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正常血脂和高血脂的高血压病(EH)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对照方法,将正常血脂(NC组)和高血脂(HC组)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20mg/d,共8周,NC组,n=22;HC组,n=24)和未用药对照组(NC组n=21;HC组,n=24);运用无创超声检查技术,观察用药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的变化,同时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1(ET-1)的浓度水平。结果治疗前NC、HC各组IMT值和血清ET-1水平较健康对照组(n=40)明显升高(P<0.01),FMD值和NO水平却显著下降(P<O.01),IMT、FMD、NO与LDI-C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治疗8周后,NC、HC各组IMT值和ET-1水平明显降低,FMD和NO水平显著上升。与对照组比较,他汀治疗组的IMT、ET-1降低更明显(P<O.05),FMD和NO升高更为显著(P<O.05)。两他汀治疗组的血脂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O.05,P<O.01)。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正常血脂和高血脂的高血压病患者,可在有效调脂的同时,发挥其非调脂作用,逆转或延迟颈动脉IMT的进程,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早期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30例ACS患者在入院24 h内随机分到他汀组(阿托伐他汀20 mg/d,n=15)与联合治疗组(阿托伐他汀20 mg/d和普罗布考500 mg/d,n=15).治疗前、治疗1周和4周后分别检测患者血清血脂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应用高频超声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FMD)和由硝酸甘油诱导的内皮非依赖血管舒张功能(NMD).结果 经治疗1和4周后,两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联合治疗组血清总胆蚓醇水平下降较他汀组更明显(P<0.05).治疗1周后,FMD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他汀组:3.75%±0.78%比1.09%±0.44%;联合治疗组:3.67%±0.36%比1.24%±0.37%;均P<0.0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4周后FMD明显高于1周后(6.85%±0.64%比3.67%±0.36%,P<0.01);他汀组则无显著变化(P=0.954).两组NMD在治疗4周后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FMD和NMD的改善与血脂或hs-CRP水平的变化无显著相关.结论 提示早期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较单用阿托伐他汀能更明显地改善ACS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正常血脂和高血脂的高血压病(EH)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对照方法,将正常血脂(NC组)和高血脂(HC组)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20 mg/d,共 8周,NC组, n22;HC组,n24)和未用药对照组(NC组,n21;HC组,n24);运用无创超声检查技术,观察用药前后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的变化,同时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1(ET-1)的浓度水平.结果治疗前NC、HC各组IMT值和血清ET-1水平较健康对照组(n40)明显升高(P<0.01),FMD值和NO水平却显著下降(P<0.01),IMT、FMD、NO与LDL-C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治疗8周后,NC、HC各组IMT值和ET-1水平明显降低,FMD和NO水平显著上升.与对照组比较,他汀治疗组的IMT、ET-1降低更明显(P<0.05),FMD和NO升高更为显著(P<0.05).两他汀治疗组的血脂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正常血脂和高血脂的高血压病患者,可在有效调脂的同时,发挥其非调脂作用,逆转或延迟颈动脉IMT的进程,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4.
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血脂正常高血压患者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对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检验阿托伐他汀有无"降脂外作用"的假说.方法 血脂正常高血压患者55例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10 mg治疗组25例,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组30例,正常对照组25例.应用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和内皮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ID),比较治疗4周前后的变化.结果 血脂正常高血压组患者内皮功能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阿托伐他汀10 mg组治疗前后FMD分别为(7.5±2.7)%与(11.5±3.1)%,P<0.05,EID为(16.9±4.5)%与(17.4±5.3)%,P>0.05,阿托伐他汀20 mg组治疗前后FMD分别为(7.3±3.4)%与(14.7±2.5)%,P<0.01,EID为(17.1±5.5)%与(18.2±5.6)%,P>0.05.阿托伐他汀10 mg组与20 mg组治疗后比较,以20mg组FMD改善明显(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具有降脂以外的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且具有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IL-1β、TNF-α、MMP-2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收集自发性脑出血住院患者60例,分为4组:急性脑出血血脂正常组(A组,n=10)、急性脑出血高血脂组(AH组,n=20)、血脂正常急性脑出血阿托伐他汀治疗组(AT组,n=12)、高血脂急性脑出血阿托伐他汀治疗组(AHT组,n=18).ELISA法测定IL-1β、TNF-α和MMP-2,生物化学法测定血脂.结果 AT组血清IL-1β、TNF-α、MMP-2浓度和A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经过阿托伐他汀治疗2、4、6 w后IL-1β、TNF-α、MMP-2浓度值和治疗值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AHT组血清IL-1β、TNF-α、MMP-2浓度和AH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经过阿托伐他汀治疗4、6 w后IL-1β、TNF-α、MMP-2浓度值和治疗2 w值比较明显降低(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IL-1β、TNF-α、MMP-2水平,且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维护血脑屏障功能的完整性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共入选172例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10 mg 组(n=92)和20 mg 组(n=80),阿托伐他汀睡前服用,1次/d,治疗12周。另选取56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治疗前后3组研究对象血压、血脂、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结果治疗前阿托伐他汀组的血压和血脂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血压和血脂显著下降(P<0.01),与阿托伐他汀10 mg 组比较,20 mg 组能更进一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脂异常。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前的 ET 明显高于对照组,NO 和 CGRP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阿托伐他汀治疗后 ET 显著下降,NO 和 CGRP显著升高(P<0.01),与阿托伐他汀10 mg 组比较,20 mg 组能更进一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改善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并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1年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及脉搏波速度(PWV)的影响.方法 选取35例(≥60岁)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的冠心病患者作为阿托伐他汀组,选取25例(≥60岁)从未用过调脂药物的冠心病患者作为未服用阿托伐他汀组,20例(<60岁)健康人作健康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阿托伐他汀10 mg,1次/d,睡前口服,治疗1年.治疗前后用高频超声和科林VP-1000检查FMD及PWV,同时测血脂.结果 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及未服用阿托伐他汀组相比FMD(P<0.05),PWV(P<0.05)及血脂(P<0.05)均明显改善.结论 冠心病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不仅可以调脂,还可以改善FMD及PWV,从而改善动脉弹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112例,根据自愿原则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的观察组(n=56)以及辛伐他汀治疗的对照组(n=56)。治疗一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肝肾功能。结果 (1)治疗后两组血脂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达94.64%,高于对照组的7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治疗效果更佳,可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廿烷醇联合阿托伐他汀和单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及高密度脂蛋白(HDL)颗粒的影响。方法 选择高脂血症患者49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安慰剂对照组(n=17)、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组(n=16)和多廿烷醇20 mg联合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组(n=16,联合治疗组)。Lipoprint脂蛋白分类检测仪对HDL颗粒进行分类。治疗8周后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及HDL颗粒的变化,分析多廿烷醇联合阿托伐他汀和单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HDL颗粒的影响。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和联合治疗组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均降低(P0.05,P0.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大颗粒HDLC浓度及百分比均显著升高(P0.05),而小颗粒HDLC浓度及百分比均显著降低(P0.05)。在联合治疗组,大颗粒HDLC浓度及百分比明显增加(P0.05),小颗粒HDLC浓度及百分比均明显降低(P0.001)。联合治疗组小颗粒HDL浓度和百分比的降低值显著大于阿托伐他汀组。结论 阿托伐他汀组和联合治疗组均显著改善高脂血症患者的HDL颗粒分布,增加大颗粒HDLC浓度及百分比,同时降低小颗粒HDLC的浓度及百分比;多廿烷醇联合阿托伐他汀降低小颗粒HDLC浓度与百分比的效果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单独治疗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AMI)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出现无复流患者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2月至2013年1月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行急诊PCI并发生无复流的老年STEAMI患者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各24例。治疗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80 mg 1/日,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连续治疗10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Ⅲ型前胶原N端肽(PⅢN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的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连续治疗10 d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v WF下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LDL-C[(3.41±0.43)mmol/L vs.(2.14±0.38)mmol/L]、MMP-9[(150.31±12.18)ng/m L vs.(115.41±13.62)ng/m L]、v WF[(76.9±7.03)%vs.(48.31±6.9)%]水平下降(P均0.05),PⅢNP[(114.71±13.23)ng/m L vs.(64.26±11.43)ng/m L]下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治疗后心肌酶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有3例患者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对照组没有患者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结论急诊PCI治疗出现无复流老年患者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血脂、PⅢNP、MMP-9、v WF的水平,保护血管内皮并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阿托伐他汀改善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共入选172例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10 mg组(n=92)和20 mg组(n=80),阿托伐他汀睡前服用,1次/d,治疗12周.另选取56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治疗前后3组研究对象血压、血脂、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阿托伐他汀组的血压和血脂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血压和血脂显著下降(P<0 01),与阿托伐他汀10 mg组比较,20 mg组能更进一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脂异常.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前的ET明显高于对照组,NO和CGR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阿托伐他汀治疗后ET显著下降,NO和CGRP显著升高(P<0 01),与阿托伐他汀10 mg组比较,20 mg组能更进一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改善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并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脂正常高血压患者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对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检验阿托伐他汀有无“降脂外作用”的假说。方法血脂正常高血压患者55例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10mg治疗组25例,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组30例,正常对照组25例。应用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和内皮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ID),比较治疗4周前后的变化。结果血脂正常高血压组患者内皮功能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阿托伐他汀10mg组治疗前后FMD分别为(7.5±2.7)%与(11.5±3.1)%,P<0.05,EID为(16.9±4.5)%与(17.4±5.3)%,P>0.05,阿托伐他汀20mg组治疗前后FMD分别为(7.3±3.4)%与(14.7±2.5)%,P<0.01,EID为(17.1±5.5)%与(18.2±5.6)%,P>0.05。阿托伐他汀10mg组与20mg组治疗后比较,以20mg组FMD改善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降脂以外的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且具有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S探讨阿托伐他汀和普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 400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普伐他汀组各200例。阿托伐他汀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治疗,1次/d;普伐他汀组患者则口服普伐他汀40 mg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6、12、18个月分别检测患者血脂和血糖水平,观察新发糖尿病的情况。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治疗12、18个月后FPG和Hb A1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新发糖尿病率为11.00%,显著高于普伐他汀组的5.50%(P0.05)。结论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新发糖尿病率可能高于普伐他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及阿托伐他汀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将70例CHF病人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采用放免法测定CHF病人TNF-α浓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结果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升高,TNF-α逐渐升高(P0.05);TNF-α与LVEF呈负相关,与LVDd呈正相关;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LVEF显著提高(P0.05),LVDd显著降低(P0.05),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能进一步降低TNF-α水平,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可溶性CD40L(s CD40L)和B型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124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2)和实验组(n=62)。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20 mg。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5个月后的心功能指标、血脂、血清s CD40L及BNP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左室舒张期末直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期末直径(LVESD)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升高;且实验组LVESD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血脂水平明显优于治疗前,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 CD40L、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实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s CD40L与TC水平、BNP水平呈正相关(r=0.481,r=0.537;均P0.01),与LVEF呈负相关(r=-0.591,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显著改善CHF患者的血清s CD40L、BNP水平、心功能及血脂水平,疗效显著。推荐采用血清s CD40L水平早期诊断CHF。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银杏叶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氧化应激(OS)、血脂的影响。方法将92例颈动脉硬化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组(n=44)及阿托伐他汀联合银杏叶片组(联合治疗组,n=48),观察两组治疗前后IMT、血脂及氧化应激标志物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MDA和IMT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SOD活性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联合治疗组TC、LDL-C、MDA和IMT较阿托伐他汀组下降明显(P0.05),SOD水平较阿托伐他汀组升高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TG、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银杏叶片治疗能够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血脂,有效降低IMT及OS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作用。方法 100例AMI老年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50例;A组给予30 mg阿托伐他汀;B组10 mg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血管内皮功能及动脉粥样斑块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的量均较治疗前下降,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上升,A组血脂改善程度优于B组(t=5.624 4,4.815 1,7.079 0,5.444 6;P=0.000 0);两组治疗后,血管内皮舒张因子一氧化氮(NO)含量上升,血管内皮素含量降低,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指数FMD升高;A组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高于B组(t=10.704 1,8.654 9,20.200 7;P=0.0000);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大小、厚度及血管内中膜厚度均有所减小,A组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B组(t=25.000 0,3.192 3,9.006 9;P=0.000 0,0.001 4,0.000 0)。结论 3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的AMI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动脉粥样斑块及体内的血脂水平均得到较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采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96例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的原则,将所有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试验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剂量为10mg/次(口服),1次/d,疗程为6个月,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剂量为20mg/次(口服),1次/d,疗程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前后心功能、血脂及心血管内皮功能等指标的变化差异。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指标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的水平均明显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内皮舒张功能(FMD)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hs-CRP、TC、LDL-C及FMD变化差异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临床有效率为95.83%,与对照组的91.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采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的疗效基本相近,但瑞舒伐他汀对于患者的血脂、心血管内皮功能等方面指标的疗效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为早发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127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65例、B组62例,A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B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s-CRP、Hcy、肿瘤坏死因子(TNF)-α、IMT及血管内皮功能变化情况,并记录患者治疗期间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6、12个月,两组TC、TG、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而HDL-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A组TC、TG、LDL-C水平显著低于B组,而HDL-C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治疗后6、12个月,两组hs-CRP、Hcy、TNF-α、IM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A组hs-CRP、Hcy、TNF-α、IMT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肱动脉内径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A组升高程度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均可有效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患者hsCRP、Hcy、IMT及TNF-α水平,并显著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且瑞舒伐他汀临床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炎性因子的血清水平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以及阿托伐他汀对炎性因子干预作用。方法入选冠心病确诊患者90例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受试者24例(对照组);冠心病患者中有急性冠脉综合征(ACS)62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28例,单支病变34例、双支病变46例、三支病变1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组(n=23)、10mg/d治疗组(n=21)和未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空白对照组,n=18)。测定所有受试者术前、术后4h、术后1d及术后7d血清PAPP-A、TNF-α、IL-6的水平。结果ACS患者血清PAPP-A、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组患者之间血清PAPP-A、TNF-α水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服药前相比,ACS患者血清PAPP-A、TNF-α、IL-6水平在服用他汀药物术后,术后7d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APP-A、TNF-α、IL-6水平与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及冠脉狭窄程度有关;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降低ACS患者PCI术后PAPP-A、TNF-α、IL-6表达水平,并呈剂量-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