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关上消化道出血(UGIB)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关UGIB住院患者59例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非抗血小板治疗的UGIB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贫血程度、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的年龄较对照组高(P=0.000),观察组出血之前缺乏典型腹痛症状者明显增多(P=0.000),出血症状中缺乏呕血和黑便症状,仅以乏力贫血就诊者明显增多(P=0.001)。观察组内镜表现为黏膜糜烂患者增多,但无统计学差异(P=0.269)。观察组患者均合并冠心病,57.63%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均P=0.000)。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延长(P=0.000),病死率明显增高(P=0.023)。结论应加强对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关UGIB临床特点的认识,减少抗血小板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抗血小板药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小板在动脉血栓性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它通过释放前列腺素类物质和生长因子,形成血管内血栓等多种途径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神经体液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造成血小板功能增强和(或)生存期缩短可促进或加重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进展和发作。  相似文献   

3.
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对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出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围手术期应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对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3年来在本院行起搏器植入或更换的患者资料,对其中血栓高危患者在不停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的情况下,手术完成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围手术期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方法及术后囊袋出血情况。结果所有2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15例术后起搏器囊袋正常,4例囊袋部位出现大于5cm×5cm瘀斑,7例发生囊袋血肿,其中严重出血5例,发生率为19.23%。严重出血见于围手术期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治疗。经适当处理,囊袋出血消失。随访3.0±2.6个月,无迟发囊袋出血发生。结论①围手术期使用单一抗血小板药物或短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替代双重抗血小板药物相对安全;②围手术使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或单纯抗凝治疗发生囊袋出血的风险高,且抗凝治疗多为严重出血。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出血患者院外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急性心肌梗死(AMI)院内出血患者出院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共入选AMI患者234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出血分为非出血组和出血组。随访出院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使用情况。结果:院内发生出血共36例,出血发生率15.4%,其中消化道出血14例(6.0%),皮肤黏膜出血9例(3.8%),深部组织出血7例(3.0%),生殖泌尿系出血5例(2.1%),颅内出血1例(0.4%)。高龄、伴发高血压、伴发慢性肾功能不全(CRI)出血发生率高。与非出血组相比,出血组阿司匹林使用率在出院时、1个月和6个月降低(P<0.01),但1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使用率在出院时和1个月降低(P<0.01),但6个月和1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住院期间出血患者出院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使用率降低,可能与其不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激活血小板形成血栓,导致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等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始动因素。血小板在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治疗中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非常重要。目前抗血小板治疗已是冠心病患者药物  相似文献   

6.
<正>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若诊断和治疗不及时,将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病死率高达10%〔1〕。该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腹痛、呕血、便血或胃管内见血性液体;其全面诊断包括病因、部位和严重程度等〔2〕,不仅要重视既往病史、症状、体征等在病因诊断中的作用,而且要重视小部分患者在发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前没有任何自觉症状,要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这就需要借助胃镜、B超等辅助检查手段〔3〕。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急性上  相似文献   

7.
<正>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与胃肠道出血显著相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有下消化道出血(low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LGIB)的风险。本文对抗血小板药物相关LGIB的现状、发病机制、药物治疗、预后做一综述,拟为临床上抗血小板药物相关LGIB的诊治提供参考。1不同抗血小板药物相关LGIB1.1单一用药抗血小板药物种类繁多,临床常用的有环氧化酶抑制剂如阿司匹林,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ADP)受体拮抗剂如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不同抗血小板方案所致LGIB风险也有所不同。长期连续低剂量阿司匹林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事件的一级和二级预防。Chen等[1]研究显示阿司匹林组1年内LGIB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0.20%∶0.06%,P<0.0001),该研究证明阿司匹林是LGIB的独立危险因素。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抑制ADP受体预防动脉血栓形成,Lin等[2]通过Cox风险回归分析发现使用氯吡格雷会增加LGIB风险(HR:3.52,95%CI:2.74~4.52)。  相似文献   

8.
抗血小板治疗自20世纪60年代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以来,近30余年得到飞速发展,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基石。而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后患者中,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联合血小板腺苷二磷酸(ADP)受体拮抗剂(如氯吡格雷)]治疗亦已成为常规治疗。然而业内对于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最佳时长究竟为多少仍存在争议,近期《新英格兰杂志》总结美国心脏  相似文献   

9.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常规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标准化治疗.然而,双联抗血小板虽能有效降低缺血事件发生率,却增加了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1],约占血管成形术后的2.3%.PCI术后消化道出血对于心脏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0.
抗血小板药物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恩吉 《山东医药》2000,40(1):35-36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主要发病形式是动脉血栓形成(脑血栓),动脉血栓形成一般可分为三个时相:①血小板粘附;②血小板聚集和释放;③凝血机制活化。血小板活化是动脉血栓的起始因素之一,并在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抗血小板疗法是防治IC...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致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接受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患者800例,以6个月内ANVUGIB发生率为终点事件,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致ANVUGIB发生相关因素。结果: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致ANVUGIB50例(6.2%);其中首发表现为黑便者22例(44.0%),呕血8例(16.0%),呕血伴黑便者14例(28.0%)。轻度出血30例,中度出血10例,重度出血10例。胃镜检查者42例(84.0%),出血位于胃部25例(59.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用药时间(3个月)、既往上消化道出血史为ANVUGIB发生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致ANVUGIB首发症状以黑便为主,好发于胃部,其发生与患者年龄、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用药时间、既往上消化道出血史有关。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斑块的不稳定、破裂以及血栓形成是贯穿于冠心病发病过程的主要矛盾,随着药物洗脱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日趋成熟,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后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明显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经抗血小板治疗在减少血栓事件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出血的风险,一旦胃肠道出血则对抗血小板治疗形成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在临床中充分权衡二者的利弊,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3.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患者,发病前服用抗血小板药是否与转归较好有关还不清楚。在一项多中心横断面巢式队列研究中,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神经医学系的Greisenegger等在164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中对发病前服用抗血小板药与卒中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应用美国国立  相似文献   

14.
药物胃灌洗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何琳,唐树庭,高潮(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合肥230011)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文献报告死亡率较高。目前止血方法及止血药物较多,止血效果各家报告不一。探索一种安全有效,方法简便,易于在基层医疗单位应用的...  相似文献   

15.
血栓以及血栓-栓塞性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导致患者致死致残的常见原因.因此,心血管疾病的抗栓治疗越来越为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所重视.但对于病情复杂的患者人群,抗栓治疗的策略较难制定.尤其是血栓风险高或需要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应用的患者,抗栓治疗不足将难以遏制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而抗栓过度则会导致出血事件的风险增加.因此,对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原则的把握和对出血缺血风险的评估及其平衡的考量至关重要.而对抗栓药物的正确应用要求我们了解动、静脉及心腔内血栓形成的机制以及相对应的血小板和凝血-纤溶系统的激活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539例行肠镜下息肉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分为抗血小板治疗组(n=88)和非抗血小板治疗组(n=451),2组肠息肉内镜治疗术后出血发生率差异行卡方检验。再根据所用抗血小板药物将抗血小板治疗组分成拜阿司匹林组(n=59)和氯吡格雷组(n=29),并与非抗血小板治疗组一起,对肠息肉内镜治疗术后出血发生率差异行3组间卡方检验。结果肠息肉内镜治疗术后出血总发生率为3.0%(16/539),抗血小板治疗组与非抗血小板治疗组分别为3.4%(3/88)和2.9%(13/451),2组肠息肉内镜治疗术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拜阿司匹林组肠息肉内镜治疗术后出血发生率为3.4%(2/59),氯吡格雷组为3.4%(1/29),拜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及非抗血小板治疗组3组间肠息肉内镜治疗术后出血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561,P=0.642)。结论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肠息肉内镜治疗术后出血并发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UGB)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疾病引起的出血,主要病因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上消化道恶性肿瘤、门脉高压症、胆道出血、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等.UGB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可有多种因素引起出血,如不能明确诊断,及时作出有效处理,其病死率可达10%以上[1].本文回顾性分析了UGB的原因及药物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18.
<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进一步降低患者死亡率。尽管如此,临床上仍有一部分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目前认为这种个体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抗血小板治疗抵抗"有关。那么心脏科医师应如何监测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如何理解其结果以及如何进行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19.
房颤(AF)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而华法林已被证实为预防老年AF者继发卒中的最有效抗血栓形成药物。尽管联用抗血栓药和抗血小板药物对预防卒中可能有益。但目前尚缺乏肯定与否定结论。且有关联用抗血小板药物和华法林的相关出血风险亦结论不一。本文意就老年AF者联用抗血小板药物和华法林与其主要出血事件间关系进行了初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在不中断抗血小板治疗的情况下植入起搏器囊袋出血的发生率。方法 2010~2014年在本中心植入起搏器的连续患者。除外应用华法林和肝素的患者。根据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情况将病人分为三组:未用抗血小板药物组(A组),阿司匹林组(B组)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C组)。囊袋出血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所有的病人随访6周。结果与A组比较,轻度出血发生率在B组和C组均明显升高(分别为3.7%vs 23.3%,P=0.009和3.7%vs 34.6%,P=0.000),B组和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23.3%vs 34.6%,P=0.388)。中度出血发生率在A组、B组和C组中分别为3.7%,6.7%和7.7%,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均0.05)。三组均无严重出血病例。结论不中断抗血小板药物植入起搏器仅轻度出血发生率升高,抗血小板药物在手术前可以继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