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探讨甘草次酸对哮喘大鼠肺泡灌洗液(BALF)白细胞计数及血清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哮喘模型组、甘草次酸组及正常对照组各10只。通过向哮喘模型组、甘草次酸组大鼠腹腔注射鸡卵清蛋白(OVA)+氢氧化铝凝胶致敏,并采用OVA雾化吸入激发形成哮喘模型。每次激发前2 h给予甘草次酸组大鼠10 mg/100 mg甘草次酸灌胃,哮喘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给予0.9%生理盐水0.1 ml/100 mg灌胃。最后一次激发完成后24 h内采集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三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E、白细胞介素(IL)-13、IL-1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收集三组BALF对细胞沉渣进行瑞氏染色,并按照白细胞种类进行计数。结果根据临床症状及病理检查结果判定哮喘模型组、甘草次酸组造模成功;甘草次酸组较哮喘模型组中性粒细胞表达相对上升,但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上升,而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表达较哮喘模型组相对降低,但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上升(均P0.05);哮喘模型组血清Ig E、IL-13、TNF-α表达水平最高,甘草次酸组居中,正常对照组最低(P0.05),而正常对照组IL-18表达水平最高,其次是甘草次酸组,哮喘模型组最低(P0.05)。结论甘草次酸通过选择性诱导成熟T淋巴细胞凋亡,减少嗜酸性粒细胞的产生,抑制Ig E、IL-13、TNF-α炎症因子表达,有效减轻哮喘大鼠气道炎症的产生,发挥平喘功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鼠哮喘模型建立的方法,为开展哮喘发生机制或药物治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40只,SPF级C57BL/6小鼠,雌雄各2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模型组两组。模型组小鼠采用气管滴注烟曲霉提取物,隔天给药,对照组小鼠采用无菌0.9%氯化钠溶液气管滴注。给药21天后,最后一次给药24小时后收取肺泡灌洗液,离心后灌洗液上清检测炎症因子水平,灌洗细胞做Giemsa染色分类计数;取左肺做AB-PAS染色,右肺提取mRNA;腹主动脉取血ELISA检测Ig E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可见典型的哮喘症状,肺泡灌洗液中炎症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较对照组显著增多,肺泡灌洗液IL-3、IL-4、IL-5、IL-6及IL-17表达上调,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为P<0.05和P<0.01。血清Ig E较对照组明显增加[(23.84±3.65)vs.(6.22±1.06)mg/L,P<0.01];AB-PAS染色黏液分泌较对照组明显加重。结论:烟曲霉提取物气管滴注可成功诱导小鼠哮喘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固本舒喘颗粒对哮喘模型豚鼠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卵清蛋白致敏法建立哮喘模型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固本舒喘颗粒大、小剂量组和泼尼松组,每组10只。固本舒喘颗粒组分别以10、5 g/kg固本舒喘颗粒灌胃,泼尼松组以0.001 g/kg泼尼松灌胃,对照组均给予生理盐水。给药7 d后,测定各组豚鼠气道反应级数,取血清检测免疫球蛋白(Ig)E、白细胞介素(IL)-4、IL-5和干扰素(IFN)-γ分泌水平,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内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固本舒喘颗粒组气道反应级数明显降低,血清IgE、IL-4、IL-5水平和BALF中各类炎症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或P0.01),IFN-γ表达显著增加(P0.01),且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固本舒喘颗粒对哮喘模型豚鼠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血清IL-4和IL-5水平,上调IFN-γ表达,从而纠正Th1/Th2失衡及降低血清IgE水平和肺泡炎症细胞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观察哮喘模型大鼠在吸烟及戒烟后大体症状、肺功能、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分类及血清炎症介质的变化,探讨吸烟与戒烟对哮喘患者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致敏组、吸烟致敏组、戒烟致敏组,每组10只.观察各组大鼠大体症状,测定各组大鼠肺功能,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分类计数,取血清以ELISA方法测定IL-13、IgE蛋白质含量.结果 哮喘模型大鼠制备成功;被动吸烟后呼吸急促、喘鸣等症状加重,肺通气功能减低,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血清IL-13、IgE水平上升;而戒烟后喘息症状略有减轻,肺功能短期内即有恢复,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血清IgE水平下降.结论 吸烟可加重哮喘模型大鼠喘息症状,使得肺通气功能进一步减低,炎症反应加重;通过戒烟,可明显改善哮喘模型大鼠生存状态,建议及早戒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抑制哮喘气道重塑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3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哮喘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哮喘组和治疗组用卵蛋白致敏和激发建立哮喘模型。治疗组在每次激发前给予孟鲁司特灌胃。灌胃8周后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 )计数中性粒细胞总数并行分类;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液中单个核细胞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血清IL-17水平;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及气道形态学参数。结果模型组BALF中性粒细胞( PMN)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均<0.01);哮喘组Th17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则明显低于哮喘组(P均<0.01);哮喘组血清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明显低于哮喘组(P均<0.01);模型组支气管、血管周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层增厚等改变;治疗组上述改变明显减轻;平滑肌厚度、BALF中中性粒细胞总数、TH17比例及IL-17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P均<0.01)。结论孟鲁司特可减轻哮喘大鼠的气道炎症及抑制气道重塑;其机制可能为抑制Th17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一种对糖皮质激素治疗不敏感的小鼠哮喘模型。方法雌性Balb/c小鼠分为对照组、卵清蛋白(OVA)组和弗氏完全佐剂(CFA)组,分别经腹腔或者皮下注射氢氧化铝、OVA/氢氧化铝和OVA/CFA。实验第21、22和23天每天雾化吸入1次,对照组小鼠吸入物为PBS,OVA组和CFA组吸入OVA。OVA组和CFA组各6只小鼠在雾化吸入前3 h腹腔注射地塞米松,余6只注射PBS。所有小鼠在实验24 d时处死,留取肺泡灌洗液(BALF)和外周血血清,BALF行Giemsa染色和细胞分类计数,ELISA检测血清中Ig E以及BALF中Ig E、白细胞介素(IL)-17、γ干扰素(IFN-γ)、IL-6和IL-13的含量。结果 OVA组小鼠血清和BALF中IL-17表达与对照组小鼠无明显差别,而CFA组小鼠BALF中IL-17水平明显高于OVA组和对照组小鼠(P0.01)。OVA组小鼠BALF中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而CFA组小鼠BALF中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给予地塞米松治疗后,OVA组小鼠BALF中细胞总数、各类型细胞数目和各细胞因子均少于未治疗小鼠(P0.05),而地塞米松治疗并不能降低CFA组小鼠BALF中细胞数量和细胞因子水平(P0.05)。结论 OVA结合CFA可诱导出高表达IL-17、对糖皮质激素治疗不敏感的小鼠哮喘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雷公藤甲素对哮喘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0(IL-10)、辅助性T17(Th17)细胞及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32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雷公藤甲素组、地塞米松组,每组8只。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致敏与激发,哮喘组给予卵清蛋白(OVA)致敏及激发,雷公藤甲素组在每次激发前给予40μg/(kg·d)雷公藤甲素腹腔注射干预,地塞米松组在每次激发前给予1 mg/(kg·d)地塞米松腹腔注射干预。最后一次激发24 h后收集各组小鼠肺泡灌洗液进行细胞分类计数,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IL-10、外周血CD4+淋巴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对肺组织进行HE染色,评估小鼠气道炎症的变化。结果:哮喘组小鼠IL-10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Th17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肺泡灌洗液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气道周围炎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0. 01)。雷公藤甲素组及地塞米松组IL-10浓度较哮喘组明显升高,Th17细胞比例较哮喘组明显下降,且肺泡灌洗液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气道周围炎症评分明显低于哮喘组(均P 0. 05),而雷公藤甲素组及地塞米松组之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雷公藤甲素可能通过IL-10对Th17细胞的调节作用减轻气道周围炎症,为哮喘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支气管哮喘小鼠肺功能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9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期(空白对照组、哮喘组、白藜芦醇组);建立哮喘小鼠模型,白藜芦醇组在最后1周雾化前1 h给予白藜芦醇5 mg/kg腹腔注射。肺功能仪器检测小鼠肺功能指标变化; 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程度;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小鼠肺泡灌洗液中不同炎性因子的水平。结果哮喘组小鼠肺功能指标PEF(7.26±0.23)、FEV0.4/FVC(1. 42±0. 09)均高于对照组小鼠PEF(12.42±0.28)、FEV0.4/FV(2.25±0.12)(P0.05),白藜芦醇组指标PEF(9.54±0.26)、FEV0.4/FVC(1.92±0.11)则明显低于哮喘组指标PEF(7.26±0.23)、FEV0.4/FVC(1.42±0.09)(P0.05)。哮喘组气道反应性RL(2.12±0.10)高于对照组气道反应性RL(1.64±0.09),白藜芦醇组哮气道反应性RL(1.18±0.09)低于哮喘组(2.12±0.10);哮喘组肺泡灌洗液中IL-4(65.28±3.76)及IL-5(87.98±4.83)在蛋白水平表达及血清中白细胞(59.87±27.76)、嗜酸性粒细胞总数(28.24±10.82)、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5.04±2.8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IL-4(39.62±2.84)及IL-5(62.74±3.96)在蛋白水平表达及血清中白细胞(26.83±2.14)、嗜酸性粒细胞总数(1.57±0.98)、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4.78±1.65)(P0.05),白藜芦醇组上述指标IL-4(47.19±3.13)及IL-5(72.16±3.42)在蛋白水平表达及血清中白细胞(35.16±17.23)、嗜酸性粒细胞总数(28.24±15.54)、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4.82±1.76)则明显低于哮喘组(P0.05);哮喘组肺泡灌洗液中IFN-γ(74.26±10.82)在蛋白水平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88.76±8.03)(P0.05),白藜芦醇组肺泡灌洗液中IFN-γ(82.15±9.32)在蛋白水平表达高于哮喘组(P0.05)。结论白藜芦醇能维持TH1/TH2炎症细胞因子的平衡,改善哮喘小鼠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嗜酸性粒细胞(EOS)和免疫球蛋白E(Ig E)在支气管哮喘(BA)患儿中的表达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93例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患儿缓解期和发作期IL-17、EOS和Ig E水平,同期选择8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结果患儿组血清EOS计数、血清IL-17和Ig E水平均显著上升,远高于对照组(P0.05),EOS计数随血清IL-17增高而增高,两者呈现正相关性(r=0.794,P=0.003),而Ig E和EOS计数、血清IL-17水平并无相关关系;哮喘发作期Ig E水平较缓解期高(P0.05),发作期患儿Ig E水平和IL-17呈现出正相关性(r=0.583,P=0.007)。结论儿童支气管哮喘血清EOS计数、血清IL-17和Ig E水平表达增高,可为判断病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在粉尘螨致敏哮喘小鼠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20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哮喘组和健康对照组。哮喘组小鼠于第0、7和14天每鼠腹腔注射200μl致敏液[含粉尘螨粗浸液提取物50μg,Al(OH)32 mg]致敏。末次免疫后1周采用粉尘螨粗浸液提取物连续进行滴鼻激发,每天1次,每次50μg,激发7次,健康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PBS[含Al(OH)32 mg]处理。末次激发后24 h内处死小鼠,取血清和肺泡灌洗液,无菌取脾脏。ELISA检测血清中Ig G1、Ig E和肺泡灌洗液中IL-17的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中Th17细胞百分率。结果哮喘组小鼠血清中Ig G1和Ig E水平分别为(0.10±0.01)pg/ml和(1.15±0.10)pg/ml,高于健康对照组的(0.06±0.01)pg/ml和(0.04±0.01)pg/ml(P0.05);哮喘组小鼠肺泡灌洗液IL-17水平(85.13±2.36)pg/ml高于健康对照组(48.27±4.14)pg/ml(P0.01);哮喘组小鼠脾脏Th17细胞百分率(5.19±0.68)%高于健康对照组(0.95±0.19)%(P0.01),且脾脏Th17细胞百分率与肺泡灌洗液中IL-17水平呈正相关(r=0.851,P0.01)。结论粉尘螨致敏哮喘小鼠较健康小鼠肺泡灌洗液IL-17水平和脾脏Th17细胞数量均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免疫球蛋白(Ig)Y滴鼻对老年大鼠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8只老年大鼠随机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B组(模型组)、C组(非特异性Ig Y治疗组)和D组(抗TNF-αIg Y治疗组),观察各组老年大鼠治疗前后症状积分、鼻黏膜苏木素-伊红(HE)染色情况、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含量和鼻灌洗液中炎症细胞含量。结果 B组和C组治疗后症状积分高于A组和D组(P<0.05),D组治疗后症状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A组鼻黏膜偶见淋巴细胞浸润;B组和C组鼻黏膜水肿,固有层和上皮层有大量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血管中见炎性细胞浸润;D组鼻黏膜轻度水肿,上皮层和固有层有少量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上皮比较完整。与A组比较,B、C、D组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例均升高(P<0.05);与B组和C组比较,D组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例下降(P<0.05)。与A组比较,B、C、D组鼻灌洗液中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含量升高(P<0.05),巨噬细胞含量降低(P<0.05);与B组和C组比较,D组鼻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含量降低(P<0.05),巨噬细胞含量升高(P<0.05)。结果抗TNF-αIg Y滴鼻能够改善过敏性鼻炎老年大鼠的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使用交链孢霉过敏原建立小鼠过敏性哮喘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12只;实验组用交链孢霉提取液在乙醚麻醉下滴鼻致敏与激发,交链孢霉致敏浓度25μg/ml,100μl分两次滴鼻,激发浓度为50μg/ml,操作同前。观察3 d后,在第4、5、6、7天连续4 d致敏,第18、19、20天及第36、37、38天进行激发;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通过观察末次激发后小鼠的活动表现,检测小鼠气道反应性,肺泡灌洗液细胞分类计数,血清总Ig E和特异性Ig E水平,肺泡灌洗液中白介素(interleukin,IL)-4、IL-10、干扰素(interferon,IFN)-γ水平,肺组织中IL-25 m RNA与IL-33 m RNA表达水平及肺组织病理切片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末次激发后均出现抓耳挠腮、呼吸急促、焦躁不安或安静少动等异常表现,并且需要更久的时间恢复正常;实验组小鼠气道阻力增加[(0.87±0.17)、(2.96±0.24)、(10.57±2.33)、(13.26±5.79)、(16.40±6.52)cm H2O/(ml·s),P0.05或P0.01]、气道顺应性降低[(0.280±0.160)、(0.150±0.092)、(0.053±0.031)、(0.046±0.022)、(0.037±0.009)ml/cm H2O,P0.05或P0.01],肺泡灌洗液的细胞总数[(21.28±4.58)×105/ml]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68.33%±17.80%)明显增多(P0.01),血清总Ig E[(883.94±122.33)ng/ml]和特异性Ig E[(65.76±15.56)ng/ml]及肺泡灌洗液的IL-4[(109.14±42.51)pg/ml]水平明显偏高(P0.05或P0.01),IFN-γ[(93.42±51.26)pg/ml]的水平偏低(P0.01),肺组织中IL-33 m RNA表达水平(2.21±0.58)亦明显增高(P0.01);IL-25 m RNA表达水平在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未检测出。结论交链孢霉致敏Balb/c小鼠的实验结果符合过敏性哮喘模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不同剂量虫草活力素(简称虫草)在大鼠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模型慢性气道炎症中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Wiste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模型组、虫草20 mg/kg、50 mg/kg组、布地奈德(BUD)组及BUD联合虫草素干预组.卵蛋白致敏建立大鼠哮喘模型后给予药物干预8周,对各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进行细胞分类计数及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同时应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血清和BALF的哮喘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与单纯模型组比较,虫草两种剂量治疗组均降低慢性哮喘大鼠BALF的细胞总数和嗜酸粒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呈剂量相关性;HE染色显示大剂量虫草、BUD治疗组及联合用药组较单纯模型组炎症细胞浸润、平滑肌肥厚及黏膜肺组织水肿等炎症表现明显减轻;较单纯模型组,虫草治疗组血清及BALF的白介素4(IL-4)、IL-14水平下降,干扰素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呈剂量相关性.结果 一定剂量的虫草可通过上调T辅助细胞1(Th1)相关细胞因子,下调Th2相关细胞因子,减少嗜酸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渗出,抑制哮喘的慢性气道炎症,并与糖皮质激素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布地奈德雾化治疗和地塞米松口服治疗对肥胖哮喘小鼠的疗效和炎症改变。方法将75只C57/6J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A组)、哮喘组(B组)、肥胖哮喘组(C组)、布地奈德雾化治疗组(D组)、地塞米松口服治疗组(E组),建立饮食诱导的慢性肥胖哮喘模型。末次激发后24 h,取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细胞计数及分类,ELLISA法测定血清中IL-17浓度,肺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各组小鼠炎症评分,测定气管壁总面积(WAt)、气道平滑肌面积(WAm)和管腔基底膜周长(Pbm)。结果除A组外,其余四组小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哮喘发作,实验结束前B组无小鼠死亡,C组有2只小鼠死亡,D组有1只小鼠死亡,而E组有5只小鼠死亡。C组BALF中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数、血清IL-17浓度以及病理切片炎症评分、气管壁总厚度(WAt/Pbm)、气道平滑肌厚度(WAm/Pbm)明显高于A、B两组。两治疗组的BALF中白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数,以及病理切片炎症评分均较C组下降,但气管壁总厚度(WAt/Pbm)、气道平滑肌厚度(WAm/Pbm)改善不明显(P0.05)。E组血清IL-17浓度较C组下降(P0.05),但D组和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雾化布地奈德能够改善肥胖哮喘小鼠的气道炎症,但不能改善气道重建和全身炎症。地塞米松口服治疗虽有助于改善肥胖哮喘的全身炎症反应,但气道重建无益,且带来更高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卵白蛋白(OVA)建立小鼠哮喘模型,观察IL-17+ T淋巴细胞在哮喘发病过程中的参与情况。方法 30只BALB/c雌性SPF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5)和哮喘模型组(n=15);分离小鼠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对BALF中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分离外周血的淋巴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胞内细胞因子IL-17的表达,从而测定小鼠中IL-17+ T淋巴细胞的含量。结果哮喘模型组BALF中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百分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病理观察可见哮喘模型组小鼠的气道炎症以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而对照组无此变化。哮喘模型组外周血中IL-17+ T淋巴细胞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1)。结论 IL-17+ T淋巴细胞参与了哮喘发病过程,在哮喘急性发作的气道炎症中扮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山腊梅茎水提物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模型大鼠炎症细胞和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8的影响。方法采用反复烟熏加内毒素气管内滴入法复制COPD大鼠模型,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正常组、模型组和低、中、高剂量山脂梅组。模型组及正常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山腊梅组分别给予低、中、高剂量进行灌胃,疗程21 d。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测定各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及各组血清和肺组织中CRP、IL-8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慢性支气管炎特征性病理改变明显,气管及血管周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肺气肿明显,低、中、高剂量治疗组肺气肿和炎症浸润较模型组有明显减轻,正常组大鼠肺组织结构基本正常。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和血清CRP、IL-8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多,高、中、低剂量山腊梅组大鼠肺组织和血清CRP、IL-8均明显较模型组减少(P0.05)。模型组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较各山腊梅组增加(P0.01),各山腊梅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较正常组明显增多(P0.01)。结论山腊梅茎水提物可降低COPD大鼠肺组织和血清中CRP及IL-8水平,对COPD大鼠的炎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许珂玉  王艳杰  赵丹玉  柳春 《山东医药》2012,52(24):4-6,103
目的观察补脾益气方药对哮喘大鼠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哮喘组(B组)、生理盐水治疗组(C组)、地塞米松组(D组)和补脾益气方药治疗组(E组)。哮喘组通过卵蛋白(OVA)致敏、激发建立大鼠哮喘模型,以生理盐水和地塞米松分别做对照治疗。E组大鼠在复制哮喘模型后,按照1 mL/100 g体质量给予补脾方药1次/d,共14 d。计数肺泡灌洗液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EOS)、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ing检测肺组织eotaxin的表达。结果与A组比较,B、C组肺泡灌洗液EOS计数、eotaxin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增加(P<0.01),D、E组较B组降低(P<0.01),D、E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补脾益气方药可能通过降低哮喘大鼠体内eotaxin水平,减轻炎症细胞在肺组织局部浸润,抑制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豚鼠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模型。方法 40只成年雄性豚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嗜酸粒细胞性哮喘组(B组)、中性粒细胞性哮喘组(C组)、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治疗组(D组)和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治疗组(E组)。用卵白蛋白(ovalbumin,OVA)和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FCA)联合致敏或OVA单独致敏豚鼠后用OVA雾化吸入激发建立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或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模型,治疗组在激发前腹腔注射地塞米松。观察各组豚鼠雾化激发后体征变化及支气管肺组织病理改变,并比较各组豚鼠气道阻力、血中白细胞分类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chial alveolar lavage fiuid,BALF)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结果 B、C组豚鼠激发后均出现典型哮喘症状,不同浓度乙酰甲胆碱激发后的气道阻力与A组相比均显著增高(P〈0.05);B组豚鼠BALF总数、BALF及血中嗜酸粒细胞所占比例与A组比较显著增加(P〈0.05);C组豚鼠BALF总数、BALF及血中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与A组比较均显著增加(P〈0.05);C组豚鼠BALF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与B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除B、D组血中性粒细胞外,D和E两组的上述其他各项指标分别与B组和C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C两组豚鼠支气管肺组织病理均提示支气管管腔狭窄、黏膜上皮脱落、炎症细胞浸润等典型的哮喘病理学改变,其中B组以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C组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D、E组较之明显好转。结论本实验建立的豚鼠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模型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异丙酚对哮喘大鼠氧化应激反应及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清洁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大鼠8只。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且于22 d雾化吸入后腹腔注射50 mg/kg戊巴比妥钠麻醉;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给予25 mg·kg~(-1)·h~(-1)和50 mg·kg~(-1)·h~(-1),静脉滴注。各组大鼠均在治疗后7 d取器官组织行HE染色观察。比较各组大鼠血清白介素(IL)-5、分离嗜酸性粒细胞(EOS)、免疫球蛋白(Ig)E、IL-4水平及肺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IL-5、EOS、Ig E和IL-4水平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IL-5、EOS、Ig E和IL-4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组IL-5、EOS、Ig E和IL-4水平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MDA水平明显增加,而SOD水平明显降低(P<0.05);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MDA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而SOD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组MDA水平明显低于低剂量组,而SOD水平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不同浓度异丙酚可抑制哮喘模型大鼠增高的氧化应激反应,以及缓解大鼠气道炎症,其中以50 mg·kg~(-1)·h~(-1)浓度的异丙酚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灵芝孢子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豚鼠引喘潜伏期及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释放的影响.方法 10%卵蛋白腹腔注射致敏,雾化吸入1%卵蛋白方式诱导复制哮喘动物模型.30只健康豚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哮喘组(B)、灵芝组(C)3组,每组10只,分别用生理盐水,灵芝孢子灌胃15 d.测定哮喘豚鼠的引喘潜伏期及呼气相气道阻力(Re),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总数及分类,肺组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及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分布情况.结果 ①灵芝组的引喘潜伏期明显较哮喘模型组延长,Re显著降低(P<0.05).②哮喘BALF白细胞总数及嗜酸粒细胞比例较生理盐水组增高(P<0.05),肺组织炎性病变明显;灵芝组BALF细胞总数、嗜酸粒细胞比例及肺组织炎性病变明显较哮喘组降低或减轻(P<0.05).③哮喘组类胰蛋白酶染色阳性的肥大细胞计数明显较生理盐水组增多(P<0.05),主要分布在气道黏膜下,肺泡间隔及血管周围;灵芝组类胰蛋白酶染色阳性的肥大细胞计数较哮喘组显著减少.结论 灵芝孢子有延长哮喘豚鼠引喘潜伏期,降低气道阻力,减轻肺组织炎性病变,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类胰蛋白酶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