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支架内慢性完全闭塞(IS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0年5月2007年6月入院复查造影发现有ISCTO病变的51例老年患者(年龄≥65岁)及84例非老年患者(年龄<65岁)行再次PCI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PCI结果以及围术期并发症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组高血压比例及表现为无症状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的比例高于非老年组(均P<0.05)。老年组ISCTO中绝对性闭塞、刀切状病变、长度≥15 mm、直径≤2.5 mm、病变处弯曲≥45°或有分支发出的病变比例均高于非老年组(均P<0.05)。两组病变成功率和病例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94%vs93%,96%vs93%)。两组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住院期间无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无患者进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分别随访(17±15)个月和(16±15)个月,老年组心绞痛复发率低于非老年组(P<0.05),两组MACCE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老年患者的ISCTO病变行介入治疗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老年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677例年龄≥60岁(老年组)和547例年龄<60岁(非老年组)接受PCI并获得完全血运重建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近、远期临床随访结果。结果与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女性、合并左主干病变、慢性闭塞病变、>20mm长病变、显著钙化病变和复杂病变(B2+C 型)患者的比例及平均植入支架数均较多。两组PCI手术成功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老年组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3.8% vs 1.8%)及总死亡率(3.0% vs 1.1%)均高于非老年组(P<0.05)。平均随访(11.9±3.8)个月,两组总随访率、造影复查再狭窄率、心绞痛复发率、随访患者MACE发生率及总死亡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老年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PCI后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及总死亡率高于非老年组,但其 PCI成功率、手术并发症、长期临床疗效与非老年组患者相似,提示PCI是治疗老年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冠脉造影检查证实CTO并行PCI治疗的患者232例,按年龄分组,对比分析老年组108例,年龄≥60岁,平均(66.6±5.4)岁,中青年组124例,年龄60岁,平均(51.3±6.3)岁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病变特点、闭塞血管开通率、围术期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老年组患者冠心病家族史比例低于中青年组,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较中青年组高(P0.05)。但2组患者的闭塞病变血管支数及部位、平均造影剂用量、手术时间、应用导丝数量及球囊数量、支架植入数、闭塞病变开通率、随访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CTO病变行介入治疗的手术成功率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中青年CTO患者比较无差异,但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发生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1月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346例CTO病变患者,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5周岁)149例和非老年组(65周岁)197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手术情况等资料,并通过3年随访记录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再复发和死亡情况。结果老年组术前血肌酐浓度、吸烟患者比例、三支血管病变患者比例、血管迂曲或钙化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开通成功的老年和非老年患者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以及再次血运重建等心血管事件的总发生率(11.42%、9.62%)明显低于PCI治疗开通不成功患者(29.55%、2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后的老年和非老年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左主干病变是老年冠状动脉CTO患者3年心血管死亡的危险因素(OR=3.196,95%CI:1.203~6.184,P0.05)。结论 PCI治疗可作为老年冠状动脉CTO病变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合并左主干病变是老年冠状动脉CTO患者3年心血管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长闭塞时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6年1月~2007年6月入院行冠脉造影检查发现有CTO病变并行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的358例患者。分组标准:病变闭塞时间≤12个月组(135例),病变闭塞时间>12个月组(223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PCI结果以及围术期并发症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与病变闭塞时间≤12个月比较,闭塞时间>12个月组的CTO患者老年患者(≥60岁)、糖尿病患者比例高(P<0.01),女性患者、高血压患者比例也高于闭塞时间≤12个月组(P<0.05)。闭塞时间>12个月组的CTO病变绝对性闭塞比例高(P<0.01),刀切状病变、长度≥15 mm或并发桥状侧支循环形成的CTO比例也均高于闭塞时间≤12个月组(均P<0.05)。两组病变和病例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91% vs 95%, 93% vs 97%)。两组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住院期间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无患者进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MACE发生率1年随访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PCI治疗闭塞时间较长的CTO病变也可获得较高的成功率和较好的近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合并冠状动脉左主干(LMCA)病变老年女性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的长期预后。方法从1997年12月~2012年10月,共有302例女性患者在我院首次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LMCA并行PCI,其中≥65岁的老年女性156例,年龄(72.0±4.31)岁;<65岁非老年女性146例,年龄(55.5±7.06)岁。两组成功PCI患者随访(42.0±19.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冠状动脉病变特点、PCI特点及随访结果。结果老年组高血压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比例较非老年组虽有增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的Syntax评分明显高于非老年组[(26.6±8.49) vs (23.5±9.10),P<0.01]。老年组与非老年组PCI成功率均为100%,两组所采用手术术式、植入支架平均直径及长度,以及药物洗脱支架的比例均无明显差异。与非老年组相比较,老年组在总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支架内血栓及全因死亡的发生率均无明显增加。结论合并LMCA病变的老年女性患者接受PCI是安全的,通过强化抗血小板治疗、选择合理的手术策略可改善其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两种血运重建方法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4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进行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0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68例,女性132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CABG组(75例)和PCI组(225例)。术前造影检查冠状动脉受累情况、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记录住院期间死亡情况。术后6个月开始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随访2年。结果CABG组左主干、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病变比例均显著高于PC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ABG组单支病变、双支病变比例明显低于PCI组,2.67%vs.34.22%,2.67%vs.32.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ABG组三支病变比例为94.67%,明显高于PCI组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BG组平均血管病变支数高于PCI组,[(2.47±0.76)支vs.(1.49±0.50)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273例患者成功随访,随访率91.00%,其中CABG组67例,共随访(23.67±5.76)个月,PCI组206例,共随访(23.89±6.23)个月。CABG组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入院比例与PC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ABG组再次血运重建患者比例显著低于PCI组,1.49%vs.8.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CE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复杂病变预后改善首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再次血运重建率低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8.
老年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无保护左主干(ULM)病变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和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方法选择行PCI的ULM病变冠心病患者211例,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111例和非老年组(年龄<60岁)100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1年随访结果。结果与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患者年龄、糖尿病、收缩压、舒张压、HDL-C、血肌酐均明显升高(P<0.05,P<0.01);男性比例、高脂血症、TC、TG、LDL-C、肾小球滤过率、吸烟明显降低(P<0.05,P<0.01);冠状动脉病变Syntax积分高(P<0.05),病变支数多(P<0.05),慢性闭塞病变比例高(P<0.05);老年组随访期间死亡事件发生率高(P<0.05)。结论老年ULM病变患者临床症状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重,介入手术应谨慎;术后随访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于军  吕安林  邢玉洁 《心脏杂志》2011,23(3):358-360
目的:观察和分析双支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的临床和病变特点及介入治疗的效果,提高危重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成功率和生存率。方法: 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月住院经冠脉造影检查证实两支冠脉慢性闭塞并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CI)的患者104例,分为3组,A组: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闭塞,33例;B组: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闭塞,30例;C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闭塞,41例。对患者临床资料、PCI结果、并发症、心功能和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oronary events,MACE)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各组PCI再通率高(双支开通率占96%),并发症少,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住院期间无MACE发生,无患者进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各组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均较术前有显著的改善[A组:(36±8)% vs. (47±9)%,P<0.01;B组:(41±8)% vs. (51±8)%,P<0.01;C组:(36±7)% vs. (45±8)%,P<0.01]。术后MACE发生率1年随访结果显示:C组MACE发生率高于A组或B组(P<0.05),而A组和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PCI治疗双支冠脉慢性闭塞病变并发症少,双支同时开通成功率高,左前降支和左旋支闭塞介入治疗MACE较其它组高,但PCI治疗可显著提高重症冠状动脉闭塞患者的心功能,改善长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发病≤3d)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4年6月间,连续收入院首诊为AMI,并且接受早期PCI治疗的417例患者的临床与造影资料,并进行6个月随访。其中年龄≥65岁者为老年组,年龄<65岁者为非老年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特点以及住院与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等。结果两组PCI成功率(98.2%与97.2%,P=0.686)相当,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比较住院死亡率(4.8%与1.2%,P=0.029)和MACE发生率(12.1%与6.8%,P=0.001)较高,住院时间亦较长[(13±7)d与(12±5)d,P=0.008];随访期间,老年组患者死亡(8.7%与0.9%,P<0.001)、心力衰竭(20.0%与5.6%,P<0.001)和MACE(42.0%与26.9%,P=0.007)的发生率均较高。结论与非老年患者相比,老年AMI患者的临床与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更高危,尽管早期PCI的即刻成功率较高,但PCI后住院和6个月临床随访结果仍明显较非老年患者为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年龄≥75岁的老年左主干病变患者PCI的远期预后。方法选择行PCI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213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左主干病变。患者根据年龄分为年龄≥75岁组81例和年龄75岁组132例。患者随访(358.6±37.7)d,比较2组PCI成功率、并发症、远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和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1年生存率。结果年龄≥75岁组置入支架直径明显小于年龄75岁组[(3.2±0.5)mmvs(3.3±0.5)mm,P=0.035]。年龄≥75岁组与年龄75岁组的远期MACE发生率(23.9%vs20.6%,P=0.593)、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43.7%vs 30.8%,P=0.081)、心源性死亡(2.8%vs 0.9%,P=0.718)、全因死亡(5.6%vs 2.8%,P=0.577)无差异,年龄≥75岁组与年龄75岁组的1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94.4%vs97.2%,P=0.337)。结论年龄≥75岁老年左主干病变患者行PCI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依诺肝素抗凝对不同年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该院行PCI术治疗的心脏疾病患者840例,按年龄分为中年组(46~59岁)、老年组(60~74岁)及高龄组(≥75岁),将各年龄组随机分为抗凝组和非抗凝组。抗凝组患者行PCI术加术后依诺肝素抗凝治疗,非抗凝组术后不进行依诺肝素抗凝。比较各年龄组患者一般资料、住院期间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s)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并对术后1年内MACCEs的发生情况进行随访。结果各年龄组患者女性所占比例、体重、C型病变比例及高血压病程比较差异显著(P0.05);住院期间及PCI术后1年内不同年龄组患者MACCEs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各年龄组间的抗凝组与非抗凝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年龄组患者中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显著,且高龄组老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和高龄组中的抗凝组患者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均高于非抗凝组(P0.05),而中年组中的抗凝组与非抗凝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依诺肝素抗凝不会降低PCI术后MACCEs的发生率,但会增加老年及高龄患者出血事件的发生,对PCI术中无高危因素的患者无需行依诺肝素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3.
【】 目的 分析我院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oronary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以此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CTO病变行PCI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01月至12月住院经冠脉造影检查证实冠状动脉慢性闭塞并行PCI治疗的患者232例,按年龄分组,对比分析老年组[年龄≥60岁,平均(66.6±5.4岁]108例及中青年组[年龄<60岁,平均(51.3±6.3)岁]124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病变特点、闭塞血管开通率、围术期并发症及预后等情况。结果 老年组患者冠心病家族史比例低于中青年组,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较中青年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闭塞病变血管支数及部位、平均造影剂用量、手术时间、应用导丝数量及球囊数量、支架植入数、闭塞病变开通率、随访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CTO病变行介入治疗的手术成功率和中青年CTO患者相当,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 老年冠心病患者CTO病变的介入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小板高反应性对冠状动脉钙化患者PCI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CI患者264例,平均随访(367±64)d。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有无靶病变钙化分为钙化组113例和非钙化组151例,所有患者均服用标准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高反应性(HPR)定义为血小板聚集率≥50%。结果钙化组患者HPR比例明显高于非钙化组(24.8%vs10.6%,P=0.002)。总体人群HPR患者MACE发生率较非HPR患者明显升高(27.3%vs 5.9%,P=0.000);钙化组HPR患者MACE发生率较非HPR患者明显升高(35.7%vs 7.1%,P=0.001);非钙化组HPR患者与非HPR患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vs 5.2%,P=0.244)。总体人群和钙化组HPR与MACE呈正相关(r=0.272,r=0.355,P0.01)。非钙化组HPR与MACE无相关性(r=0.095,P=0.245)。HPR对MACE的危险度在总体人群、钙化组、非钙化组分别为OR=5.97(P0.01)、OR=7.31(P0.01)、OR=2.61(P0.05)。结论 HPR对冠状动脉钙化患者PCI术后MACE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治疗开通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性地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2月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二区病房共144例冠状动脉CTO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及CTO开通策略、PCI治疗相关手术并发症和住院期间不良事件,根据手术是否成功分为成功组(n=125)和失败组(n=19)。术后3、6、12个月进行临床随访,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event,MA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或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targetvessel revascularization,TVR)。比较PCI治疗成功组与失败组患者预后的差别。结果 PCI治疗总成功率为86.8%(125/144)。随访时间为(11.49±2.01)个月,成功组患者总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失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vs. 26.3%,P=0.002);成功组累积无MACE生存率高于失败组(log rank P=0.025)。PCI治疗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3%(9/144)。与成功组相比,失败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P=0.002)。此外,正向与逆向PCI治疗策略对患者累积无MACE生存率无影响(log rank P=0.954)。两种策略术中不良事件发生分别为5例(5.7%)和6例(1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正向与逆向PCI治疗策略相结合的方法,开通CTO成功率高,术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成功开通CTO能降低患者1年总MACE发生率,提高累积无MACE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6年1月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成功行支架植入术的冠心病患者1342例,依据复查造影结果分为ISR组(89例)和非ISR组(1253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病史资料、血液生物化学指标、心脏超声指标、冠状动脉病变、支架情况、服药情况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冠状动脉支架术后ISR的关系。结果入选患者ISR发生率为6.6%。ISR组糖尿病患病率、术后吸烟率、停用阿司匹林、1年内停用氯吡格雷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ISR组(P0.05);ISR组服用大剂量他汀患者比例低于非ISR组(P0.05)。ISR组复杂病变、串联支架数高于非ISR组(P0.05);ISR组植入支架长度较非ISR组长(28.43±6.58 mm比26.27±7.08 mm,P=0.001);ISR组植入支架直径(2.92±0.41 mm比3.04±0.43 mm,P=0.003)、术后最小管腔内径(MLD)(2.44±0.34 mm比2.57±0.35 mm,P0.001)较非ISR组偏小;ISR组术后直径狭窄率高于非ISR组(8.46%比7.60%,P=0.018);ISR组早期获得低于非ISR组(1.77±0.43 mm比1.87±0.43 mm,P=0.0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术后吸烟、停用阿司匹林、支架长度、支架直径、串联支架、术后MLD、术后直径狭窄率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ISR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至8个月发现,ISR组复发心绞痛、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TLR)、复合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非ISR组(P0.001);随访至1年发现,ISR组复发心绞痛、TLR、心肌梗死(MI)、复合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非ISR组(P0.05)。ISR组支架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非ISR组(P0.001)。结论糖尿病、吸烟、停用阿司匹林、支架直径、支架长度、串联支架、术后MLD、术后直径狭窄率是PCI术后ISR的危险因素,PCI术后ISR可能增加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8月至2010年11月行PCI治疗AMI女性患者,老年(≥65例)女性为332例,非老年(<65岁)为236例,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围术期并发症以及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 老年组发生高血压病和脑血管病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与非老年组无明显差异.两组成功PCI的AMI女性患者随访24~ 72个月,平均(46.0±18.0)个月,老年组316例接受随访,无症状存活233例(73.7%).149例患者复查冠脉造影,23例(15.4%)发生再狭窄,总MACCE率14.2% (45/316);非老年组228例接受随访,无症状存活175例(76.8%),126例患者复查冠脉造影,16例(12.7%)发生再狭窄,总MACCE率12.3% (28/228),与老年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尽管老年女性AMI患者高血压和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女性AMI患者,但两组PCI治疗成功率均较高,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其长期临床疗效相似.PCI仍是老年女性AMI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高尿酸血症对合并高血压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因怀疑ACS而行PCI术并且确诊为ACS合并高血压的422例患者,将其分为高尿酸血症组(208例)及血尿酸正常组(214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随访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对血清尿酸(sUA)与1年内总MACE事件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回归分析,探讨尿酸水平与临床预后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量效关系,并对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Gensin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另外以全因死亡为结局事件,分析两组患者1年内累积生存情况。结果 与血尿酸正常组相比,高尿酸血症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和非罪犯血管闭塞更为常见,而且Gensini评分也更高(P<0.05)。在1年内发生的MACE事件结果中,全因死亡、因心肌梗死或心绞痛行PCI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因心肌梗死或心绞痛进行药物保守治疗和总MACE事件发生率更高(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高尿酸血症仍是1年内总MACE事件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和总MACE事件发生率随着sUA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另外,与血尿酸正常组相比,高尿酸血症组中患者1年内全因死亡累积生存率显著下降(Log-rank检验,P=0.043)。结论 高尿酸血症是合并高血压的ACS患者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和PCI术后1年内总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高尿酸血症患者有着更低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时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4月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CTO患者132例,根据PCI时机分为A组70例和B组62例。A组患者于闭塞2~12周行PCI,B组患者于闭塞12周后行PCI。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特殊技术使用率、PCI成功率;随访12个月,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B组,造影剂用量少于B组(P0.05);两组患者导丝用量和支架置入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微导管、冠状动脉旋磨使用率及对侧造影、逆向导丝置入者所占比例低于B组(P0.05)。A组患者PCI成功率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PCI相关性心肌梗死和窦部夹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患者MACE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与闭塞12周后行PCI相比,闭塞2~12周行PCI可有效缩短冠状动脉CTO患者手术时间,减少造影剂用量,降低特殊技术使用率,提高PCI成功率,但可能增加MACE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Cross BossTM穿透导管(以下简称Cross Boss)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中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2015年1~12月20例患者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因CTO病变行PCI时应用了Cross Boss(Boston Scientific,Natick,MA,USA)穿透导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PCI技术成功率和随访12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主要研究终点为PCI技术成功率。结果20例患者共有21处CTO病变入组。应用Cross Boss开通CTO病变,PCI技术成功率为85.7%(18/21),其中2例支架内闭塞型CTO病变全部成功开通,4例既往PCI失败的CTO病变中3例成功开通。应用与未应用Cross Boss的PCI治疗CTO病变的两组间PCI技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7%比75.4%,χ2=2.006,P=0.289)。应用Cross Boss的PCI成功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71±25)min,对比剂使用剂量为(98±22)ml,均显著低于未应用Cross Boss的PCI治疗(均为P<0.05)。围术期PCI相关心肌梗死2例(10.0%)。术后随访12个月,6例发生MACE,总体MACE发生率与未应用Cross Boss的PCI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比16.0%,χ2=2.534,P=0.111)。结论冠状动脉CTO病变PCI术中应用Cross Boss安全、有效,并能减少手术时间和对比剂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