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9月至2023年5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23例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MPN患者, 其中男111例, 女112例, 年龄[M(Q1, Q3)]为57(21, 66)岁。根据随访时有无血栓栓塞分为血栓组(n=102)和无血栓组(n=121)。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实验室特征、细胞遗传学等疾病进展及生存情况。截至2023年3月31日, 随访时间[M(Q1, Q3)]为6(3, 10)年。应用Cox风险模型对JAK2V617F阳性MPN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23例JAK2V617F阳性MPN患者中,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144例,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51例,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28例。血栓组患者ASXL1、BCORL1基因突变率分别为19.6%(20/102)、6.9%(7/102), 均高于无血栓组的9.1%(11/121)、0.8%(1/121)(均P<0.05)。血栓组患者单核细胞、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BCR-ABL1融合基因阴性(BCR-ABL1-)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96例初诊BCRABL1-MPN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57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30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9例,分析25种MPN相关基因的突变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96例MPN患者中,83例(86.5%)检出19种共129个突变,人均检出(1.34±0.98)个突变。79例(82.3%)检出驱动基因突变(JAK2、CALR、MPL),未见2种驱动基因共突变患者。32例(33.3%)检出至少1种非驱动基因突变,突变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DNA甲基化基因(18.8%)、染色质修饰基因(14.5%)、激活信号通路基因(8.2%)、剪接体和RNA代谢基因(6.2%)、髓系相关转录因子基因(3.1%)。其中,DNMT3A和TET2、ASXL1(3个基因首个字母缩写为DTA基因)突变最常见。13例(13.5%)检出≥2个非驱动基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JAK2V617基因突变阳性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患者骨髓标本中WT1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核酸扩增荧光法检测16例PV患者和18例ET患者骨髓中JAK2V617基因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突变阳性的PV和ET患者骨髓WT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14例PV和11例ET患者JAK2V617基因突变阳性.在这25例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患者中,11例患者WT1基因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部分JAK2V617基因突变阳性的MPN患者体内WT1基因呈高度表达,WT1基因高表达可能与JAK2V617F基因突变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8月至2022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34例接受PEG-IFN-α2b治疗的MPN患者, 其中男9例, 女25例, 年龄[M(Q1, Q3)]为57(19, 78)岁。收集患者的临床特征, 并进行随访。截至2023年1月30日, 随访时间[M(Q1, Q3)]为24(16, 33)个月。分析治疗后12、24个月的疗效、安全性及免疫细胞、细胞因子水平等变化情况。结果随访期间脱落4例, 可评估疗效的患者为30例, 治疗12、24个月血液学完全缓解率(CHR)分别为57.1%(16/28)、75.0%(18/24), 分子学完全缓解率(CMR)+分子学部分缓解率(PMR)分别为27.3%(6/22)、55.0%(11/20), 骨髓组织病理总反应率(ORR)分别为34.6%(9/26)、47.6%(10/21)。治疗12、24个月时CD8+HLA-DR+T细胞、效应T细胞亚群、CD56bright自然杀伤(NK)细胞、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比例均较治疗前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22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接受allo-HSCT治疗的14例PMF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8例, 女6例, 年龄[M(Q1, Q3)]为36(24, 42)岁。通过电话、查阅门诊及住院病历资料进行随访, 随访时间[M(Q1, Q3)]为49.6(9.0, 93.1)个月, 主要观察指标为移植后3年总生存(OS)率、无病生存(DFS)率、复发率及移植相关死亡率, 同时统计分析移植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全部14例患者均采用清髓性预处理(MAC)方案。14例患者移植后全部获得造血重建, 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M(Q1, Q3)]为13.5(11.8, 18.0)d, 血小板植入时间为19.5(13.5, 24.5)d。3例患者发生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8例患者发生慢性GVHD。移植后3年OS率、DFS率、复发率及移植相关死亡率分别为(92.9±6.9)%、(76.0±12.2)%、(38.6±2.7)%、(7.1±0.5)%。共2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血小板生成素受体(MPL)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JAK2V617F突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4例BCR/ABL阴性MPN患者[包括16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14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14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IMF)患者]、1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应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技术检测上述受检者的骨髓或外周血JAK2V617F突变及EPOR、G-CSFR、MPL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在44例BCR/ABL阴性的MPN患者中有26例(59.1%)存在JAK2V617F点突变,而在11例CML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中未检测到JAK2V617F突变。BCR/ABL阴性MPN初治患者EPOR、G-CSFR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MPL的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L患者EPOR、G-CSFR、MPL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BCR/ABL阴性JAK2V617F突变阳性与阴性初治组患者EPOR、G-CSFR、MPL的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Ⅰ型细胞因子和(或)JAK2V617F参与了MPN的发病;Ⅰ型细胞因子受体在多种造血系统肿瘤疾病中高表达,但对MPN的发病并非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NDMM)合并骨髓纤维化(MF)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NDMM患者临床资料, 根据是否合并MF分为MF组(n=74)及非MF组(n=86)。MF组进一步分为MF-1级组(n=47)和MF-2/3级组(n=27)。所有患者均采用以硼替佐米和免疫调节剂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 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估, 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特征及预后。随访日期截至2022年12月30日, 随访时间[M(Q1, Q3)]为23.5(14.4, 40.5)个月。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 生存率影响因素分析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结果 160例NDMM患者中, 男91例, 女69例, 年龄[M(Q1, Q3)]为59(54, 69)岁。MF组骨髓原/幼浆细胞、总浆细胞比例分别为9.6%(3.2%, 28.5%)、36.4%(18.5%, 51.1%), 均高于非MF组的6.0%(1.2%, 17.2%)、24.0%(12.0%, 46.0%)(均P<0.05);MF组血红蛋白(Hb)为 84.0(...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JAK2V617F基因突变与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方法 汇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血液科124例BCR/ABL阴性MPN患者,从外周血或骨髓中提取全血DNA,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技术检测样本中是否存在JAK2基因V617位点突变,结合临床资料作进一步分析。 结果 124例BCR/ABL阴性MPN患者,男性64例,女性60例,中位年龄58岁(19~83岁),JAK2V617F基因突变与性别无相关性,与年龄有相关性,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者70例,阳性率为56.45%,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患者阳性率为62.07%(18/29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 thrombocythemia,ET)患者阳性率为53.57%(45/84例),慢性骨髓纤维化(chronic bone marrow fibrosis,IMF)患者阳性率为63.64%(7/11例)。 结论 JAK2V617F基因突变有助于BCR/ABL基因阴性的MPN的诊断;JAK2V617F基因突变对血液学特征有一定影响;JAK2V617F基因突变与性别无相关性,与年龄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Gu WY  Chen ZX  Hu SY  Zhu J  Wang ZL  Yan F  Wang W  Cen JN  Shen HL  Qian J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7):444-447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接受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 BMT)后骨髓中WT1的动态表达水平在监测微小残留病(MRD)中的意义。方法建立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方法,采用LightCyclerPCR仪检测了15例白血病患者allo BMT前后(111例次)和23例非白血病患者骨髓中WT1及内参GAPDH的表达水平,以WT1N=(WT1拷贝数/GAPDH拷贝数)×104计算WT1表达水平。结果初诊与复发白血病患者骨髓中WT1N的中位表达水平分别为40 18和125 89,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 80和1 47),对照组与完全缓解组之间及初诊与复发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态检测WT1N变化与相应融合基因变化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WT1N表达水平再次升高可提前40~180d预示白血病临床复发。结论实时定量RT PCR动态检测WT1在白血病患者allo BMT后骨髓中表达水平,可作为监测残留病的指标,提示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亚型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病人WT1表达水平差异,总结WT1在MPN中的表达特征,尤其是WT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病情发展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荧光定量PCR(RQ-PCR)检测56例MPN病人的基因表达类型,以及P210基因、WT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析WT1在不同基因类型MPN中的表达特点。结果:CML组WT1阳性率与非CM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ML组的WT1阳性病例中WT1数值与非CML组WT1阳性病例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P210+组的WT1阳性率高于非P210+组(P<0.01),P210+组WT1阳性病例的WT1数值与非P210+组WT1阳性病例比较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T1和P210基因在CML疾病进程的不同阶段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WT1的数值随着CML进入加速期而明显升高,部分缓解时WT1的数值则明显下降。结论:MPN病人中WT1的基因表达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且其中P210+的CML病人WT1相对表达量可以与P210基因的相对表...  相似文献   

11.
经典费城染色体(Ph)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也称为Ph-MPN, 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继发骨髓纤维化(sMF)、继发急性髓系白血病(sAML)是MPN重要的疾病进展。MPN疾病进展后, 造血干细胞发生新的克隆演化, 导致患者出现耐药, 治疗效果欠佳、生存极差。近年来, MPN疾病进展的机制探索及精准诊治受到重视。本文就MPN疾病进展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 包括MPN疾病进展的发病机制、危险分层、精准治疗, 旨在为探索MPN疾病进展新的诊治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是BCR-ABL阴性骨髓增生性肿瘤(MPN)的经典亚型,其骨髓表现为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异型性及不同程度的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增生[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JAK2-V617F点突变发生情况及其与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68例MPN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及序列测定方法,检测MPN患者JAK2-V617F点突变发生情况,结合JAK2-V617F点突变阳性与阴性二组患者脑梗死发生情况,探讨该基因与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对照高血压引发脑梗死,探讨MPN引发脑梗死的特点。结果①68例MPN患者中共检出39例患者存在JAK2-V617F突变,总突变率为57.4%。②68例MPN患者中脑梗死发生率为47.0%(32/68),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组为41.4%(12/29),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组为51.3%(20/39),二组间χ2=0.655,P>0.05。32例脑梗死患者中,JAK2V617F阳性患者23例,阴性患者9例,二组间χ2=5.212,P<0.05。37例年龄≥60岁患者中23例并发脑梗死(62.2%),31例年龄<60岁者中9例并发脑梗死(29.0%),二组间比较χ2=7.431,P<0.01。③MPN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好发部位与高血压引相同,23例基因阳性者中多发梗死21人,9例基因阴性者中多发梗死4例,二组间χ2=8.312,P<0.01。④随诊30例口服羟基脲及阿司匹林的梗死患者,使血细胞降至理想范围,跟踪1年余均未再发血栓。结论 MPN患者JAK2-V617F点突变发生率较高,JAK2-V617F阳性及高龄(≥60)患者易并发脑梗死,基因表达阳性患者更易发生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口服羟基脲联合阿司匹林可有效预防再梗。  相似文献   

14.
李燕  李雯雯  王晓敏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0):3486-3488
目的研究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中JAK2V617F基因突变与疾病类型及疾病转化的相关性。方法检测我区134例MPN患者JAK2V617F基因,分析基因突变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IMF)3种MPN亚型中的发生率及其与疾病转化的相关性。结果 (1)134例MPN患者中PV 51例、ET 66例、IMF 17例,存在JAK2V617F基因突变98例(73.1%),且在PV中发生率(84.3%)高于ET(69.7%)及IMF(52.9%)的发生率(P<0.05),而后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与维吾尔族突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5例维吾尔族患者中,JAK2V617F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在3种疾病的分布与总体一致,PV(93.8%)高于ET(60.0%)和IMF(33.3%)(P<0.05),后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34例MPN患者中发生疾病转化者12例(8.9%),其中PV转骨髓纤维化(MF)7例,ET转MF 3例,PV转ET 1例,MF转急性白血病1例。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者发生疾病转化8例(8.2%);突变阴性者发生转化4例(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N患者JAK2V617F基因突变发生率与疾病类型有关,且维吾尔族患者也符合基因突变发生率在疾病中的分布规律。MPN患者疾病可以发生转化,JAK2V617F基因突变与疾病的转化无相关性,因此JAK2V617F基因突变对MPN尤其是PV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对疾病转化及预后是否有提示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MPN)患者JAK2V617F基因突变的发生及凝血功能。方法选择69例MPN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24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45例。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llele-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AS-PCR)技术,检测JAK2V617F基因突变情况。同时检测MPN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浓度(Fbg)、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AT),分析其与JAK2V617F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结果 69例MPN患者中JAK2V617F基因突变率为66.6%(46/69),其中PV 20例,阳性率83.3%(20/24);ET 27例,阳性率60.0%(27/45)。MPN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PT、aPTT、TT、D-D存在明显差异(P<0.05),vWF、ATⅢ无明显差异;MPN患者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PT、aPTT、TT、存在明显差异(P<0.05),D-D、vWF、AT均无明显差异。白细胞计数在MPN患者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 JAK2V617F基因突变在MPN患者中发生率高,可作为MPN诊断、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初诊MPN患者检测JAK2V617F基因突变、白细胞计数、凝血常规可初步评估MPN患者凝血功能,早期预防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细胞WT1基因的表达。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Q-PCR)检测100例AL患者骨髓细胞WT1基因及内参基因(ABL),以WT1基因拷贝数/内参基因拷贝数(NQ比值)计算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初诊组和复发组AL患者WT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P<0.01)。初诊患者中,AL各亚型之间WT1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WT1表达水平最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表达最高。随访3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时WT1表达很低,复发时WT1表达均再次升高。结论:WT1基因在AL中的表达,可作为白血病疗效评价及监测微小残留病灶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WT1基因在骨髓增殖性疾病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30例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10例正常人外周血的WTI基因表达.结果 10例正常人未检测到WT1基因的表达.30例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中有11例阳性(36.67%),根据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值分期,Ⅰ期未测到WT1基因阳性表达,Ⅱ期阳...  相似文献   

18.
刘燕群  吴春梅 《齐鲁医学杂志》2012,27(2):120-122,124
目的探讨Ph阴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病人骨髓细胞中Janus激酶2(JAK2)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常规染色体分析法检测MPN病人的染色体,选择Ph阴性病人16例作为观察组,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病人12例为病例对照组,以健康人5例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别检测各组JAK2mRNA的水平。结果 Ph阴性MPN病人JAK2mRNA的平均表达水平为0.63±0.35,病例对照组为0.62±0.43,正常对照组为0.60±0.25,各组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JAK2mRNA的检测不能单独作为MPN与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及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鉴别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JAK2V617F基因突变在BCR-ABL阴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MPD患者临床特征间的关系,为骨髓增殖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有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50例BCR-ABL阴性的MPD患者及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增高的20例疑似患者,同时选择8例正常人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技术检测其JAK2V617F基因突变情况,记录其血液学指标及临床特征。结果 BCR-ABL阴性的MPD患者中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率为70%(35/50),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阳性突变率为85%(17/20),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阳性突变率为61.5%(16/26),原发性骨髓纤维化(IMF)阳性突变率为50%(2/4),疑似病例中阳性突变率为30%(6/20)。突变阳性的PV患者较突变阴性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突变阳性的ET患者较突变阴性者的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高,且突变阳性的ET患者更易发生肝脾肿大、出血、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 JAK2V617F在BCR-ABL阴性的MPD患者中有较高的检出率,其阳性表达有望作为骨髓增殖性疾病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并在预后判断、减少并发症发生方面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河南地区1 182例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的群体特征,统计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送检至郑州金域临床检验中心有限公司的确诊或疑诊为MPN的病例,根据其临床信息、骨髓细胞形态特征、骨髓血细胞免疫表型、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基因突变检测结果等,结合WHO诊断标准对病例分型,针对确诊为MPN病例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MPN男560例(47.3%)、女622例(52.7%),50~79岁的患者占比76.5%。分别有28.2%、43.2%、16.2%和12.3%的病例确诊为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和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对比骨髓活检和骨髓涂片检出率,前者在4种亚型中为80.5%~92.4%,后者为10.6%~78.4%,活检结果可提示疾病分期。JAK2、CALR和MPL突变分别在2~3种Ph阴性的MPN亚型中检出,少数患者携带2种驱动突变;BCR-ABL融合仅在CML中检出,检出率100%,与核型异常结果基本一致。下一代测序(NGS)检出除常见驱动突变之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