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选择4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分组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脑卒中患者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25例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效果。方法:将我院5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针刺治疗。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Ashworth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组降低幅度更大;FM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组升高幅度更大。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0%。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具有协同、疗效叠加的作用,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提高了康复速度和质量,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0例,治疗组予针刺井穴及自拟的上解痉穴,在上肢痉挛即刻缓解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纯给予康复训练治疗。2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月后肌张力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评定,上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定法(FMA)评定。结果:治疗组针刺前肌张力0~I’级3例,Ⅱ~Ⅲ级17例;治疗后肌张力0-I级16g4,II~Ⅲ级4例。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针刺具有即刻缓解痉挛的效应。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0.0%,对照组为60.0%。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治疗A@FMA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针刺井穴及自拟的上解痉穴对于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有即刻解痉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提高了康复训练的疗效,经济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拘挛方热敷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同水平上肢痉挛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同水平上肢痉挛脑卒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拘挛方热敷,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治疗前、疗程结束后两组上肢肌张力分级、痉挛程度的变化;以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定治疗前、治疗3个月两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疗效分级、肌张力分级及痉挛程度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FMA评分、MBI评分、SS-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拘挛方热敷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同水平上肢痉挛脑卒中疗效优于单独康复训练治疗,可改善患者肌张力及肌痉挛程度,提升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温通刮痧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选取56例脑梗死恢复期上肢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加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温通刮痧疗法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上肢肌痉挛程度[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肌电图均方根值(RMS)]、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3个月,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观察组92.86%,对照组71.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4周)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2组MAS评分、RMS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3项指标值均低于同一时间段对照组(P<0.05)。2组FMA评分、BI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观察组2项指标值高于同一时间段对照组(P<0.05)。结论:温通刮痧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脑梗死恢复期上肢痉挛患者的... 相似文献
6.
7.
推拿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疗法,治疗组予以推拿结合康复训练疗法;于治疗后4周对患者上肢肌张力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法进行评定。结果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结论推拿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恢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痉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恢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口服巴氯芬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有效率为76.7%.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痉挛程度在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恢刺能有效改善患者脑卒中后的偏瘫痉挛程度,是一种有效的抗痉挛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9.
电针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源于我科1999~2001年住院病人,以脑卒中后遗肢体痉挛为观察对象。29例患者,男25例,女4例;年龄48~80岁,平均63.6岁;病程最短20天,最长6年,平均6.1个月。脑梗塞21例,脑出血7例,脑梗塞合并脑出血1例;左侧偏瘫18例,右侧偏瘫11例。诊断参考《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筋推拿手法与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经筋推拿手法,对照组30例予以针刺疗法;治疗前及治疗1月后分别评定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两组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月后治疗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经筋推拿手法及针刺疗法均能缓解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但经筋推拿手法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套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配合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套针配合康复训练,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肢体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改良Ba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26/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套针配合康复训练对改善中风后上肢痉挛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析运动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惠东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计算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运动针法配合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采用Fugl-Meyer上肢功能评估量表(FMA)以及上肢功能障碍量表(DASH)评估其治疗前后上肢功能恢复情况,同时采用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及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评估其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4.00%(47/50)高于对照组80.00%(40/50),其治疗后的FMA、DASH、FCA、SF-36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以上数据经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运动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功能并促进其恢复,同时患者经二者联合治疗后其综合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均得到显著提升,其临床价值较高,建议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4 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2 例。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10 d 为1 个疗程,2 组均治疗3 个疗程。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 及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 评估2 组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以改良Ashworth 分级(MAS) 评估2 组治疗前后的肌张力,采用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 评估2 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2 组FMA、FCA、SF-36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DASH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试验组FMA、FCA、SF-36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DASH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MAS 分级1~2 级占比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试验组MAS 分级1~2 级占比79.03%,高于对照组58.06%(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促进其肌张力恢复,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艾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月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给予血小板聚集、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并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每日3~4次。观察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艾灸,患侧穴位: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髃、悬钟、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以上穴位针刺后,于针尾固定艾柱并点燃,每穴位灸三壮,1次/d。两组均治疗30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后3个月用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患者的痉挛状态,采用化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评价患者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CSI、FMA、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治疗后3个月两组CS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FMA、B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CSI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FMA、BI评分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8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联合康复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偏瘫痉挛状态及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接受现代康复治疗,治疗前和治疗一个月后两组均做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定.结果:两组患者上肢痉挛状态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1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必要的康复治疗基础上,治疗组75例采用经筋排剌法配合皮肤针治疗;对照组75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MAS)、简化的Fuge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上肢痉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均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7%,治疗组为94.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FMA、MBI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更显著。结论:经筋排刺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井穴及自拟的上解痉穴,在上肢痉挛即刻缓解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肌张力评分(改良Ashworth)、上肢的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FCA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8.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FC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FC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李秋佳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3):13-16
[目的]观察经络透刺联合麦粒灸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经络透刺联合麦粒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5 d后休息2 d,1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3%,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el指数(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络透刺联合麦粒灸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可改善患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安全有效,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通脉解痉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及对痉挛指数、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6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行常规脑卒中对症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脉解痉汤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痉挛指数、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半身不遂、手足挛急、偏身麻木、舌强言謇、面色晦暗、手足肿胀等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11%,高于对照组78.95%(P<0.05)。治疗前,2组肌张力、腱反射、阵挛等痉挛指数量表(C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肌张力、腱反射、阵挛CSI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MA评分均升高(P<0.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首先,在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就诊患者中选取达到入选标准的6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了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首先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针灸治疗,然后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对痉挛肌肉的体外冲击波疗法,2组各持续治疗4周,并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对患者进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测量(上肢)(FMA)和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比较。结果 2组患者持续治疗4周后,FMA、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组间对比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FMA和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体外冲击波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FMA评分,降低患侧上肢痉挛程度,改善患者偏瘫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