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2型糖尿病(T2DM)单纯型视网膜病变的价值。方法 T2DM单纯型视网膜病变患者80例,羟苯磺酸钙治疗组(用药组)39例,高压氧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组(联合组)41例,高压氧治疗1次/d,共30次。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并且判定两组治疗3个月后视网膜病变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HbA1c、SBP、DBP、FPG、2 h PG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联合组与用药组比较,HbA1c下降差异显著(P<0.05),FPG、2 h PG、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下降差异更显著(P<0.01),SBP、DBP无统计学意义变化,联合组视网膜病变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用药组(P<0.01)。结果高压氧对T2DM单纯型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用药物治疗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的进展与微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视网膜缺血、缺氧密切相关 ,本文通过观察血液流变学改变 ,分析其与DR的关系 ,旨在探讨DR的影响因素 ,为防治DR提供理论依据。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糖尿病 (DM )诊断系符合ADA诊断标准的 2型糖尿病患者 10 0例 ,年龄≥ 60岁。分为 2个亚组 :DR组 3 9例 ,男2 1例 ,女 18例 ,平均年龄 68.1± 5 .8岁 ,平均病程 6.5± 4.6年 ,单纯性DR 3 0例 ,增殖性DR 9例。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DR)组 61例 ,男 3 2例 ,女 2 9例 ,平均年龄 66.5± 6.1岁 ,平均病程 5 .8± 4.9年。两组均口服…  相似文献   

3.
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28例,无视网膜病变(NDR)32例进行血液为指标和GHb检测并观察。结果DR组的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ESR)、血沉方程K值、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是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高于NDR组(P<0.05)。结论 DR的血液流变学改变较NDR组改变显,与病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血栓通治疗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0例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用血栓通治疗1个月,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眼底改善情况和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血栓通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部微循环,降低血液的粘滞性,总有效率达8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也明显好转和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通治疗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微循环状态,并延缓和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种能选择性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的蛋白质。经定量检测发现,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变病人中,眼玻璃体和房水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在mRNA水平表达增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高亲和力受体KDR结合后刺激玻璃体内毛细血管增生。由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被确认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形成中起关键作用。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药物ARI-509和AMG可阻断或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细胞化学表达,有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常见致盲眼病之一,DR的基本病理过程表现为微循环障碍,其病理特征为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和血-视网膜屏障(blood retinal barrier,BRB)破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其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VEGF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血液流变学变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2004年,我们对住院的10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以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与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冬连胶囊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及早期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220例老年2型糖尿病及早期视网膜病变患者,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10例,2组老年2型糖尿病及早期视网膜病变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实验组在基础治疗之上加以冬连胶囊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之上加以二甲双胍治疗,对2组老年2型糖尿病及早期视网膜病变患者经相关治疗之后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老年2型糖尿病及早期视网膜病变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冬连胶囊进行治疗,其治疗的显效率为5.45%,有效率为47.28%,总有效率为52.73%,其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在基础治疗上加二甲双胍治疗的对照组老年2型糖尿病及早期视网膜病变患者治疗的效果(P0.05)。结论给予老年2型糖尿病及早期视网膜病变患者冬连胶囊治疗的效果较好,其可以较好的改善患者的视网膜病变情况,降低患者的血糖,对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及早期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生活质量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9.
流行病学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世界范围内,约有4%的人患有糖尿病,美国人群患病率更高,为6.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中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微血管病变,50%左右的糖尿病患者会在一生中发生视网膜病变。到了20世纪60年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经成为美国20~64岁人群中新发严重视力减退和失明的首要原因,该病已经成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之一,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最近发表的一些前瞻性临床试验结果,更详细地阐述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过程,为该病的治疗带来了更有力的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羟苯磺酸钙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羟苯磺酸钙治疗,n=42)与观察组(羟苯磺酸钙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n=44)。治疗5个月后对所有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价,观察两组出血斑面积、黄斑厚度、血管瘤体积及视野灰度值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纤维蛋白原及全血低切黏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6.36%)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P<0.05)。治疗后,两组出血斑面积、黄斑厚度、血管瘤体积及视野灰度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纤维蛋白原及全血低切黏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82%)与对照组(9.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苯磺酸钙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可明显改善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水平,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青海地区老年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50例PDR患者,A组50例为结合药物及激光治疗组;B组50例使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C组50例除了使用传统药物外还结合激光治疗且使用抗VEGF药物。比较3组治疗前后视力及相关参数情况。结果 治疗前后3组黄斑中心凹厚度(CMT)、视网膜新生血管渗漏面积(RNV)、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血浆VEGF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0.001),且C组治疗前后差异更为明显,且C组视力、RNV、CMT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 同时组合使用药物、激光治疗和抗VEGF药物治疗青海地区老年PDR患者防盲治盲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激光光凝、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玻璃体切除术是目前针对DR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临床疗效;而纳米技术、靶向miRNAs治疗尚处探索阶段,未来可能成为DR治疗新的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实施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2018年1月—2020年12月择取66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将其按照入院时间分组,每组3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基于常规治疗方案实施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对比两组血糖指标、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内皮素-1水平、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450基因的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 运用PCR-RFLP技术检查2型糖尿病(T2DM)患者249例,单纯T2DM患者120例,DR患者129例,及体检的98例对照者的基因型,比较各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结果 DR组CC基因型及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T2DM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P<0.05);CC基因糖尿病(DM)患者VEGF产量高.结论 VEGF+450C/G基因多态性可能与DR的发生发展有关,C等位基因可能是DR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460C/T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病史超过10年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204例,分为非增殖型视网膜病变组(NP-DR,65例)、增殖型视网膜病变组(PDR,64例)及单纯2型糖尿病组(DM,75例)。用PCR-RFLP方法检测各组基因型,比较各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结果DR组VEGF-460位点TT基因型频率显著低于DM组(P〈0.01),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DM组(P〈0.01);NPDR组与PDR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中CC、CT、TT基因型的DR发生率分别为69.8%、68.9%和42.2%,CC和CT基因型的DR发生率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1)。结论VEGF-460C/T多态性与DR的发生发展有关,C等位基因可能是DR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于该院就诊或住院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72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片,实验组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复方血栓通胶囊。结果实验组:显效21例(69.44%),有效10例(27.78%),无效1例(2.78%);对照组:显效15例(38.88%),有效16例(44.44%),无效6例(16.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采用复方血栓通胶囊,具有显著效果,并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性较高,能够有效帮助患者视力恢复,视力检查后比治疗前测试视力表至少提高两行,视网膜出血、黄斑、水肿等情况明显被吸收,获得非常理想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主要慢性眼部并发症之一,DR的发生主要与糖尿病的病程有关,患糖尿病10年者,约50%有DR;20年后,几乎80%-90%的患者将发生DR。DR也是一种主要的致盲眼病,能导致双眼不可逆性失明,在失明的患者中,约85%由DR引起。目前对于DR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近年来多数的学者认为血管内皮生  相似文献   

18.
把50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病例在继续原治疗的前提下,治疗组给予递法明,对照组给于维生素C治疗,连用三个疗程(60天),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递法明可以降低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抑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19.
将230位行彩色眼底照相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视网膜病变(NDR)、非增殖型视网膜病变(NPDR)轻度、NPDR中度、NPDR重度和增殖型视网膜病变(PDR)五期。根据裂隙灯接触镜检查判断有无黄斑水肿。按较好眼视力情况分为≤0.1、≤0.5、≤1.0、〉1.0四等级;按照视功能调查表(VFQ-25)修改版自我评分情况分为≤30分、≤40分、≤50分、≤60分、≤75分、〉75分六等级。所得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诊断分期、黄斑水肿与视力、评分等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NDR、轻度NPDR、中度NPDR(143例)与视力、评分等级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DR发展的全过程中,病变的严重程度、有无黄斑水肿与视力变化以及自我感知有明显的相关性;而在病变的早期不相关。  相似文献   

20.
选择进入本研究的共有120例,所有受试者中无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病史,其中单纯2型糖尿病(non-diabetic retinopathy, NDR,NDR组)者31例,2型糖尿病合并背景期DR(background - diabetic retinopathy, BDR组)者30例,2型糖尿病合并增殖期DR(DR( proliferative -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组)者29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测定受试者禁食8~10小时过夜后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TC、TG、HDL—C、LDL—C并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将血标本按3000r/min离心10min后取血清,置于-20℃冰箱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TNF—a的水平。结论BDR组血清TNF-a水平明显高于NDR组,PDR组血清TNF—a水平高于BDR组,随着DM病程的延长及视网膜受损程度与TNF—a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