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清内脂素(visfatin)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92例脑梗死患者,按照动脉内中膜(IMT)厚度和斑块回声特征分为三组,分别是无动脉粥样硬化组(正常组)24例、稳定型斑块组(稳定组)40例、不稳定型斑块组(不稳定组)28例。选择同时期门诊体检的3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分别测定四组患者的血清visfatin及Hcy水平,同时对各组进行美国国家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功能评定,分析血清visfatin及Hcy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正常、稳定、不稳定组血清visfatin及Hcy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稳定组血清visfatin及Hcy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稳定组(均P<0.05)。visfatin及Hcy水平与NIHS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39、0.41,P<0.05)。结论 visfatin及Hcy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高水平的visfatin及Hcy与脑梗死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2.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5)
目的探讨血脂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26例(实验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和128例(对照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管壁内径。分别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po)A1、Apo B水平。结果实验组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双侧颈动脉(CCA)内径和颈内动脉(ICA)颅外段内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实验组的HDL-C和Apo A1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而TC、TG、LDL-C和Apo B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有斑块组TC、TG、LDL-C水平均高于无斑块组,而HDL-C水平低于无斑块组(均P0.05)。结论血脂各指标水平异常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变重要的观察指标,临床可以通过降低LDL-C和Apo B水平,提高HDL-C和Apo A1水平,有效地治疗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3.
4.
5.
血清胆红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TCI)的关系。方法测定60例ATCI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的水平,应用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颈部血管检测,并与5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TCI患者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直接胆红素两组无差异。ATCI组中血清总胆红素(TBIL)>10umol/L者颈动脉斑块和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50%和21%,TBIL≤10umol/L者颈动脉斑块和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94%和59%。结论低水平胆红素对ATCI的发生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内脂素是新近发现的由内脏脂肪细胞高表达的一种脂肪细胞因子,具有类胰岛素作用.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内脂素与缺氧、易损斑块破裂、内皮功能紊乱、血管增生、炎症和糖脂代谢等密切相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内脂素的发现为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性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增加了新的思路,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了一个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血清脂联素的动态改变以及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脑梗死组),另选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测定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72 h血清脂联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脑梗死组患者又根据斑块性质分为软斑组10例、硬斑组14例和混合斑块组16例。比较不同斑块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结果脑梗死组患者在发病24、72 h的血清脂联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且脑梗死组患者在发病72 h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发病24h,hs CRP水平明显高于发病2h。不同斑块组血清脂联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脂联素水平下降与急性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一旦形成,其斑块进展的过程并不依赖于脂联素水平的高低。 相似文献
8.
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 32 7例和对照组 380例 ,并将病例与对照配对 93对。采清晨空腹肘静脉血测定血清总胆红素浓度 ,比较两组间血清总胆红素浓度的差异 ,并进一步利用病例对照配对研究 ,对低浓度血清总胆红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病例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u =5 5 7,P <0 0 1) ;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低、中、高浓度构成不同 ,病例组低浓度的比例高于对照组 ,高浓度的比例低于对照组 (x2 =6 6 0 1,P <0 0 1) ;病例对照配对分析表明 ,低浓度血清总胆红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有关 ,与非低浓度组相比 ,低浓度可使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1 0 5倍 (OR =2 0 5 ,x2 =6 2 2 ,P <0 0 5 )。结论 低浓度血清总胆红素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脑梗死的发病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变化规律 ,探讨C反应蛋白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采用免疫比浊法对 6 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动态观察 (病程第 1、7及 14天 ) ,并与4 5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发现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从病程第 1天即升高 ,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至第 7天达高峰 ,以后降低 ;重型患者明显高于轻、中型患者。结果提示 ,血清C反应蛋白可能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并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YKL-40、hs-CRP水平变化情况和两者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对57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与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ELISA法测定血清YKL-40水平,分析其与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YKL-40和hs-CRP血清水平均随梗死体积增大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加重逐渐升高(P<0.05);YKL-40与hs-CRP变化呈正相关。结论 YKL-40和hs-CRP共同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发展;YKL-40或hs-CRP水平检测均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visfatin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按IMT厚度、斑块的回声特征分为无动脉粥样硬化组(B1组)21例、稳定型斑块组(B2组)17例和不稳定型斑块组(B3组)22例。另取健康查体者35例为对照(A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各组血清visfatin水平,并行NIHSS功能评定,分析visfatin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结果visfatin水平B1、B2、B3组高于A组(P均〈0.01),B3组高于B1、B2组(P〈0.01)。visfatin水平与NIHSS评分正相关(r=0.47,P〈0.01),结论血清高水平visfatin与脑梗死的发病相关,visfatin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抵抗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测定4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和20例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同时获取患者年龄、血压、身高、体重、空腹血糖、血脂相关指标,并与正常组3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ACI组和LI组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高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发现,血清抵抗素与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呈正相关,与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均无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ACI组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血清抵抗素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生是一个慢性炎症背景下的急性炎症过程,抵抗素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病理形成过程,可作为诊断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12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84例)、稳定斑块组(42例)两组,于入院后第2天抽取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血清MMP-9水平;并于3个月时随访两组的卒中复发率。结果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血清MMP-9水平分别为(359.2±150.2)ng/ml、(188.8±106.6)ng/ml,不稳定斑块组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月后不稳定斑块组复发率14.29%(12/84),稳定斑块组复发率2.38%(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不稳定斑块组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3个月时不稳定斑块组复发率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提示血清MMP-9水平可能是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的一个潜在的血清学标志物,对于预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复发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3)
目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和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5月1日至2014年7月1日在该院住院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20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将Treg细胞比例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及患者病情关系进行分析。采用磁珠分选方法获取Treg细胞和Nave CD4 T细胞,CFSE染色方法检测Treg细胞对Nave CD4 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研究组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与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均无明显关系(P0.05);伴随神经功能缺损的逐渐加重和梗死灶体积的逐渐加大,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逐渐降低,功能研究显示研究组外周血Treg细胞免疫抑制功能显著降低(P0.01)。结论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的降低和功能的丧失导致免疫炎性反应发生,致使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 相似文献
15.
16.
17.
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高血压患者60例,根据胰岛素抵抗指数≥2.8为胰岛素抵抗诊断标准,将其分为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组(EH伴IR)27例,高血压无胰岛素抵抗组(EH无IR)33例,另选2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用稳态模式评估法(HOMA)评价胰岛素抵抗(IR),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logic9彩色超声检查仪器测定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同时进行一般检查及血糖、血脂等生化检查.结果 (1)血清脂联素的水平在对照组、EH无IR组和EH伴IR组中逐渐降低,EH伴IR组与对照组比较,EH伴IR组与EH无IR组比较,EH无IR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在对照组、EH无IR组和EH伴IR组中逐渐增高,且EH伴IR组与EH无IR组比较,EH伴IR组与对照组比较,EH无IR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负相关,其水平降低加速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血清一氧化氮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中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清一氧化氮 (NO)含量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中的变化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应用比色法 ,测定 66例健康体检者、63例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血清NO水平。结果 疾病组血清NO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均P <0 0 1)。结论 NO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变化的特点。观察了8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和63例正常对照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4项指标:红细胞G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血清中红细胞免疫粘附增强因子及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特点是红细胞G3b受体花环率降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升高,同时伴有血清中红细胞免疫粘附增强因子活性降低及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活性增强,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低下。本研究提示脑梗死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为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病与防治途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中的变化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应用比色法,测定66例健康体检者、63例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血清NO水平.结果疾病组血清NO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NO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