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多发性骨髓瘤常见染色体异常情况及其与各项临床指标的关系,探讨有效预后指标。方法:运用IgH、RB1、D13S319、p53及1q21 5种序列特异性探针,利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FISH),以10例正常对照的骨髓建立各探针的检测阈值,检测结果大于阈值为阳性,小于阈值为阴性。然后对17例染色体核型分析阴性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检测。结果:①IgH、RB1、D13S319、p53及1q21 5种探针的阈值分别为:2.75%、2.65%、2.87%、2.94%和3.23%。②17例患者中,IgH及RB1检测到17/17例阳性,D13S319、1q21及p53检测阳性例数分别为16/17、14/17、12/17,且p53缺失与1q21扩增间、RB1缺失与D13D319缺失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688 2,P0.01;r=0.603 2,P0.05)。③IgH易位发生率高的患者骨髓浆细胞率较高(r=0.587 6,P0.05);D13S319缺失与外周血肌酐水平正相关(r=0.534 1,P0.05);p53缺失阳性细胞率与C反应蛋白水平及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900 0,P0.05;r=-0.503 4,P0.05);1q21扩增的阳性细胞率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555 5,P0.05)。p53阳性与阴性患者间ISS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q21扩增阳性与阴性患者在是否有溶骨性破坏、疾病状态(稳定、进展、死亡)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FISH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多发性骨髓瘤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及准确度,对于该疾病的评估预后及相关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初发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和硼替佐米联合环磷酰胺、地塞米松(BCD方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48例初发MM患者的临床资料,取患者骨髓细胞培养采用R显带技术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用DNA序列探针进行基因(1q21扩增、13q14、p53缺失、IGH重排)分析,患者均采用BCD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并于2、4、6个周期分析疗效;分析总体疗效及细胞遗传学异常患者的疗效和生存情况。结果:48例MM患者中,细胞遗传学异常29例(60.42%);13q14的检出率为37.5%(18/48),P53缺失的检出率为14.58%(7/48),1q21扩增检出率为41.67%(20/48),IgH重排检出率为35.42%(17/48)。大部分患者在2个疗程后开始显效,随疗程增加疗效明显,6个疗程后21例(43.75%)完全缓解(CR),总有效率为81.25%(39/48);细胞遗传学正常患者CR率为84.21%,总有效率(ORR)89.47%,核型异常、13q14、P53缺失、1q21扩增、IgH重排患者的CR率和总有效率均低于正常患者(P0.05),治疗过程不良事件均可耐受。结论:细胞遗传学异常可影响BCD方案治疗初发MM的疗效及预后,初发MM患者做细胞遗传学检测对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浆细胞异常基因的应用价值,提高对MM克隆演进方面的认识。方法:利用FISH技术检测122例MM患者的5种异常基因,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临床分期。结果:FISH技术检测101例MM患者中1q21扩增37.6%、RB1缺失13.9%、D13S319缺失18.8%、P53缺失9.9%、IGH易位22.8%、两重或多重基因异常18.8%,FISH的总体阳性率为77.2%;而21例冒烟型MM(SMM)中,以上基因异常依次为9.5%、9.5%、14.3%、0、14.3%、4.8%,FISH的总体阳性率为42.9%。经软件分析,MM阳性率明显高于SMM,1q21及P53基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双重及多重基因异常及两者的总体阳性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与MM的临床分期相关。结论:FISH可检测MM异常克隆的骨髓瘤细胞,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是1q21及IGH重排。SMM与MM的FISH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技术在MM的克隆演进方面研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多发性骨髓瘤(MM)的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老年MM病人的细胞遗传学特征,并与同期167例非老年MM病人的核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q21扩增是MM最常见的遗传学异常,老年组及非老年组病人阳性率分别为59. 2%和54. 5%。老年组病人IGH重排阳性率为34. 0%,非老年组病人为47. 3%,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3),但进一步分析显示,具有高危预后意义的t(4;14)和t(14;16)的阳性率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及非老年组17p-阳性率分别为13. 6%和12. 6%。结论老年MM病人更易合并1q21扩增异常,IGH重排阳性率较非老年病人明显低,但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数量和比例及骨髓细胞分子遗传学变化,探讨其相关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分析24例MM患者外周静脉血Th1、Th2细胞的比例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其骨髓细胞13q14缺失、p53缺失、IgH易位重排进行检测。结果:①Ⅲ期MM患者Th1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Ⅱ、Ⅲ期MM患者Th2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及Ⅰ期降低,Ⅲ期MM患者Th1/Th2比值较对照组、Ⅰ及Ⅱ期增高(P0.05或P0.01);②24例MM患者中检出9例13q14缺失,其中5例D13S319异常(20.83%),6例RB1异常(25.00%),8例IGH易位重排(33.33%),3例P53缺失(12.50%);③按FISH预后风险分组,高危组Th1、Th2细胞较标危组明显降低,Th1/Th2比值较之增高。结论:MM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比例降低及Th1/Th2比值增高,且在del(13q14)和(或)del(17p13)的高危组更为明显,与临床分期及预后相关。13q14缺失及IgH基因重排在MM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探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间期细胞13q14缺失、1q21、p53缺失以及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组合探针(1q21/RB1、D13S319/p53、IgH)对21例MM患者骨髓进行FISH检测,分析其分子遗传学异常,比较其与常规染色体检查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21例MM患者中,19例(90.48%)检测出1种或1种以上的细胞遗传学异常,15例(71.43%)同时检测出2种及以上的异常。其异常比例从高到低分别为:+1异常(66.67%),IgH基因重排(57.14%),13号染色体缺失(47.62%)和p53基因丢失(23.81%)。3例(14.29%)通过G-显带常规染色体检查发现异常,与FISH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IgH基因重排及13q14缺失在MM中的发生率较高。FISH技术能提高MM分子遗传学异常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SH检测18例MM患者检出12例异常(66.7%),其中1q21阳性4例(22.2%),RB1阳性5例(27.8%),IGH阳性8例(44.4%).结论 FISH技术能显著提高MM的染色体和基因组异常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遗传学异常对侵袭性套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伴外周血及骨髓侵犯的套细胞淋巴瘤患者资料。使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患者D13S25/13q14、ATM/11q22、P53/17p13和IGH/CCND1/t(11;14)共4种DNA探针,分析遗传学相关性及预后的影响。结果:Del 13q、Del 11q和Del 17p的发生率分别为36.0%、18.0%和34.0%。单因素分析显示MIPI预后评分系统,Del 13q和Del 17p均为无进展生存的影响因素,而Del 13q、Del 17p和不同治疗方案为总生存的影响因素。结论:P53缺失在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中作为常见的细胞突变,在患者预后中对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具有独立的不良预后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胸部CT在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评价中的价值以及在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0年6月至2012年8月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46例临床资料,分析其胸部CT和相应范围X线片检查、临床分期[包括Durie-Salmon (DS)分期和国际分期系统(ISS)]及其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染色体异常).结果 (1)CT和X线片对骨髓瘤骨病骨折的诊断阳性率相近,分别为41.3% (19/46)和30.4%(14/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2) CT较X线片对5 ~10 mm和>10 mm溶骨性病变病例的检出率均显著提高[60.9% (28/46)比13.0%(6/46);50.0%(23/46)比10.9%(5/46);P均<0.001].(3)各病例中CT检出的溶骨性病变数目显著多于X线片[5 ~ 10 mm病变:5(0 ~21)处比0(0 ~4)处;>10 mm病变:2(0 ~14)处比0(0 ~2)处;P均<0.001].(4)CT诊断溶骨性病变阳性的患者较阴性患者的RB1基因缺失、D13s319基因缺失和高危细胞遗传学特征发生率更高[46.7%(14/30)和18.8% (3/16);43.3%(13/30)和18.8%(3/16);50.0%(15/30)和25.0%(4/16);P均<0.001].结论 胸部CT对评价多发性骨髓瘤溶骨病变较X线片敏感,且溶骨性病变与DS分期和RB1基因缺失、D13s319基因缺失及高危细胞遗传学特征相关,对预后判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内科》2020,(2)
目的评估硼替佐米联合吡柔比星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60例,按患者意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患者给予硼替佐米+吡柔比星+地塞米松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长春新碱+吡柔比星+地塞米松治疗,治疗21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4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个疗程后,研究组患者反应良好率(83.33%)显著高于对照组(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患者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外周神经病变、胃肠道反应、乏力、皮肤疱疹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吡柔比星对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疗效优于采用长春新碱+吡柔比星方案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HP-1基因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RT-PCR的方法对初治的6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21例正常对照的骨髓进行SHP-1水平的监测。结果①SHP-1 mRNA在正常对照组中呈阳性表达,初治、无治疗反应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SHP-1表达的阳性率与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缓解后SHP-1 mRNA的表达升高,但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Ⅰ期、Ⅱ期、Ⅲ期多发性骨髓瘤之间SHP-1 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③SHP-1表达阳性组缓解率(86.2%)明显高于表达阴性组(42.5%)(P<0.01)。结论 SHP-1基因可能参与了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但发病机制不清楚,其发挥了负调节作用,它表达降低或缺失影响着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发展。SHP-1与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预后有关,可能用来作为判断疗效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共6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1)和观察组(n=30)。对照组给予沙利度胺(400mg/d) VAD化疗方案,观察组给予沙利度胺(100mg/d) VAD化疗方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6.7%和83.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M蛋白、尿素氮、骨髓浆细胞计数均显著降低,血红蛋白及Kamofsky评分均显著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M蛋白、血红蛋白、尿素氮、骨髓浆细胞计数及Kamofaky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观察组便秘、口鼻粘膜干燥、乏力、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腹胀、恶心、皮疹等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00mg/d沙利度胺或400mg/d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近似,而100mg/d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不良反应更轻。  相似文献   

13.
Li JT  Chang NB  Liu H  Pei L 《中华内科杂志》2011,50(12):1039-1042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遗传学特征,评价添加细胞因子及延长培养时间对MM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影响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RB1与P53基因缺失的意义.方法 采用骨髓24h短期培养和G显带技术对81例MM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其中28例患者同时采用添加IL-6(终浓度10 μg/L)和重组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终浓度40 μg/L)的6d培养法后的G显带核型分析,31例患者采用间期FISH方法检测RB1与P53基因缺失.结果 81例患者中有75例患者有足够可供分析的中期分裂象,其中31例(41.3%)检出异常克隆.在31例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的患者中,单纯染色体数目异常4例(12.9%),单纯染色体结构异常11例(35.5%),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同时存在16例(51.6%).28例患者同时采用两种培养方法对照研究结果显示,骨髓24h短期培养法异常克隆检出率为25.0%,添加细胞因子的6d延期培养法异常克隆检出率为51.9% (P =0.026).31例患者间期FISH结果显示RB1基因缺失10例(32.3%),P53基因缺失11例(35.5%),5例患者RBI和P53基因均缺失.结论 MM染色体核型异常半数以上为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同时存在,显带技术是遗传学检测的基础,添加细胞因子的长期培养法可提高显带技术的异常克隆检出率,间期FISH是一种检测MM患者骨髓瘤细胞基因缺失的敏感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IgD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IgD型MM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生存和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30例IgD型MM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55.5(33~83)岁,男女比例为2.3∶1.0,λ轻链型123例(占94.6%);103例患者有可分析的FISH结果,17p缺失、13q缺失、1q21扩增、t(11;14)、t(4;14)的发生率分别为15.5%(16/103)、28.2%(29/103)、68.0%(70/103)、45.5%(40/88)、4.5%(4/88),其中70例1q21扩增患者中,30例合并t(11;14)(其中9例同时伴13q缺失),12例合并17p缺失,19例合并13q缺失。22例采用传统化疗方案诱导治疗,108例采用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诱导治疗,2组的总体反应率分别为63.6%和86.1%(P=0.012)。130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4.3个月,中位生存期为31.1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酸脱氢酶(LDH)是IgD型MM的独立预后因素,LDH升高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1.6个月,LDH正常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39.5个月,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IgD型MM是一种少见的MM类型,发病年龄较年轻,以λ轻链型为主,预后较差;FISH检测1q21扩增发生率较高,常合并其他遗传学异常,可能提示预后不良;采用新药化疗可提高其总体反应率;LDH是IgD型MM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IgD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IgD型MM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生存和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30例IgD型MM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55.5(33~83)岁,男女比例为2.3∶1.0,λ轻链型123例(占94.6%);103例患者有可分析的FISH结果,17p缺失、13q缺失、1q21扩增、t(11;14)、t(4;14)的发生率分别为15.5%(16/103)、28.2%(29/103)、68.0%(70/103)、45.5%(40/88)、4.5%(4/88),其中70例1q21扩增患者中,30例合并t(11;14)(其中9例同时伴13q缺失),12例合并17p缺失,19例合并13q缺失。22例采用传统化疗方案诱导治疗,108例采用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诱导治疗,2组的总体反应率分别为63.6%和86.1%(P=0.012)。130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4.3个月,中位生存期为31.1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酸脱氢酶(LDH)是IgD型MM的独立预后因素,LDH升高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1.6个月,LDH正常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39.5个月,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IgD型MM是一种少见的MM类型,发病年龄较年轻,以λ轻链型为主,预后较差;FISH检测1q21扩增发生率较高,常合并其他遗传学异常,可能提示预后不良;采用新药化疗可提高其总体反应率;LDH是IgD型MM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mSMART 3.0分期高危与标危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福建省立医院77例初治MM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染色体核型,比较高危与标危MM患者临床特征和疗效差异,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生存曲线的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MM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①高危组45例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17.0个月,2年预期PFS率(31.0±8.7)%,标危组中位PFS时间未达到,2年预期PFS率(55.4±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位PFS:P=0.018;2年PFS率:P=0.035)。②17例"双打击"型患者中位PFS时间8.0个月,显著低于"非双打击"组的18.0个月(P=0.033)。③Cox回归分析显示细胞遗传学危险分层(HR=4.2,95%CI:1.6~11.3,P=0.004)是影响MM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④硼替佐米(BTZ)治疗显著延长伴t(4,14)和1q21扩增MM患者中位总生存(OS)时间,但对p53缺失/突变患者中位OS时间无显著影响。结论细胞遗传学危险分层是影响M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mSMART 3.0分期高危较标危患者2年疾病复发和(或)进展的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在多发性骨髓瘤(MM)染色体异常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从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初治MM患者24例,同时采用常规G显带技术与FISH技术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分析染色体异常与MM的免疫学分型、临床分期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常规G显带技术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比FISH检出率低(P0.01);常规G显带技术仅检出1例染色体异常者,MM患者的染色体异常以Ⅲ期和Ig G型为主。结论 FISH技术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与特异性较高,临床分期、分型与染色体异常存在相关性,Ⅲ期和Ig G型患者出现染色体异常的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X射线损伤修复的交叉互补基因(XRCC)1、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GSTM)1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0例作为肺癌组,依据病理类型分为75例鳞癌、22例腺癌、20例小细胞癌、33例其他类型癌,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150例作为正常组,采用PCR扩增技术检测XRCC1、GSTM1基因型,采用叉生分析法分析二者基因的联合作用与易感性危险度的关系,统计分析所有研究对象的XRCC1、GSTM1基因型表达情况。结果 XRCC1基因分为野生纯合型(Arg/Arg)、杂合型(Arg/His)、突变纯合型(His/His),其中肺癌组Arg/Arg检出率明显低于健康组(P0.05),前者His/His检出率明显高于后者(P0.05),二者Arg/His检出率基本相同(P0.05),鳞癌、腺癌、其他类型癌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小细胞癌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肺癌组GSTM1+检出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前者GSTM1-检出率明显高于后者(P0.05),鳞癌、腺癌、其他类型癌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小细胞癌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叉生分析法显示在患肺癌危险度方面,同时携带XRCC1(Arg/His+His/His52)和GSTM1-XRCC1(Arg/Arg)和GSTM1-XRCC1(Arg/His+His/His52)和GSTM1+XRCC1(Arg/Arg)和GSTM1+(P0.05)。结论 XRCC1(Arg/His+His/His52)和GSTM1-是肺癌的重要易感因素,个体携带者具有较高的患肺癌风险,且二者具有联合作用,可显著增加肺癌发生的风险,提示医师应重点关注和谨慎筛查此类群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尿液轻链含量及κ/λ比值差异在鉴别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 120例各类型MM患者血清轻链含量及κ/λ比值数据,并将其中合并肾损伤和无肾损伤MM患者的血、尿轻链及κ/λ比值分别与38例肾病者及10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各类型MM患者所属血清κ型轻链及κ/λ比值显著升高,所属λ型及κ/λ比值显著降低,合并肾损伤检出率约占MM的49.57%,肾损伤MM者血清轻链含量及κ/λ比值均低于无肾损伤MM者(P0.05),但尿液中所属轻链含量显著升高(P0.01)。肾损伤MM患者中同一轻链型多发性骨髓瘤(LCMM)血清与尿液轻链含量及κ/λ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非LCMM血清与尿液轻链含量及κ/λ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肾病者及正常对照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尿液轻链含量尤其κ/λ比值差异,对MM的诊断、分型、早期肾损伤及肾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诊断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BCD(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治疗方案在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中治疗反应的影响。方法:对2018年9月—2020年8月在深圳大学总医院接受BCD方案治疗的53例初治MM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NLR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NLR组27例(NLR≥2.60,H-NLR组)和低NLR组26例(NLR2.60,L-NLR组),对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反应和无进展生存期(PFS)进行分析。结果:53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1岁,中位PFS为10.9个月。H-NLR组患者的β2微球蛋白水平明显高于L-NLR组[(23.30±35.85) mg/L vs (6.87±6.34) mg/L,P0.05];H-NLR组中β2微球蛋白≥5.5 mg/L的比例为62.96%,明显高于L-NLR组的34.62%(P0.05);H-NLR组患者中肌酐水平和肾功能衰竭的比例显著高于L-NLR组患者(P0.05)。此外,尽管H-NLR组患者中合并高钙血症患者的比例与L-NL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H-NLR组患者的血钙水平显著高于L-NLR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H-NLR组患者的PFS显著低于L-NLR组(9.20个月vs 11.63个月,P0.05),特别是H-NLR组中未获得非常好的部分缓解以上治疗反应(≥VGPR)患者的PFS显著低于L-NLR组中未获得≥VGPR患者(6.47个月vs 10.80个月,P0.05)。此外,患者治疗后实现≥VGPR和不伴有遗传学异常患者的PFS显著延长。在含有VGPR和遗传学异常的多因素分析显示,H-NLR作为接受BCD方案治疗的初治MM患者的预后不良影响依然存在(HR 3.76,95%CI 1.67~8.44,P0.05)。患者未获得≥VGPR治疗反应复发的风险也显著增加(HR 3.23,95%CI 1.45~7.22,P0.05)。结论:接受BCD方案治疗的H-NLR组MM患者的PFS较L-NLR组明显下降,这在未获得≥VGPR的H-NLR患者中更为明显,NLR是反映BCD方案在初治MM患者治疗效果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