关节炎侧别、Kellgren-Lawrence分级、病程以及术前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WOMAC评分、满意度评分以及假体翻修情况。结果 A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4.50±1.09)d,B组为(4.46±1.29)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8,P=0.844)。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A、B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6%、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1,P=0.804)。两组患者均获随访,A组随访时间28~50个月,平均36个月;B组28~50个月,平均35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WOMAC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手术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满意度评分分别为(6.6±1.7)、(6.9±1.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6,P=0.186)。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假体翻修。结论年龄对膝关节内侧UKA预后无明显影响,60岁以下患者也可以获得良好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一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 年 1 月—2015 年 3 月,采用一期 TKA 治疗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骨关节炎患者 19 例(19 膝)。其中,男 8 例,女 11 例;年龄 60~85 岁,平均 69.6 岁。体质量指数 22.0~27.5 kg/m2,平均 22.6 kg/m2。左膝 13 例,右膝 6 例。股骨髁上骨折原因:摔伤 10 例,交通事故伤 8 例,其他伤 1 例;骨折按 AO/ASIF 分型均为 A 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4~13 d,平均 8.6 d。骨关节炎病程 30~90 个月,平均 52.6 个月。术后采用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并测量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估膝关节功能;摄膝关节正侧位 X 线片,了解假体在位情况。 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肺部感染、压疮及泌尿系统感染等早期并发症发生。19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4 年,平均 2.6 年。术后 15 d 及 2 年时患膝关节 ROM 及 KSS 功能评分、临床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两时间点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 X 线片复查示,下肢力线良好,2 年时骨折均达骨性愈合,假体对位良好,无松动现象。 结论一期 TKA 治疗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骨关节炎,在重建关节功能同时治疗骨关节炎及骨折,缩短了康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 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中应用粗隆下截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 2008 年 4 月—2016 年 6 月采用 THA 治疗的 71 例单侧 Crowe Ⅳ型 DDH 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44 例术中行粗隆下截骨(截骨组),27 例未行粗隆下截骨(未截骨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身高、体质量指数、侧别以及术前 Harris 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 Harris 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于手术前后摄骨盆正位 X 线片,测量术前股骨脱位高度和术后 SROM 近端假体植入深度。 结果截骨组随访时间 12~90 个月,平均 34.77 个月;未截骨组为 12~79 个月,平均 34.33 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8,P=0.930)。截骨组术中及术后共 11 例发生并发症,其中 1 例因感染致截骨处不愈合,于术后 20 个月行翻修手术;未截骨组术后 3 例发生并发症。两组患者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无关节脱位。两组术前股骨脱位高度及 SROM 近端假体植入深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452,P=0.000;t=6.783,P=0.000);截骨组患者 SROM 近端假体植入深度与截骨长度无相关(r=–0.038,P=0.806)。末次随访时,截骨组及未截骨组 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0,P=0.254)。 结论Crowe Ⅳ型 DDH 患者 THA 术中应用粗隆下截骨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术前股骨脱位较高和股骨近端髓腔严重狭窄的患者更倾向于术中行粗隆下截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直径股骨头金属-金属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9 年 4 月—2010 年 6 月收治并接受大直径金属-金属 THA 治疗 40 例(43 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 18 例(20 髋),女 22 例(23 髋);年龄 20~85 岁,平均 55.1 岁。单髋 37 例,双髋 3 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14 例(15 髋),原发性骨关节炎 6 例(7 髋),类风湿性关节炎 4 例(4 髋),股骨颈骨折 4 例(4 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12 例(13 髋)。术前髋关节 Harris 评分为(38.51±5.62)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为(4.21±1.43)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78±0.95)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7~8.3 年,平均 7.5 年。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以及感染、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Harris 评分为(93.33±3.21)分、UCLA 评分为(7.32±1.4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753,P=0.000;t=23.232,P=0.000)。术后 3 例(3 髋)发生大腿疼痛,其中 1 例出现软组织炎性假瘤。X 线片复查示,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分别为 (46.5±3.2)、(14.8±3.6)°;股骨柄假体初始稳定质量按照 Mulliken 标准评定,获优 39 髋、良 4 髋。随访期间,2 髋发生骨溶解,其中 1 髋继发假体松动行翻修术;其余患者假体无松动、下沉。 结论大直径股骨头金属-金属 THA 治疗髋关节终末疾病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近年膝关节周围截骨术治疗膝外翻性骨关节炎的手术方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膝外翻性骨关节炎截骨手术治疗相关文献,对膝关节周围截骨术不同手术方式的优缺点、疗效进行总结。结果对于有症状且年轻、活动度大的膝外翻性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周围截骨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选择。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手术方式有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股骨远端外侧张开楔形截骨术、胫骨近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胫骨近端外侧张开楔形截骨术。不同截骨手术方式的适应证和优缺点不同,选择正确的截骨手术方式对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至关重要。结论膝关节周围截骨术治疗膝外翻性骨关节炎有多种手术方式,为获得良好预后、提高生存率、减少并发症发生,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制定最合理的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