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腔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5年10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2例。均在DSA室的X线引导下行PTA;对于近两年内有髂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行PTA后置入血管内支架。记录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PTA的即时成功率为90.6%(29/32),手术成功的29条患肢中3条踝肱指数(ABI)无明显改善,余26条由术前的(0.42±0.11)恢复至(0.82±0.12)。随访3~45个月,1例患者的胫后动脉在术后第9个月发生再次闭塞,2例患者的腘动脉在术后第12个月发生再次闭塞,手术通畅率为88.5%(23/26)。结论 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提高患者病变血管通畅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李志强 《山东医药》2010,50(26):91-92
目的观察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术(PTAS)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64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接受了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结果本组病例治疗均成功,踝肱指数(AB I)由术前的0.35±0.17升高为术后的0.81±0.13,手术前后相比,P〈0.05。64例术后随访6-52个月,闭塞血管通畅率89.07%。结论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3.
张晶  何菊  杨森  赵子源  李楠 《心肺血管病杂志》2010,29(6):471-473,479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多节段复杂病变的治疗手段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杂交手术治疗ASO多节段复杂病变,患者21例,切开股总动脉行髂动脉Fogarty导管取栓术+髂动脉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支架(STENT)2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内膜切除术(TEA)4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股动脉Fogarty导管取栓术1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股腘动脉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术1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股浅动脉PTA+STENT2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膝下动脉PTA2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股深动脉扩大成形术2例,股总股浅动脉TEA+股浅动脉PTA+STENT3例,股浅动脉TEA+腘动脉PTA+膝下动脉PTA3例,先行膝下动脉远端流出道的PTA治疗,而后同期进行股腘动脉人造血管移植术1例。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踝肱指数(ABI)复查由0.31升至0.66(正常值0.53~0.91)。分别于术后3,6,9个月及12个月进行Ⅰ期临床评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例11个月死于急性心肌梗死,2例再狭窄,1年通畅率90%(18/20)。结论:杂交手术治疗多节段复杂病变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安全、创伤小及通畅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老年主-髂动脉闭塞(TASC)ⅡC、D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完全闭塞病变的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腔内治疗的27条患肢(21例患者)老年下肢TASCⅡC、D型LEAOD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成功率为88.9%(24/27),其中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3条,PTA联合支架植入术(PTAS)治疗21条,共置入支架57枚。手术成功病例平均随访8.75个月(618个月),术后3个月足背动脉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39±0.14上升至0.8±0.19(P<0.01);胫后动脉ABI由术前的0.45±0.12上升至0.90±0.10(P<0.01)。术后6个月动脉通畅率83.3%(20/24),保肢率95.8%(23/24)。结论对于老年TASCⅡC、D型LEAOD完全闭塞病变,血管腔内治疗安全有效,创伤小,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PTAS)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单侧下肢ASO患者84例,所有患者采用PTA或联合PTAS进行介入治疗,检测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观察手术成功率及术后1、6、12个月踝肱指数(ABI)、血管开通率。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2.86%。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患者hs-CRP水平[(2.72±0.64)mg/L vs (5.31±1.53)mg/L]及RutherfordⅣ级(33.33%vs 7.14%)、Ⅴ级(14.29%vs 2.38%)、Ⅵ级(11.90%vs0)比例明显降低(P0.05,P0.01)。术后1、6、12个月ABI和血管开通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且术后1、6、12个月ABI呈明显升高趋势(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疗效的危险因素(95%CI:0.801~0.993,P=0.037)。术前hs-CRP是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95%CI:1.053~4.174,P=0.035)。结论经皮腔内介入治疗下肢ASO效果显著,年龄是影响手术效果的主要因素,术前hs-CRP是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腘动脉入路逆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症的可行性和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因股浅动脉/腘动脉近端完全闭塞接受经腘动脉入路逆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患者的资料,总结技术成功率和近期临床疗效,分析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防治方法。结果腘动脉穿刺成功率和手术即时成功率为100%。踝臂指数(ABI)从术前的0.43±0.23上升至0.89±0.26(P<0.01)(出院前),6个月(0.86±0.25)及12个月(0.81±0.23)(P<0.01)时保持改善状态。术后6个月的初次通畅率为94.7%(16/17);12个月时初次通畅率为76.5%(13/17),再次通畅率为100%。并发症(3例,17.6%)主要有腘动脉穿刺点假性动脉瘤、股动脉穿刺点出血及肢体远端动脉急性栓塞,根据情况给予了相应处理。结论对于长段股浅动脉/腘动脉近端闭塞性病变,在腔内顺行开通失败的情况下运用经腘动脉入路逆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杂交手术治疗复杂泛大西洋学会共识(TASC)D级髂股动脉病变的安全性和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复杂D级髂股动脉病变患者27例,根据CT血管成像(CTA)和TASC病变分级原则,C级主髂动脉病变合并D级股胭动脉病变14例,D级主髂动脉病变合并C级股腘动脉病变7例,D级主髂动脉病变合并D级股腘动脉病变6例;所有患者行杂交手术同期处理主髂和股腘动脉病变。记录患者术前、术后6、12、24和36个月的踝肱指数(ABI),并分析术前、术后12、24和36个月的通畅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通畅率采用Kaplan-Meiei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对于主髂动脉病变,术中分别或联合行主股动脉旁路、髂动脉支架植入、股股动脉旁路及内膜剥脱或取栓术;对于股胭动脉病变,术中分别或联合行股胭动脉旁路、动脉内膜剥脱、股深动脉成形、取栓、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围手术期无死亡及大并发症发生。术后6、12、24和36个月的患者ABI(0.91±0.16、0.85±0.14、0.82±0.17、0.77±0.13)比术前(0.47±0.4)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24和36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5.7%、80.2%和72.9%。结论杂交手术治疗复杂TASC D级髂股动脉病变安全,中期效果好,尤其适合于高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消蚀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8年12月在我中心接受准分子激光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13例,男11例,女2例,平均年龄(71.46±9.23)岁,平均病程(9.2±4.0)个月。回顾性分析患者病变、围术期及手术前后临床症状改善等临床资料,患者术后1、3、6、12、18和24个月定期随访,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计算一期通畅率。结果 13例患者均完成定期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62±8.27)个月,手术成功率100%,无穿刺点血肿及围术期死亡患者。13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改善,7例跛行患者跛行距离较术前增长50~500m,3例静息痛患者静息痛消失,术后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增加(0.81±0.15 vs 0.40±0.30,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计算一期通畅率显示,患者3和6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2.3%和83.1%。结论准分子激光消蚀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安全性及近中期疗效尚可,但仍需扩大样本量随访观察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长段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治疗水平。方法对35例长段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行血管镜辅助下半闭合式内膜切除术:依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在病变动脉远、近端纵形切开,切除动脉内膜。动脉腔内引入血管镜,检查残留斑块或内膜,用Fogarty取栓导管或内膜剥脱器进一步处理,缝合固定远端内膜断端。结果手术成功率100%,动脉内膜切除长度10~36(25±8)cm,手术时间85~250(160±70)min。其中5例同时行股深动脉扩大成形术,3例行髂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1例行髂外动脉内膜切除术。术后出现切口并发症2例,足趾溃疡5例,均经换药后愈合。术后踝肱指数由术前0.45±0.13提高至0.95±0.18(P〈0.01)。术后2周经动脉置管造影证实股—腘动脉通畅率100%。随访1~24个月,累积通畅率85.7%,保肢率100%。结论血管镜辅助下半闭合式内膜切除术治疗长段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安全有效,近期通畅率与旁路手术及腔内介入手术相近,远期通畅率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比较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前后的经皮氧分压(TcPO2)、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的变化,评价TcPO2在评估下肢ASO患者PTA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 ASO患者101例,下肢ASO患肢111例,行PTA术后2~9 d复查TcPO2、ABI及TBI.根据有无T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0)行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2012年1月—2014年1月行PTA治疗的下肢ASO患者。统计分析糖尿病性ASO(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性AS0(非糖尿病组)的临床表现、合并症、病变位置、手术成功率、静息痛缓解率、溃疡愈合率、截肢率和踝肱指数变化等。结果糖尿病组患者的PTA成功率为87.4%,置入38枚支架。在随访中,再次行4例PTA。非糖尿病组患者的PTA成功率为95.7%,置入42枚支架。在随访中,再次行9例PTA。在57例静息痛患者中,疼痛术后消失45例;27例溃疡,在术后愈合17例。结论在治疗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的AS0患者,PTA的效果较为满意,是不错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分叉支架型血管腔内重建髂内动脉治疗髂总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髂总动脉瘤及髂总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瘤患者23例,应用髂动脉分叉支架型血管重建髂内动脉。术后1、6、12、24个月进行CT或磁共振血管造影或血管超声检查随访。计算重建的髂内动脉通畅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二次手术率以及远期生存率。结果 3例局麻,20例全麻。23例患者应用髂动脉分叉支架重建28条髂内动脉。髂总动脉瘤直径为29~72(38.0±7.1)mm,技术成功率为100%,早期无患者死亡。随访时间2~50(15±3)个月。28条重建的髂内动脉1、6、12、24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6.4%、92.8%、85.7%、82.1%。结论分叉支架型血管腔内重建髂内动脉治疗髂总动脉瘤安全、有效,髂内动脉中远期通畅率高,为治疗髂总动脉瘤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行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TA治疗下肢ASO患者97例。观察糖尿病性ASO(糖尿病组)32例和非糖尿病性ASO(非糖尿病组)65例临床表现、合并症、病变位置、手术成功率、静息痛缓解率、渍疡愈合率、截肢率和踝肱指数变化等。结果所有患者中,围手术期死亡1例,总随访率87.6%。糖尿病组PTA成功率87.7%,置入支架16枚,随访中再次行PTA 4例,截肢5例。非糖尿病组PTA成功率96.1%,置入支架48枚,随访中再次行PTA 9例,截肢7例。54例静息痛患者,术后疼痛消失45例(83.3%),25例溃疡,术后愈合16例(64.0%)。结论 PTA治疗糖尿病性ASO和非糖尿病性效果满意,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尤其是对那些远端流出道不良的病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复合手术治疗多节段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复合手术治疗多节段复杂下肢ASO的47例患者(均为单肢症状).其中男性37例,女性10例.股动脉内膜切除补片成形+逆向长段髂动脉内膜剥脱+ stent/PTA 7例,股动脉内膜切除补片成形+ stent/PTA(顺行、逆行)17例,股动脉内膜切除补片成形+顺行长段股浅动脉内膜切除+stent/PTA8例,股动脉内膜切除补片成形+髂动脉stent/PTA+股深动脉成形术5例,髂动脉stent+股-股动脉人工血管移植术2例,股动脉切开取栓+内膜剥脱补片成形/stent/PTA 8例,合并膝下动脉病变,部分予以小球囊局段扩张.以上补片为涤纶,人工血管材料为PTFE.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由术前(0.30±0.19)提高至术后(0.63 ±0.20),下肢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平均随访1年,通畅率87.2% (41/47),4例坏疽足趾自行脱落,6例股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复合手术(股动脉内膜切除结合腔内技术)治疗FontaineⅡ-Ⅳ期多节段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简洁微创、安全有效、中远期疗效可,尤其适合老年危重患者.  相似文献   

15.
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介入治疗疗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在老年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评估287例老年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行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选择性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介入治疗成功率96%,临床表现好转率83%,血管再通率为96%,踝/肱指数由0.19~0.63,平均(0.44±0.15),上升为0.46~0.93,平均(0.71±0.22).结论 应用PTA及选择性支架置人为主的综合介入治疗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腔内介入治疗在老年人髂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6年10月潍坊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髂动脉闭塞性病变老年患者21例。术前均通过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A)予以诊断分析;并根据泛大西协作组织(TASC)予以分级。记录术前,术后3、6、12、24个月踝肱指数(ABI)变化、及术后髂动脉通畅率变化。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通畅率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对于髂动脉闭塞性病变,注意不同病变治疗方式的选择。血栓性闭塞可留置溶栓导管,溶栓治疗结束后,二次介入腔内治疗,选择髂动脉支架置入术;动脉硬化导致的髂动脉闭塞,一期行髂动脉球囊扩张术+髂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3、6、12、24个月ABI分别为0.92±0.20、0.90±0.18、0.84±0.14、0.79±0.21,比术前显著改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12、24个月髂动脉通畅率分别为95.7%、80.2%、72.9%。结论全腔内治疗髂动脉闭塞性病变,创伤小,中期效果好,尤其适合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股总动脉(common femoral artery, CFA)内膜切除联合腔内治疗下肢动脉多节段狭窄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自2010年2月至2013年4月,对于累及CFA和股浅动脉(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SFA)及股深动脉(femoral profound artery, FPA)起始处的多节段狭窄闭塞病变的65条肢体(61例);同期采用CFA内膜切除和腔内技术治疗髂动脉(iliac artery,IA)、SFA、腘动脉及膝下动脉的复合术式进行处理。判定技术和血流动力学的成功,术后第6、12、24、36个月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和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统计初次通畅率和二次通畅率。 结果 所有手术操作都取得了成功,ABI由术前的0.32±0.22 增至术后的0.83±0.34 (P<0.01)。围手术期没有死亡和严重截肢病例。61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0个月(14-36个月)。随访期间4例死亡;股浅动脉支架共18例(32.7%)发生再狭窄,再狭窄者中的5例接受了再干预,12、24、36个月的初次通畅率分别为92.3%、77.8%、65.3%;二次通畅率分别为95.3%, 89.2%, 76.7%。髂动脉支架2例发生再狭窄,未干预。股总动脉随访期间无再狭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0)行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2012年1月—2014年1月行PTA治疗的下肢ASO患者。统计分析糖尿病性ASO(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性AS0(非糖尿病组)的临床表现、合并症、病变位置、手术成功率、静息痛缓解率、溃疡愈合率、截肢率和踝肱指数变化等。结果糖尿病组患者的PTA成功率为87.4%,置入38枚支架。在随访中,再次行4例PTA。非糖尿病组患者的PTA成功率为95.7%,置入42枚支架。在随访中,再次行9例PTA。在57例静息痛患者中,疼痛术后消失45例;27例溃疡,在术后愈合17例。结论在治疗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的AS0患者,PTA的效果较为满意,是不错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泸州市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符合条件的98例老年下肢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不同性别、年龄、血管内支架植入状况、病变部位、残余狭窄、Rutherford分级患者的再狭窄发生率,对比发生与未发生再狭窄患者的踝肱指数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糖化血红蛋白(GHb)水平。结果膝下血管病变患者的再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膝上血管病变患者,血管内支架植入患者的再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植入患者,发生再狭窄患者的hs-CRP、GHb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再狭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膝下血管病变、hs-CRP过表达、GHb过表达是下肢ASO患者PTA治疗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OR1,P0.05),血管内支架植入是下肢ASO患者PTA治疗后发生再狭窄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下肢ASO患者PTA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与膝下血管病变、hs-CRP过表达、GHb过表达有密切关系,对于有上述危险因素的下肢ASO患者在PTA围术期应积极给予合理干预,而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有利于减少再狭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老年周围动脉疾病综合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综合介入治疗老年周围动脉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经皮穿刺周围动脉血管球囊扩张术 (PTA)、支架置入、持续动脉内溶栓加PTA、血管内膜剥离术加支架置入术等综合介入方法治疗老年周围动脉阻塞性病变 6 2例次 ,其中上肢锁骨下动脉阻塞性病变 2 1例次 ,下肢动脉病变 4 1例次。单纯PTA 6例次 ,球囊预扩张加支架置入术 5 2例次 ,溶栓加PTA 3例次 ,股动脉内膜剥离术加髂动脉支架置入术 1例。结果 手术成功率95 % ,手术并发症 1.4 % (支架脱落 1例 )。术后即刻血管造影影像学和临床表现明显改善。随访 3个月~ 2年 ,无复发性肢体缺血症状生存 6 7% ,间歇性跛行较术前减轻并维持 13% ,临床再狭窄率 2 0 %。结论 老年周围动脉阻塞性病变综合介入治疗近、远期疗效满意 ,手术安全可靠 ,肢体复发性缺血症状发生率相对较低 ,是目前治疗老年周围动脉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