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张仲景烧针、温针、灸法禁忌及因误治而致变证各类内容的分析,结合《黄帝内经》针灸禁忌内容,发现《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主张对各类表证、热证和一切津液不足、阴血亏少、阳气虚弱者均应慎用烧针、温针、灸法及其他火疗法,体现了张仲景反对盲目使用温针、烧针、灸法等火疗法的思想。另外,张仲景提倡辨证应用火疗法,如在烧针致变证、阳气郁热而四肢厥逆等情况下可适当使用艾灸法。  相似文献   

2.
杨坚毅 《新中医》1994,26(7):6-7
陈济武老中医治疗火热证经验杨坚毅主题词火证/中医药疗法,热证/中医药疗法,陈济武原广西桂林医学院教授、桂林市名老中医陈济武,从医近60年,擅治内儿科外感和内伤火热证,兹将其治疗火热证的经验整理如下。1对火热证的认识陈老认为,火热证有外感火热证和内伤火...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第29条是因中风兼津虚内热证误用辛温发汗,导致变证迭出。治疗当以保胃存津为原则,或用温中生津法,或用益阴通络法,或用和胃泄热法,或用温阳固脱法,视其方证,应用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四逆汤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4.
林翔 《河南中医》2010,30(11):1059-1060
总结盛丽先教授运用温法治疗儿科疾病的经验。盛教授认为,使用温法重在辨证,贵在配伍,需谨慎缓行,谨防温药燥烈之性耗伤阴血。另外,若虚寒症状表现不明显,真寒假热证及大实如赢状,则属禁忌之证,不可滥用,以免变证迭起。  相似文献   

5.
基于数据挖掘的缺血性中风火热证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体现辨证的动态性的基础上探讨简化规范缺血性中风病火热证的辨证思路的方法。方法:在缺血性中风发病1个月内,运用数据挖掘中的决策树、关联规则方法,探讨火热证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缺血性中风病发病早期多表现为里实热证,病情常常进展迅速,至恢复期实热证逐渐减少,病性由邪实向本虚转化,虚火灼津的表现更为突出。结论:缺血性中风病不同病程阶段火热证的外在表现有其自身变化规律,数据挖掘应用于中医证候学研究,初步探讨提高辨证准确性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火逆"是指《伤寒论》中提到的火法用之不慎出现各种变证。与现代临床放疗与化疗作用于人体之后伤阴耗气、损阴伤津而表现出的阴伤火热证候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临床上运用滋阴泻火方法治疗放化疗后出现的各症也取得了较好疗效。笔者着重探讨运用火逆理论指导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体温表所测高烧,不一定全是阳热证,而中医言阳热证亦不一定体温升高。如外感风寒之表实证,体温有时可达39℃、40℃就不属阳热证,而属表寒证,治疗用麻、桂、姜、防辛温之类发其表。若用银花、连翘、石膏、芩、连之类清其热,必寒得寒助,变证蜂起。阳热证可能出现体温升高,但一部分阳热证,如五志化火所致的肝火眩晕、心火狂躁、胃火牙  相似文献   

8.
陈修园认为少阴标寒本热,其从化规律为从标而寒化,为阳虚里寒证,治以回阳法(附子汤);或从本而热化,为阴虚本热证,治以补正救阴法(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猪肤汤、黄连阿胶汤、猪苓汤、桃花汤)或攻邪救阴法(三急下证);或得中气太过,为热证,则阴阳能交通,手足不冷而温,预后尚佳;或不得中气而成病,为寒证,且在上为君火而在下为肾水,主阴枢,可灸太溪等穴。少阴枢病有四种:上火证以咽痛为主要表现,有四证;下水证以虚寒下利为主要表现,有三证;急症中少阴本热证有三急下证,少阴标寒证有二急温证。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针灸疗法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针灸疗法的内容,散见于各篇条目之中,给后学者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和困惑,考<伤寒论>直接与针灸有关的条文达69条.仲景先师提出了用针灸治疗伤寒杂病的具体方法,并确立了"病在三阳宜针,病在三阴宜灸"的治疗原则;同时倡导"阳证宜针,阴证宜灸",阳实证不宜用火治(包括艾灸、熏熨、温针、烧针等),若用灸法易出现变证、坏证,即阳盛阴虚忌用火灸法;阴虚热证,灸治亦应忌用,故针刺法多用于泻实热,灸法多用以温虚寒,方可避免一些失治、误治的变证.  相似文献   

10.
沈蓉蓉 《河南中医》2011,31(9):962-963
《伤寒论》中针灸用以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和以其疗效判断疾病的预后,倡导“三阳经痛宜针,三阴经病宜灸”的原则.提出表证忌用温针、火灸,阴阳虚忌火针,热证是火灸、温针等禁忌.但临床上针刺亦可用来治疗许多“三阴证”和虚证,灸法也应用于一些热证的治疗.只有灵活辨证地运用针灸和汤药,才能彰显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1.
漫谈治感冒     
治疗感冒必须解表,不解表则鼻塞、流涕及全身不适等症状难除,过用双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等所谓的“抗毒抗菌”药则易出现恶心、腹泻等症状。治疗感冒也必须清里,单独解表,则里热重者易出现伤津、高热、逆传心包等。而里寒重者则易出现阳虚误汗的桂枝加附子汤证和桂枝加甘草汤证等变证,故不可不慎,不可不知。  相似文献   

12.
火逆证首见于《伤寒论&#18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16条:“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另外《伤寒论》中另有12处也记载了火疗变证。张隐庞注日:“火逆者,因火而逆也。”即因误用了灸、熏、熨、烧针、温针等火法而引起的变证。以上诸法中,仅灸法的目的在于温经,其余疗法皆为发汗。而诸法之中,又只有熏法可用于解除轻微的表邪,其余疗法热力则较强,难于掌握出汗的多少、缓急,易助热生火而耗气动血。故《伤寒论》阐述火逆,并非有轻灸之意,而只是告诫临床用灸如用药,要得法才能救疴。  相似文献   

13.
火逆证是指因误用火疗法而致的变证。《伤寒论》中有30余条论述火逆证的形成机制、病机变化及治疗方法,说明火疗法的应用在东汉是颇为盛行的。火逆证多症情凶险,证候复杂,表现多样,如吐衄、惊悸、奔豚、黄疸、惊风等等,多因误用火疗法使火热内攻,耗气伤阴,甚则生风动血,正气欲脱所致。《伤寒论》中虽未专门论述何为火疗法及其适应证,但从诸多火逆证条文可得知,火疗法(有些医家谓之火法、火攻法,笔者认为称火疗法为宜)是一种简便易行、使用广泛的治病方法,主要有温针法、烧针法、灸法、熏法、熨法等5种,应用最多的是灸法。火疗法和其他疗法一…  相似文献   

14.
王冬  宋俊生 《河南中医》2019,39(3):336-339
艾之火是纯阳之火,有地之阳的称谓,而人的体质和病证有寒热虚实之分,艾灸可以治疗许多病证,但并非所有患者和病证均可艾灸。太阳表证慎用艾灸,以防表邪入里化热或进而迫汗而伤阴损阳;温病、中暍禁用艾灸,以防火热伤阴而起变证;实热、湿热证慎用灸法,以防邪因火盛,耗气伤津;阴血亏虚、津液不足者慎用艾灸,以防温热灼伤阴津,阴损及阳。临床艾灸不但要掌握它的适应证,对其禁忌证更应心中明了,外感实热病证,素体阴血不足或肝郁内热病证,湿热体质或患有传染性急症的患者禁止使用艾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与MMP-1和MMP-3表达的相关性,其相关性研究能否形成微观辨证的依据。方法 筛选发病7天内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缺血性中风痰热证患者45名,非痰热证44名,对每例患者分别作出痰湿证、气虚证、血瘀证、内风证、阴虚证和内火证的量化诊断,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MMP1和MMP-3的含量。结果 痰热证组和非痰热证组MMP-1和MMP-3的表达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MMP-1和MMP-3不能作为痰热证的微观指标,需进一步寻找微观指标对中风病痰热证证候诊断及疗效评价提供更加客观支持。  相似文献   

16.
畅达 《山西中医》2006,22(6):1-4
《伤寒论》中与误治相关的107务原文既论厦误治变证的成因,又阐述了变证的救治和预防。误治变证的成因包括误汗、误下、误吐、误火和误利小便。变证的救治原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预防误治,一是详列禁忌,免于方药误投;二是认真调护,汤方煎服变化有章;三是以知为度,不可过剂伤正;四是试探用药,避免盲目投药。认真总结《伤寒论》中与误治相关的内容,不但对继承和发展《伤寒论》具有一定意义,而且对研究中医医源性疾病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神农本草经》中治疗火热证的药物进行研究,初步阐明火热证用药的规律性,为火热证的临床治疗提供文献学依据。方法以《神农本草经》中治疗火热证的所有药物建立数据库,运用SPASS20.0进行频数统计,研究火热证治疗用药与药物三品分类、毒性、四气、五味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用于火热证治疗的183味药物以下品和中品为主,尤其是以无毒药物为主;四气以寒、平为主;五味以为苦、辛、甘为主;药物主治以除寒热、除热为主;被《中药学》收录的105味药物以清热药、补虚药为主。结论该研究可为火热证的临床用药或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热饮证治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饮证,古今医家少有明确的论述。近代医家程门雪先生亦有“寒饮易知,热饮难晓”之慨。然就临床所见,饮属寒饮者有之,而属热饮者尤为多见,且极易与痰热证相混淆。许多临床医生对其与痰热证的证治区别不清,而套用清热化痰常法,从而影响了中医治疗此类病证的疗效。今试就个人的临床体会,对其临床特点与证治规律作一探讨。1 热饮证的临床特点与病机特点中医讲饮证,多指寒饮证。其病机特点为:阳气虚弱,气不化津,津凝为饮,以致寒饮内留。临床特点为饮质清稀,并据其留伏的部位不同,而见症各异。热饮证,乃寒饮证之变,病机特点为:既具有寒饮证的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脓毒症时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指数在中医虚实证候辨证中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 62例患者分为实热证组34例,气虚津伤证组28例。进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遴选并构建脓毒症指数IL-6/IL-10,探讨其指导虚实辨证的临床价值。结果 实热证组和气虚津伤证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热证组患者血清IL-6浓度高于气虚津伤证组,而血清IL-10浓度则低于气虚津伤证组(均P <0.05);两组间血清IL-1β、IL-8、TNF-α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脓毒症指数IL-6/IL-10取20为截断值时,对中医虚实证候诊断的敏感性为88.24%,特异性为100%,AUC 0.98,95%CI 0.95~1.0。结论 脓毒症指数IL-6/IL-10能有效地指导临床虚实辨证。  相似文献   

20.
叶继斌 《中国针灸》1997,17(3):181-182
热毒壅结妙用灸叶继斌(河南省光山县人民医院,465450)主题词热证/针灸疗法,炙法,反治,痄腮/针灸疗法经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灸法治疗寒证,疗效确切,众人不疑,此为正治。然热毒之证施以灸法,以火治热,此为反治,人常畏之,教科书列为禁忌。但笔者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