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0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行颈椎后路手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of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PLL)患者的颈椎曲率变化、JOA评分改善率以及颈肩轴性痛VAS评分改善率,比较颈椎后路三种手术方式对改善颈椎曲度、神经功能及轴性症状的远期影响.[方法]根据手术方式分三组:A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29例,B组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23例,C组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26例,记录术前、术后的颈椎曲度、JOA评分及轴性症状等.[结果]JOA评分改善率:3组患者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c组最高.颈椎曲度改善率:C组最好,A组次之,B组最差.并发症发生情况:在轴性症状上,3组的VAS评分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最高,A组次之,C组最低.[结论]采用颈椎后路三种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OPLL均能达到良好的疗效.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恢复和保持颈椎曲度,降低轴性症状及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的变化对颈后路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7月至2009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个节段)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侧块螺钉内固定组(侧块组)26例,单开门组24例,回顾性分析颈椎曲度和椎间高度的变化对术后疗效[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改善率和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8个月~4年随访,平均(24.0±5.5)个月。侧块组术前颈椎曲度与术后3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开门组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侧块组术后3天颈椎曲度与术后6个月、术后3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开门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侧块组术后3年JOA评分改善率优于单开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以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丢失程度为标准进行分组分析显示,颈椎曲度和椎间高度低度丢失组术后3年JOA评分改善率及颈部VAS评分均优于高度丢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能够改善术后颈椎曲度及保持术后椎间高度,能有效地降低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及提高中期JOA评分改善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8-01诊治的11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55例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观察组),55例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数,比较2组术后3、6、9、12个月JOA评分以及术后12个月伤椎Cobb角、CCI指数。结果 11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观察组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数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6、9、12个月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伤椎Cobb角、CC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术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有效保护神经功能、矫正伤椎Cobb角、促进颈椎曲度恢复,但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有效减少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周洋  滕红林  王靖  朱旻宇  李驰 《中国骨伤》2016,29(10):943-946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的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患者25例,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57~68岁,平均57岁。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进行分析。同时记录Cobb角及颈椎活动度,分析颈椎退变程度。结果:33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5.6个月。出现脑脊液漏1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C5神经根麻痹4例,JOA评分由术前的5.2±2.1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11.3±2.4(P0.05),Cobb角由术前的(6.5±3.4)°提升至末次随访时的(13.2±4.9)°(P0.05)。颈椎活动度由术前的(30.4±9.2)°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6.5±8.7)°(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疗效良好,具有适用范围广、牢固等优点,但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9):1751-1755
[目的]比较观察研究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为微型钛板组16例,对照组为传统单开门组16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症状改善情况JOA评分,末次随访术后椎板开门角度,术后测量颈椎曲度(颈椎侧位X线片上C2与C7椎体后壁切线之间夹角)的改变,以及轴性症状发生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情况。[结果]经术后6个月2年的随访,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60.5%±17.0%,传统单开门组为58.2%±9.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钛板固定组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为(42.3±3.5)°,传统单开门组为(39.5±4.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为(18.5±4.8)°,与术前(18.2±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单开门组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为(16.9±5.6)°,与术前(19.5±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为4/16,明显低于传统单开门组的9/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1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结论]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和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均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但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更有效防止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再关门,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和颈椎曲度的丢失,是治疗颈椎病的一种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后壁切除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伴后凸畸形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6年1月对15例伴后凸畸形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后路椎管后壁(全椎板及平双侧椎弓根内壁以内的侧块)切除减压、小关节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椎弓根螺钉6例,侧块螺钉9例)。根据术前、术后10d、术后6个月颈椎标准侧位X线片测量后凸Cobb角,以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10个月,均获骨性融合。术后6个月时JOA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改善率为65.1%。术后10d后凸Cobb角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时后凸Cobb角与术后10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椎管后壁切除减压、钉棒内固定术是治疗伴后凸畸形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与缝线悬吊固定治疗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ELAP)中微型钛板固定技术与传统缝线悬吊固定技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08年6月~2010年6月本院微型钛板固定ELAP术治疗的2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A组,选择同期采用传统缝线悬吊门轴ELAP术治疗的23例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间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颈椎曲度变化值、轴性症状及椎板掀开角度。[结果]两组随访时间[A组为(13.5±3.5)个月、B组为(14.1±3.2)个月]、手术时间[A组(121±35)min、B组(112±30)min]、术中出血量[A组(330±115)ml、B组(328±123)ml]和JOA评分改善率[A组(58.3±9.7)、B组(56.7±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颈椎曲度术前(17.2°±4.2°)与术后(17.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颈椎曲度术前(18.2°±4.7°)与术后(16.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变化率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组0...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病理机制并对单开门椎板成型术在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中疗效予以评价。[方法]2000年3月~2008年3月,40例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平均75.4岁(70~85岁)于本科行单开门椎板成型术。在此同一时期内选择40例年龄在60岁以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平均51.2岁(33~60岁)。所有患者至少随访3年,平均6.7年(3~10年)。分别对手术前后JOA评分、改善率、影像学表现及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有显著改善,老年组术后2年效果最佳,术后5年改善率略低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老年组术前颈椎动力位X线片示颈椎不稳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可以达到解除神经压迫,维持颈椎稳定性的目的,并在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中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端盖钛网与无端盖钛网植骨融合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结果。方法对2011-01-2014-01采用颈前路钛网植骨术治疗的8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端盖钛网组40例患者记为A组,无端盖钛网46例患者记为B组。影像学评价指标为椎间高度,钛网沉陷率,融合节段前凸角度(Cobb角),颈椎曲度及钛网植骨融合率;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为JOA评分和JOA评分改善率。结果 8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术后1周,3月和1年。影像学测量:两组术后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及颈椎曲度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3月A组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及颈椎曲度与B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A组优于B组(P0.05)。术后1年A组钛网沉陷率明显低于B组,而两组钛网植骨融合率无明显差异。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术后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3月及1年两组JOA评分及术后1年JOA评分改善率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术后1年JOA评分改善率与钛网下沉距离比较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端盖钛网在术后维持椎间高度及颈椎曲度方面均优于无端盖钛网,端盖钛网的应用可有效降低钛网沉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并ARCH钛板内固定术和颈椎后路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将9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椎板成形术治疗,47例)和观察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并ARCH钛板内固定术治疗,47例)。以JOA评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选取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时间14~48(31. 5±15. 4)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14~50(32. 5±17. 6)个月。①临床疗效:两组JOA评分术后3个月均明显高于术前(P 0. 05);术后3个月JOA评分及末次随访时JOA改善率、治疗效果优良率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②ADL评分:两组术后均明显高于术前(P=0. 01),且术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 01)。③术前颈椎活动度、椎管侵占率、致压物最大直径、术后3个月JOA评分等因素与JOA改善率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并ARCH钛板内固定术和颈椎后路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能获得满意疗效,但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并ARCH钛板内固定术可使颈椎术后获得即刻稳定,患者能获得更佳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能有效避免门轴侧下陷、颈椎生理曲度进一步丢失等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颈后路三种手术方法对颈椎曲度及轴性症状的长期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三种手术方法对术后颈椎曲度及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产生的长期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04年5月~2008年1月,回顾性分析98例多阶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iotic myelopathy,CMS)患者.A组3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全椎板减压手术.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42~75岁,平均57.1岁.B组3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手术.其中,男25例,女 11例;年龄47~68岁,平均56.6岁.C组32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龄40~72岁,平均54.4岁.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颈椎X线检查,对三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的丢失程度(curvature index,CI)及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比较评估.[结果]随访时间24~48个月,平均34个月.JOA评分恢复率,A组患者为(60.1±17.2)%,B组患者为(59.6±21.3)%,C组患者为(62.3±15.8)%,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丢失指数为(3.5±2.5)%,B组患者为(3.2±2.6)%,C组为(2.2±1.3)%,三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43.3%,B组为30.6%,C组为15.6%,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后路椎板减压术应用侧块螺钉内固定与病人术后恢复程度无明显关联.侧块螺钉内固定能有效防止术后颈椎曲度丢失,并且较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锚定法”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不稳定性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6月接受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锚定法”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35例不稳定性MCSM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手术前后影像学图像上测量C2~7 Cobb角、颈椎活动度(ROM)、椎管矢状径及椎管横截面积,并计算椎管扩大率。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患者疼痛及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随访18个月;手术时间(93.0±21.5)min,术中出血量(189.5±35.1)mL,术后引流量(169.4±15.6)mL,住院时间(8.5±0.8)d。术后C2~7 Cobb角、椎管矢状径、椎管横截面积、JOA评分、VAS评分及N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扩大率为(72.6±11.5)%,JOA评分改善率为(81.5±5.3)%。术后颈椎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颈部轴性疼痛6例,C5神经根麻痹1例。所有患者未发生螺钉及铆钉松动、脱落,扩大的椎管再关闭现象或其他并发症。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骨融合良好。结论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锚定法”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MCSM能明显改善患者脊髓功能,维持颈椎曲度及稳定性,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因素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至2006年12月接受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选取JOA改善率>75%(A组38例)和<25%的病例(B组32例)进行分析.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术前JOA评分、术前Pavlov比率、术前颈椎活动度、术前颈椎曲度指数、脊髓受压节段数、随访时间等可能影响术后JOA改善率的术前参数行统计学分析,两组只在年龄和术前JOA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去除两组中年龄>60岁的病例以及JOA评分<6分的病例.A组剩余24例(A1组),B组18例(B1组).再次对A1组和B1组行以上统计学分析,两组各项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A1和B1两组术后颈椎活动范围及其改变率、术后颈椎曲度指数及其改变率、术后Pavlov比率及椎管扩大率等六项参数进行成组设计t检验,并与JOA改善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上述六项参数中除两组术后颈椎活动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五项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中除术后颈椎活动范围与JOA改善率无相关性,其余指标均与JOA改善率有相关性;B1组中除术后颈椎活动范围及其改变率与JOA改善率无相关性,其余各指标均与JOA改善率有相关性.结论 术后减小颈椎活动范围、维持颈椎前凸及尽量扩大椎管直径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两种颈后路单开门手术方法对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自2008年6月~2011年9月,7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A组41例患者行改良术式,即保留颈半棘肌肌止,切除C3椎板,C4-7“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B组37例患者行传统C3-7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计算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及术前术后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的变化,研究两组间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恢复率,A组为(57.5±19.4)%,B组为56.3±19.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百分比,A组丢失(2.86±2.44)%,B组丢失(5.31±2.12)%,B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明显多于A组.术后颈椎活动度,A组患者术后丢失(8.27±5.03).,B组患者术后丢失(11.06±6.9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C4-7“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管成形术,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同样的神经功能改善率,同时能有效防止颈椎曲度指数及颈椎活动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桥形融合器(ROI-C)内固定术和后路单开门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3~2016年在本院手术治疗的5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22例行前路减压椎间桥形融合器内固定(前路组),28例行后路单开门术(后路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结果、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和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小于后路组(P0.05)。平均随访(16.96±5.35)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两组同时间点JOA评分和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颈椎曲度(Cobb角)较术前均无明显改变(P0.05),组间相同时间点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ROM较术前均明显减少(P0.05),前路组ROM显著小于后路组(P0.05)。在并发症方面:前路组1例吞咽困难,2例假体位置不正,1例邻近节段退变;后路组1例C5神精麻痹,1例颈痛加重,1例邻近节段退变。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18%vs. 10.71%, P0.05)。[结论]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桥形融合器内固定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的优点,但更易发生术后颈椎活动度减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曲度矫正对术后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及轴性症状产生的长期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09-05-2012-01,回顾性分析7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A组34例患者行常规颈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B组36例患者行颈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并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颈椎曲度及高度矫正。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及轴性症状评分进行比较评估。结果两组患者JOA评分恢复率、颈椎曲度丢失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明显轴性症状的患者比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应用C型臂X线机透视进行颈椎曲度及高度矫正临床效果良好,可明显恢复颈椎生理曲度、适当恢复椎间隙高度、改善患者术后轴性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6年9月~ 2008年4月,采用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连续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2例;前路椎间减压单节段23例、双节段29例.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的JOA评分,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前凸角、颈椎前凸角的变化.[结果] 52例共随访24~40个月(平均30个月).52例患者在术后2周内均感到神经症状明显好转;没有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主诉四肢感觉、肌力、活动均较前明显改善,颈椎X线检查可见椎间已融合,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完好,无融合器移位、下沉、断裂发生.平均JOA评分由术前(7.3±0.5)分,提高到术后6个月(14.1±0.7)分,术后12个月(14.7±0.6)分,术后24个月(14.9±1.2)分;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JOA评分改善率:优21例,良25例,可6例,术后12个月及术后24个月时的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后6个月无明显改变.[结论]采用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获得颈髓前后方的充分减压及满意的临床疗效,能获得满意的颈椎曲度、稳定性重建及椎间融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单开门微型钢板固定与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4年我科开展的27例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固定椎管成形术和24例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颈椎活动度、JOA评分、轴性症状。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5个月时两组颈椎活动度分别为(40.4±11.27)°,(32.3±1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JOA评分分别为(12.17±1.45)分、(11.89±1.87)分,术后15个月时分别为(13.77±0.93)分、(12.95±0.89)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分别为14.8%、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此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症状,但单开门微型钢板固定能更好的保留颈椎活动度,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手术对颈椎曲度变化的作用。[方法]选择因脊髓型颈椎病实施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手术治疗患者37例,男性31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7.8岁。以JOA(17分法)评价术前患者神经功能情况,术前经过影像学检查确诊存在三节段的颈脊髓压迫,摄颈椎标准正侧位片,手术后同样条件摄颈椎正侧位片,采用e-film软件测量颈椎曲度数值,测量方法为沿C2椎体后缘及C7椎体后缘分别作切线,两线夹角即为切线角,按术前及术后分别记录,将病例分为两组,一组为术前切线角小于15°,二组为术前切线角大于15°。[结果]本组37例手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病人术前JOA平均10.6分,术后JOA平均12.8分(P<0.05),所有病人术前切线角(18.97±7.62)°,术后切线角(25.11±10.54)°。分组结果:一组术前切线角(10.17±2.29)°,术后切线角(12.18±3.48)°,二组术前切线角(23.20±5.22)°,术后切线角(31.12±6.71)°,经统计分析病人术前切线角小于15°组术后切线角增加不显著,术前切线角大于15°组切线角术后有显著性增加。[结论]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术能够重建颈椎曲度,但对术前颈椎曲度明显变直的病例,改善的程度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传统C3~7椎板成形术进行改良,观察改良手术疗效,探讨其能否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改良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0例(A组),A组患者平均年龄65.7岁(45~83岁);男14例,女6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12~27个月).传统术式对照组(B组)为本院同期行传统C3~7椎板成形术的18例患者,B组患者平均年龄59岁(46~75岁);男11例,女7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5 个月(12~50个月).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颈椎曲度角度、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严重程度进行比较评估.[结果] JOA评分恢复率,A组患者为46.5%,B组患者为54.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10%,B组为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Cobb's角11.2°±9.2°,B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Cobb's角10.9°±10.1°,A组和B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6.9°±4.0°,B组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11.6°±7.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3椎板切除保留C2棘突半棘肌附着、同时保留C7棘突颈背肌肉附着的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能获得良好神经减压效果,同时可以最大程度维持颈半棘肌和颈背肌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减少对颈椎后伸机制和颈椎稳定机制的破坏,从而保留颈椎的活动度和降低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